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譯文名著精選:培根隨筆全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總共五十八篇短文,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齣的警句,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散文作品之一。英國大詩人雪萊曾在他著名的《詩辯》中稱譽道:“培根勛爵是一位詩人。他的語言有一種甜美而又莊嚴的節奏,這滿足我們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滿足我們的智力那樣=他的文章的調子,波瀾壯闊,衝擊你心靈的局限,帶著你的心一齊傾瀉,湧嚮它永遠與之共鳴的宇宙萬象。”
蒲隆先生翻譯的《培根隨筆》不但包括瞭“解析版”《隨筆全集》,對每篇隨筆逐一解析,還增加瞭對培根另外兩部重要著作《新工具論》和《新大西島》的節譯,名之日“新工具論選粹”和“新大西島掇英”,一冊在手,思接韆裏,神馳八極;既能滿足我們的智慧,又能愉悅我們的感官。
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哲學傢和文學傢,“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鼻祖”。他不僅在文學、哲學方麵成就顯赫,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裏同樣建樹頗豐,被譽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
內頁插圖
目錄
譯本序
隨筆集
一 談真理
二 談死亡
三 談宗教統一
四 談報復
五 談厄運
六 談作假與掩飾
七 談父母與子女
八 談結婚與獨身
九 談嫉妒
十 談愛情
十一 談高位
十二 談膽大
十三 談善與性善
十四 談貴族
十五 談叛亂與騷動
十六 談無神論
十七 談迷信
十八 談旅遊
十九 談君權
二十 談諍諫
二十一 談拖延
二十二 談狡猾
二十三 談利己之道
二十四 談革新
二十五 談快捷
二十六 談假聰明
二十七 談友誼
二十八 談花銷
二十九 談國傢的真正強大
三十 談養生之道
三十一 談猜疑
三十二 談話語
三十三 談殖民地
三十四 談財富
三十五 談預言
三十六 談野心
三十七 談假麵劇與演武會
三十八 談人的天性
三十九 談習慣與教育
四十 談幸運
四十一 談放債
四十二 談青年與老年
四十三 談美
四十四 談殘疾
四十五 談建房
四十六 談園林
四十七 談協商
四十八 談隨從與朋友
四十九 談求情辦事者
五十 談學養
五十一 談黨派
五十二 談禮貌
五十三 談贊揚
五十四 談虛榮
五十五 談榮譽和名聲
五十六 談司法
五十七 談憤怒
五十八 談事變
新工具論(節譯)
[論假象]
新大西島(節譯)
[所羅門宮]
精彩書摘
宗教是人類社會的主要維係,若其自身能維持真正的統一,實為幸事一樁。圍繞宗教産生的爭執和分歧是異教徒聞所未聞的劣跡。這是因為異教徒的宗教並無任何恒定的信仰,隻錶現為各種典禮和儀式。他們的教士、神甫由詩人充當,由此可以想見,他們的信仰是一種怎樣的宗教。然而,真正的上帝具有這樣一種特性:他是一位“忌邪的神”,所以他的崇拜與宗教既摻不得半點雜質,也不容他神分享。因此我們就宗教統一要講幾句,談談統一的結果、界限和手段。
統一的結果(除瞭取悅上帝,因為這是至關重要的)有二:一是針對教外人士的,二是針對教內人士的。就前者而言,異端邪說、拉幫結派無疑是壞中之壞,更甚於傷風敗俗。肉體上傷身斷肢比一種體液的敗壞更加危險,精神上情況亦然。所以要使教外人士望而卻步,要將教內人士逐齣教門,行之有效者莫過於破壞統一。每當遭遇此類情形:有人說:“看哪,他在曠野裏,”又有人說:“看哪,他在內屋中,”(即每當一些人在異端秘密集會裏尋找耶穌,而另一些人在教堂門麵上尋找耶穌之時),這種告誡的聲音應一直在人們耳際迴響:“不要齣去。”外邦人的教師(他工作的性質使他對教外人士特彆擔心)說:“如果一個異教徒進來,聽見你們操著多種方言說話,豈不說你們癲狂瞭嗎?”誠然,無神論者和世俗之徒一旦聽說教內見解如此衝突,印象必不會好,他們對教會也就避而遠之,不免去“坐褻慢人的座位”。一位嘲諷大師竟以“異教徒的莫裏斯舞”為他虛構的叢書中的一本書命名,此事雖小,然而作為如此嚴肅的問題的一個佐證,正將這一弊端鞭撻得入木三分:異教徒醜態百齣,卑躬屈膝;恰為那些愛詆毀神聖事物的世俗狂徒和腐朽政客徒增笑資。
宗教統一帶給信徒的則是和平。和平包含著無盡的福祉。它樹立信仰,點燃愛心,並使外在的宗教和平淨化為內在的平和心境:不必苦心孤詣鑽研撰寫論戰檄文,轉而緻力於讀寫修行、祈禱的偉論。
至於統一的界限,進行正確定位至關重要。似乎存在著兩個極端。在某些狂熱分子聽來,一切主張和解的言辭都不堪入耳。“平安不平安,耶戶說,平安不平安與你何乾?你轉在我後頭吧。”平安不平安倒無關緊要,要緊的是沆瀣一氣,結黨營私。另一個極端則是某些老底嘉派和態度溫暾之輩,他們以為可以用摺中、騎牆和巧妙的調停來調解宗教問題,仿佛他們要在上帝和凡人之間做齣公斷似的。這兩種極端都應避免,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將救世主親自起草的《基督徒盟約》中的兩條相反相成的條文解釋得中肯明白:“跟我們不相閤的就是反對我們,不反對我們的就跟我們相閤。”也就是說,應將宗教中的根本實質性的問題同不純屬信仰,而僅是見解、派彆或良好意圖的問題真正分彆開來。許多人認為此乃區區小事,而且已經解決,但倘若處理得更少偏頗,則會更受普遍歡迎。
關於這一點,我僅提供一點建議。人們應當注意且勿以兩種爭論分裂上帝的教會;其中一類爭論隻不過是由辯駁引發的,爭論的問題純屬雞毛蒜皮,犯不著為它大動肝火,勢不兩立。有一位先哲發現:“基督的黑衣確實沒有縫兒,但教會的外衣五顔六色。”因此他說:“衣服可以形形色色,但不可讓它開裂。”可見統一與劃一是兩碼事。另一種是爭論的問題至關緊要,但因著眼點過於瑣屑晦澀,以至使爭論最後鑽瞭牛角尖,脫離實際,明理善斷之士有時會聽見一些無知之徒爭短論長,但他心裏明白,這些殊異之談指的是同一碼事,然而他們自己卻永遠不會達成共識。倘若人與人之間由於判斷的差異而齣現上述情況,那我們還能認為洞悉人心的上帝就不能發現脆弱的人類盡管言辭對立、用意卻完全一緻,從而能接受雙方的意見嗎?這類爭論的性質,聖保羅在他關於同一問題的告誡中已淋灕盡緻地予以錶達。“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視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人們嚮壁虛造種種矛盾衝突,並賦予它們新的名號,這些名號已約定俗成,以緻本來該受實義支配的名號,反而支配瞭實義。 和平或統一也有假的,錶現有二:一種建立在濛昧無知的基礎之上,因為黑暗中百色相同;另一種是在坦率承認根本問題矛盾的基礎之上拼湊起來的,因為在那些事情上的真與假,就像尼布甲尼撒王夢見的大象腳趾上的鐵和泥,可以粘在一起,卻不能融為一體。
至於謀求統一的手段,人們必須當心,在謀求或鞏固宗教統一時,切不可廢弛博愛義方和人類社會的法度。基督徒有兩口劍,宗教之劍和世俗之劍,在維護宗教時二者都有相應的職能和地位;然而我們不可拿起第三口劍,即穆罕默德之劍,或者類似的劍;也就是說,不可藉助乾戈傳教或以腥風血雨的迫害來脅迫人的良心,除非有明火執仗辱沒宗教、褻瀆神明、或者叛國謀反的情況齣現;更不可放任滋生事端,認可陰謀叛亂,授民眾以刀劍以及諸如此類意在顛覆神授予的政權的行為,因為這樣做無異於用第一塊石闆撞擊第二塊石闆,把兩塊統統撞碎;而且一心要視世人皆為基督徒,從而忘記瞭他們是人。詩人盧剋萊修看到阿伽門農竟然忍心把自己的女兒當祭品,便驚呼:
“宗教作惡如此之甚。”
倘若他知道法國的大屠殺或英國的火藥陰謀,他又當何言以對?他會七倍地沉溺於逸樂,更加不信神靈。因為那口世俗之劍為瞭宗教而拔齣鞘時,需要慎之又慎,所以將它放到百姓手中便是荒謬絕倫之舉。這種事還是留給再洗禮派教徒和其他亡命之徒吧。魔鬼說“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那是極大的褻瀆。可是如果讓上帝扮演成某種角色,讓他說“我要降到地下,當個黑暗之王”,那就是更大的褻瀆瞭。倘若宗教的目標墮落到謀殺君主、殘害百姓、顛覆國傢和政府這一類喪盡天良的行徑,那跟褻瀆行為相比又好在哪裏?毫無疑問,這是把聖靈鴿子般的形象貶為兀鷹和烏鴉,這是在基督教會的船上掛起海盜和殺手的旗號。因此,教會必須靠教義、教令,君主必須靠武力、文治。無論是基督教的還是倫理的,好像藉助墨丘利的神杖一樣,都要把支持上述罪行的行為和看法統統打入地獄,並使它們萬劫不復,如同大多已經做過的那樣。毫無疑問,關於宗教討論,那位使徒的話應當放在前麵:“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正義。”值得注意的是,一位睿智的前輩同樣坦誠地錶白:凡對良心施壓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打算。
……
前言/序言
思想的火炬,智慧的結晶——《英國古典散文瑰寶》 在人類文明的璀璨星河中,總有一些思想的巨擘,他們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磅礴的文采,點亮瞭前行的道路,成為永恒的精神財富。《英國古典散文瑰寶》便是這樣一部集大成之作,它匯聚瞭英國散文史上最閃耀的星辰,呈現齣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智慧的滌蕩。本書精選的篇章,並非刻意追求數量上的龐大,而是著重於質量的精良,力求將那些跨越時空、曆久彌新、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傑齣散文作品,以最純粹、最動人的姿態呈現在讀者麵前。 本書的編輯者懷著對思想解放的敬意和對人類智慧的崇尚,精心挑選瞭多位對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思想史做齣傑齣貢獻的作傢。這些作傢,或以其嚴謹的邏輯和犀利的批判,剖析社會百態;或以其細膩的筆觸和真摯的情感,描繪個體心靈;或以其宏大的視野和哲學的思辨,探尋生命的真諦。他們共同構築瞭一個豐富而立體的思想世界,讓讀者在字裏行間,與偉大的靈魂對話,感受思想的激蕩與升華。 智慧的殿堂,哲思的星空 《英國古典散文瑰寶》並非一味地羅列名篇,而是力求呈現一個有序且富有邏輯的編排。本書的選文,在內容和風格上具有一定的代錶性,涵蓋瞭從人文主義的覺醒到啓濛時代的理性光輝,再到浪漫主義的個人抒情,以及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批判等多個重要文學思潮和曆史時期。讀者可以通過這些作品,清晰地梳理齣英國散文發展的脈絡,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思想的演變和價值觀念的更迭。 例如,書中可能收錄瞭那些深刻反思人類社會結構、政治製度、道德倫理的文章。這些作品,以其超前的眼光和無畏的勇氣,對當時的權威提齣質疑,對不公的現象進行揭露,對未來的可能性進行大膽的設想。它們如同閃耀著理性的火炬,驅散濛昧,照亮前行的道路,引導著人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去追求更美好的社會。 與此同時,本書也包含瞭大量對個體生命體驗和內心世界的深入探索。作傢們以真摯的情感和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人類豐富的情感光譜,從喜悅、悲傷到希望、絕望,從愛戀、友誼到孤獨、失落,無不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些篇章,觸及瞭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讓我們在閱讀中審視自我,理解他人,並在與作者的情感連接中,獲得慰藉與力量。 此外,本書還可能收錄瞭那些充滿哲思的篇章。作傢們以其深邃的智慧,探討瞭生命的意義、人性的本質、知識的邊界、命運的無常等永恒的主題。他們提齣的問題,或許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卻激發瞭讀者無盡的思考。在這些文字中,我們仿佛看到思想的火花在碰撞,哲學的星空在閃耀,引導我們去追尋超越物質的價值,去探索精神的深邃。 語言的藝術,文字的魅力 《英國古典散文瑰寶》之所以能夠成為瑰寶,除瞭其思想內容的深刻性之外,其語言的藝術性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本書的作者們,無一不是駕馭文字的大師。他們用優美、生動、富有力量的語言,將抽象的思想具象化,將復雜的情感細膩化,將宏大的敘事立體化。 這裏的語言,並非僅僅是信息的傳遞工具,更是一種審美體驗。作傢們或運用精妙的比喻和生動的意象,讓抽象的概念躍然紙上;或使用抑揚頓挫的句式和富有節奏的段落,營造齣強烈的感染力;或憑藉詞匯的精準運用和情感的張力,喚醒讀者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閱讀這些文字,就如同在欣賞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捲,聆聽一麯麯悠揚動人的鏇律。 本書的選文,注重呈現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語言特色。讀者可以通過這些作品,領略到古典英語的莊重典雅,感受到啓濛時代語言的清晰明快,體會到浪漫主義語言的奔放抒情,以及維多利亞時代語言的豐富多姿。這種語言上的多樣性,不僅拓展瞭讀者的詞匯量和理解能力,更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領略到英語語言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思想的啓迪,人生的鏡鑒 《英國古典散文瑰寶》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文學性和思想性的卓越,更在於它能夠對讀者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態度産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這些經過時間洗禮的作品,早已超越瞭時代的局限,它們所蘊含的智慧,依然能夠為現代人提供寶貴的啓示。 閱讀本書,就如同與一位位博學多纔的智者進行深度對話。他們分享的經驗,他們提齣的見解,他們對人生的感悟,都可能成為我們解決現實問題、應對人生挑戰的靈感來源。當我們麵對睏惑時,書中那些關於理性、關於勇氣、關於堅持的篇章,可能會給予我們堅定的力量;當我們感到迷茫時,那些關於探索、關於求知、關於真理的篇章,可能會為我們指引方嚮。 本書中的許多篇章,更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作傢們對人類的優點和缺點,對社會的進步和退步,都進行瞭細緻的觀察和犀利的剖析。這些對人性的揭示,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他人,從而在人際交往中更加得體,在社會生活中更加成熟。 更重要的是,《英國古典散文瑰寶》引導我們去思考“何以為人”。它鼓勵我們保持批判性思維,不盲從,不迷信;它倡導我們追求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它呼喚我們重視個體價值,實現自我超越。在快節奏、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這些來自經典的思想,如同清流一般,能夠幫助我們沉靜下來,審視內心,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跨越時空的對話,傳承不朽的精神 《英國古典散文瑰寶》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的精神橋梁。通過閱讀這些作品,我們能夠穿越時空的界限,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文學傢進行一場跨越維度的對話。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探索,都以文字的形式,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等待著與每一個渴望理解世界、認識自我的靈魂相遇。 本書的精選,不僅是對文學經典的緻敬,更是對人類思想進步的傳承。這些篇章,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精神食糧。它們如同智慧的火炬,在黑暗中指引方嚮;它們如同生命之泉,滋養乾涸的心靈。 無論您是渴望拓展視野的求知者,還是尋求心靈慰藉的靈魂旅人,亦或是希望提升思想境界的探索者,《英國古典散文瑰寶》都將是您不可多得的良伴。它將帶領您進入一個思想的殿堂,體驗一次智慧的洗禮,開啓一段非凡的精神旅程。讓我們在這部集大成之作中,感受思想的脈搏,聆聽智慧的迴響,汲取永恒的力量,從而以更加清晰的頭腦、更加飽滿的熱情,去擁抱屬於我們自己的時代,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