內容簡介
《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集(第二輯):內科分冊(心腦疾病)》是當代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集萃,是學習、研究當代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的範本,對指導臨床、培養中醫臨床學科帶頭人和促進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下一步名老中醫傳承研究奠定瞭良好基礎。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腦係疾病
第一節 眩暈
1.丁書文醫案(4則)
2.孔光一醫案
3.王道坤醫案(4則)
4.馬智醫案(4則)
5.劉誌明醫案(7則)
6.劉尚義醫案
7.邢月朋醫案(3則)
8.李士懋醫案(3則)
9.李孔定醫案(2則)
10.李可醫案
11.李學銘醫案(2則)
12.李英傑醫案(2則)
13.杜建醫案
14.張雲鵬醫案(2則)
15.張永樹醫案
16.張誌堅醫案
17.張崇泉醫案(5則)
18.林求誠醫案
19.邱健行醫案
20.周學文醫案
21.周炳文醫案(4則)
22.徐經世醫案(7則)
23.袁海波醫案(3則)
24.郭振球醫案(7則)
25.高體三醫案
26.曹玉山醫案(10則)
27.梅國強醫案(2則)
28.黃保中醫案
第二節 中風
1.王道坤醫案
2.劉誌明醫案(2則)
3.邢月朋醫案
4.李士懋醫案(4則)
5.杜建醫案
6.周紹華醫案(8則)
7.周炳文醫案
8.林求誠醫案(8則)
9.郭振球醫案
10.曹玉山醫案(2則)
11.謝昌仁醫案
第三節 風痱
林求誠醫案(2則)
第四節 癇病
1.徐經世醫案
2.曹玉山醫案
3.黃保中醫案
第五節 癡呆
杜建醫案(2則)
第六節 顫證
1.李英傑醫案
2.杜建醫案
3.柴瑞靄醫案
4.高體三醫案
第七節 暈厥
黃保中醫案
第八節 麵癱
1.李可醫案
2.張崇泉醫案
3.柴瑞靄醫案
……
第二章 心係病證
精彩書摘
二診(2008年10月29日):服上藥7劑後,頭目眩暈有所減輕;心前區痛、胸悶氣短、心慌乏力明顯好轉;飲食增加,便已不乾;麵轉微紅,舌黯稍紅,苔轉薄白,脈轉弦細。血壓:136/84mmHg(已服藥),心率:75次/分。肝熱漸清,陽亢漸平,痰濕漸化,頭腦漸養,故頭目眩暈有所減輕;心脾漸健,血行漸暢,痰濕漸化,心脈漸通,胸氣漸伸,故心前區痛、胸悶氣短、心慌乏力明顯好轉;中運漸健,氣血漸生,腸得濡潤,故飲食增加,便已不乾;麵轉微紅,舌黯稍紅,苔轉薄白,脈轉弦細,皆為肝熱漸清,陽亢漸平,痰濕漸化,心脈漸暢之徵。藥已中病,初見療效,不另立方,為提高療效,上方加羅布麻20g以增平肝清熱、利水祛濕之功。取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自備降壓藥繼服。囑同前。
三診(2008年11月6日):服上藥7劑共14劑後,頭目眩暈明顯好轉;心前區痛、胸悶氣短、心慌乏力基本控製;飲食二便正常;麵轉紅潤,舌轉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緩和。血壓134188mmHg(已服藥),心率:75次/分。肝熱漸退,陽亢漸平,濕運痰化,頭腦清新,故頭目眩暈明顯好轉;心脾得健,氣血有生,濕運痰化,心脈暢順,胸氣得伸,故心前區痛、胸悶氣短、心慌乏力未作;脾胃得健,納運恢復,故飲食二便正常;麵轉紅潤,舌轉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緩和,皆為肝脾得健,痰化濕祛,心脈暢順之徵。藥證相符,療效顯著,不再更方,上方繼服。取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自備降壓藥繼服。囑同前。
四診(2008年11月13日):服上藥7劑共21劑後,頭目眩暈,心前區痛、胸悶氣短、心慌乏力未發作,飲食二便正常,已近臨床治愈。麵色紅潤,神誌清醒,聲音清晰。舌質淡紅,舌體適中,舌苔薄白,脈象弦細緩和。血壓:132/84mmHg(已服藥),心率:72次/分。肝平熱清,陽亢消降,故眩暈止,血活瘀化,痰祛瘀除,心脈暢順,氣血和平,故心前區痛、胸悶氣短、心慌乏力未發作。諸癥基本消失,已達臨床治愈,為鞏固療效,上方繼服。7劑,水煎,早晚分服,日1劑。自備降壓藥繼服。囑同前。
按:患者有高血壓、胃潰瘍、前列腺肥大等慢性病,心髒脾胃受纍損害,加之伏案少動,勞纍、思慮過度,《素問·舉痛論》雲:“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損傷心脾,緻心脾虛弱,一則無力帥血,二則中運呆滯,易生痰濕,營運不利,心脈瘀阻;性情急躁,鬱怒交織,鬱則氣滯,怒則氣逆,氣機鬱滯,一則鬱久生熱,肝陰虧虛,陽熱亢盛;二則橫逆乘脾伐胃,納運失常,痰濕易生,氣機不利,心脈瘀阻。至此形成瞭肝鬱脾虛、痰瘀內阻的基本病機。肝陰匱乏,陽熱亢盛,痰濕隨氣逆而上,乾濛清空,故頭目眩暈,誠如《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丹溪心法》雲:“無痰不作眩”;心脾虛弱,無力帥血,中運呆滯,易生痰濕,氣血運行障礙,心脈瘀阻,心失所養,痰濕阻滯,胸氣不伸,故心前區痛、胸悶氣短、心慌乏力;中運呆滯,腸失濡潤,故納差便乾;麵色晦黯,舌質黯紅,舌苔厚膩,脈象弦滑,皆為肝鬱脾虛,痰瘀內阻,濕濁不化之徵。
根據肝鬱脾虛、痰瘀內阻的基本病機,以平肝健脾、化痰祛濕為法,用平肝定眩湯加減組方治療。方中夏枯草清肝膽之火,平肝降壓,天麻平肝息風,通絡止痛,白術益氣健脾,燥濕祛痰,3味共為為君藥。茯苓、葶藶子健脾滲濕,安神寜心,理肺寬胸,清瀉水濕;丹參、檀香養血涼血,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鬱金、元鬍疏肝解鬱,理氣化痰。6味共為臣藥。枳實、佛手、白蒺藜理氣寬胸,疏肝和胃,解鬱行氣,以促血活,半夏燥濕祛痰,和胃降逆,4味共為佐藥。川芎芳香走竄,活血通脈,引藥達病所。炙甘草補益心脾肺之氣,調和諸藥,3味共為使藥。以上諸藥,共奏平肝健脾、化瘀祛濕之功效。二診初見療效,不另立方,為提高療效,方中加羅布麻以增平肝清熱,利水降壓。三診、四診守方繼服,肝平熱清,陽亢消降,血活瘀化,痰祛濕除,心脈暢順,氣血和平,前後共服28劑,諸癥明顯好轉,已達臨床治愈。
本案袁師始終以平肝健脾、化瘀祛濕為法,藥證相符,療效顯著,終獲臨床治愈。眩暈一病,多責之於肝,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蓋肝體陰而用陽,性剛剽悍,藏血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其證多實熱,少虛寒。其治療宗《難經·十八難》“損其肝者,緩其急”以平肝為期,是其目的。袁師經常教導,平肝是總原則,根據不同病機,確定不同治法。肝氣鬱結以平肝理氣,肝陽上亢以平肝潛陽,肝火上擾以平肝清火,肝睏濕盛以平肝化濕,肝陰不足以平肝養陰等。這是袁師“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緻和平”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
……
前言/序言
《心海潮聲,腦韻悠長:經典醫案精萃與辨證施治之道》 本書精選瞭當代名老中醫在心腦疾病領域數十年臨床實踐中的寶貴經驗,匯聚瞭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典型醫案。這些醫案不僅展現瞭老一輩中醫大師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精湛的臨床技藝,更揭示瞭中醫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麵的獨特優勢與深刻見解。本書旨在傳承中醫精華,為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醫學生以及對中醫養生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詳實而生動的學習資料,幫助讀者領悟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提升臨床療效。 一、 心血管疾病:生命之河的守護者 心血管係統是維持生命活動至關重要的樞紐。在中醫理論中,心主血脈,主神明,與小腸相錶裏,其生理功能與髒腑、氣血津液、經絡、情誌等密切相關。一旦心血管係統失調,便可能引發胸痹、心悸、怔忡、心衰等多種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本書精選的內科分冊(心腦疾病)中,關於心血管疾病的醫案,著重體現瞭中醫在以下幾個方麵的辨證施治特色: 1. 氣滯血瘀證的辨治: 胸痹(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絞痛、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癥之一。許多醫案詳細闡述瞭氣滯血瘀證的形成機製,即由於情誌不暢、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因素,導緻氣機鬱滯,血行受阻,心脈不通,不通則痛。名老中醫們通過對舌象、脈象、胸痛性質、發作誘因等細緻的觀察,準確辨識齣氣滯血瘀的病機,並靈活運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方藥,如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加減化裁,取得瞭顯著療效。醫案中對病程中病機的演變,如由氣滯轉為血瘀,或氣虛血瘀等,也有深入的分析和治療思路的調整,體現瞭中醫“審證求因,審因治病”的精妙。 2. 痰濁痹阻證的辨治: 痰濁內阻也是導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機,常錶現為胸悶、心悸、頭暈、痰多等癥狀,尤以老年人、肥胖者多見。醫案中,名老中醫們善於從痰的生成、性質、部位等方麵進行辨證。他們認為,脾胃功能失調,運化水濕無力,易生痰濕,痰濕阻滯心脈,則發為心悸、胸悶。針對此證,常選用化痰降逆、理氣和胃的方藥,如滌痰湯、二陳湯等加減,配閤健脾化痰的藥物,如蒼術、白術、茯苓等,既祛除病邪,又培補正氣。醫案中對痰的虛實、寒熱辨彆,以及與濕、瘀等其他病邪的兼夾,都有精到的論述。 3. 心腎不交證的辨治: 心腎不交是老年人心悸、失眠、健忘等病癥的常見病機。中醫認為,心屬火,腎屬水,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則精神安寜。若心腎失調,陰陽失衡,心火亢盛,擾亂心神,或腎水虧虛,不能上濟心火,均可導緻心腎不交。醫案中,名老中醫們通過對患者的失眠、心悸、腰膝酸軟、遺精盜汗等癥狀的綜閤分析,辨識齣心腎不交的證候,並采用滋腎養心、交通心腎的治法。常用的方藥如六味地黃丸閤交泰丸,或根據虛實寒熱進行加減,如配閤硃砂安神丸、柏子仁丸等,以達心腎相安、神魂安定之效。 4. 心氣虛、心陽虛證的辨治: 心氣虛錶現為心悸、氣短、乏力、胸悶不舒等,常伴有自汗,久病或勞纍後加重。心陽虛則更兼有畏寒肢冷、麵色蒼白、汗齣淋灕、心胸憋悶甚至齣現脈微欲絕的危象。醫案中,名老中醫們強調補益心氣、溫陽散寒的重要性。對於心氣虛,常選用補心益氣的方藥,如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加減,以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心陽虛,則需溫補心陽,方藥中常加入附子、乾薑、肉桂等溫熱藥物,如真武湯、四逆湯等化裁,以溫通心陽,恢復心肌功能。醫案中對心氣虛與心陽虛的鑒彆,以及虛實寒熱的兼夾,都有詳盡的闡述。 5. 水飲淩心證的辨治: 部分心衰患者,常錶現為心悸、胸悶、喘息、水腫、尿少等癥狀,中醫辨證多屬水飲淩心。其病機是由於脾腎陽虛,運化水濕功能失司,水濕內停, Puis 成為水飲,反過來侵擾心肺,導緻心肺氣化功能受損。醫案中,名老中醫們善於運用溫陽利水、行水消腫的方藥,如真武湯、濟生腎氣丸等加減,配閤葶藶子、大腹皮、澤瀉等利尿消腫藥物,以祛除體內多餘的水濕,減輕心髒負擔,改善心功能。 二、 腦血管疾病:智慧之海的通暢之道 腦為元神之府,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中樞。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腦卒中)、腦供血不足、頭痛、眩暈等,嚴重威脅著人的生命和健康,給個人、傢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中醫在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麵,積纍瞭豐富的經驗。 本書精選的內科分冊(心腦疾病)中,關於腦血管疾病的醫案,著重體現瞭中醫在以下幾個方麵的辨證施治特色: 1. 風痰上擾證的辨治: 中風(急性腦卒中)是中醫腦血管疾病中最危急的病癥。其發病急驟,常與肝風內動、痰火上擾密切相關。醫案中,名老中醫們詳細描述瞭風痰上擾的形成,即肝陽上亢,化風生痰,或情誌不遂,肝氣鬱結,肝陽化風,挾痰火上擾清竅,導緻腦脈痹阻,神明失用。對於此類急性發作期,常采用平肝熄風、豁痰開竅的治法,方藥如天麻鈎藤飲、鎮肝熄風湯等加減,或根據患者的實證,急用安宮牛黃丸、蘇閤香丸等開竅醒神。醫案中對風證的虛實、寒熱,痰證的虛實、寒熱,以及與肝腎虧虛的兼夾,都有深入的分析。 2. 肝腎虧虛證的辨治: 慢性腦血管病,如腦供血不足、腦動脈硬化、眩暈、頭痛等,常與肝腎虧虛有關。中醫認為,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肝腎精血虧虛,則腦失所養,髓海不足,可齣現頭暈、健忘、耳鳴、腰膝酸軟等癥狀。醫案中,名老中醫們善於根據患者的舌脈、癥狀,辨識齣肝腎虧虛的證候,並采用滋補肝腎、益精填髓的治法。常用方藥如左歸丸、右歸丸、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加減,配閤益氣養血的藥物,以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強腦功能。 3. 氣虛血瘀證的辨治: 腦血管病後期,或部分患者的早期,常錶現齣氣虛血瘀的證候。錶現為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清、舌質暗或有瘀斑等。醫案中,名老中醫們強調補氣活血、通脈化瘀的治法。他們認為,氣虛則血行不暢,脈絡受阻,久而成瘀。因此,在益氣的同時,輔以活血化瘀的藥物,如補陽還五湯、身痛逐瘀湯等加減,以改善肢體功能,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4. 脾胃虛弱,濕痰內生證的辨治: 長期腦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消化功能減弱,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癥狀。此類患者往往兼有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易生濕痰,濕痰內阻,氣血運行不暢,亦可加重腦部癥狀。醫案中,名老中醫們在調理腦部病癥的同時,注重健脾益氣、化濕祛痰,如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等加減,以改善消化功能,從而為整體治療打下良好基礎。 5. 情誌失調與腦血管疾病的關係: 許多醫案都強調瞭情誌因素在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長期的精神壓力、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容易導緻肝氣鬱結,肝陽上亢,進而引發或加重腦血管疾病。名老中醫們在治療過程中,不僅關注患者的軀體癥狀,也重視對患者心理的疏導,常在方藥中加入疏肝解鬱的藥物,如柴鬍、香附、鬱金等,以達到情誌調暢,身心同治的目的。 三、 養生調攝:未病先防的智慧 本書的另一重要價值在於,其中穿插瞭大量關於心腦疾病的預防和日常調攝的經驗。名老中醫們強調,養生之道在於“治未病”。他們從飲食、起居、情誌、運動等多個方麵,提供瞭切實可行的養生建議。 飲食調養: 強調食物的性味歸經,倡導均衡飲食,避免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粗細搭配。針對不同體質和疾病,提齣具體的食療方。 起居有常: 強調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適度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 情誌調暢: 強調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大喜大悲、焦慮鬱怒。鼓勵通過琴棋書畫、賞花養鳥等方式怡情養性。 適度運動: 提倡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的傳統養生運動,認為這些運動有助於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增強體質。 四、 醫案的啓示與傳承 本書中的每一個醫案,都是名老中醫們用心血和智慧凝結而成的瑰寶。它們不僅是疾病治療的範例,更是中醫思維方式和臨床診療藝術的生動體現。讀者可以通過這些醫案,學習如何: 精確辨證: 細緻入微地觀察患者的舌、脈、麵色、神誌以及各種癥狀,進行全麵的分析,抓住疾病的本質。 靈活組方: 在經典方劑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變化,遣方用藥,既遵循法度,又不拘泥於成方。 審時度勢: 密切關注病程的演變,根據病情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注重整體: 不僅治療局部病竈,更關注人體的整體功能,調理髒腑,扶正祛邪,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強調人文關懷: 體現瞭中醫“醫者仁心”的精神,將關懷患者的心理和情感融入治療之中。 《心海潮聲,腦韻悠長:經典醫案精萃與辨證施治之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臨床參考書,對於期望深入理解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讀者而言,它將是一扇通往中醫智慧殿堂的窗戶。通過研讀這些寶貴的醫案,我們不僅能學習到豐富的治療經驗,更能體會到中醫理論的博大精深和臨床實踐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好地為患者的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