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屈学问题疏证

百年屈学问题疏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志 著
图书标签:
  • 百年屈学
  • 屈原研究
  • 屈子
  • 楚辞
  • 学术史
  • 考证
  • 文献
  • 疑义
  • 文化史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10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169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6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百年屈学问题疏证》内容主要是结合百年现代屈学史来系统疏证屈学研究的各种主要问题。首先结合对屈原身份的讨论,总结了屈学研究的方法。其后又辩证了屈原的族属、家世、年寿、职官及履历等问题,考索了屈原的哲学思想、爱国情感、统一观念,总结了屈原美政的具体内容及失败的各种原因。对屈原的自杀缘由及人格特点也做了深入的学术分析。最后还讨论了屈原的文学史地位与文化史地位,为推动屈学研究的深入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屈原有无问题疏证
第一节 “屈原否定论”之谱系
第二节 “屈原否定论”之批评

第二章 屈原身份问题疏证
第一节 关于“屈原弄臣说”
第二节 关于“屈原大巫说”
一 吾以降
二 嘉名
三 奇服
四 从彭咸

第三章 屈原族属问题疏证
第一节 屈原族出华夏
第二节 屈原非九黎后
第三节 屈原的族属观

第四章 屈原家世问题疏证
第一节 屈原的皇考
第二节 屈氏的太祖
第三节 屈氏的世职

第五章 屈原年寿问题疏证
第一节 屈原的生年
第二节 屈原的卒年

第六章 屈原职官问题疏证
第一节 三闾大夫
第二节 左徒
第三节 四辅

第七章 屈原履历问题疏证
第一节 任教革新
第二节 遭谗使齐
第三节 使齐路线
第四节 回郢顾问
第五节 弃逐陵阳
第六节 迁于江南
第七节 往沉泪罗

第八章 屈原哲学思想问题疏证
第一节 屈原的认识论
第二节 屈原的天人观
第三节 屈原的人性观
第四节 屈原的养气观
第五节 屈原的清浊观
第六节 屈原的孔子观

第九章 屈原爱国意识问题疏证
第一节 忠诚与仇怨
第二节 独立与统一
第三节 爱国说条疏

第十章 屈原人生理想问题疏证
第一节 屈原的文化理想
第二节 屈原的政治理想
一 楚政的弊端
二 美政的追求
三 美政的失败

第十一章 屈原精神人格问题疏证
第一节 自杀致因考
第二节 登天梦解析
一 关于登天梦的文献训诂
二 屈原本人对此梦的认知
三 屈原登天梦的隐念
四 屈原的童年经验
五 屈原的双亲情结
六 屈原的神经症状况
七 屈原的孤立型人格
八 屈原的理想化意象
九 屈原人格之总结

第十二章 屈原历史地位问题疏证
第一节 文学史地位
第二节 文化史地位

精彩书摘

  《百年屈学问题疏证》:
  最先,大约1913年,廖平在四川成都讲学,谢无量去看望他。廖平出示其《楚辞新解》,并发表了一通彻底否定屈原存在的言论。谢无量的《楚词新论》记载这件事,只说:“他拿出一部新著的《楚词新解》给我看,说‘屈原并没有这个人。’”据此,不少人以为廖平否定屈原的话便载诸《楚词新解》。该书很少有人见到。据见过该书的黄中模先生介绍,《楚词新解》并没有否定屈原及其作品。廖平否定屈原存在的嚆矢之作是其1925年由四川存古书局出版的《楚辞讲义》。①不过,这部《楚辞讲义》也罕见于坊问书肆。
  据谢无量《楚词新论》介绍,廖平否定屈原,根据有三:第一,他认为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不对:全篇文义不连属,传中的事实前后矛盾。第二,他认为《楚辞》是《诗经》的旁支,《诗经》是天学,讲的全是天上的事儿,《楚辞》也一样。第三,他认为《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是秦始皇的自序,其他所谓屈原的作品多半是秦博士所作。《史记》:“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所行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谢无量在其《楚词新论》中表示,他不能同意廖季平的这些说法。②
  关于《屈原贾生列传》,胡适先生有一篇《读(楚辞)》③,质疑更仔细。此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屈原是谁;第二,《楚辞》是什么;第三,《楚辞》的注家;第四,《楚辞》的文学价值。胡适认为:“《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其原因是:
  (子)传末有云:“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司马迁何能知孝昭的谥法?一可疑。孝文之后为景帝,如何可说“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二可疑。
  (丑)《屈原传》叙事不明。先说,“王怒而疏屈平”。次说,“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王悔,追张仪不及”。又说,“怀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又说,“顷襄王立,以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又说,“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既“疏”了,既“不复在位”了,又“使于齐”,又“谏”重大的事,一大可疑。前面并不曾说“放流”,出使于齐的人,又能谏大事的人,自然不曾被“放流”,而下面忽说“虽放流”,忽说“迁之”,二大可疑。“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二句,依《楚世家》,是昭睢谏的话。“何不杀张仪”一段,《张仪传》无此语,亦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等事,三大可疑。怀王拿来换张仪的地,此传说是“秦割汉中地”。《张仪传》说是“秦欲得黔中地”,《楚世家》说是“秦分汉中之半”。究竟是汉中是黔中呢?四大可疑。前称屈平,而后半忽称屈原,五大可疑。
  ……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百年屈学问题疏证》。 --- 《百年屈学问题疏证》图书简介 一部跨越百年的思想史与学术脉络梳理 《百年屈学问题疏证》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围绕“屈原与屈赋研究”这一核心议题所展开的学术脉络、思想演变及重大争议的综合性研究专著。本书并非对屈原生平或《楚辞》文本的传统注释,而是旨在系统梳理和剖析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在阐释屈原形象、理解屈赋内涵以及定位其在中国文学史地位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理论范式、方法论转向以及关键性的“问题意识”。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问题”——那些在学术讨论中反复出现、未能彻底解决或在不同历史时期被重新审视和赋予新义的论点。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文本的细微考辨,更深植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思想需求与文化认同的建构。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绪论、三个主要部分及结语。 第一部分:屈学史料的重构与方法的嬗变 本部分聚焦于近百年屈学研究的物质基础与研究范式的基础性变动。 史料的“发现”与“重估”: 详述了二十世纪以来,诸如马王堆帛书《楚辞》的发现对传统屈赋文本学带来的颠覆性冲击。本书不满足于简单介绍帛书文本,而是深入剖析了学界如何围绕“竹简本与传世本的异同”、“篇章归属的重新界定”以及“屈原形象的文本基础是否因此被改变”展开的激烈论辩。重点分析了不同学派在接受新出土材料时,所展现出的保守与激进两种倾向。 “客观化”的尝试与“神话”的消解: 探讨了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如何试图将屈原从传统叙事中的“爱国诗人”或“浪漫主义的化身”中剥离出来,回归历史文本的努力。梳理了早中期学者如何运用人类学、民俗学方法对《楚辞》中的巫术、祭祀与神话元素进行“去魅”的过程,并指出这种客观化努力在解释屈原思想的复杂性时所遭遇的内在张力。 版本学的精细化与文本的“互文性”: 系统回顾了在清代笺注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学者如何结合新的考古学成果,对《离骚》、《九歌》等核心篇章进行细致入微的版本比较和校勘工作。同时,引入互文性理论的视角,探讨屈赋在接受和阐释过程中,与其他古代文献(如先秦诸子、道家思想)形成的复杂交织关系。 第二部分:屈原的“身份政治”与时代阐释的投影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它将屈学研究置于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揭示研究者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与思想关切。 从“忠君”到“人民”:屈原形象的现代嬗变: 深入剖析了在不同历史阶段,屈原的“忠贞”精神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从民国时期对“知识分子担当”的投射,到新中国成立后对“被压迫人民代言人”的塑造,再到改革开放后对“个体价值实现”的重新挖掘,本书细致梳理了每一次身份的转换背后所依赖的社会哲学基础。特别关注了那些试图将屈原直接纳入马克思主义文学史框架或反之的努力及其产生的理论困境。 《离骚》的“政治寓意”与“宇宙情怀”的张力: 专门探讨了《离骚》的解读难题。一方面,是聚焦于其明确的政治叙事和怀才不遇的悲剧;另一方面,是探究其深层的宇宙观、神灵信仰与浪漫的游行想象。本书旨在调和或至少清晰界定这两种阐释路径在历代研究中的权重变化,并指出过度强调其中任何一端都会导致对屈原思想的片面化理解。 “屈学”与“楚学”的互动与分野: 分析了二十世纪后期“楚文化研究”兴起后,屈学如何从单纯的文学研究扩展为更宏大的区域文化史研究。考察了文学研究者与历史考古学家在界定屈原及其思想疆域时的合作与冲突,以及这种学科交叉如何影响了对屈原的历史定性和文化贡献的评价。 第三部分:核心文本的哲学意涵与解释学的困境 本部分转向对屈赋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着重于那些即便在考古资料丰富后依然难以统一解释的哲学性难题。 “香草美人”的再语境化: 这一经典的修辞手法在不同时期的解释,从单纯的男女之爱,到君臣之义,再到对宇宙真理的追求。本书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审视研究者们是如何在“爱”与“道”之间摇摆,并探讨这种摇摆本身是否构成了屈学研究的某种“魅力”所在。 神性、巫性与诗性的交织: 聚焦于《九歌》及屈赋中大量体现的宗教与巫术元素。探讨了当代研究如何运用比较宗教学的视角,将屈原置于古代神灵谱系和祭祀传统中加以理解,以及如何避免将这些元素简单地视为“原始的遗迹”,而应视为其思想世界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解释学的循环:当代研究的前沿与反思: 总结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屈学研究的新趋势,例如后结构主义的阅读策略、文化研究的介入,以及对“屈原”这一文化符号的符号学解构。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些新方法在解决旧问题时的有效性,并指出了当前屈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过度理论化”或“陷入循环论证”的风险。 结语:未竟的探讨与未来的展望 结语部分对百年屈学研究的成就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对尚未解决的重大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框架,强调了跨学科对话的必要性,以及对“屈原之为屈原”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持续追问,是每一个时代学人必须面对的学术责任。 《百年屈学问题疏证》以其扎实的文献功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为所有关注中国思想史、文学批评史和文化传承的读者,提供了一幅清晰而深刻的近现代屈学图景。它不仅是梳理历史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激发深层思考的理论著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偶然间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百年屈学问题疏证》这本书,厚重的体量和古朴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我对屈原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敬意,总觉得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一种我们现代人难以企及的纯粹和悲壮。然而,越是深入了解,越会发现关于他的研究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学术争鸣,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找不到清晰的出口。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导览。我期待它能够将那些关于屈原生平、作品真伪、思想内涵、以及历代对其评价演变的种种学术争议,一一进行梳理和辨析。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相对平实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学术概念和繁复的论证过程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学者们是如何一步步地拨开迷雾,探寻真相。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古代诗人的研究,更像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缩影,我渴望从其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名文学史的爱好者,但对于“屈学”这个领域,我的了解并不算深。然而,《百年屈学问题疏证》这个书名,却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激发了我极大的求知欲。我常常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感受到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情感力量,但同时也会被一些看似矛盾或晦涩的解释所困扰。这本书,我猜测,很可能就是解答这些困惑的钥匙。我理解“疏证”二字的分量,这意味着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对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辨析和考订。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以一种严谨而不失活泼的笔触,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学术观点抽丝剥茧,理出清晰的脉络。我好奇书中会涉及哪些具体的“屈学问题”,例如关于屈原的思想深度、他对楚国命运的预见性,亦或是他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等方面,是否会有颠覆性的新见解,抑或是对传统观点的有力重申。总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一个充满学术魅力的宝藏。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最近在浏览一些学术动态时,偶然得知了《百年屈学问题疏证》这本书。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因为它直接点明了“百年”的学术进程和“屈学”这一核心研究对象。我一直认为,对任何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研究,都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学术演变过程,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争议、修正与突破。《百年屈学问题疏证》这个名字,恰恰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样一个生动的学术史场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关于屈原最核心、也最具有争议性的学术问题,比如他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他诗歌中体现出的政治理想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以及后世不同时期对屈原形象的解读差异等等。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只了解“屈原”这个人物本身,更能理解“屈学”这个学科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以及不同时代的学者是如何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地挑战和拓展我们对屈原的认知边界。

评分

最近在书店闲逛时,偶然瞥见了《百年屈学问题疏证》这本书。当时我就被这个书名深深地吸引住了。屈原,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巨匠,他的作品和生平一直充满了许多扑朔迷离的学术谜团。我一直对那些关于《离骚》究竟是屈原一人所作,还是后人代笔的争论,以及屈原的生卒年究竟如何考证等等话题感到好奇,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梳理,总觉得自己的理解碎片化、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指明了一个方向。我期待它能够对这些“屈学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考证,不仅仅是罗列各种学者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的论据、方法以及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学者们是如何一步步地探索和理解屈原的,其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探讨,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精神的致敬。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带领我走进这场“百年屈学”的智识长河。

评分

翻开《百年屈学问题疏证》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纸张和雅致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屈原及其文学思想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解读那些关于屈原的学术争议,并且是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这本书的名字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细读,但从目录和扉页的信息来看,它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探索屈原研究百年历程的绝佳窗口。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那些历代学者们围绕屈原生平、作品真伪、创作意图、思想演变等问题提出的各种观点和论证。那些似乎深奥难懂的学术术语,在我看来,常常是阻碍我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藩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例证,将这些复杂的学术争鸣化繁为简,让我能够窥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厚底蕴,并从中学习到严谨的治学方法。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屈学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贡献,也为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屈原思想的方便之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