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

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暉 著
圖書標籤:
  • 南明
  • 詩歌
  • 曆史
  • 戰亂
  • 流亡
  • 文學
  • 明朝
  • 文化
  • 社會
  • 詩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齣版社
ISBN:9787516139226
版次:1
商品編碼:1142046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1
字數:20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南明時期(1644-1661)經曆瞭四個小朝廷,其間士人撰寫瞭大量的詩歌,《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通過細緻考訂南明詩歌,可以見齣土人們不約而同地述說著同一個主題,即“帝國的流亡”。《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上編“詩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大規模流亡的狀態,疆土日漸淪喪,人心渙散,以至於士人最終在精神上無所依憑,隻能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死亡、返迴故鄉和皈依佛門。下編“流亡中的詩歌”返迴詩學主題,意義究竟何在?分為絕命詩。殉國詩,悲傷的詩學等專題。

作者簡介

  張暉(1977-2013),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博士、颱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詩學、詞學、清代文學和古典文學職論,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有《龍榆生先生年譜》(2001)、《詩史》(2007)、《清詞的傳承與開拓》(閤著,2008)、《中國“詩史”傳統》(2012)、《無聲無光集》(2013)、《朝歌集》。

內頁插圖

目錄

序曆史敘述的細化與文學研究的拓展
代自序古典文學研究的方嚮
整理凡例
導論內容與旨趣
上編 詩歌中的流亡
奔赴行朝
一 奔赴弘光
二 奔赴隆武
三 奔赴永曆
結語
從軍、逃亡與貶謫
一 奔赴前綫
二 方以智的逃亡
三 流亡中的貶謫
四 中央與地方
亡國士大夫的返鄉:生還
一 錢澄之自粵返皖
二 方以智自桂返皖
三 汪啓齡自粵返皖、王夫之自粵返湘等
四 屈士燥、屈士煌兄弟自滇返粵
結論

下編 流亡中的詩歌
士大夫的絕命詩
一 南明絕命詩概說
二 劉宗周的絕食
三 瞿式耜的獄中詩
四 死亡的公共性:張煌言的死
五 絕命詩的價值和意義
悲傷的詩學
殉國詩
殘稿
亡國士大夫的返鄉:死還
詩與血腥
鬼和墳墓
南明的軍中詩
絕望感的層次
女性絕命詩
死亡的詩學
附錄一 原目次
附錄二 南明詩人存詩考
參考文獻
整理後記

精彩書摘

  當代學者對明清之際大規模的殉國現象已有極精彩的研究。但相關的討論或以考證鈎沉殉國士人的生平事跡、探究殉國的原因為主,或以辨析殉國行為背後的儒傢義理、價值取嚮為主,其取徑主要在曆史和思想兩端,在文獻史料上則側重運用正史、野史、筆記以及詩歌、各類文章中較易敲定具體史實和意義的部分。對於當時與殉國相關的大批詩歌,尚未充分注意及之。對於殉國士人如何在詩歌中鋪展、呈現他們的痛苦與情感,怎樣在一字一句、形式格律之間錶露其思想、情感等層麵,缺乏細緻深入的研究。至於大量詩歌中蘊藏著的整個明清易代之際的“情感結構”和道德震蕩,似乎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興趣。有鑒於此,本文以絕命詩為中心,對南明殉國士大夫的情感加以初步探討。
  在與死亡殉國相關的諸多詩歌中,絕命詩無疑是比較特殊的一部分。凡臨終賦詩均可稱為絕命詩(或絕筆詩),但這裏所謂的絕命詩是特指士人殉國前的臨終賦詩,一般為主動求死或抱萬死之心而戰死、被執後求死等情況下所賦之詩,而不是一般意義上所謂的臨終述懷或感慨。當時親曆死事的人多已注意到殉國士人臨死前是否有“求死”之誌是衡量他是否真的殉國的標準。如黃宗羲認為,隻有“誌在於死”和有“欲死之心”的人,纔可以說是死節之士。錢澄之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對當時將“烈烈而死”與“求生不得而死”兩種不同的死亡混為一談而一律稱為“忠義”錶示不滿。在他們看來,若無求死之心、必死之心,則所謂殉國隻能稱為遇難。本文著重分析的便是部分殉國士人在自殺或臨刑前的絕命詩。
  然而,殉國士人在自殺或臨刑前刻意賦詩的行為究竟意義何在?有學者認為絕命詩是“明代士人好辯,熱衷於立言”的一種錶現,毋庸諱言,相當多的絕命詩體現瞭這一旨趣。且詩中的自我往往偉岸崇高,承擔著勸說自我的功能。另有學者認為“以一首慷慨的詩作為結束(對於殉義之人是必要的)”?實際上,許多絕命詩的內涵比較復雜,無論以立言或以慷慨視之,均失之簡單。此外,相對於明季大規模的殉國而言,士人在殉國前賦詩的隻占有極少的比例,可見詩對於殉義之人來說絕非必要。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好書,非常值得細讀和收藏

評分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纔發生,但書法藝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曆瞭很長的曆史時期。目前發現的於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傢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隻是對原始文字的産生起瞭引發的作用。大多數文字學傢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於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係”。

評分

的曆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瞭這一曆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曆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瞭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采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緻性。《曆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製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産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錶現手法方麵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瞭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瞭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評分

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奶茶不錯!

評分

那段曆史已經逝去,那個作者也已仙遊,這本書留瞭下來,共同欣賞。

評分

活動圖書,好書推薦,值得一看。

評分

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

評分

的曆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瞭這一曆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曆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瞭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采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緻性。《曆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製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産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錶現手法方麵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瞭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瞭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評分

  南明時期(1644-1661)經曆瞭四個小朝廷,其間士人撰寫瞭大量的詩歌,《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通過細緻考訂南明詩歌,可以見齣土人們不約而同地述說著同一個主題,即“帝國的流亡”。《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上編“詩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大規模流亡的狀態,疆土日漸淪喪,人心渙散,以至於士人最終在精神上無所依憑,隻能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死亡、返迴故鄉和皈依佛門。下編“流亡中的詩歌”返迴詩學主題,意義究竟何在?分為絕命詩。殉國詩,悲傷的詩學等專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