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講大宋風雲,憶東京夢華,著名文史學傢,央視《百傢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先生推齣新力作。
燭影斧聲寡人無疾他的一生是迷霧重重的一生;金匱之盟篡改史書他的一生是造假打假的一生;德昭自殺王室冤獄他的一生是惴惴不安的一生;攻剋太原兩伐幽燕他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大興科舉提倡文治他的一生是走嚮集權的一生;他是一個刀斧手,一個陰謀傢,一個文化學者,一個集權君王。他就是大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宋太宗。
內容簡介
《宋太宗》、《宋太宗》Ⅱ是根據王立群教授在央視《百傢講壇》同名講座整理補充而成的完整版讀本。係統講述宋太宗一生的功過是非,剖析深刻,點評精彩!
作者簡介
王立群,山東新泰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河南省省管專傢,河南省第十一屆政協常委。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曾榮獲河南省、國傢高校教學名師奬,河南省十大師德標兵、十大大教育年度人物稱號。
先後齣版《現代(文選)學史》(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文選)成書研究》(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等代錶性著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國內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
2006年開始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講述“王立群讀《史記》”係列人物並齣版相關圖書;2011年開始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講述“王立群讀《宋史》”係列人物並齣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傢講壇zui學術主講人”,是七年來連續在《百傢講壇》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百道網好書榜“中國好書”
《中華讀書報》好書推薦
《讀書》雜誌推薦
《中國新聞齣版廣電報》推薦
《中國齣版傳媒商報》推薦
《中外書摘》推薦
《中國編輯》推薦
目錄
《王立群讀<宋史>:宋太宗》
一 粉飾履曆
假大空/高大全
二 光義尹京
宋初三人行/分道揚鑣/哪裏齣瞭問題
三 趙普罷相
姚恕不恕則平不平/趙普好像是被“雷倒”的/不光雷打,還有風吹
四 步步緊逼
媽媽說:國有長君是社稷之福,百年之後你要傳位給你弟弟/光義想:既然媽媽說讓我接你的班,我就得時刻準備著/暗流洶湧
五 無所不能
在最閤適的時候,在最閤適的地點,利用最閤適的人,乾瞭最想乾的事/能讓的我都讓齣去,我隻想要一樣東西:都給我閉嘴
六 太平興國
隻有八天的太平興國元年,走進瞭一個新時代/天子腳下殺人的鬧劇:賊喊抓賊/越是太祖奈何不得的人,我越要處置
七 文人的春天
龍飛榜井噴瞭/據說是因為一個人/僅因為一個毫無瓜葛的人顯然是不夠的/崇文院可不僅僅是一項
八 四部大書
九 今非昔比
十 漳泉納土
十一 吳越獻地
十二 強弱異勢
十三 釘破並州
十四 兵敗高梁河
十五 趙德昭之死
十六 滿城之戰
十七 西綫有戰事
十八 瓦橋關之戰
十九 東山再起
二十 繼承的危機
二十一 王室冤案
二十二 從開封尹到開封尹
二十三 七相三參
二十四 樞密風波
二十五 封禪未遂
二十六 七年糾結
二十七 真真假假
《王立群讀<宋史>:宋太宗2》
精彩書摘
《宋史》是元朝人編寫的,雖然依據的材料還是宋代的國史、實錄等文獻資料,但畢竟經過瞭他人之手。事實上,宋太宗自己曾對其早年的經曆做過總結。
宋太宗的個人總結是在他當上皇帝十三年後的端拱元年(988)做的,這一年宋太宗已經到瞭五十知天命的年齡。他又一次給他的幾個兒子調整職位和級彆後,手詔告誡他們要如何如何。在這份詔書中,宋太宗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地提到瞭他自己早年的經曆。太宗說:“後周顯德年間,那時淮南一帶還沒有賓服,我纔16歲,跟著你們的爺爺昭武皇帝齣徵淮南,在揚州、泰州一帶屯兵駐紮。我年輕的時候,騎馬射箭也是專門練過的,這時派上瞭用場。多次與南唐賊軍交戰,百發百中,射死射傷的不計其數。你們的大爺太祖皇帝當時在六閤駐紮,聽說之後,高興得直拍大腿。到我18歲的時候,又跟從周世宗、太祖皇帝北徵,攻陷瓦橋關、瀛州、莫州等地(朕周顯德中,年十六,時江、淮未賓,從昭武皇帝南徵,屯於揚、泰等州。朕少習弓馬,屢與賊交鋒,賊應弦而踣者甚眾,太祖駐兵六閤,聞其事,拊髀大喜。年十八,從周世宗、太祖下瓦橋關、瀛、莫等州,亦在行陣。《續資治通鑒長編》捲二十九)。”《宋會要輯稿·帝係》也記載瞭這份詔書。在這份詔書中.宋太宗對其早年的大事講得清楚明瞭,後周世宗時期的兩件大事南徵、北伐,他都參與瞭,並且武藝好得沒得說。
宋太宗自述的這段簡曆,是真的嗎?為什麼如此重要的事情,在《宋史·太宗本紀》中沒有記載呢?
其實,宋太宗對他三十年前行跡的這段錶白,根本經不起推究,一個最為明顯的紕漏是時間不吻閤,與曆史真實對不上號。
第一,宋太宗齣生於後晉天福四年(939),這在正史中記載得相當明確。他16歲的時候,是後周的顯德元年(954)。這一年周世宗纔剛剛即位,接著經曆瞭高平之戰,初步建立瞭權威,他的兄長趙匡胤也正是因為高平之戰的齣色錶現剛剛邁齣飛黃騰達的第一步。也就是說,這一年根本就沒有徵伐淮南的事情發生。
第二,周世宗徵伐淮南是在兩年後的顯德三年(956),按照宋太宗的自述,趙弘殷、趙匡胤都在淮南戰場上,應該是在這一次,因為就在這年,他們的父親離世瞭。而這一年宋太宗已經18歲瞭,不是他自己說的16歲。
第三,《東都事略》中說趙弘殷在淮南戰場上攻破州縣以後,到處搜求圖書,“歸以遺太宗”(捲三);而宋太宗本人卻說自己正追隨趙弘殷在淮南戰場上拼搏。注意:一個“歸”字,似乎很能說明宋太宗根本就不在淮南戰場,而是在京都開封。
第四,周世宗北徵是在顯德六年(959),這一年,宋太宗已經21歲,也不是他說的18歲。
第五,趙匡義雖然生於武將之傢,騎馬射箭的功夫可能是有的,但一嚮熱愛文化的他,能否具備像他自吹的與敵交鋒、百發百中無虛弦的功夫還是很值得懷疑的,這顯然是誇大其辭。
試想一下,宋太宗早年值得稱道的事情本來就不多,甚至連與小朋友做遊戲的事情都搬齣來瞭。如果他真的參加瞭後周曆史上的這兩件大事,一定會記得相當清楚準確,不會有那麼多破綻存在,不會連一個敘事基本要素的時間都弄錯。
如果說宋太宗的齣生神奇是史官為瞭證明宋太宗天生就是當皇帝的命,是為瞭神化他們的領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套話的話,那麼宋太宗本人為什麼也信口開河,杜撰一段並不遙遠的曆史呢?說到底,無非是想說明自己年輕時就武藝高強,在宋朝建立之前就立有戰功、事業有成罷瞭。
當趙匡胤在後周政壇升到殿前都點檢的時候,趙匡義還僅僅是一個供驅使的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按照宋代的官製,祗候官主要來源於舉薦。如果趙匡義在後周真的無所建樹的話,那這個官職也很可能是趙匡胤給他爭取來的。根據《東都事略》的記載,趙匡義是在顯德五年獲得這個職位的(後周顯德初,趙匡義補右班殿直,遷供奉官,五年改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東都事略》捲三),而這一年,南唐江北的十四州並入後周的版圖,趙匡胤是立下瞭赫赫戰功的。這個職位,級彆其實很低,所以《宋史·太宗本紀》用“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八個字一帶而過。正常情況下,這個級彆的官職乾不齣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也沒有值得炫耀與書寫的。
……
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宗(套裝共2冊)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曆史上承上啓下、開創北宋盛世格局的關鍵君主——宋太宗趙光義,以王立群教授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深入淺齣的講解風格,帶領讀者重返北宋初年的曆史現場,細緻剖析這位帝王的治國方略、個人特質及其對宋代曆史走嚮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捲:登基之謎與初定乾坤 本書的第一捲,重點聚焦於宋太宗趙光義在“陳橋兵變”後的繼位過程,以及他如何鞏固其統治基礎,為北宋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根基。 一、從藩王到天子:權力的繼承與閤法性構建 趙光義的繼位,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燭影斧聲”事件所籠罩的謎團。本書不會止步於對傳聞的獵奇式敘述,而是深入探究其在兄長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如何迅速穩定朝局,平定“諸王之亂”,並最終完成權力交接。我們會詳細梳理其在擔任開封府尹期間積纍的政治經驗、對文官集團的安撫策略,以及如何利用既有的軍事力量和朝中重臣的支持,將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皇位,轉化為具有高度閤法性的統治基礎。重點分析其采取的“以文製武”的初步嘗試,以及對後周降將的安撫政策,這些都是為後世宋代重文抑武國策埋下的伏筆。 二、南徵北戰:奠定宋朝疆域與軍事格局 宋太宗朝,是北宋在軍事上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本書將重點剖析他麵對的嚴峻外部環境,尤其是與遼國和北漢的長期較量。 平定北漢,收復幽雲的雄心: 重點解讀太宗兩次親徵北漢的戰略意圖。北漢作為中原王朝遺留的割據政權,是宋朝統一全國的最後一塊絆腳石。太宗的勝利,不僅完成瞭國傢層麵上的名義統一,更重要的是為宋朝在北方邊境獲得瞭戰略緩衝地帶。 高粱河之戰與澶淵之盟的前奏: 對太宗徵伐遼國的戰役進行細緻復盤。高粱河之戰的失利,雖然未能如願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其對戰局的判斷、撤退過程中的指揮,以及從中汲取的教訓,對於理解宋代對遼的長期戰略至關重要。本書將探討太宗在這次挫摺後,對軍事政策的調整,認識到軍事強攻的局限性,從而間接促成瞭未來宋遼之間以和求穩的態勢。 三、內政改革與製度奠基 太宗在位期間,緻力於將太祖時期建立的初步框架進行製度化和規範化,為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文化打下堅實基礎。 科舉製的深化與完善: 詳細闡述太宗如何重視和改革科舉製度,包括“糊名”(彌封)製度的推行,極大程度上保證瞭考試的公平性,打破瞭門閥士族對仕途的壟斷。這對宋代文官階層的崛起和政治生態的優化起到瞭決定性作用。 財政與律法的梳理: 介紹瞭太宗時期對國傢財政收支的初步核算,以及對刑法的修訂與整理。例如,他主持編纂瞭《刑統》等重要法典,體現瞭其依法治國、追求穩定統治的努力。 第二捲:開創盛世的復雜麵嚮與曆史評價 第二捲將視角轉嚮宋太宗的個人性格、文化推崇以及其統治對後世産生的復雜遺産,力求呈現一個立體而非臉譜化的曆史人物。 一、文治的推崇與文化的整閤 宋太宗對文化和學術的重視程度,甚至超越瞭其兄太祖,是宋代文化繁榮的直接推動者之一。 《太平廣記》與《冊府元龜》的編纂: 詳細介紹太宗如何發動大規模的文化工程,搜集整理前代典籍、民間故事和曆史逸聞。這些浩大的文化工程,不僅是統治者展示“文德”的方式,更是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舉措,為後世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對道教的態度與宗教政策: 分析太宗對道教的推崇,以及由此帶來的宮廷文化傾嚮。這種對宗教的利用與約束,也是其鞏固統治、籠絡特定士人群體的一種政治手腕。 二、帝王心術與權力製衡的藝術 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太宗在處理君臣關係、皇權交接中的“帝王心術”。 與士大夫的“蜜月期”: 探討太宗如何通過提高文官的政治地位和待遇,成功地將潛在的軍事威脅轉化為政治支持力量。這種對文人階層的尊重,既是其自身性格使然,也是他對“五代之鑒”的深刻反思。 對宗室的鉗製: 盡管對文官優待有加,但太宗對武將和宗室的防範也從未鬆懈。詳細分析其在軍事任免、地方藩鎮權力分配上的微妙平衡,展示其如何在維持統一和防止功臣坐大之間行走鋼絲。 三、曆史的迴響與評價的演變 宋太宗趙光義的曆史地位是復雜的。他結束瞭五代的混亂,開創瞭宋朝近三百年的基業,但其繼位過程的陰影和對邊患的最終妥協(盡管是主動選擇的和平路綫),也常常成為後世爭議的焦點。 本書最後將迴歸到對太宗整體曆史功過的總結。他無疑是一位傑齣的政治傢和製度構建者,他的決策塑造瞭宋朝獨特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麵貌。通過對史料的細緻爬梳和獨到解讀,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既有雄纔大略、又充滿人性復雜性的北宋開國君主形象,幫助讀者理解,正是這位帝王的深謀遠慮與權謀並用,纔鑄就瞭宋代那段輝煌而又充滿矛盾的盛世開端。 全書特點: 本書緊扣《宋史·太宗本紀》及相關史料,結閤王立群教授多年積纍的宋史研究心得,以嚴謹的史觀和生動的敘事筆觸,將復雜的政治鬥爭、製度變革和文化風貌,化為清晰可見的曆史脈絡,是深入瞭解北宋初年曆史、解讀宋太宗這位關鍵人物的必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