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原创关于世界遗产的科普故事书。每本5万多字,故事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知识丰富。
以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如修建长城的小石匠)、物(如颐和园长廊的画笔)为主角和叙事人,以传奇故事的叙事手法,将每个文化遗产的历史、特点、功能、美学价值以及相关重大事件和传说故事融为一体,完整地呈现出每个文化遗产的所有重要元素。
刘继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曾短期游学美国莫瑞州立大学。家庭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专著《淘气爸爸和快乐儿子》《人类灾难全纪录》《农民负担200问》《世界华文作品赏析·小说卷》《世界电影经典名片赏析丛书——月晕与星光》《话说中国历史·近代》,参与策划大型电视谈话节目《焦点周周行》,主创百年老字号“馄饨侯”企业形象推广电视剧整体项目方案,任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撰稿人。
1、小石匠单挑大长城
2、小木匠大闹紫禁城
3、小村童得道少林寺
4、小画笔大话颐和园
5、小家奴布阵兵马俑
6、小画师泼墨莫高窟
长城的城墙怎么会有大哥哥、小弟弟?它们又是怎么密切配合阻挡敌人进攻的?漫漫大漠,不用砖,不用石,长城又是如何建造的?孟姜女真的把长城哭倒了吗?你知道什么是水长城吗?你见过木头长城吗?长城修了两千多年,它到底能不能挡住敌人?想知道关于长城的那些事儿,就跟着《小石匠单挑大长城(美绘版)》的蒙古小石匠去亲自建造一段长城吧!
两个人抱不拢的大楠木又是怎么从四川运到北京的?皇帝一家子照样吃喝拉撒,紫禁城里面为什么却没有厕所?皇帝为什么最喜欢“九”和“五”这两个数字?紫禁城里什么颜色最常见?金銮宝殿前面没有一棵树,这是为什么?紫禁城里为什么屡屡发生火灾?景山公园为什么是一幅道家坐像?如果想知道紫禁城的建造过程,想知道关于紫禁城的种种传说和历史,就跟7岁的小木匠一起从四川的深山峡谷砍伐大楠木开始这段历程吧。
《易筋经》原来是道家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纯属故事演绎,“和尚”这个词儿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用,袈裟的本义就是破烂衣服,和尚不一定都烫戒疤,确实只有得道高僧才有舍利子。要想真正了解少林寺,揭秘种种传说和误解,那就跟着《我的第一套世界遗产故事汇:小村童得道少林寺(美绘版)》的这位小村童,一起到少林寺真正走一回吧!
你知道颐和园的创意到底是怎么来的吗?明朝为什么不重视西山园林建设,更没有修建类似颐和园的大型园林?你知道颐和园里面的珍宝是怎么被外国人抢走,又是怎么卖给中国人的吗?围绕颐和园又有哪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呢?那就跟我们这支可爱的画笔一起来吧!
你知道莫高窟为什么建造在西北大沙漠之中吗?为什么第一大佛像的脑袋大得不成比例?和尚们是不是就住在洞窟里?莫高窟怎么还有道家的神仙?为什么飞天的样子总是像男又像女?为什么经变画的故事总是那么血淋淋的?洞窟里谁的塑像最多?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东方卢浮宫”?为什么壁画里还有在茅房里蹲厕的内容?你知道千年以前,画师们是如何彩绘壁画的吗?巨大的塑像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轰动全球考古界的“藏经洞”里到底有没有宝物?想知道有关莫高窟的这些奇异故事,就跟着来自西域的小画师一起到莫高窟里看看吧!
兵马俑大坑中为什么所有的马头都一律朝向东方?秦始皇帝的陵墓至今没有打开,到底有多少秘密压在厚厚的封土下?秦朝的一个小家奴亲身参与了秦始皇陵墓的建造和兵马俑的制作,还是让他来告诉你们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所有秘密吧。
......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亲子阅读时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高质量的“知识辩论会”。我们家通常是周五晚上一起翻阅一本新书,然后第二天周末会围绕书里的某个知识点进行拓展阅读或讨论。这套书的优点在于,它的信息量足够扎实,但又留有足够的“问号”空间,供孩子去质疑和探索。比如,书里提到某种古老建筑的“未解之谜”时,它不会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几种主流假说,鼓励我们去思考“哪种可能性更大”。这种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方法,在目前的少儿读物中是比较少见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时间”概念的阐述,如何用直观的对比方式让孩子理解“千年”和“百年”的区别。读完后,我感觉孩子的历史观和时间观都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线性、扁平化的时间概念。从书籍的物理质量来说,它的纸张和印刷质量非常可靠,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那些关于自然光影的描绘,简直可以作为艺术鉴赏的范本。
评分作为一位对教育质量比较挑剔的家长,我必须说,这套书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尤其适合7到10岁这个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有着清晰的逻辑线索和主题脉络。很多世界遗产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孩子看不懂;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只是走马观花。但这一套,它巧妙地将地理、历史、建筑学甚至一些初级的考古学概念融入到精彩的叙事中。比如说,它会解释为什么某些文明偏爱石材建筑,而另一些则选择木结构,这背后蕴含着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我观察到,我儿子在读完关于某个古代水利工程的书后,竟然开始对着家里的水管布局出神,甚至画出了他自己设计的“更高效”的引水系统草图。这种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远超出了我阅读这类科普读物的初始期望。而且,它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展现也非常出色,不会将焦点局限在某一两个区域,而是做到了真正的“世界”视角。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个名字有点“量贩”感的套装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这类主题宏大的系列可能会流于俗套。但实际体验下来,我完全被它独特的叙事节奏和对细节的把控力折服了。它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宏伟的遗产”与“微观的生活侧写”结合起来。我们知道金字塔很宏伟,但这本书会告诉你,修建金字塔的工匠们吃什么、他们的休息区在哪里,甚至他们的墓葬规格如何体现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这种从“大尺度”到“小切面”的切换,让孩子能够更立体地感知历史,避免了将古代文明符号化、脸谱化的倾向。阅读过程中,孩子开始对“文明的继承与断裂”有了初步的概念,比如,为什么有的文明能留下宝贵的物质遗存,而有的则湮没无闻。这种对比和反思,让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图画书。整体而言,这是一套非常值得投资的丛书,它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文明瑰宝的、充满尊重的窗口。
评分我个人对这套丛书的编写角度非常欣赏,它成功地避开了很多同类书籍的窠臼——即只罗列事实和数据。相反,它更侧重于“讲故事”的艺术。我闺女(快十岁了)是个特别敏感的孩子,她对宏大的叙事和冰冷的概念不感兴趣,但她对人物命运和情感连接非常在意。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比如,在讲述那些消失的文明遗址时,作者并没有用一种俯视的、说教的口吻,而是用一种近乎拟人的方式,让那些古老的石头“开口说话”。它会想象当时工匠的心情、君主的抱负,甚至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这种代入感极强的方式,让原本遥不可及的“世界遗产”变得有血有肉。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某个被战火摧毁的遗址时,她竟然有点难过,问我那些人都去哪儿了。这种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兴衰的初步哲学思考,正是我们家长最希望引导但又难以启齿的部分。从阅读体验上说,每本书的排版疏密得当,图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阅读流畅度非常高,这点对于培养孩子的持续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家娃探索世界的大门!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我儿子(今年8岁)就被那些色彩斑斓的插图深深吸引住了。那些古老的建筑、神秘的遗迹,配上恰到好处的文字,一下子就把他带入了另一个时空。他以前对历史总是提不起兴趣,觉得那些都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但这本书完全改变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死板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探险日记。我们一起读的时候,他会不停地问“为什么当时的人要建这个?”、“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书里对建造过程的描述非常生动,很多细节的刻画,比如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场景,简直让人身临其境。更棒的是,每介绍一个遗产地,都会穿插一些当地的风俗文化,让我们不仅仅是看到了“奇观”,还能感受到“人”的故事。比如介绍中国的长城时,不仅讲了它的雄伟,还讲了修建它背后的艰辛和意义,这让孩子对国家和历史的认同感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书页,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这点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我们家已经把它当作睡前必读的“世界旅行指南”了。
评分给孩子买的,陪他一起阅读,纸质不错 字面大小合适,有图有真相,满意好评!
评分非常好,京东商城上买的非常划算。物美价廉。
评分真是好书,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评分好东西,赞一个
评分挺有意思,随便看看的类型,儿子还没看到
评分非常值得读的好书,
评分因为他换了个视角来欣赏名胜,
评分挺有意思,随便看看的类型,儿子还没看到
评分新颖,视角独特,大人看了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