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红外遥感(第2版)

热红外遥感(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国良 著
图书标签:
  • 热红外遥感
  • 遥感
  • 地球物理
  • 图像处理
  • 环境监测
  • 地质学
  • 气象学
  • 资源调查
  • 传感器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23082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0230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数字中国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页数:5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针对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本书结合中国的特点,系统阐述了热红外遥感基础以及热红外信息探测、信息模型、定量反演和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科前沿问题、发展趋势和应用成果,包括热红外遥感在我国的攀登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G2000077900)中以及其他方面取得的最新重要进展和重要成果。
  全书共12章,其中第1至6章为热红外遥感基础、仪器、模型和信息定量反演的理论和方法;第7至12章为热红外遥感的应用,分别总结了热红外遥感在地表净辐射的遥感估算,农田蒸散的定量遥感监测,土壤水分与旱情的遥感监测,城市热环境遥感监测,森林火灾的遥感监测,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田国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遥感学报》副主编。作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及“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研究”项目总体组组长和首席专家,主持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基金、攀登、973、921和国家科技攻关等课题和项目。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110篇,专著3部。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热红外遥感基础 1
1.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与定律 1
1.1.1 表征辐射特性的基本概念 1
1.1.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3
1.2 物体的热红外辐射特性 6
1.2.1 太阳热红外辐射特性 6
1.2.2 地表热红外辐射特性 7
1.3 大气热红外辐射传输方程 11
1.3.1 大气成分及其分布 11
1.3.2 大气的吸收、散射与辐射特性 12
1.3.3 大气辐射传输方程 14
1.3.4 热红外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15
1.3.5 遥感传感器宽通道的热红外辐射传输方程 18
1.3.6 热红外辐射大气传输计算软件 20
1.4 热红外遥感研究前沿综述 22
1.4.1 热红外遥感载荷发展简介 22
1.4.2 热红外遥感辐射传输模型研究前沿 26
1.4.3 热红外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28
1.4.4 热红外遥感应用领域展望 29
参考文献 30
第2章 热红外遥感信息探测 32
2.1 热红外遥感系统 32
2.1.1 热红外遥感系统发展 32
2.1.2 热红外探测平台 33
2.1.3 热红外遥感系统的成像特性和观测试验方法 36
2.1.4 热红外辐射方向特性4种野外测量方法比较 43
2.2 热红外设备定标 44
2.2.1 发射前的实验室定标 44
2.2.2 星上黑体定标 48
2.2.3 在轨场地绝对辐射定标 52
2.2.4 交叉定标 61
2.2.5 小结 62
2.3 热红外图像预处理 62
2.3.1 几何校正 62
2.3.2 相对辐射校正 65
2.3.3 热红外遥感数据大气校正 68
参考文献 72
第3章 热红外遥感信息模型 75
3.1 热红外遥感信息模型概况 75
3.1.1 遥感信息模型与热红外遥感信息模型 75
3.1.2 热红外遥感信息模型的发展和认识过程 75
3.1.3 热红外遥感信息模型的影响因素与模型类型 78
3.2 比辐射率和温度的概念与一般模型 78
3.2.1 有关温度的基本概念 78
3.2.2 同温均质表面比辐射率及其方向性 80
3.2.3 非同温非均质表面的等效温度与比辐射率 82
3.3 组分有效比辐射率及其矩阵表达 84
3.3.1 二维平面像元组分有效比辐射率 84
3.3.2 三维非同温混合像元组分有效比辐射率 85
3.3.3 组分有效比辐射率的矩阵表达 87
3.4 考虑温差的发射率的定义及普朗克定律尺度效应 90
3.4.1 平面混合像元温差导致的发射率视在增量 90
3.4.2 三维结构像元多次散射导致的发射率视在增量 90
3.5 普朗克定律的尺度效应和地表热辐射公式的尺度校正 91
3.5.1 非同温黑体平面上普朗克定律的尺度效应 91
3.5.2 非同温黑体表面有效发射率大于1的物理意义 94
3.5.3 三维结构非同温黑体表面普朗克定律的尺度效应 95
3.5.4 真实地表热辐射公式的尺度校正 96
3.6 连续植被热辐射模型 98
3.6.1 连续植被热辐射参数与概念 98
3.6.2 连续植被冠层无散射模型 104
3.6.3 连续植被冠层一次散射热辐射模型 105
3.6.4 作物冠层的热红外辐射传输模型的通量模型 107
3.7 行结构热红外遥感信息模型 113
3.7.1 行结构模型特点与简介 113
3.7.2 行结构箱型模型 114
3.7.3 行结构孔隙率模型 115
3.7.4 行结构亮温模型 122
3.8 热红外计算机模拟统计模型 136
3.8.1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简介 137
3.8.2 植被冠层热辐射的蒙特卡罗模拟计算 139
3.8.3 连续植被热辐射的蒙特卡罗模拟结果与验证[3] 143
参考文献 148
第4章 热红外遥感计算机模拟模型 155
4.1 热红外辐射传输计算机模拟模型概述 155
4.1.1 地表温热红外辐射方向性计算机模拟的意义 155
4.1.2 热辐射方向性模型研究现状 157
4.1.3 植被冠层组分温度分布模拟研究现状 158
4.2 地表真实场景计算机模拟 160
4.3 植被冠层组分温度分布计算机模拟模型 161
4.3.1 ECUPID模型参数化方案 161
4.3.2 ECUPID模型敏感性分析 162
4.3.3 ECUPID模型的模拟验证 162
4.4 植被冠层热红外辐射方向性计算机模拟模型 166
4.4.1 TRGM模型构建 166
4.4.2 TRGM模型参数化方案 168
4.4.3 TRGM模型软件开发 169
4.4.4 TRGM模型敏感性分析 170
4.4.5 热红外辐射方向性模型的比较和验证 176
4.5 植被冠层热红外辐射方向性计算机模拟系统及应用 181
4.5.1 模拟系统介绍 181
4.5.2 模拟系统敏感性分析 182
4.5.3 作物冠层内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与分析 187
4.5.4 典型农作物冠层方向亮温的模拟与分析 191
参考文献 196
第5章 地表温度遥感反演 200
5.1 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的基本理论 200
5.1.1 地表参数遥感反演方法概述 200
5.1.2 地表温度反演的基本问题 203
5.1.3 地表温度遥感定量反演的发展 205
5.2 地表温度发射率分离算法 208
5.2.1 温度发射率分离的典型算法 208
5.2.2 温度发射率分离方法在遥感图像数据中的应用 213
5.2.3 估算地表发射率的其他方法 214
5.3 像元平均温度的遥感反演 215
5.3.1 单通道法 215
5.3.2 多通道法(劈窗算法) 217
5.3.3 多时相法 223
5.4 组分温度的遥感反演 232
5.4.1 组分温度反演的意义和所依赖的条件 232
5.4.2 多角度基于大气校正产品的组分温度反演 233
5.4.3 多角度与劈窗算法结合的组分温度反演 239
5.4.4 其他组分温度反演算法的可能性分析 240
5.4.5 组分温度遥感反演的信息分析 243
5.5 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反演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245
参考文献 245
第6章 热红外高光谱遥感反演 250
6.1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热红外高光谱遥感反演 250
6.1.1 基于热红外高光谱数据的CO2浓度反演 251
6.1.2 甲烷的热红外高光谱遥感反演 258
6.1.3 反演实验和验证 260
6.2 热红外高光谱数据的温度和发射率分离 264
6.2.1 原理与方法 264
6.2.2 基于迭代的温度与发射率分离 265
6.2.3 发射率测量 268
6.3 基于星载热红外高光谱数据的大气地表参数一体化反演 276
6.3.1 原理与方法 276
6.3.2 大气窗口的选择 278
6.3.3 基于星载高光谱数据的一体化反演方法 279
参考文献 284
第7章 地表净辐射遥感估算 288
7.1 地表净辐射遥感估算概述 288
7.1.1 地表净辐射概念 288
7.1.2 地表净辐射Rn遥感估算原理 289
7.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91
7.1.4 Rn估算的不确定性分析 293
7.2 短波净辐射遥感估算 294
7.2.1 直接估算法 294
7.2.2 下行短波辐射遥感估算 295
7.2.3 地表反照率反演 298
7.2.4 短波净辐射遥感估算不确定性分析 304
7.3 长波净辐射遥感估算 305
7.3.1 长波辐射遥感估算原理 305
7.3.2 大气下行长波辐射遥感估算模型 307
7.3.3 上行长波辐射遥感估算模型 312
7.3.4 长波辐射遥感估算的不确定性分析 313
7.4 实例分析 315
7.4.1 下行短波辐射估算 315
7.4.2 反照率反演 317
7.4.3 长波辐射估算 319
参考文献 321

第8章 农田蒸散遥感定量监测 327
8.1 概述 327
8.1.1 自然界的蒸发与蒸散 327
8.1.2 蒸发测量与遥感蒸散估算的意义 328
8.1.3 相关的基本概念 330
8.2 农田蒸散遥感信息模型 333
8.2.1 单层模型 333
8.2.2 双层模型 337
8.2.3 其他模型 341
8.3 遥感定量估算农田蒸散的方法 343
8.3.1 基本流程 343
8.3.2 遥感参数反演和数据准备 345
8.3.3 有效能量的计算 345
8.3.4 阻抗的计算 346
8.4 蒸散遥感的空间尺度问题 349
8.4.1 蒸散遥感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349
8.4.2 蒸散估算的空间尺度误差纠正方法 356
8.5 蒸散遥感的时间尺度扩展方法 361
8.5.1 由瞬时到日蒸散的计算方法 361
8.5.2 陆面数据同化的方法 364
8.6 验证及不确定性分析 365
8.6.1 验证 365
8.6.2 不确定性分析 367
参考文献 370
第9章 土壤水分与旱情遥感监测 378
9.1 旱情概述 378
9.2 干旱概念、指标与特征 379
9.2.1 干旱概念 379
9.2.2 干旱指标 380
9.2.3 干旱特征 382
9.3 旱情分布特征与旱情遥感监测概述 383
9.4 遥感与旱情监测 385
9.4.1 遥感与土壤湿度监测 385
9.4.2 遥感光谱波段与旱情监测 386
9.5 植被指数/地表温度与土壤湿度 388
9.5.1 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 388
9.5.2 LST/NDVI斜率与土壤湿度 389
9.5.3 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特征空间 389
9.5.4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391
9.5.5 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模型 391
9.5.6 影响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关系的因素 394
9.5.7 空间土壤湿度概念 397
9.6 土壤水分与旱情的遥感监测模型和方法 397
9.6.1 热惯量模型 397
9.6.2 基于能量平衡的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模型 402
9.6.3 基于水量平衡的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模型 404
9.6.4 作物缺水指数模型 405
9.6.5 其他方法和模型 405
9.7 旱情遥感监测系统设计与实验 409
9.7.1 黄淮海平原地区旱情遥感监测系统 409
9.7.2 中国旱情的VCI法监测系统 410
9.7.3 中国旱情的Ts/NDVI法监测系统 418
9.7.4 中国旱情的健康指数法监测系统 419
9.8 干旱监测与制图 423
9.8.1 旱情监测与制图示例 423
9.8.2 精度检验与评价 428
参考文献 435
第10章 城市热环境遥感监测 441
10.1 城市环境系统概述 441
10.2 城市热环境特征 443
10.2.1 基本概念 443
10.2.2 城市环境热场的形成原因 445
10.2.3 城市热环境特征 446
10.3 城市热环境遥感监测 448
10.3.1 热红外遥感监测主要研究内容 448
10.3.2 城市热环境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 448
10.3.3 城市热环境模型和方法研究 451
10.3.4 城市热环境主要参数测量和计算方法 458
10.3.5 城市热景观遥感监测 464
10.3.6 城市热岛遥感监测 467
10.3.7 城市热污染(热异常)监测 469
10.4 城市人居热环境评价 469
10.4.1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意义 469
10.4.2 城市人居热环境评价原则与步骤 470
10.4.3 城市人居热环境评价指标 471
10.4.4 城市热环境景观评价体系 471
参考文献 472
第11章 森林火灾遥感监测 478
11.1 森林火灾的基本特征 478
11.1.1 森林及其燃烧 478
11.1.2 中国森林火灾的规律 479
11.1.3 中国森林防火监测体系 482
11.2 林火监测方法 486
11.2.1 图像信息增强处理 487
11.2.2 阈值法 488
11.2.3 Lee和Tag技术 488
11.2.4 应用NDVI值监测火灾 489
11.2.5 MODIS火点识别算法 489
11.2.6 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林火监测方法 493
11.2.7 专家系统方法 496
11.3 系统验证 508
11.4 森林火灾预警 511
11.4.1 森林火险预报研究概况 511
11.4.2 森林火险预报研究方法 512
11.4.3 森林火险预报发展趋势 513
11.4.4 全国森林火险预报系统的研究 514
11.4.5 全国森林火险预报系统的运行 516
参考文献 519
第12章 热红外遥感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521
12.1 热红外遥感在地质领域的应用 521
12.1.1 热红外温度地质填图 521
12.1.2 水资源勘查 524
12.1.3 热惯量地质填图 525
12.1.4 热红外光谱地质填图 525
12.1.5 热红外用于星际探测 528
12.2 红外遥感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528
12.2.1 红外侦察 529
12.2.2 红外夜视 531
12.2.3 红外制导 534
12.2.4 红外隐身和红外预警 538
12.3 秸秆焚烧热红外监测应用 541
12.3.1 秸秆焚烧监测的意义 541
12.3.2 秸秆焚烧像元亮温的模拟 542
12.3.3 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算法 543
12.3.4 秸秆焚烧监测结果与验证 545
12.4 震前热红外温度异常研究 547
12.4.1 震前热异常现象 547
12.4.2 震前热异常信息提取 549
12.4.3 应用实例和前景 553
参考文献 562

前言/序言


热红外遥感(第2版):深度解析与前沿应用 《热红外遥感(第2版)》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热红外遥感技术原理、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及其广泛应用的大型学术专著。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汇集了全球顶尖的遥感科学研究者和工程师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热红外遥感最为详实、最前沿的知识体系。本书内容覆盖广泛,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复杂场景的应用,均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力求做到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热红外遥感基础理论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系统梳理了热红外遥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理学原理。 第一章:热力学与辐射传输基础。 详细介绍了黑体辐射定律(普朗克定律、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并将其应用于理解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发射的红外辐射。深入分析了发射率、吸收率、反射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受到物质特性、表面粗糙度、角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揭示了大气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等)对红外信号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这是进行精确遥感反演不可或缺的知识。 第二章:红外光谱与热力学性质。 详细分类介绍了不同类型地物(岩石、土壤、植被、水体、人造材料等)在红外波段的光谱响应特征。深入分析了这些光谱特征与地物微观结构、化学组成、含水量、表面温度等热力学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特别强调了不同大气窗口(如3-5微米和8-14微米)对地物信息获取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窗口的差异性来区分地物类型。 第三章:热惯量与地表能量平衡。 深入探讨了热惯量这一关键的遥感参数。详细讲解了热惯量( $ ho c k $) 的物理含义,即物质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分析地表昼夜温差及其变化速率来计算和反演地表热惯量。本书还系统阐述了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包括太阳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各个分量,并解释了热红外遥感在监测和估算这些能量通量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热红外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本部分聚焦于实际的热红外遥感数据,从传感器原理到数据预处理,为后续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章:热红外遥感传感器与平台。 全面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热红外遥感器,包括其工作原理、探测器类型(如碲镉汞、氧化钒等)、响应波段、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等关键参数。详细分析了不同平台(如卫星、航空器、无人机)搭载热红外传感器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它们在不同尺度和场景下的应用潜力。本书还探讨了热红外传感器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如热稳定性、噪声抑制等。 第五章:热红外数据获取与辐射定标。 详细阐述了热红外遥感数据在获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如传感器视场角、地表坡度与朝向、大气条件、太阳入射角等。重点介绍了辐射定标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在轨辐射定标(利用星上定标源)和地面辐射定标(与地面测量数据对比)。本书强调了辐射定标的精度对后续地表温度反演和发射率估算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多种定标方法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六章:大气校正。 深入解析了大气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效应,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测量到的辐射值。详细介绍了多种大气校正模型,包括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物理模型(如MODTRAN, DISORT等),以及基于经验或半经验模型的方法。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些模型的输入参数(如大气廓线、水汽含量、气溶胶信息等)的获取途径,并给出了不同校正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第七章:地表温度反演。 这是热红外遥感的核心应用之一。本书系统介绍了多种地表温度(LST)反演算法,包括单窗算法、劈窗算法、多窗算法、基于发射率的算法(如Split-Window Algorithm, Emissivity Normalization Method等)以及基于热惯量的算法。详细阐述了这些算法的数学模型、假设条件、输入数据要求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物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本书特别强调了发射率在LST反演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多种估算地表发射率的方法。 第八章:地表发射率估算。 鉴于地表发射率的不可测量性和其对LST反演的敏感性,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详细介绍发射率的估算技术。内容涵盖了单通道法、多通道法、基于经验关系的方法以及利用高分辨率数据辅助估算等。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地物的发射率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地物光谱特性和纹理信息来提高发射率估算的精度。 第三部分:热红外遥感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与数据处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展示了热红外遥感在各领域的巨大价值。 第九章:城市热环境监测与分析。 详细阐述了热红外遥感在城市热岛效应监测、城市规划、热环境评估和缓解策略制定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格局,识别城市热点区域,并探讨其与城市形态、土地覆盖、人口密度、绿地覆盖等因素的关系。本书介绍了如何利用多时相热红外数据来监测城市热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如何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第十章:干旱监测与农业应用。 深入探讨了热红外遥感在干旱监测、作物水分胁迫评估、灌溉管理和产量预测中的作用。分析了地表温度与土壤湿度、植被水分状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介绍了基于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如NDVI)的干旱监测模型(如 suhu-vegetasi 关系模型)。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热红外数据来识别作物缺水区域,指导节水灌溉,并为农业生产提供早期预警。 第十一章:地质与矿产资源勘查。 阐述了热红外遥感在识别不同岩石和矿物类型、探测隐伏地质构造、寻找热异常区域(可能与矿产资源或地热活动相关)方面的应用。分析了不同矿物在红外波段的发射率差异,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差异来绘制地质图件、识别矿化带。本书还介绍了热红外遥感在地热资源勘探和火山活动监测中的独特优势。 第十二章:环境污染与生态监测。 详细介绍了热红外遥感在监测工业排放、城市污水扩散、火灾热点监测、以及评估植被健康状况和森林火灾风险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污染物排放产生的热异常,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表温度。本书探讨了如何利用热红外数据来识别和追踪环境污染事件,为环境保护和应急响应提供信息支持。 第十三章:海洋学与水文应用。 阐述了热红外遥感在监测海表温度(SST)、海洋环流、海洋锋面、洋流运动、以及陆地水体(如湖泊、河流)温度和蒸发监测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水体及其边界的热异常特征,并介绍了如何利用高精度海表温度数据来研究气候变化、预测海洋灾害(如台风、赤潮)以及分析水文过程。 第十四章:前沿研究与未来展望。 本章汇集了热红外遥感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动态。内容包括: 高光谱与热红外遥感的融合: 探讨如何结合高光谱遥感的光谱信息和热红外遥感的热信息,实现更精确的地物识别、成分反演和环境监测。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在热红外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来提高地表温度反演、发射率估算、地物分类以及异常检测的精度和效率。 热红外遥感与多源数据的融合: 探讨如何将热红外数据与其他遥感数据(如光学、微波、雷达)以及地面观测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取更全面、更可靠的地表信息。 高分辨率与超光谱热红外技术的发展: 展望下一代热红外遥感传感器在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方面的提升,以及它们将带来的新的应用机遇。 热红外遥感在地球系统模型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精确的热红外遥感数据来改进和验证地球系统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 新兴应用领域: 介绍热红外遥感在城市基础设施健康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等新兴领域的潜在应用。 《热红外遥感(第2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剖析,不仅为广大遥感科研人员、研究生、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也为环境科学、地质学、农业科学、城市规划、海洋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全新的视角。本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推动热红外遥感技术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实践,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数据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震撼我心的遥感入门读物 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遥感这个领域几乎是一无所知,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然而,《热红外遥感(第2版)》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方式,将原本听起来高深莫测的专业知识呈现在我面前。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最基础的光谱概念,到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讲解都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喜欢其中那些丰富的插图和图表,它们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比如,书中关于不同材质对热辐射的反射和吸收差异的解释,配合直观的图示,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同样是地面,有的地方会显示出不同的温度。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篇幅介绍热红外遥感在实际中的应用,从农业监测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再到地质勘探,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这项技术巨大的潜力和价值。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之一,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科学、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朋友们!

评分

一扇通往前沿科学的窗口,挑战与启发并存 《热红外遥感(第2版)》无疑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作品,但正是这种挑战,激起了我最强的求知欲。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带领读者一起探索热红外遥感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难题。我曾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传感器原理和辐射传输模型的章节,那些复杂的方程和参数,一开始确实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当我尝试去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推导过程时,我逐渐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和精确。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技术细节,而是将其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恰恰是对读者的一种信任和鼓励。书中对于一些前沿研究方向的探讨,例如地表温度反演算法的改进和不确定性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它不仅提供了现有的知识体系,更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和尚未解决的问题。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锻炼了我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让我对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 《热红外遥感(第2版)》并非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块需要耐心挖掘的宝藏。如果你是抱着轻松的心态来阅读,可能会觉得内容有些密集,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你投入时间和精力,你会发现这本书蕴含的知识密度和深度是令人惊叹的。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遵循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从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模型和算法。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密的齿轮,紧密地咬合在一起,共同驱动着整个知识体系的运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关键概念时,所采用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模型。虽然对我而言,有些公式的理解需要一些额外的学习,但正是这种详尽的论证,赋予了这本书扎实的科学基础。书中涉及的许多前沿研究和技术进展,也让我看到了热红外遥感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它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的成就,更是在展望未来的方向。对于有志于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或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研究态度。

评分

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 翻开《热红外遥感(第2版)》,我立刻被它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平常看到的“可见”世界,只是地球信息的一个维度。通过热红外遥感,我们能够“看见”那些隐藏在温度背后的信息,感受到地表能量的流动和变化。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热”世界的窗户。书中的案例分析尤为精彩,比如通过分析农作物冠层温度的变化来评估其生长状况,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精准农业的讨论。又比如,书中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深入剖析,不仅解释了其成因,还探讨了如何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来制定城市规划和缓解措施,这对于我们身处的快速城市化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这些应用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生涩的语言,而是尽量将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提到的建筑能耗监测,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身边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项技术来找到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看”世界,而是开始“感”世界,用一种全新的、更全面的方式去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评分

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开启新探索的邀请 当我合上《热红外遥感(第2版)》的最后一页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旅行,却又渴望继续前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份真诚的邀请,邀请读者踏上探索热红外遥感更深层奥秘的征程。书中那些详尽的案例研究,从宏观的地球环境监测到微观的材料特性分析,都展现了这项技术的无限可能。我被书中关于如何通过热红外数据来识别地下水分布的讨论所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知识点,更让我联想到在实际的水资源管理中,它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书中对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重视,也让我意识到,科学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它让我明白了,一项伟大的技术,不仅在于其原理的精妙,更在于其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引导我独立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去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觉得我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视野和能力,可以开始尝试去理解甚至参与到热红外遥感的研究和应用中。

评分

书不错,价格合理书不错,价格合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专业必备正版脉络清晰

评分

给单位买的,外观不错

评分

稍微有点脏 精装版买那么贵 还好吧

评分

硬胶装订,书本内容高大上,热红外遥感的权威,就是定价贵了些

评分

参考资料,需要的时候可以翻阅。

评分

不错,挺好的。

评分

硬胶装订,书本内容高大上,热红外遥感的权威,就是定价贵了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