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平,1955年生,浙江杭州人。現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史專業碩士生導師。1982年杭州大學教育係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長期從事外國教育史教學和研究工作。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理事。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教育學院訪問教師(1985-1986)、英國蘇塞剋斯入學(Sussex University)教育學院訪問學者(1995-1996)。三要研究領域:歐美教育史、歐美高等教育等。主要學術成果:閤作主編《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七捲);專著《歐美高等教育思想史論稿》等;譯著《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閤作主編《孟憲承教育淪著選》、《孟憲承集》(全三捲)和《跨文化視野中的教育史研究——裴斯泰洛齊教育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參與《教育大辭典》(第12捲)、《教育名著評介·外國捲》、《外國教育傢評傳》、《外國教育思想史》和《外國教育史》等撰稿;在《杭州大學學報》、《外國教育研究》、《教育評論》、《河北師範人學學報》和《江蘇高教》等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多篇。
趙花蘭,陝西華陰人。現任西安外國語學院副教授。1986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英語係。在西安外國語學院研究生部進修(2001-2003);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係訪問學者(2009-2010)。主要研究領域:外語教學理論、英語教學法、西方高等教育史、外語課程理論。主要學術成果:先後在學術期刊上發錶《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思想的發展》、《淺談非言語交流在課堂教學中重要作用》、《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對外語教學的啓示》等論文。近年來,參與《大學英語學習策略實驗研究》、《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背景下的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戰略選擇與政策保障研究》、《美國教育券製度運行機製及其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實施的可行性研究》等研究課題。
單中惠,1945年生,浙江紹興人。1965年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係畢業後留校任教,長期從事外國教育史教學與研究工作。現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訪問學者(1982-1984)、英國赫爾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訪問學者(1992-1993)、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訪問學者(1997-1998)。主要研究領域:西方教育思想史、外國幼兒教育史、外國教育問題史等。主要學術成果:《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史》等。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錶論文八十多篇,其中一些學術成果獲省部級奬。
徐小洲,1964年生。1994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2002年在韓國完成博士後研究。現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人纔、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浙江省新世紀151人纔工程重點資助培養人員。主要從事比較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曾主持“十一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五”重點課題等國傢和省部級課題、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閤作項目。主編和參編《高等教育收策變革研究叢書》、《中國教育六十年》、《漢譯世界高等教育名著叢書》等著作二十多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六十多篇。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一、二、三等奬多項。
這本書簡直是翻開瞭我認識西方世界的一扇窗!我本來對那個時期的社會思潮知之甚少,總覺得“文藝復興”這個詞太宏大,難以把握。但讀完這本書,那種感覺一下子具象化瞭。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描繪時代氛圍,你仿佛能聞到佛羅倫薩空氣中彌漫的墨水和舊羊皮紙的味道。尤其對那些早期人文學者如何從古典文本中汲取力量,並試圖重新定義“人”的價值,這本書的解讀非常深刻。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幾個著名教育傢的名字和他們的理論要點,而是把教育思想放到那個劇烈變革的社會土壤中去考察。我特彆欣賞它對古典復興運動中那種“精神上的迴歸”與“現實的政治需求”之間張力的探討。那種試圖在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美第奇傢族的宮廷政治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努力,讀起來讓人深思。它讓我意識到,教育從來不是脫離社會而存在的真空概念,而是特定曆史階段下,精英階層對未來藍圖的一種精心設計與掙紮。這本書的論述層次分明,引人入勝,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更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曆史學傢娓娓道來一段激動人心的往事。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時,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充斥著晦澀難懂的拉丁文術語和長篇纍牘的文本分析。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的敘述語言既保持瞭應有的嚴謹性,又有著一種近乎文學性的流暢。這本書對於不同學派之間的論辯著墨頗多,這對我理解文藝復興教育思想的多元性至關重要。比如,它清晰地梳理瞭維多利諾和布魯尼在人文主義教育目標上的微妙差異,一個更側重於培養理想的公民,另一個則更強調語言和修辭的力量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這種細緻入微的對比,避免瞭將文藝復興教育簡單化為鐵闆一塊。每當我讀到某個教育傢提齣新觀點時,作者總能迅速地將其置於當時的宗教改革前夜的緊張氣氛中,讓人理解為什麼他們要如此迫切地改革舊有的經院教育模式。這種關聯性極強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代入感。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焦慮感和他們對“完善人性”的執著追求,有瞭更深一層的共情。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一門教育史的示範課。它沒有采用簡單的年代綫性敘事,而是巧妙地圍繞幾個核心的教育主題展開,比如“人文主義的興起”、“七藝的復興”以及“貴族子弟的培養方案”等。這種主題式的推進,使得讀者能夠更集中精力去消化某一個思想脈絡,而不是被海量的人名和事件衝垮。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理想教育場所”的描繪部分。作者對曼圖亞的“快樂之傢”的描述,簡直是為我勾勒齣瞭一個理想中的早期現代學校藍圖——充滿活力、注重體育、將經典閱讀與道德熏陶結閤。這種對具體實踐的描繪,遠比抽象的理論闡述來得有力。它讓我看到瞭,那些宏大的教育理想是如何試圖在現實的教室裏生根發芽的。而且,這本書在引用原始文獻時處理得非常高明,既保證瞭學術的可靠性,又通過精煉的翻譯讓普通讀者也能領會其精髓,完全沒有那種“為瞭引用而引用”的生硬感。
評分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是它所蘊含的批判精神。很多關於文藝復興的論述,往往過度美化瞭人文學者對古典傳統的“發現”和“繼承”,將其描繪成一片光明的烏托邦。然而,這本書卻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文藝復興教育體係中隱藏的階級性與排他性。它清晰地指齣,這種高度推崇的古典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服務於新興的商業貴族和宮廷精英服務的,它在教育理念上對中世紀的批判,往往也伴隨著對底層民眾教育機會的進一步擠壓。這種不偏不倚、直麵曆史局限性的態度,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教科書的範疇。它不是在歌頌過去,而是在嚴肅地分析一種思想體係的形成、它的輝煌成就以及它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讀完後,我不僅學到瞭知識,更學會瞭如何用一種更復雜、更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曆史上的每一次思想轉型。這本書的結論部分尤其有力,它對文藝復興教育的遺産進行瞭高度凝練的總結,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要說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敢於觸及那些容易被主流敘事忽略的“邊緣”議題。比如,它用相當篇幅討論瞭女性教育在文藝復興時期所麵臨的睏境與零星的進步。雖然整體上依然是男性主導的視角,但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像勞拉·科爾塔這樣的女性學者是如何在夾縫中努力為自己爭取知識權利的。這種對“誰的教育”這個問題的深入挖掘,使得整本書的視野更加立體和全麵。此外,它對印刷術普及後,教育材料傳播速度加快這一技術變革對教育觀念産生的連鎖反應的分析,也十分精闢。它不僅僅是簡單地贊美知識的普及,更深入剖析瞭新媒介帶來的信息冗餘和權威性的挑戰,這在今天看來也極具現實意義。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毋庸置疑,但它的寫作風格卻能讓你在學術的殿堂裏感覺賓至如歸,絲毫沒有被拒之門外的感覺。
評分山東教育齣版社社長劉東傑介紹,《西方教育史經典名著譯叢》是“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由幾十位專傢曆時5年精心打造而成,包括《教育史學:傳統、理論和方法》《希臘的學校》《中世紀大學:發展與組織》等10本最具代錶性的西方教育史經典名著。著名教育傢、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評價這套叢書:“能夠極大促進教育學者,尤其是教育史學者教育理論素養的提高,能夠給予方法的啓迪。”
評分書的內容很好,但書沒有包封,有些泛黃,感覺是舊書。
評分不錯
評分書的內容很好,但書沒有包封,有些泛黃,感覺是舊書。
評分不錯
評分山東教育齣版社社長劉東傑介紹,《西方教育史經典名著譯叢》是“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由幾十位專傢曆時5年精心打造而成,包括《教育史學:傳統、理論和方法》《希臘的學校》《中世紀大學:發展與組織》等10本最具代錶性的西方教育史經典名著。著名教育傢、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評價這套叢書:“能夠極大促進教育學者,尤其是教育史學者教育理論素養的提高,能夠給予方法的啓迪。”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