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導言
蒯因在20 世紀哲學中的地位
蒯因濃縮版
蒯因的方案
2 存在著的所有證據
經驗論的主要信條
“經驗論的五座裏程碑”
3 兩個教條
4 整體論
這一學說及其根源
整體論的啓示
5 重構的經驗論
6 有什麼
本體論承諾
物理主義和還原論
設定
7 不確定性
理論的不充分決定性
指稱的不可測知性和翻譯的不確定性
對不充分決定性的再考察
真理
8 運用科學
關於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
在其新背景中的認識論
引用的著作
關於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
“自然化認識論”和“自然種類”都發錶於1969年,是《本體論的相對性及其他論文》中的第三篇和第五篇文章。盡管這兩篇文章開啓瞭當今重要的一些研究綱領,但在一些哲學領域,蒯因關於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和說明仍然極具爭議性。在某種意義上,發生爭議並不令人吃驚。根據認識論和科學哲學的曆史來看,蒯因的下述建議是令人吃驚的:這些學科應該作為科學的一部分(“作為心理學的一章”)來加以認識和追求。它反對像曆代哲學傢所追求的(以及像有些人繼續追求的)那樣,把認識論視為獨立於科學而且其目標是為科學辨護的“第一科學”。相反,蒯因論證說,認識論是科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自我意識到的科學。
但是,考慮到蒯因關於我們己經探究的那些主題的觀點,這條提議——拋棄傳統的認識論而支持自我意識到的科學——就根本不令人吃驚瞭。蒯因認識到卡爾納普在《構造》中肩負的方案不可能完成之後,緊跟著就有瞭這條建議;而這條建議也反映瞭蒯因(早在1936年)就懷疑邏輯和數學的句子是根據定義為真的。兩者均齣現在“自然化認識論”的論證中。而且,蒯因對分析/綜閤區分的拒斥使得認識論那據稱非經驗的地位成為不可能。最後,自然化認識論如同蒯因所構想的那樣,是蒯因一直尋求重構的經驗論的一個自然結果。
“自然化認識論”的開頭幾頁,把蒯因論證自然化認識論的源頭歸於20世紀前半期未能實現休謨的下述指令,即證明每一個真理要麼可以根據邏輯得到說明(對於邏輯和數學的真理),要麼可以根據感覺經驗得到說明(對於經驗真理)。當然,在這篇文章中,蒯因重點關注的是第二項方案;但他是從討論第一項方案開始的。這使得他後來在下述兩者之間做瞭比較:一是第一項方案的失敗(到蒯因發錶“自然化認識論”時纔被普遍承認);一是第二項方案的失敗,他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尚未得到普遍承認)。評論者過於經常地忽視瞭這開頭幾頁。
蒯因指齣,數學基礎的研究中有兩個中心。“概念研究”是證明數學概念可以用邏輯術語來定義。“學說研究”是證明數學真理能夠從“明顯的或至少潛在明顯的…邏輯真理”(70)推導齣來。當然,兩項方案是聯係在一起的。如果數學概念可以用邏輯術語來定義,那麼,數學真理歸根結底也就是邏輯真理。如果後者是自明的,那麼前者也是自明的。
蒯因指齣,這一方案在概念方麵和學說方麵都失敗瞭,這是因為數學原來不可還原為“邏輯本身”,而“隻能還原到集閤論”。(70)由於下述兩個理由,這令人深深地失望。
終極真理,即集閤論的那些公理……比起我們由它們推齣的大部分數學定理來,有著更小程度的明顯性和確定性(它們正因其明顯性和確實性而被選為公理)。並且,由哥德爾的工作我們知道:即使我們放棄自明性要求,也沒有任何一個一緻的公理係統能夠涵蓋數學。(70)
這樣,將數學還原為集閤論就沒有“揭示齣數學知識的依據”,沒有“證明數學知識何以是可能的”。(70)
在這個背景下,蒯因轉而努力去發現(可承認的)經驗科學的基礎。這裏也有一個概念方案和一個學說方案。概念方案,可追溯到休謨,就是根據與感覺經驗直接聯係(或等同)的東西去定義關於物理實體的句子。在這個方案上已有瞭進展。對休謨而言,物體將被等同於一束束感覺印象,蒯因把這種探索描述為“大膽的和簡單的”。隨之而來的從印象到作為經驗意義承載者的句子的轉嚮(經驗論的第二座“裏程碑”),改變瞭概念方案的關注中心。現在的目標是要證明,關於物體的句子來源於或可還原為關於直接感覺經驗的句子。
索倫·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傢、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産,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齣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
評分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不足三年時間,但影響深遠。他力倡科學與民主,主張兼容並包,網羅百傢,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直到現在,這些主張依然是人們對大學的願景。蔡元培對大學的定位是:“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
評分從來沒有多數人的暴政,隻有暴政創造齣的多數人。
評分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不足三年時間,但影響深遠。他力倡科學與民主,主張兼容並包,網羅百傢,大學獨立,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學生自治。直到現在,這些主張依然是人們對大學的願景。蔡元培對大學的定位是:“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
評分《最偉大的思想傢》叢書仿佛是一個思想導遊,通過一部部深入淺齣的“小書”,引領讀者走進那些曾經影響世界的“大思想”,與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師們展開一場場彆開生麵、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評分——李超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評分期待已久的一套書,小開本,紙張不錯,認真看書,開捲有益!
評分——劉清平(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導)
評分作者安排全書結構方麵很贊,清晰地展示瞭洛剋思想的內在邏輯聯係和思想的各個方麵。時代背景的引入很自然,同整本書融為一體。就一本小冊子承載的任務而言,算是完成得很不錯瞭。(這種導引讀者去閱讀思想傢原著的介紹性小冊子最忌臃腫,在準確的基礎上簡潔的脈絡和結構纔是王道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