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陳西瀅(1896-1970),名源,字通伯,筆名西瀅。10餘歲赴英求學,曆時10載,獲得博士學位。迴國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係主任,武漢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等職。
他與威爾斯、蕭伯納、哈代、羅素、拉斯基友誼深厚,與鬍適、徐誌摩、趙元任、王世傑、顧毓琇、周鯁生、羅傢倫、皮宗石、楊端六、李四光、葉聖陶、硃東潤、錢穆、董浩雲等親如兄弟,他的學生葉君健、吳魯芹、許君遠、何聯奎、楊靜遠等皆為大傢。
他與王世傑、周鯁生等發起創辦《現代評論》,以《西瀅閑話》獨步文壇,開創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閑話時代”。她寬容忍讓,既有中國古代士人的風骨,又有歐洲紳士的風度。1970年3月29日,病逝於英國倫敦。《泰晤士報》稱贊他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具有傳統中國學人的品質。錢穆以“每於和平見耿介,特從篤厚發光輝”,厘定其人其文。梁實鞦說:“陳西瀅先生的文字晶瑩剔透,清可鑒底,而筆下如行雲流水,有意態從容的趣味。”
作者簡介
張彥林,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者、淮河文化研究者。長期從事徐誌摩、趙清閣、老捨、淩叔華、鳳子、陳西瀅研究,文章散見於《文匯報》、《河南日報》、《文匯讀書周報》、《中國文化報》、《博覽群書》、《新文學史料》、《名人傳記》等報刊。主編、閤著《中學生新想象作文》、《小學生新想象作文》、《文苑采珠》、《淮河風情》、《淮河之子:孫叔敖》。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無锡入學
2.上海求學
3.吳稚暉提攜
4.英倫求學
5.摯友徐誌摩
6.漫遊歐洲
7.蔡元培賞識
8.北大任教
9.初露鋒芒
10.關於《忠友》的翻譯和批評
11.陳西瀅的翻譯觀
12.陳西瀅的新劇觀
13.陳西瀅與愛美劇
14.陳西瀅的翻譯
15.相識淩叔華
16.《現代評論》創刊
17.《閑話》欄目
18.女師學潮
19.與魯迅交鋒
20.陳西瀅與“五卅”運動
21.再次交鋒
22,徐誌摩助陣
23.與周作人論辯
24.結束閑話之爭
25.“我還不能‘帶住”’
26.腹背受敵
27.陳西瀅的哀念
28.談婚論嫁
29.“三一八”慘案
30.《恕陳源》
31.鬍適解圍
32.婚禮和蜜月
33.婚後一年
34.《少年哥德之創造》
35.赴日之前
36.旅居日本
37.《西瀅閑話》——宗旨和思想基礎
38.《西瀅閑話》——背景與內容(1)
39.《西瀅閑話》——背景與內容(2)
40.武漢大學之約
41.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
42.《文哲季刊》
43.紀念徐誌摩
44.《現代文藝》
45.硃利安·貝爾
精彩書摘
在講到戲劇的功用時,他用瞭較大的篇幅進行闡述。他指齣:“戲劇的根本作用是使人愉快的。莎士比亞的大悲劇引動瞭三百年來幾韆萬人的眼淚,然而研究這韆萬人的心理,他們的動機並不是求痛苦。他們去看莎士比亞悲劇的動機,與他們去看莫裏哀(Moliere)趣劇的動機,一樣是求愉快,他們所得的結果亦一樣是愉快。易蔔生的問題劇和王爾德的俏皮劇亦一樣可以是給看者充分的快樂。當然愛莫裏哀趣劇的不一定愛莎士比亞的悲劇,愛王爾德俏皮劇的,不一定愛易蔔生的問題劇。反過來,愛莎士比亞悲劇的亦不一定愛莫裏哀的趣劇,愛易蔔生問題劇的亦不一定愛王爾德的趣劇。各人有各人的嗜好。何必一定要人人從我的嗜好呢?”陳西瀅認為:“戲劇雖然可以錶現世間種種深奧的問題,他們的目的還是在愉快。”“傳布些主義”、“提齣幾個問題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一個大藝術傢方纔能夠融化這主義,這問題,成為一個給人愉快的美術結晶品”。
在該文的最後一個部分,陳西瀅十分詼諧地針對“遊曆的學時髦”“聽講的學時髦”,以“去過”“聽過”炫耀的普遍現象,提齣希望提倡新劇的人,應當引導“觀眾的興趣”,而不應在那裏“大肆的謾罵”,謾罵的結果隻能“造成看新劇的學時髦”。
在陳西瀅文章之後,是徐誌摩寫的《我們看戲看的是什麼》一文,從徐誌摩這篇文章中我們不難看齣,陳西瀅文章是徐誌摩拿到《晨報副刊》發錶,他自己又寫瞭《我們看戲看的是什麼》附於其後,進一步闡述、延伸陳西瀅的觀點。徐誌摩說:“易蔔生那戲不朽的價值,不在他的道德觀念,不在他解放不解放,人格不人格;《娜拉》之所以不朽是在他的藝術、主義等,隻是一種風尚,一種時髦,發生容易,消滅也容易,隻有藝術傢在作品裏實現的心靈纔是不可或不容易磨滅的,猶之我們真純的審美的情緒也是生命裏最不容易磨滅的經驗。”他進一步強調:“戲的最先最後的條件是戲,一種特殊的藝式,不是東牛西馬不相乾的東西;我們批評戲最先最後的標準也隻是當作戲,不是當作什麼宣傳主義的機關。”在文中,徐誌摩還論及戲劇藝術審美的問題,他說:“有藝術感覺性的人看瞭高等的藝術,就能在他自己的想像中實現造藝者的境界。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閑話大師陳西瀅》的圖書的詳細簡介,這份簡介將完全聚焦於該書的內容本身,不涉及任何關於“陳西瀅”或“閑話”的具體情節,而是側重於闡述書籍的整體風格、結構、主題深度以及閱讀體驗,力求呈現齣一種專業且引人入勝的圖書介紹。 --- 書籍簡介:《閑話大師陳西瀅》 沉浸於時代的迴響與思想的微光 《閑話大師陳西瀅》並非一本傳統的嚴肅傳記或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一部精心編織的思想剪影集,它以一種近乎“慢鏡頭”的審視,聚焦於一個特定曆史語境下,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對話、徘徊與內心構建。本書的主旨在於探討“閑談”這一看似輕盈的載體,如何成為承載時代重量、個人哲學以及文化變遷的獨特媒介。 這部作品結構精巧,采取瞭一種類似“萬花筒”的敘事手法。它避免瞭綫性的時間軸,而是通過一係列主題明確、風格迥異的篇章,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細節和氛圍感的知識場域。全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作者對於“言語的質感”的精準捕捉和提煉。 一、 結構與敘事基調:從碎片到整體的構建 本書被劃分為“浮光掠影”、“深巷拾遺”和“筆底煙雲”三大捲。 第一捲“浮光掠影”:此捲的重點在於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日常化的思想閃現。它更像是對一係列非正式會晤、書信往來草稿或早年手稿片段的重構。作者在此捲中展示瞭對語境的敏感性,探討瞭在信息流通不暢的年代,一句半開玩笑的評論,如何摺射齣當時知識界對於新思潮的初步接觸與消化過程。敘事節奏相對輕快,但每一段“閑話”的結尾,都精準地錨定在一個值得深思的哲學悖論之上。 第二捲“深巷拾遺”:進入深處,本捲的調性變得更為沉靜和內斂。這裏收錄和分析的“閑話”往往發生在更為私密或具有特定儀式感的場閤。主題開始轉嚮個體麵對時代洪流時的抉擇與掙紮。不同於宏大敘事對英雄主義的推崇,本捲著力展現的是知識分子的“人性側麵”——他們的焦慮、他們的妥協,以及在維護個人精神傢園時所付齣的微妙代價。閱讀此捲,讀者會體驗到一種從喧囂迴歸到內心獨白的張力。 第三捲“筆底煙雲”:作為收官,此捲迴歸到文字本身的力量。它探討瞭“閑話”在被記錄、被轉述、最終被定格為“文本”的過程中,如何經曆意義的蛻變。作者在此處展示瞭極強的文本分析能力,通過比對不同版本、不同聽眾對同一段話的記憶差異,揭示瞭記憶的主觀性與曆史的不可靠性。此捲是全書的理論升華部分,它不直接講述故事,而是引導讀者思考:我們所珍視的文化遺産,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堅實的“事實”,又有多少是彌散在空氣中的“氣息”? 二、 核心主題:言語、場域與身份認同 《閑話大師陳西瀅》的核心議題並非指嚮某個具體人物的生平功過,而是對以下幾個哲學與社會學層麵的主題進行瞭深入挖掘: 1. “閑話”的社會學價值: 本書挑戰瞭傳統文人對“閑談”的輕視態度。它論證瞭在特定曆史階段,正式的、被審查的言論往往掩蓋瞭真相,而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私下的交流,反而是洞察社會肌理、判斷文化風嚮的“暗流”。閑話成為瞭抵抗僵化思維的微小但堅韌的“思維抵抗運動”。 2. 知識分子的精神景觀: 作品細緻描摹瞭特定群體在文化斷裂期所構建的精神景觀。他們如何在舊的秩序瓦解與新的模式尚未確立之間尋找立足點?答案往往不在於堅守某一個明確的立場,而在於保持一種持續的、批判性的對話狀態——即本書所強調的“閑談”姿態。 3. 語境的重塑與文本的流變: 作者對“口述曆史”的局限性有著深刻的認識。書中大量的篇幅用於對比不同時空下,同一個觀點如何被麯解、被強化或被遺忘。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審慎的距離感,鼓勵讀者不僅閱讀“話語”,更要審視“話語産生的場域”。 三、 風格與閱讀體驗:典雅中的靈動 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考究,它成功地在古典的典雅和現代的敏銳之間找到瞭平衡。作者的遣詞造句,既有舊時文人對格律的尊重,又富含現代視角對人類心理的穿透力。 在閱讀體驗上,讀者不會感受到閱讀曆史專著時的沉重,反而會有一種跟隨一位博學而風趣的長者,穿梭於舊日書齋、茶館與會客室的愉悅感。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留白”的藝術。作者深知,真正的思想火花往往産生於話語的間隙,因此他巧妙地運用大量的引述、省略和場景重現,將“解釋”的工作部分交給瞭讀者自己去完成。 總而言之,《閑話大師陳西瀅》是一部關於“在言語的縫隙中捕捉時代精神”的力作。它獻給所有對文化史的微觀切麵、對知識分子群體心理結構以及對語言作為人類終極構建工具抱有興趣的讀者。閱讀此書,如同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高雅而又極其真誠的私密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