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文海 著
图书标签:
  • 法国史
  • 欧洲史
  • 历史
  • 国别史
  • 修订本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历史研究
  • 西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7842
版次:2
商品编码:114109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别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是我社“国别史”系列之一种。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法国从史前至当下的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的通史。

作者简介

  陈文海,1967年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2002年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10—2011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从事西方历史文献研究工作;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受聘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受聘为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世界中世纪史、西方宗教史、西方历史文献学和法国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主要有《路易十四》(译著)、《特兰特圣公会议教规教令集》(译注)、《世界文化遗产导论》等图书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和《世界民族》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史前时期与古代高卢
第一节 史前时代与远古居民
一、旧石器时代的居民及其文化
二、气候转折与新石器时代
三、金属时代与原始社会的瓦解

第二节 “独立”时期的高卢社会
一、“独立”时期的高卢社会构造
二、“独立”时期高卢人的日常生活
三、“独立”时期高卢人的宗教文化

第三节 “罗马化”时期的高卢新局面
一、罗马对高卢的征服与平定
二、罗马文明的引进与融合
三、基督教文明的潜入与日耳曼“蛮族”的渗透

第二章 法兰克人的统治及衰变
第一节 墨洛温王朝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法兰克王国的创建
二、法兰克王国内部的法律关系
三、生产方式新特点与经济重心的北移
四、法兰克王国的无序状态与势力重组

第二节 加洛林王朝的扩张与裂变
一、领土的短暂膨胀以及向传统地域的回归
二、社会立法活动与文化相对复苏

第三章 领土聚合与城乡社会生活
第一节 以王权为中心的国土归并历程
一、王领内外的惨淡经营(10世纪末—12世纪晚期)
二、王室领地的全面扩展(12世纪晚期—14世纪早期)
三、领土的离散与再次回收(14世纪前期—15世纪中叶)

第二节 城乡社会的改造与变迁
一、垦荒运动与庄园生活
二、中世纪城市与市民生活
三、文化品位的演绎与大学生活

第四章 君主制的绝对与相对
第一节 绝对君主制的曲折与动荡
一、从国内统一到对外征伐
二、从信仰新潮到宗教战争
三、从百废待兴到秩序重建
四、文化生活的新风采

第二节 绝对君主制的繁盛与虚饰
一、“影子”王权的曲线发展
二、“太阳王”的辉煌与暗淡
三、怪异与规范交替兴盛的文化风格

第三节 绝对君主制的衰竭与颓败
一、后世学者对该时期的诊断
二、困境中的内政外交
三、启迪民智的思想启蒙
四、荆棘丛生的改革之路

第五章 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
第一节 君主政体下的温和革命
一、平等呼声的张扬与民众暴力的渐起
二、暴力氛围的平缓与社会制度的改造
三、日益动荡的局势与君主政体的覆亡

第二节 共和政体下的狂飙突进
一、转瞬即逝的吉伦特派统治
二、一年而终的雅各宾专政
三、回车倒转的“热月反动”

第三节 督政府的困境与拿破仑的崛起
一、党派斗争与“秋千”政府
二、动荡局势下的社会重建
三、拿破仑的发迹与督政府的垮台

第四节 新旧杂糅的拿破仑时代
一、执政府的统治及蜕变
二、帝国的繁茂与崩溃

第六章 政体轮回与社会进步
第一节 二世而亡的复辟王朝
一、政治舞台上的颠来倒去
二、文化生活里的百业向荣
三、波旁王朝的永去不归

第二节 一代而终的七月王朝
一、暗潮涌动的政治统治
二、变革之中的社会经济
三、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社会批判
四、王朝政治的再度坍塌

第三节 昙花一现的二次共和
一、共和制的苦难摸索与普选制的阴差阳错
二、总统制的短暂寿命与君主制的水到渠成

第四节 重蹈战争覆辙的第二帝国
一、政局稳定与经济腾飞
二、皇帝风雅与文化繁荣
三、国威政策与帝国覆亡

第七章 再建共和与复仇情结
第一节 从临时到固定的共和国
一、临时共和国的第一步:对德媾和
二、临时共和国的第二步:镇压巴黎公社
三、和平岁月里的政体之争:确立共和制

第二节 从温和到激进的共和国
一、乱中有序的政治格局
二、温和派时期的政治生活
三、激进派时期的政治生活

第三节 物质进步与文化反叛
一、科技创新与物质进步
二、理性渐失与文化多元

第四节 殖民争夺与走向“复仇”
一、海外抢夺与“无主土地”的枯竭
二、结盟对抗与“欧洲大战”的爆发

第八章 战争与危机的交织
第一节 一战中的同仇与磨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军战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社会
三、“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条约

第二节 承上启下的二十年
一、战后重建与外交心态的转变
二、共和国的黄昏与人民阵线的试验
三、老传统的败落与现代主义的全盛
四、无原则的绥靖与战争风云的再起

第三节 二战中的“合作”与抵抗
一、“奇怪战急”与法国沦丧
二、维希政权:“合作”的法国
三、内外两线:抵抗的法国
四、战争终结与社会重建

第四节 “旧制度”下的第四共和国
一、新生政权与旧式混乱
二、经济繁荣与生活“变糟”
三、旧格局的转变与新欧洲的起步
四、道德哲学的盛衰与现代化下的文化失落
五、殖民地难题与戴高乐再起

第九章 新体制的调适与完善
第一节 戴高乐时代
一、从藕断丝连到彻底解脱
二、个人的权威与国家的“伟大”
三、思想新潮与文化“爆炸”
四、五月风暴与社会“爆炸”

第二节 蓬皮杜和吉斯卡尔时代
一、蓬皮杜时代:繁荣的尾声
二、吉斯卡尔时代:衰落的开始

第三节 密特朗时代
一、“社会主义”试验
二、“国民阵线”的兴起
三、左右“共治”的首航
四、左翼乏力与“共治”重演

第四节 希拉克时代
一、两载右翼政权
二、五年“左右共治”
三、亦成亦败的第二任期

第五节 萨科奇时代
一、强硬主义内政
二、九会主义外交

译名对照及索引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版后记
修订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三节 绝对君主制的衰竭与颓败
  路易十四于1715年去世以后,波旁王朝又继续在法国不问断地统治了70余年。然而,这70余年却是让一代又一代人困惑不已的70余年。在此期间,凡尔赛照旧是舞会不断,一两万大小贵族照旧围在宫廷四周,国王的起居生活照旧是供人瞻仰的盛大仪典,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一切“照旧”的虚光幻影中,历经了三四百年的绝对君主制大厦却在顷刻之间轰然坍塌,有着千余年悠久文明史的法兰西大地却突然间成为警钟长鸣、人仰马翻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战场和刑场。
  一、后世学者对该时期的诊断
  路易十四之后的几十年问,法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可救药的事情才使得1789年以后的法国革命群众变得那么的慷慨激昂、那么的鲜血无惧?在具体叙述这一段令人困惑的历史之前,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西方史学界对这一时期法国史认知历程的变迁。在这里,既有传统史学内部的分野,也有修正史学内部的分歧,更有传统史学与修正史学之间的论战,同时还有分不清究竟是传统史学还是修正史学的政治文化解释论的种种激辩。
  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法国“旧制度”晚期研究领域(大革命起源研究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进步史学”流派。该流派从19世纪著名史学家米什莱(Michelet,1798—1874)的大革命史研究初步发端,后经饶勒斯(Jaurbs,1859—1914)、马迪厄(Mathiez,1874—1932)、勒费弗尔(Lef6bvre,1874—1959)和索布尔(Soboul,1914—1982)等人的不断深化,该学派发展成为所谓的“传统大革命史学”流派,其核心观点就是“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英国史学家科本(A.cobban)为代表的一大批英美学者对传统的大革命史学成果提出质疑和挑战,特别是对大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进行批判性剖析。随后,以弗雷(Furet,1927 1997)为代表的法国史学家也加入到科本的这一阵营,从而形成蔚为壮观、声势浩大的“修正学派”。到了20世纪80年代,修正学派已经取代传统学派而占据大革命史研究领域中的统治地位。正因如此,弗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我赢了”这样一句名言。当然,在修正学派如日中天之时,传统的大革命史学流派也还有人在坚守阵地,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米歇尔·伏维尔(Michel Vovelle)。20世纪90年代,随着弗雷的去世和伏维尔的退休,两派的争论渐趋平息。在这里,我们简要列举几份后世学者为这一时期的法国开下的诊断书,其中每一份诊断书都可以说是代表着法国大革命起源史研究领域中坚定不移但又常遭围攻的一个学派。
  诊断之一:日益加剧的阶级对立。1 8世纪的法国已是资本主义因素不断长进的国度,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经济上日益富有而在政治上却没有发言权的资产阶级,为获得与自己的经济文化地位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地位,他们终将发起一场以夺取应得之权益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从阶级对立角度考察这一时段历史的另一种变体理论是对农民作用的强调。当时的法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仍是农业生产者,他们仍然肩负着名目繁多的与时代发展已明显不相适应的封建义务,对这类问题的日益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暴力革命的爆发。

  ……

前言/序言

  翻阅各国历史,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多多少少碰到一些让人无法豁然释怀的矛盾或背离。有的似是而非,有的似非而是;有的昨是而今非,有的则昨非而今是。法国的历史亦莫能外,关于这一现象,我在动笔撰写本书之前就已有了种种感受。
  按照多年因袭的传统,在具体描述一国历史之前,似乎都要将该国的基本状况向读者作一客观交代,我国现有的几部法国通史著作均有这样的做法。当年阅读这些通史著作的卷首真言,并未觉得它们有丝毫之不妥,因为它们提供了有关法国的一些最基本最明确的概念。有了这些概念,法国的历史长河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既定的范围内由远古流到当代,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流到包括我在内的广大读者的记忆之中。
  然而,当我自己转变角色,由读者转变为作者,并也准备在开篇序言中对法国的ABC作一简明而客观的陈述之时,我却陷入一种无法排遣的知识困境,因为在我打算向读者介绍的有关条目中,并没有那么多言之凿凿的客观,也没有那么多盖棺论定的不变。即使有些事物是以“客观”或“不变”的形态出现的,但其内涵却包容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变数,这就使得我在落笔时很难遽下断语。不过,作为全书的引子,把一些相对客观的基本事实略作说明似乎还是必要的,尽管在这样做的时候我的心中并无十分的把握。
  就如“沙皇”一词的来源一样,“法国”一词也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之色彩,它是由“France”(法兰西)首写字母的音译加上一个“国”字而成。根据如今通行的释义,“法兰西”意为“自由”或“勇敢”。这是法国人经常引以自豪且广为宣传的一种解释,也是所有对法兰西文明怀有好感(至少不是排斥)之人乐于接受的一种解释。然而,若从源流上看,不论是“自由”还是“勇敢”,它们都是多年演绎的结果。就目前材料来看,“法兰西”一词源于拉丁语的“法兰西亚”(Francia),意即“法兰克人的国度”。至于“法兰克人”(Franci,Frank)一词的含义,最早对之作出解释的是成书于公元7世纪、由“弗莱德加”撰写的《弗莱德加编年史》。该书列举了有关“法兰克”的多种释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意见认为,“法兰克”源于日耳曼语,原意是“franc”(其原始含义是“免纳贡赋的”),即法兰克人从未卑躬屈膝地向别人交税纳赋。在中世纪,这一说法在用来与东邻神圣罗马帝国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曾显得铿锵有力,但在法国国内却给王室政府制造了难题,因为国人动辄会以“免纳贡赋”(franc)为口号来抵制王室的苛捐杂税。正因如此,王室的御用文人开始将“franc”的引申含义“自由”搬到了前台。到中世纪中后期以后,“自由”也就成为法国人时常高举的一面大旗。《弗莱德加编年史》提供的另一种解释认为,“法兰克”的原始含义是“野蛮”或“残忍”。在中世纪中前期,这样的释义毫无疑问不会引起人们的青昧,但是,当百年战争爆发以及对英斗争的不断加剧,这一原本让人恐惧的释义却出现转机,经过简单的加工即变成“对恶魔的野蛮”或“对敌人的残忍”,再稍加变换也就成了“勇敢”、“无畏”,法兰西人因此又多了一个美名。此外,自中世纪以后,法国人还经常把“法兰西”与“甜美”、“虔诚”、“井然有序”及“浪漫”等颂词联系在一起,不过,这已不是“法兰西”一词的词源释义了。
  法国人的生活空间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反反复复的扩展与收缩,边界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曾经是检验法国人“爱国热忱”的一个重要尺码。如今,法国本土的格局已基本稳定,形成了一个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的大致呈六边形的总体框架,成为欧洲西部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两个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合并并未改变这一格局,统一后的德国面积约为35.7万平方公里)。这个“六边形国家”(l’Hexagone)有三条边线面临海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西面为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东南濒临地中海。三条临海边线总长约为3000公里。然而,这一本应给法国提供无限机遇的漫长海岸线在历史上却未能尽显风采。13世纪时,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Ⅱ.1180—1223年在位)曾伤心地声称:“法国人不懂得向外发展。”甚至到了18世纪上半叶,仍然有人感慨:“法国的海船”只出现在“绘画作品中”。这种说法虽然并不完全属实(亚洲、非洲、美洲也留有法国人的诸多行迹),但它毕竟表达了法国人当年的一种心态,一种与荷、西、葡、英等国发达的航海业相比自愧不如的焦虑心态。法国人之所以在海洋上少有建树,按照布罗代尔的说法,是因为历史上的法国人“对陆地的迷信远胜一切!”的确,六边形国土的三条陆地边线是在与竞争对手推拉了千余年之后才最终得以确定的。在西南,与西班牙的边界划分到17世纪下半叶才得以完成,从而确立了以比利牛斯山顶峰和朝向作为划分国界的依据。在东面,只是到了十七八世纪才逐渐形成以阿尔卑斯山(Alpes)、汝拉山(Jura)、孚日山(Vosges)以及莱茵河的上游一小段作为边界线的基本格局,不过,随后的分分合合之事依然不断。东北部的边界线是法国各条边界线中最不具“天然约束力”的一条,阿登山脉(Arderules)其实只能算是地势稍高的丘陵,而余下的部分边界则完全裸露在开阔的平原地带。这种通衢式的东北边境曾给法国君王提供了便捷的出击通道,同样道理,它也给入侵者提供了敞开的大门,一战中法国的光荣碑与二战中法国的耻辱柱都在这里留下了恒久的印记。

  ……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图书简介 本卷《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深入探讨了法国历史的漫长演进与复杂脉络,是一部旨在全面梳理法国自古至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的权威性著作。本书忠实记录了法国大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剖析了塑造现代法国的核心力量与关键转折点。 第一编:高卢的曙光与罗马的烙印(古代至中世纪早期) 本书伊始,追溯了法国疆域内史前的文明遗迹,重点聚焦于高卢凯尔特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及其与罗马势力的早期冲突。我们详细描绘了儒略·凯撒征服高卢的全过程,以及随后的高卢-罗马化进程,分析了罗马帝国统治如何为后世法国奠定语言(拉丁语基础)、法律和城市化模式。 随后,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日耳曼部族的大迁徙成为历史的焦点。本书详尽阐述了法兰克人的兴起,特别是克洛维一世的皈依基督教,这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更是文化和宗教认同的奠基石。墨洛温王朝的衰微引出了加洛林王朝的崛起,查理·马特在图尔战役中击退倭马亚王朝的进攻,被视为欧洲文明的转折点。 篇幅着重于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及其开创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展现了帝国短暂的辉煌及其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然而,帝国在继承人之间的分裂,催生了西法兰克王国的诞生,这被视为现代法国领土概念的萌芽。 第二编:从卡佩王朝到大革命的前夜(中世纪盛期至旧制度) 中世纪的法国历史充满了封建割据与王权逐步集中的博弈。本书细致考察了卡佩王朝(987-1328年)的建立及其初期君主如何通过联姻、赎买和战争,逐步巩固王权,削弱地方贵族的势力。我们剖析了“卡佩王朝的契约”——即地方领主承认国王为最高领主的概念如何演变。 十字军东征对法国社会、经济和骑士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本书深入分析了哥特式建筑的兴起,如圣但尼圣殿,将其视为中世纪法国艺术与宗教精神的集中体现。 随后,历史进入了动荡的百年战争时期(1337-1453年)。本书不仅叙述了主要战役,如克雷西和阿金库尔的惨败,更着重探讨了民族意识在战争中如何被激发,尤其是圣女贞德的传奇及其对法国民族认同构建的决定性意义。战争结束后,君主专制开始抬头,路易十一的改革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法国,国王如弗朗索瓦一世成为艺术的赞助人,意大利文化与法国本土思想交融,影响了法国的宫廷生活和文学艺术。 第三编:专制王权的巅峰与危机(波旁王朝时期) 波旁王朝(1589年起)标志着法国王权的鼎盛。本书对黎塞留和马萨林的政治手腕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致力于摧毁胡格诺派(新教徒)的政治军事力量,并削弱大贵族的特权,为绝对君主制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路易十四,即“太阳王”,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章。我们详细描述了他如何通过凡尔赛宫的宏伟建设,将贵族“宫廷化”,实现对精英阶层的有效控制。其推行的重商主义(柯尔贝尔主义)、对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参与,以及晚年对宗教政策的僵化,最终为法国的财政危机埋下了伏笔。 十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本书系统梳理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的核心理念,解析了他们对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的探讨,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资产阶级乃至贵族阶层,最终成为颠覆旧制度的精神武器。 第四编:革命的洪流与帝国的兴衰(1789年至1870年) 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是理解现代法国的关键。本书不仅对攻占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等事件进行了叙事还原,更侧重于分析大革命的内在阶段性冲突:君主立宪的尝试、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以及热月党人的反动。我们审视了国民议会的辩论,分析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背后的社会阶层诉求差异。 紧随其后的是拿破仑·波拿巴的崛起。从执政府到法兰西第一帝国,本书剖析了拿破仑通过军事征服重塑欧洲政治版图的野心,同时客观评价了《拿破仑法典》在法律现代化上的持久贡献,以及其战争政策最终导致的失败。 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的短暂、“1848年革命”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直至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这一系列循环往复的政治实验,反映了法国社会在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刻分裂。本书详细分析了第二帝国时期的工业化加速与对外扩张,以及其在普法战争中的惨败,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的悲剧性爆发。 第五编:共和的巩固与现代法国的塑造(1870年至今) 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是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标志。本书深入探讨了第三共和国时期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君主派、激进派、天主教势力的多方掣肘。德雷福斯事件被视为检验法国社会价值观和反犹主义的一面镜子。 进入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法国的命运。我们详细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壕战的残酷性,以及凡尔赛和会的遗产如何为下一次冲突埋下隐患。 戴高乐将军的形象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贯穿始终。本书分析了维希法国的屈服与“自由法国”的抵抗运动,以及战后戴高乐主义对法国政治的深刻影响,包括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不稳定与最终的终结。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体制特征、戴高乐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如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架构)、法德和解的伟大成就、以及法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战后法国社会在文化、移民、去殖民化遗留问题上面临的持续性挑战,直至当代法国的政治与社会面貌。 本书力求在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之间取得平衡,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为读者提供一幅清晰、深入且具有批判精神的法国历史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读来,犹如一趟穿越时空的长途旅行,带着我对历史的深切好奇与敬畏。书中的叙述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将法国的历史简单地视为一系列帝王将相的更迭,而是深入探讨了法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思想文化的勃发与冲突。尤其是对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矛盾的剖析,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启蒙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最终引爆那场历史巨变的复杂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凡尔赛宫”与“巴黎公社”这类标志性事件时的平衡感——既不回避革命的残酷与理想的破灭,也充分肯定了这些事件对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和年表进行思考,想象着那些历史人物的抉择与挣扎。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行文却又充满了叙事的力量,使得即便是对法国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地吸引进去,感受到法兰西民族那种特有的浪漫、理性与反叛交织的复杂气质。

评分

坦白讲,我过去对欧洲史的了解往往侧重于英、德两国,法国史对我而言总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这本修订本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史料支撑,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仅详尽梳理了从高卢时代到近现代的脉络,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内部的张力进行了深入挖掘。例如,书中对“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评价,就超越了简单的歌颂或谴责,而是冷静地分析了绝对君主制在巩固国家统一与激化社会矛盾之间的微妙平衡点。这种成熟的历史观,教导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现代价值标准去审视过去。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法国及其在世界舞台上复杂角色的权威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典藏之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文化史的渗透和融合。它成功地将法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潮,与具体的政治经济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作者论述“光荣的三十年”(战后经济繁荣期)时,并没有孤立地谈论经济数据,而是引用了当时重要的社会学家的观点,探讨了物质富足如何反过来催生了对存在主义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将“大历史”与“小文化”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法国的历史立体丰满起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法国的每一次重大的政治转向,都伴随着一场深刻的思想论战。阅读时,我仿佛能听到伏尔泰的犀利讽刺,也能体会到雨果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怀,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很多纯粹的政治史著作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非常考究,这对于一部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处理得当,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随书附带的那些历史地图和人物肖像插图,质量极高,清晰且具有很强的历史现场感。例如,书中关于中世纪卡佩王朝领土扩张的地图,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早期法国王权的艰辛积累过程。我发现,这些视觉辅助材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速浏览的读者来说,书后的“关键年代大事记”和“核心人名词条索引”更是宝贵的工具书,体现了编者对读者需求的细致关怀。这绝非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精品。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关心的就是它“修订本”的价值所在。果不其然,作者在对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戴高乐时代及其后的政治经济变革的梳理上,做了大量更新和补充。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极为专业,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宪政实践,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法国在后殖民时代如何重新定位其全球角色,以及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与内在张力。书中的数据图表清晰明了,关于法国劳工运动、社会福利体系改革的描述,为我们理解当代法国的社会思潮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它没有美化历史的曲折,对于法国在二战后的民族和解、经济奇迹的背后隐藏的社会代价,也进行了不偏不倚的阐述。读完这部分,我对现代法国的认识不再停留在香榭丽舍大街的表面印象,而是触及到了其复杂且充满活力的内在脉搏。

评分

不错,包装很好,没有磕碰,还没看完,内容先不做评价。 不错,包装很好,没有磕碰,还没看完,内容先不做评价。 不错,包装很好,没有磕碰,还没看完,内容先不做评价。 不错,包装很好,没有磕碰,还没看完,内容先不做评价。 不错,包装很好,没有磕碰,还没看完,内容先不做评价。 不错,包装很好,没有磕碰,还没看完,内容先不做评价。 不错,包装很好,没有磕碰,还没看完,内容先不做评价。 不错,包装很好,没有磕碰,还没看完,内容先不做评价。

评分

还不错吧。。。。。。。。

评分

还不错吧。。。。。。。。

评分

后齐皇帝纳后之礼,纳采、问名、纳征讫,告圆丘方泽及庙,如加元服,是日,皇帝临轩,命太尉为使,司徒副之。持节诣皇后行宫,东向,奉玺绶册,以授中常侍。皇后受册于行殿。使者出,与公卿以下皆拜。有司备迎礼。太保太尉,受诏而行。主人公服,迎拜于门。使者入,升自宾阶,东面。主人升自阼阶,西面。礼物陈于庭。设席于两楹间,童子以玺书版升,主人跪受。送使者,拜于大门之外。有司先于昭阳殿两楹间供帐,为同牢之具。皇后服大严绣衣,带绶珮,加幜。女长御引出,升画轮四望车。女侍中负玺陪乘。卤簿如大驾。皇帝服衮冕出,升御坐。皇后入门,大卤簿住门外,小卤簿入。到东上閤,施步鄣,降车,席道以入昭阳殿。前至席位,姆去幜,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帝升自西阶,诣同牢坐,与皇后俱坐。各三饭讫,又各酳二爵一卺。奏礼毕,皇后兴,南面立。皇帝御太极殿,王公已下拜,皇帝兴,入。明日,后展衣,于昭阳殿拜表谢。又明日,以榛栗枣修,见皇太后于昭阳殿。择日,群官上礼。又择日谒庙。皇帝使太尉先以太牢告,而后遍见群庙。皇太子纳妃礼,皇帝遣使纳采,有司备礼物。会毕,使者受诏而行。主人迎于大门外。礼毕,会于听事。其次问名、纳吉,并如纳采。纳征,则使司徒及尚书令为使,备礼物而行。请期,则以太常宗正卿为使,如纳采。亲迎,则太尉为使。三日,妃朝皇帝于昭阳殿,又朝皇后于宣光殿。择日,群官上礼。他日,妃还。又他日,皇太子拜閤。

评分

不错的书,价格比书店便宜。

评分

隋皇太子纳妃礼,皇帝临轩,使者受诏而行。主人俟于庙。使者执雁,主人迎拜于大门之东。使者入,升自西阶,立于楹间,南面。纳采讫,乃行问名仪。事毕,主人请致礼于从者。礼有币马。其次择日纳吉,如纳采。又择日,以玉帛乘马纳征。又择日告期。又择日,命有司以特牲告庙,册妃。皇太子将亲迎,皇帝临轩,醮而诫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对曰“谨奉诏”既受命,羽仪而行。主人几筵于庙,妃服褕翟,立于东房。主人迎于门外,西面拜。皇太子答拜。主人揖皇太子先入,主人升,立于阼阶,西面。皇太子升进,当房户前,北面,跪奠雁,俯伏,兴拜,降出。妃父少进,西面戒之。母于西阶上,施衿结帨,及门内,施鞶申之。出门,妃升辂,乘以几。姆加幜。皇太子乃御,轮三周,御者代之。皇太子出大门,乘辂,羽仪还宫。妃三日,鸡鸣夙兴以朝。奠笲于皇帝,皇帝抚之。又奠笲于皇后,皇后抚之。席于户牖间,妃立于席西,祭奠而出。

评分

可以

评分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国别史系列:法国史(修订本)

评分

很好,其中书本的保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