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閤叢書:編餘問學錄

六閤叢書:編餘問學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文堪 著
圖書標籤:
  • 六閤叢書
  • 編餘問學錄
  • 經學
  • 史學
  • 目錄學
  • 學術史
  • 清代學術
  • 文獻目錄
  • 書目學
  • 古籍整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190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1193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六閤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六閤叢書:編餘問學錄》是著名文史學者徐文堪的文章閤集,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漢語詞匯和發展的專題文章。第二部分是談東方學內容,如粟特文明與華夏文明的交流,阿爾泰學人物等。第三部分談其父徐森玉的學術,及其師友如嚮達、袁同禮、方誌彤等迴憶文字。作者知識淵博,對漢語和東方學有深湛研究,《六閤叢書:編餘問學錄》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可讀性也很強。

作者簡介

  徐文堪,男,1943年10月生於上海。1965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曾在中學任教。1977年起參加《漢語大詞典》編纂工作,為編輯委員會委員,主要編寫和定稿人員之一,現為《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編委會委員。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審、《辭海》編委會委員。被聘為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兼職教授、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美國亞洲學會(AAs)會員。長期參與大中型中外語文工具書的策劃、編寫和審稿。業餘從事古代中亞和內亞文明、古代中外關係、歐亞大陸史前史、語言學、人類學等方麵研究,著有《吐火羅人起源研究》、《外來語古今談》等;譯作有《中亞文明史》(第二捲,閤譯)、《上古漢語的輔音係統》(閤譯)、《塔裏木古屍》、《唐代變文》(校訂)、《經由日本進入漢語的荷蘭語藉詞和譯詞》等。

目錄

談語言起源與古代語文的釋讀
談《現代漢語詞典》及詞典的編纂
論印漢翻譯史研究和佛教漢語詞典編纂
《漢語大詞典訂補》後記
漢語詞源詞典的編纂
談早期西方傳教士與辭書編纂
馬禮遜及其漢語研究
關於近現代漢語新詞詞典的編纂
張永言《語文學論集》讀後
關於“身毒”、“天竺”、“印度”等詞的詞源
關於越南語的係屬
人類起源問題上的中國聲音
尋找北京人化石的新綫索
基因、語言和族群起源
對“農作—語言擴散假說”的審視
略談有關南島語的幾個問題
也談“種族”
維也納歸來談吐火羅學
吉爾吉特寫本研究的可喜成果
《夏鼐日記》整理編輯工作指瑕
巴利語佛典漢譯的新開端——兼談我國傣族佛典的整理研究
“漢學”與“虜學”之互動
粟特文明與華夏文化
關於古代中國羅馬城的討論的“終結”
令人神往的伊特魯裏亞文明
由阿富汗梅斯·艾納剋遺址想到的
《林藜光追思》譯校按語
不應被遺忘的方誌彤先生
略談王靜如和孔好古
敬悼耿世民先生
永懷中國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者袁同禮先生
深切緬懷季羨林先生
“瑣事”憶辛笛
功績與精神永存——徐森玉和西北科學考察團
悼印度傑齣學者納拉揚教授
悼念當代傑齣漢學傢蒲立本教授
《玄應和慧琳(一切經音義)研究》序
關於《嚮達文集》的編輯與齣版——紀念嚮覺明先生誕辰110周年
衛匡國及其《中國新地圖集》
讀《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
後記

前言/序言



《古文析義》 《古文析義》乃由當世名儒編撰,旨在深入淺齣地解讀古籍經典,以期開啓民智,普及文教。本書選取曆代珍稀史料、經典散文、哲理詩篇等,逐字逐句,細緻梳理,旁徵博引,力求還原古人原意,揭示其深層內涵。 捲首,作者首先闡述瞭研習古文的重要性,指齣古文乃中華文明之根脈,蘊含著先賢智慧與民族精神。他認為,欲真正理解傳統文化,必先通曉古文。然而,古文晦澀難懂,充斥著典故、隱喻,普通讀者往往望而卻步。因此,本書的編撰,便是要架起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古老智慧的光芒重新照亮當下。 本書的解讀方法,一反時下流弊,不以浮誇辭藻取勝,亦不以生僻字詞為能事。作者深諳“道可道,非常道”之理,力求以平實之語,探究深邃之義。每一篇解析,都圍繞原文展開,首先對篇章的背景、作者生平、寫作意圖等進行簡要介紹,為讀者提供必要的宏觀視野。 隨後,便是對原文的逐字逐句的精細梳理。作者對待每一個字詞,都如同對待一塊精雕細琢的玉石,仔細辨析其在不同語境下的確切含義,以及字詞背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例如,對於一些常用而又含義豐富的字,如“道”、“仁”、“禮”、“義”等,作者會通過追溯其字源演變,引申其不同層麵的含義,並結閤古代思想傢的論述,進行多角度的闡釋。對於一些古代特有的詞匯或錶達方式,作者則會詳細解釋其用法,並提供相近的今語翻譯,力求讓讀者不因語言障礙而阻礙理解。 在解讀過程中,作者尤為注重對原文典故的考證與闡釋。他認為,典故乃古文之精華,是理解篇章意蘊的重要綫索。因此,對於原文中齣現的每一個典故,本書都會盡可能追溯其齣處,解釋其原始含義,並分析其在原文中的具體作用和象徵意義。例如,在解析一篇涉及政治得失的文章時,作者可能會引述《尚書》、《左傳》等史書中的相關記載,分析作者引用典故的用意,以及其所要錶達的勸誡或警示。 除瞭字詞和典故的解讀,《古文析義》還深入探討瞭篇章的章法結構和藝術特色。作者會分析段落之間的邏輯關係,句子之間的承轉呼應,以及作者在遣詞造句、修辭手法等方麵的匠心獨運。他會指齣作者是如何通過精煉的語言,營造齣特定的情感氛圍,或如何通過巧妙的構思,使文章主題更加鮮明深刻。例如,在分析一篇抒情散文時,作者可能會指齣作者如何運用比興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從而引發讀者的共鳴。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對原文思想內涵的深刻挖掘。作者不滿足於停留在字麵意思的解釋,而是緻力於探究作者創作的深層意圖,以及篇章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生智慧和社會價值。他會聯係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思潮,對作者的思想進行定位,並分析其思想的獨特性和曆史意義。例如,在解讀一篇關於治國理政的古文時,作者可能會將其置於當時的政治格局中,分析作者的建議對現實可能産生的影響,以及其思想與後世治國理念的聯係。 作者在解析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對於學術界尚有爭議之處,會謹慎提齣自己的見解,並注明其依據。他鼓勵讀者獨立思考,不要盲從,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感悟。本書提供的,並非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開啓思考的鑰匙。 《古文析義》的選篇也頗具匠心。從先秦諸子百傢之言,到漢唐宋明大傢之作,涵蓋瞭哲學、曆史、文學、倫理等多個領域。既有《論語》、《孟子》等奠定中華思想基石的經典,也有《史記》、《漢書》等描繪波瀾壯闊曆史畫捲的史學巨著,更有唐詩宋詞、明清小品等璀璨奪目的文學瑰寶。作者力求通過多樣的選篇,讓讀者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不同時代、不同思想的光輝。 在篇幅的處理上,本書也遵循著“簡明扼要,要言不煩”的原則。每一篇解析都力求抓住核心,言簡意賅,避免冗餘的敘述。同時,對於特彆重要的篇章或難點,則會給予更詳盡的闡釋。整體而言,本書篇幅適中,便於讀者在短時間內有所收獲。 閱讀《古文析義》的過程,並非枯燥的文字遊戲,而是一次與古人對話,與智慧交流的奇妙旅程。它幫助讀者掃清閱讀古文的障礙,培養對古文的興趣,進而深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本書適閤廣大對中國古典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研究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與滋養。 總之,《古文析義》以其嚴謹的態度、深刻的見解、清晰的闡釋和豐富的選篇,成為瞭一部極具價值的古文讀物。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座通往中華文化寶庫的嚮導,引領讀者在文字的海洋中,探索無盡的寶藏,感受古老智慧的永恒魅力。它默默地矗立在那裏,靜候著有心人的翻閱,等待著與每一位渴望瞭解古人、理解傳統的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刻交流。

用戶評價

評分

哇,最近剛讀完一本叫《古籍拾遺》的書,真是讓人大開眼界!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對古代文獻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紮實的功底,他不僅僅是羅列史料,更是將那些散落在角落裏的珍貴文字,像拼圖一樣一塊塊地重新組閤起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宋代筆記小說的考證,簡直是吹毛求疵的細緻。比如書中有一段專門討論某個著名文人隨筆中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錯彆字,作者竟然能通過比對當時的其他手稿和地方誌,還原齣那個字在當時語境下的真實含義和書寫習慣,讓人不得不佩服這種“工匠精神”。整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古典雅緻,但又不失學者的嚴謹,讀起來既有品味曆史的樂趣,又不怕被那些晦澀的考據繞暈。尤其是一些關於古代工藝流程的描述,那種手把手的帶領感,仿佛我能親眼看到古人在工作颱前忙碌的身影。不過,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可能就是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某些章節的專業性太強,需要一定的古漢語基礎纔能完全領會其中三昧。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值得所有對傳統文化有執著熱愛的人收藏和細讀的寶典。

評分

老實說,我原本對這種偏學術性的讀物是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會像是在啃一塊堅硬的石頭。但是《文脈探源》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它的敘事非常流暢,簡直像是在聽一位博聞強 i 的長者娓娓道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局限於某個朝代或某個領域,而是跨越時空,將看似不相關的文化現象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宏大的網絡。我特彆喜歡它探討“士”這個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從先秦的遊俠精神,到魏晉的名士風流,再到宋代的理學影響下的文人形象,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穎,總是能提齣一些讓人拍案叫絕的觀點。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史實堆砌,而是充滿瞭對人性的洞察和對時代精神的捕捉。讀完之後,我對我們今天所談論的“知識分子”的身份和責任,都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那種深沉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就感覺很有分量,很適閤在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熱茶,慢慢品味。

評分

這是一本讓人讀完後會忍不住嚮身邊人推薦,但又有點“私藏”起來不捨得分享的奇書,姑且稱之為《古今對談錄》吧。它的結構非常獨特,采用瞭對話體的形式,將曆史上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大師放在一個虛擬的空間裏進行辯論和交流。比如,書中居然安排瞭莊子和一位明代的實學派思想傢就“知行閤一”展開瞭一場精彩的交鋒!這種手法極大地激發瞭閱讀的趣味性,避免瞭傳統史書的沉悶。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沒有為瞭戲劇效果而歪麯原意,相反,他對每一位“發言者”的觀點都把握得極其精準,引經據典,有理有據。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不同時代思想的碰撞和火花,那些塵封已久的理論,在現代的語境下重新獲得瞭鮮活的生命力。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是,真正的智慧是跨越時代的,優秀的思想總能在不同的時空中找到共鳴點。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思想的啓濛和思維方式的訓練。

評分

我是一個對地方風俗和民間文化特彆感興趣的“非主流”讀者,所以當我發現《鄉土劄記集錦》這本書時,簡直像挖到瞭寶藏。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接地氣,一點也不矯揉造作,它像是一本老照片集,記錄瞭許多正在迅速消逝的、帶有濃厚地域色彩的生活片段。比如,它詳細描繪瞭江南某一水鄉在特定節氣裏,傢傢戶戶都會製作的某種麵食,從選料到揉製、蒸煮的每一個細節都描述得繪聲繪色,讓人光是想象那個味道和氣味,就感到滿足。作者顯然是花瞭大量時間在田間地頭和老人口中搜集的資料,這種第一手的生活體驗,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替代的。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流露齣的那種對故土的深沉眷戀,它不是空泛的懷舊,而是對具體的生活細節的珍惜和記錄。這本書讀起來很“暖”,它提醒我們,文化不隻存在於宮廷典籍之中,更深藏在每一個普通人的柴米油鹽、一顰一笑裏。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想要瞭解“真實的中國”的讀者。

評分

不得不說,《中國傳統審美意趣》這本書,就像是給我的心靈進行瞭一次徹底的“色彩校準”。作為一名對藝術設計略有涉獵的人,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解釋“為什麼我們覺得這個東西美”的內在邏輯。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空白。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具體的藝術品鑒賞,而是深入挖掘瞭支撐起整個中華美學體係的底層哲學——那種“天人閤一”、“虛實相生”的觀念是如何滲透到園林、詩歌乃至日常器物之中的。作者的文字極其精煉,仿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反復的打磨,充滿瞭畫麵感和韻律感。讀到關於“留白”的章節時,我甚至停下瞭筆,走到瞭窗邊,開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窗外的景色,去理解那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獨特濾鏡,讓我在麵對喧囂的現代設計時,多瞭一份沉靜和內斂的力量。如果說這是一本教科書,那它絕對是最有詩意的一本。

評分

第二編包括1 篇序文和5 篇書評。第8 篇《當陳寅恪已成為曆史》,是對上世紀80 年代上海古籍齣版社推齣《陳寅恪文集》的一個總評,也是對主事者魏同賢先生的迴憶所作的呼應和補充。第9 篇《〈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讓更多人認識陳寅恪》,是陸鍵東君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入選《南方都市報》“改革開放三十年文化總結”十大圖書後,該報文化副刊部約我寫的一篇評論文章。第10 篇《〈陳寅恪詩箋釋〉序》是我為彆人寫的第一篇序言,當時的惶恐,記憶猶新。這篇序言除瞭被鬍文輝君放在《陳寅恪詩箋釋》捲首,還曾和該書的另外兩篇序言一道,提前發錶在《中國文化》上。現在的增訂稿,最大的不同是補寫瞭兩條長長的注釋。第11 篇《〈陳寅恪詩箋釋〉六題》,既是對《陳寅恪詩箋釋》一書的評鑒,也是數次閱讀此書的心得記錄,同時對該書提供瞭一些匡補意見。第12 篇《往事如煙耐追摹》,評論的是《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筼》;第13 篇《“從先生可以見世界萬象”》,評論的是《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這兩篇文章,最初都刊登在報紙上,采用的是夾注的形式,現在統一換為尾注,而且作瞭必要的補訂,既盡量保持文章發錶時的原樣,又努力跟蹤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值得關注的是林偉博士發錶在2012 年第1 期《世界哲學》上的論文《陳寅恪的哈佛經曆與研習印度語文學的緣起》。

評分

巴利語佛典漢譯的新開端——兼談我國傣族佛典的整理研究

評分

現從事《現代漢語大詞典》(全書1000萬字)的編撰審定工作(計劃年內齣版)

評分

1977年起參加《漢語大詞典》(全書4500萬字)編纂工作,為主要編寫人員之一,並任定稿編委

評分

基因、語言和族群起源

評分

不應被遺忘的方誌彤先生

評分

非常好。必買。非常好。必買。

評分

六閤叢書:編餘問學錄

評分

全書根據內容的區彆,分成四編。第一編由7 篇文章組成,集中於陳寅恪先生生平、交遊的考證以及身後事的介紹。第1 篇《陳寅恪1949 年有意赴颱的直接證據》、第2 篇《陳寅恪1949 年去留問題補談》和第3 篇《關於唐筼赴港的新材料》, 探討的是陳寅恪、唐筼夫婦1949 年的去留問題。第1 篇除瞭披露一條最重要的“直接證據”之外,還轉引瞭1949 年5 月10 日陳寅恪先生的一封信作為旁證。此次修訂,恢復瞭這份信的原貌——全文照錄,繁體付排。當然,原函的錯彆字則作瞭必要的訂正——“曾昭倫”應為“曾昭掄”。另一個變化,是對相關的一條注釋增補瞭最新的考辨。第2 篇,主要是改寫瞭幾條注釋。第3 篇原本是第12 篇《往事如煙耐追摹》的一節,《往事如煙耐追摹》在《南方都市報》刊發時,這一節的標題特彆醒目,以至於不少讀者誤認為是兩篇相對獨立的文章。鑒於第12 篇的主體是一篇書評,而這一節是對唐筼女士赴港問題的補充迴憶,這一次索性一分為二,將它單獨成篇。第4 篇《有這樣一本〈寒柳堂集〉》、第5 篇《〈有這樣一本寒柳堂集〉補正》,是對書友張學東君購藏的一冊《寒柳堂集》所作的考證,牽涉的人事自然和該書的作者陳寅恪先生相關,從中正可以看齣陳先生的交遊,其意義絕不止於提升一本書的收藏價值。撰寫這兩篇文章,讓我真正意識到瞭網絡帶來的便利,也再次體驗到瞭友情傳遞的溫暖。收入本書時,對各條注釋進行瞭規範化處理,同時提供瞭最新的信息,如關於張遵騮、王憲鈿夫婦的一篇迴憶文章——“旗人Sogiya ”的博文《永安南裏的張府》。第6 篇《〈夏鼐日記〉裏的“陳寅恪話題”》依次梳理瞭《夏鼐日記》提到陳先生的22 段文字,範圍較陳、夏交往更廣,其中不乏新材料,既可溫故,又可知新。這次除瞭重新核校夏氏日記原文,還補入瞭鄭天挺先生的一則讀書筆記,使得相關內容更趨細密。第7 篇《陳寅恪、唐筼骨灰安葬側記》是對陳氏伉儷身後事的介紹,現根據潘益民君首先公布的陳方恪等緻陳毅函,重寫瞭第3 自然段,注釋也相應地有所調整。原文第六部分,當年是為瞭吸引眼球而添加的,與正題關係不大,這一次全部刪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