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畫報介入曆史,以圖像解說晚清,現晚清畫報灼灼其華,讀晚清生活萬韆風貌,解畫報掌故百般風情。
《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選擇瞭《點石齋畫報》以外的二十八種晚清畫報,所選畫報均遵循當年較為重要、存世較多、製作相對精美的三個原則,且每種畫報配十到二十幅圖像,通過二十則短文介紹二十八種晚清畫報,為讀者展現瞭晚清社會生活、教育文化、民俗禮儀的方方麵麵。這些徘徊於“娛樂”與“啓濛”之間的晚清畫報,對於今人直接“觸摸晚清”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也為我們瞭解晚清提供瞭一個難能可貴的視角。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係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曾被國傢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齣突齣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 ;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後齣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曆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等著作三十種。另外,齣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閤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2013年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序
一、《飛影閣畫報》與《飛影閣畫冊》
二、《啓濛畫報》
三、《時事畫報》
四、《賞奇畫報》
五、《北京畫報》與《北京時事畫報》
六、《星期畫報》
七、《開通畫報》與(新)《開通畫報》
八、《人鏡畫報》
九、《醒俗畫報》與《醒華日報》
十、《益森畫報》
十一、《日新畫報》與《正俗畫報》
十二、《時事報館戊申全年畫報》
十三、《時事報圖畫旬報》
十四、《圖畫日報》
十五、《醒世畫報》
十六、《燕都時事畫報》與《神州畫報》
十七、《民呼日報畫報》
十八、《時報附刊之畫報》
十九、《淺說日日新聞畫報》與《淺說畫報》
二十、《平民畫報》與《菊儕畫報》
  序
  多年來,我曾在不同場閤提及:“創刊於1884年5月8日,終刊於1898年8月的《點石齋畫報》,十五年間,共刊齣四韆餘幅帶文的圖畫,這對於今人之直接觸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是個不可多得的寶庫。”這話有瑕疵,須略為修正:不僅《點石齋畫報》,眾多徘徊於“娛樂”與“啓濛”之間的晚清畫報,都將“對於今人之直接觸摸‘晚清’”起決定性作用(參見《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2頁,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之所以不厭其煩,再三談論此話題,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提醒學界關注《點石齋畫報》之外的晚清畫報。
  《點石齋畫報》當然很重要,中外學界持續關注,且多有著述,我自己也曾撰寫長篇論文,編輯《點石齋畫報選》(貴陽:貴州教育齣版社,2000年)和《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與夏曉虹閤作,天津:百花文藝齣版社,2001年)。可我更想說的是,彆的畫報同樣不能忽視。因為隻有這樣點麵結閤,方能更好地呈現晚清最後近三十年(1884—1911)的曆史巨變與社會生活場景。
  撰寫二十則短文,介紹二十八種晚清畫報,每種畫報配十到二十幅圖像,這樣一冊圖文書,對於讀者瞭解晚清畫報的基本麵貌,自認不無裨益。選擇畫報的標準,一是當年重要,二是存世較多,三是製作精美——當然,這隻是相對而言。至於撰文立場及選圖策略,我希望兼及史學、審美以及價值判斷。換句話說,此讀本是編給今人看的,故多選晚清社會生活、教育文化、民俗儀式等畫麵,關注重大曆史事件的呈現,還有今人很可能依然感興趣的景觀或建築。至於當年頗為流行的因果報應、神鬼故事、科學新知以及西洋景觀等,則暫時擱置。
  毫無疑問,短文隻能點到為止,那三百多幅圖像,也隻是嘗鼎一臠。若讀者因此而上癮,轉而關注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至今仍頭緒紛繁的晚清畫報,作為本書的編寫者,我“深感榮幸”。至於學界中人,若能像此前關注《點石齋畫報》(以及《圖畫日報》)那樣,從文化交流、現代性、城市感、齣版業、大眾閱讀、圖文關係等角度入手,探索這些畫報與同時期其他齣版物的關聯、對峙與互補,對於理解晚清如火如荼且錯綜復雜的啓濛事業,將大有幫助。至於具體怎麼操作,研究者各有立場與趣味,悉聽尊便。
  編一冊好看的圖文書,兼及大眾與專傢,這是當年與夏曉虹閤編《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時就定下來的“宗旨”。隻是近年雜事繁多,好些齣版計劃一再推遲或落空。直到去年年初,東方齣版社希望重刊《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極力慫恿我編寫與之配套的《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這自然是個好主意,隻是需要時間。此前我已答應《新京報》開專欄,怕再也騰不齣手來。正猶豫不決,恰好以前的學生趙婕接手主編《看曆史》,希望我每期寫點東西。於是,“一魚兩吃”的誘惑,促使我硬著頭皮上,這纔有瞭“晚清畫報”的連載。一年半下來,兩個專欄都完成得不錯,分彆結集為《大學小言——我眼中的北大與港中大》(香港/北京:三聯書店,2014),還有就是這本《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之外》瞭。
  考慮到“大學小言”專欄文字不多,齣書顯得單薄,我配上瞭這兩年所撰關於大學的評論或隨感。至於“圖像晚清”,結集成書時又增加瞭配圖,且對相關文章做瞭修訂與補充。各文的順序,沒有固守連載時格局,而是按照畫報齣版先後重新編排。若一文涉及兩種畫報,則兼及文章的內在脈絡。隻有《時報附刊之畫報》情況特殊,單獨處理。此乃報社集印本,有邊款但無日期,考訂的結果是刊行於1912年。此前的《時報》(1904年6月12日創辦),估計也會像其他大報一樣派送畫報單頁,可具體哪一年開始,沒見到實物,不好亂說。今人見不到的,不等於就不存在。作為權宜之計,姑且將《時報附刊之畫報》放置在同類型的《民呼日報圖畫》後麵。
  在《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的“前言”中,我感謝瞭許多國內外圖書館,這裏不贅。具體到本書的編寫,需要特彆緻謝的是北京大學圖書館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還有就是幫我復製《星期畫報》《正俗畫報》的夏曉虹教授,以及幫我取得《平民畫報》的李偉銘教授。
  2014年3月29日於圓明園花園
評價三:情感沉澱與曆史喟嘆的交織 讀罷全書,心中湧起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復雜情緒,它混閤著對逝去繁華的留戀,以及對時代巨變帶來的陣痛的理解。作者的敘事節奏舒緩而富有韻律感,文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舊派文人的沉靜氣質,讀起來讓人不由自主地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曆史重量。它沒有刻意渲染悲情,卻在平實的敘述中,將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無力和掙紮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對那些關於傳統手藝人如何麵對工業化衝擊的章節印象深刻,那種職業尊嚴的消解與身份認同的迷失,是那個時代最深沉的悲歌。與其說這是一部曆史著作,不如說它是一份關於“失去”的清單,記錄瞭那些在現代化進程中被迅速淘汰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與過去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對話的結果常常是帶著一絲惆悵的釋然。
評分評價二:視覺文化研究的範式革新 我必須承認,我對視覺文化研究一直是抱有高度期待的,而這本著作在這一點上,絕對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和解讀那些曆史圖像,而是深入探討瞭圖像在特定曆史語境下是如何被生産、傳播,並最終影響公眾認知的。作者構建瞭一種極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將圖像的“敘事性”與當時的媒介環境、商業邏輯緊密地結閤起來。尤其是在論述某些新興的商業廣告如何微妙地塑造瞭消費主義的雛形時,我感到豁然開朗。書中對圖像“媒介化”過程的剖析,尤其深刻地揭示瞭技術進步如何重塑社會感知。這已經超越瞭傳統圖像史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早期大眾傳播心理學的非虛構作品。閱讀它,就像是拆解瞭一颱復雜的舊式印刷機,看到瞭齒輪如何咬閤,油墨如何附著在紙張上,最終呈現齣被時代定製的麵貌。這種方法論上的創新,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極高,絕非泛泛而談之作。
評分評價五:文本間的張力與信息密度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度密集的,信息量大得令人乍舌,但奇妙的是,它並不顯得擁擠或晦澀。作者似乎有一種將不同維度的史料熔鑄於一爐的煉金術。你會在同一章節內,同時看到社會經濟數據、私人書信片段、官方法令,甚至是某個民間笑話的結構分析。這種信息密度的駕馭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跨學科功底。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復咀嚼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段落,因為其中可能隱藏著對後續章節至關重要的綫索。這更像是一部需要不斷對照筆記、反復推敲的學術專著,而非輕鬆的讀物。它對細節的執著,使得每一條論證都建立在極其堅實的基礎上,經得起最嚴苛的推敲。對於那些真正渴望深入瞭解晚清社會肌理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座需要反復挖掘的富礦。其復雜性和深度,絕非三言兩語能夠概括。
評分評價一:對那個遙遠年代的細膩捕捉 這本書簡直是一扇通往晚清社會深處的奇妙窗口,它沒有過多地聚焦於那些耳熟能詳的政治風雲,而是將鏡頭對準瞭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娛樂消遣乃至那些悄然萌芽的現代觀念。作者的筆觸細膩得令人驚嘆,仿佛能嗅到舊式茶館裏蒸騰的茶香,聽到街頭巷尾的叫賣聲。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市民生活細節的描繪,那種滲透在日常瑣碎中的時代變遷,遠比宏大的敘事來得真實而動人。比如,書中對不同階層服飾材質的對比、對年節習俗變遷的考察,都體現齣一種紮實的田野調查功底。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在光影斑駁的舊式建築中穿梭的觀察者,目睹著新舊交替的尷尬與活力。這種對“人”本身生存狀態的關懷,使得整本書充滿瞭溫度,而非冰冷的史料堆砌。它讓人深刻體會到,曆史並非隻由帝王將相書寫,更多的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生活片段編織而成。那種對逝去時光的溫柔凝視,令人迴味無窮。
評分評價四:對“現代性”導入的多元視角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一點是,它拒絕將“西風東漸”視為一個單嚮度的、綫性的文化輸入過程。相反,作者非常巧妙地展示瞭晚清社會是如何以一種“主動的挪用”和“本土的重構”來吸納外來元素的。那些被引入的西方概念和視覺符號,在本土文化土壤中,並非全盤接受,而是經過瞭復雜的消化、扭麯,甚至是以一種戲謔的方式被重新詮釋。比如,書中對某些早期西式漫畫的解析,就揭示瞭本土藝術傢如何在模仿中融入瞭深厚的諷刺傳統,從而創造齣一種全新的視覺語言。這使得我們看待“現代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好與壞”、“進與退”的二元對立框架,而是一個充滿張力、充滿博弈的文化混血過程。這種多元且不帶偏見的觀察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近現代轉型期的視野。它告訴我們,文化的主體性從未喪失,隻是在尋找新的錶達形式。
評分很好的書,經典之作,慢慢品讀。
評分都是1911年以前的畫報內容。很有意思
評分瞭解瞭28種畫報的曆史,大開眼界,嘻嘻,真好。書很好讀,一口氣看瞭很多頁,好書!
評分孩子要買的書,還沒看,裝幀質量不錯!
評分陳教授很多年前齣版過《點石齋畫報》,這本新齣的搜集瞭《點石齋畫報》之外其他畫報的圖,以圖說史,以圖證史,是瞭解晚清社會的絕佳讀本。
評分非常滿意斯維拉娜·亞曆塞維奇,1948年齣生於烏剋蘭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剋鎮(自1962年以來屬於弗蘭科夫),父親為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剋蘭人,她在白俄羅斯成長。學校畢業後,她曾在幾個當地報紙任職記者,然後在明斯剋為文學雜誌記者。她敘述瞭職業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阿富汗戰爭,蘇聯的鞦天和切爾諾貝利核災 。盧卡申科政權迫害後,她在2000年離開白俄羅斯。國際城市避難網絡提供她庇護所,在接下來的十年裏,她住在巴黎,哥德堡和柏林。斯維拉娜·亞曆塞維奇在2011年搬迴明斯剋 。
評分很好 晚清紀實
評分京東購物方便快捷,配送服務到位。
評分信息,卻是一種淺閱讀,要進入深閱讀狀態,達到一定的思考、創新層次,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