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西滢(1896-1970),名源,字通伯,笔名西滢。10余岁赴英求学,历时10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武汉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
他与威尔斯、萧伯纳、哈代、罗素、拉斯基友谊深厚,与胡适、徐志摩、赵元任、王世杰、顾毓琇、周鲠生、罗家伦、皮宗石、杨端六、李四光、叶圣陶、朱东润、钱穆、董浩云等亲如兄弟,他的学生叶君健、吴鲁芹、许君远、何联奎、杨静远等皆为大家。
他与王世杰、周鲠生等发起创办《现代评论》,以《西滢闲话》独步文坛,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闲话时代”。她宽容忍让,既有中国古代士人的风骨,又有欧洲绅士的风度。1970年3月29日,病逝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报》称赞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具有传统中国学人的品质。钱穆以“每于和平见耿介,特从笃厚发光辉”,厘定其人其文。梁实秋说:“陈西滢先生的文字晶莹剔透,清可鉴底,而笔下如行云流水,有意态从容的趣味。”
作者简介
张彦林,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者、淮河文化研究者。长期从事徐志摩、赵清阁、老舍、凌叔华、凤子、陈西滢研究,文章散见于《文汇报》、《河南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文化报》、《博览群书》、《新文学史料》、《名人传记》等报刊。主编、合著《中学生新想象作文》、《小学生新想象作文》、《文苑采珠》、《淮河风情》、《淮河之子:孙叔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无锡入学
2.上海求学
3.吴稚晖提携
4.英伦求学
5.挚友徐志摩
6.漫游欧洲
7.蔡元培赏识
8.北大任教
9.初露锋芒
10.关于《忠友》的翻译和批评
11.陈西滢的翻译观
12.陈西滢的新剧观
13.陈西滢与爱美剧
14.陈西滢的翻译
15.相识凌叔华
16.《现代评论》创刊
17.《闲话》栏目
18.女师学潮
19.与鲁迅交锋
20.陈西滢与“五卅”运动
21.再次交锋
22,徐志摩助阵
23.与周作人论辩
24.结束闲话之争
25.“我还不能‘带住”’
26.腹背受敌
27.陈西滢的哀念
28.谈婚论嫁
29.“三一八”惨案
30.《恕陈源》
31.胡适解围
32.婚礼和蜜月
33.婚后一年
34.《少年哥德之创造》
35.赴日之前
36.旅居日本
37.《西滢闲话》——宗旨和思想基础
38.《西滢闲话》——背景与内容(1)
39.《西滢闲话》——背景与内容(2)
40.武汉大学之约
41.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
42.《文哲季刊》
43.纪念徐志摩
44.《现代文艺》
45.朱利安·贝尔
精彩书摘
在讲到戏剧的功用时,他用了较大的篇幅进行阐述。他指出:“戏剧的根本作用是使人愉快的。莎士比亚的大悲剧引动了三百年来几千万人的眼泪,然而研究这千万人的心理,他们的动机并不是求痛苦。他们去看莎士比亚悲剧的动机,与他们去看莫里哀(Moliere)趣剧的动机,一样是求愉快,他们所得的结果亦一样是愉快。易卜生的问题剧和王尔德的俏皮剧亦一样可以是给看者充分的快乐。当然爱莫里哀趣剧的不一定爱莎士比亚的悲剧,爱王尔德俏皮剧的,不一定爱易卜生的问题剧。反过来,爱莎士比亚悲剧的亦不一定爱莫里哀的趣剧,爱易卜生问题剧的亦不一定爱王尔德的趣剧。各人有各人的嗜好。何必一定要人人从我的嗜好呢?”陈西滢认为:“戏剧虽然可以表现世间种种深奥的问题,他们的目的还是在愉快。”“传布些主义”、“提出几个问题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一个大艺术家方才能够融化这主义,这问题,成为一个给人愉快的美术结晶品”。
在该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陈西滢十分诙谐地针对“游历的学时髦”“听讲的学时髦”,以“去过”“听过”炫耀的普遍现象,提出希望提倡新剧的人,应当引导“观众的兴趣”,而不应在那里“大肆的谩骂”,谩骂的结果只能“造成看新剧的学时髦”。
在陈西滢文章之后,是徐志摩写的《我们看戏看的是什么》一文,从徐志摩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陈西滢文章是徐志摩拿到《晨报副刊》发表,他自己又写了《我们看戏看的是什么》附于其后,进一步阐述、延伸陈西滢的观点。徐志摩说:“易卜生那戏不朽的价值,不在他的道德观念,不在他解放不解放,人格不人格;《娜拉》之所以不朽是在他的艺术、主义等,只是一种风尚,一种时髦,发生容易,消灭也容易,只有艺术家在作品里实现的心灵才是不可或不容易磨灭的,犹之我们真纯的审美的情绪也是生命里最不容易磨灭的经验。”他进一步强调:“戏的最先最后的条件是戏,一种特殊的艺式,不是东牛西马不相干的东西;我们批评戏最先最后的标准也只是当作戏,不是当作什么宣传主义的机关。”在文中,徐志摩还论及戏剧艺术审美的问题,他说:“有艺术感觉性的人看了高等的艺术,就能在他自己的想像中实现造艺者的境界。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闲话大师陈西滢》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完全聚焦于该书的内容本身,不涉及任何关于“陈西滢”或“闲话”的具体情节,而是侧重于阐述书籍的整体风格、结构、主题深度以及阅读体验,力求呈现出一种专业且引人入胜的图书介绍。 --- 书籍简介:《闲话大师陈西滢》 沉浸于时代的回响与思想的微光 《闲话大师陈西滢》并非一本传统的严肃传记或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思想剪影集,它以一种近乎“慢镜头”的审视,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对话、徘徊与内心构建。本书的主旨在于探讨“闲谈”这一看似轻盈的载体,如何成为承载时代重量、个人哲学以及文化变迁的独特媒介。 这部作品结构精巧,采取了一种类似“万花筒”的叙事手法。它避免了线性的时间轴,而是通过一系列主题明确、风格迥异的篇章,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细节和氛围感的知识场域。全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对于“言语的质感”的精准捕捉和提炼。 一、 结构与叙事基调:从碎片到整体的构建 本书被划分为“浮光掠影”、“深巷拾遗”和“笔底烟云”三大卷。 第一卷“浮光掠影”:此卷的重点在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日常化的思想闪现。它更像是对一系列非正式会晤、书信往来草稿或早年手稿片段的重构。作者在此卷中展示了对语境的敏感性,探讨了在信息流通不畅的年代,一句半开玩笑的评论,如何折射出当时知识界对于新思潮的初步接触与消化过程。叙事节奏相对轻快,但每一段“闲话”的结尾,都精准地锚定在一个值得深思的哲学悖论之上。 第二卷“深巷拾遗”:进入深处,本卷的调性变得更为沉静和内敛。这里收录和分析的“闲话”往往发生在更为私密或具有特定仪式感的场合。主题开始转向个体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抉择与挣扎。不同于宏大叙事对英雄主义的推崇,本卷着力展现的是知识分子的“人性侧面”——他们的焦虑、他们的妥协,以及在维护个人精神家园时所付出的微妙代价。阅读此卷,读者会体验到一种从喧嚣回归到内心独白的张力。 第三卷“笔底烟云”:作为收官,此卷回归到文字本身的力量。它探讨了“闲话”在被记录、被转述、最终被定格为“文本”的过程中,如何经历意义的蜕变。作者在此处展示了极强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比对不同版本、不同听众对同一段话的记忆差异,揭示了记忆的主观性与历史的不可靠性。此卷是全书的理论升华部分,它不直接讲述故事,而是引导读者思考:我们所珍视的文化遗产,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坚实的“事实”,又有多少是弥散在空气中的“气息”? 二、 核心主题:言语、场域与身份认同 《闲话大师陈西滢》的核心议题并非指向某个具体人物的生平功过,而是对以下几个哲学与社会学层面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挖掘: 1. “闲话”的社会学价值: 本书挑战了传统文人对“闲谈”的轻视态度。它论证了在特定历史阶段,正式的、被审查的言论往往掩盖了真相,而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私下的交流,反而是洞察社会肌理、判断文化风向的“暗流”。闲话成为了抵抗僵化思维的微小但坚韧的“思维抵抗运动”。 2. 知识分子的精神景观: 作品细致描摹了特定群体在文化断裂期所构建的精神景观。他们如何在旧的秩序瓦解与新的模式尚未确立之间寻找立足点?答案往往不在于坚守某一个明确的立场,而在于保持一种持续的、批判性的对话状态——即本书所强调的“闲谈”姿态。 3. 语境的重塑与文本的流变: 作者对“口述历史”的局限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书中大量的篇幅用于对比不同时空下,同一个观点如何被曲解、被强化或被遗忘。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距离感,鼓励读者不仅阅读“话语”,更要审视“话语产生的场域”。 三、 风格与阅读体验:典雅中的灵动 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它成功地在古典的典雅和现代的敏锐之间找到了平衡。作者的遣词造句,既有旧时文人对格律的尊重,又富含现代视角对人类心理的穿透力。 在阅读体验上,读者不会感受到阅读历史专著时的沉重,反而会有一种跟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穿梭于旧日书斋、茶馆与会客室的愉悦感。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留白”的艺术。作者深知,真正的思想火花往往产生于话语的间隙,因此他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引述、省略和场景重现,将“解释”的工作部分交给了读者自己去完成。 总而言之,《闲话大师陈西滢》是一部关于“在言语的缝隙中捕捉时代精神”的力作。它献给所有对文化史的微观切面、对知识分子群体心理结构以及对语言作为人类终极构建工具抱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此书,如同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高雅而又极其真诚的私密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