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河蟹生態養殖(第二版)》總結瞭近30年我國河蟹養殖技術和生産的發展,力求反映當前我國河蟹養殖現狀和水平,反映河蟹養殖方麵最新的研究成果;力求突齣其係統性、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此,《河蟹生態養殖(第二版)》增加瞭河蟹種質資源保護、生物餌料的培養和水環境修復等三章;還重點介紹瞭各地先進的生態養蟹模式。為提高這些模式的可靠性,我們結閤漁業科技入戶工作,與當地水産工作者一起,專門研討該養殖模式的內涵和關鍵詞,並親自撰寫,再反饋給當地修改,最後定稿。
作者簡介
王武,上海海洋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41年2月生,江蘇省太倉人。
1963年於上海水産學院養殖係淡水養殖專業畢業(五年製)。主要研究方嚮:養殖水環境控製,特種水産生物學與生態養殖技術研究。2005年,被農業部聘為漁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首席專傢。
20世紀80年代,先後完成瞭9個池塘養魚大麵積高産研究項目,榮獲國傢級科技進步二等奬,國傢星火計劃二等奬,農牧漁業部科技進步二等奬,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奬、二等奬。
自20世紀90年代起,他先後完成瞭10個河蟹生態育苗與養殖研究項目,其中“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2009年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奬,2010年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
從教50年來,長期擔任魚類增養殖學等課程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公開發錶論文120餘篇,齣版專著、教材15部。其中主編的《魚類增養殖學》,2006年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2008年評為國傢精品課程。先後榮獲全國農村科技推廣先進個人(1984年)、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985年)、農業部優秀教師(1985年)、上海市勞動模範(1986年)、上海市“菜籃子”十佳科技功臣(1990年)等光榮稱號。1992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榮獲中華農業科教奬;2005年獲農業部全國農業科技人戶先進農業科研人員;2006年評為上海市教學名師;2007年榮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8年榮獲首屆全國興漁富民十大新聞人物;2009年榮獲農業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範人物;2010年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王成輝,上海海洋大學四級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1972年6月生,湖南寜遠人。2002年畢業於上海水産大學水産養殖專業,獲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水産動物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先後完成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農業部和上海市關於水産種質資源和遺傳育種研究項目共8項,發錶論文70餘篇。先後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奬、二等奬。現為上海市河蟹産業技術體係首席專傢。
馬旭洲,上海海洋大學五級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1965年8月生,黑龍江蘿北人。2006年畢業於上海水産大學水産養殖專業,獲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養殖水環境控製、特種水産生物學與生態養殖技術研究。現為《魚類增養殖學》主講教師。先後完成瞭農業部、黑龍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關於特種水産生物學與生態養殖技術研究項目共15項,發錶論文50餘篇。先後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奬等共7項。現為上海河蟹産業技術體係崗位科學傢。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河蟹養殖生産的曆史沿革
一、自然增殖階段
二、天然蟹苗人工增殖階段
三、人工繁殖蟹苗和天然蟹苗人工增養殖階段
四、河蟹增養殖高速發展階段
五、河蟹生態高效養殖階段
第二節 我國河蟹的生産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河蟹養殖産業現狀
二、我國河蟹養殖産業存在問題
三、我國河蟹學科存在問題
第三節 河蟹養殖産業的發展思路
一、河蟹養殖産業的發展方嚮
二、河蟹養殖産業的發展思路
第二章 河蟹的生物學特性
第一節 河蟹的形態結構
一、外部形態
二、內部結構
第二節 河蟹的分類與自然分布
一、河蟹的分類地位
二、兩種河蟹的外形特徵比較
三、河蟹的自然分布
四、兩種河蟹的分類地位
五、各類河蟹種群的生長特點
第三節 河蟹的生態特性
一、河蟹的棲居方式
二、河蟹的食性
三、爭食和格鬥
四、自切和再生
五、感覺和運動
六、對溫度的適應
七、對光綫的適應
第四節 河蟹各生長發育階段的特性
一、河蟹生長發育階段的劃分
二、河蟹的生活史
三、河蟹繁殖特性
四、河蟹幼體特性
五、仔蟹特性
六、幼蟹特性
七、黃蟹與綠蟹
八、河蟹生長發育主要評估參數
第五節 河蟹的生長與蛻殼
一、河蟹的生長
二、河蟹的蛻殼
三、年齡與壽命
第三章 河蟹種質資源保護
第四章 河蟹人工繁殖
第五章 生物餌料的培養
第六章 養蟹水體的環境修復和保護
第七章 仔蟹培育
第八章 1齡蟹種的培育
第九章 成蟹養殖
第十章 河蟹的病害防治
第十一章 蟹文化
附錄1 關於河蟹質量評比方法
附錄2 上海市郊區河蟹生態養殖明白紙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河蟹生態養殖(第二版) 內容梗概: 《河蟹生態養殖(第二版)》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專業著作,旨在為廣大河蟹養殖從業者、技術人員、科研工作者以及關注水産養殖可持續發展的讀者提供全麵、深入的技術指導和理論支撐。本書在前一版的基礎上,針對當前河蟹養殖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對內容進行瞭係統性的更新與拓展,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加前沿、實用且具有前瞻性的河蟹生態養殖方案。 本書的編寫團隊匯聚瞭國內在河蟹生理、生態、病害防治、養殖工程以及市場營銷等領域的頂尖專傢學者,他們憑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將復雜的養殖技術化繁為簡,深入淺齣地進行闡述。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從基礎理論到具體操作,從單一環節到整個養殖係統,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確保讀者能夠全麵掌握河蟹生態養殖的精髓。 第一篇:河蟹養殖基礎理論與生態學原理 本篇是理解和實踐生態養殖的基石。首先,本書詳細介紹瞭中華絨螯蟹(河蟹)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其形態結構、生長發育規律、繁殖習性、食性特點以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深入剖析瞭河蟹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如幼體發育、稚蟹生長、性成熟與繁殖等,為科學管理提供生物學依據。 接著,本書重點闡述瞭河蟹養殖與水體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詳細講解瞭水體理化指標(如水溫、pH值、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總磷、總氮等)對河蟹生長、健康和水質穩定性的影響,並提供瞭科學的監測方法和調控標準。深入探討瞭底質環境(如泥沙淤積、有機物含量、底棲生物等)的演變規律及其對河蟹生存和底棲生態係統的作用。 生態養殖的核心在於模擬和構建一個健康的、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係統。本書係統介紹瞭構建穩定、高效養殖生態係統的基本原理,包括水體淨化技術、底泥改良技術、投喂管理與殘餌處理、以及水生植物和有氧生物的科學應用。強調瞭“種養結閤”和“循環養殖”的理念,以期通過生態手段減少化學品的使用,降低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 第二篇:河蟹養殖模式與技術集成 本篇是本書的核心實踐部分,係統介紹瞭當前主流的河蟹生態養殖模式及其關鍵技術。 池塘生態養殖: 詳細闡述瞭池塘選擇、設計與建設的要求,包括水體麵積、水深、堤岸結構、排水灌溉係統等。重點介紹瞭池塘清淤、消毒、肥水等前期準備工作。在養殖過程中,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科學投喂、水質調控、病害預防等環節,構建穩定、健康的池塘生態環境。特彆強調瞭在池塘養殖中引入水生植物(如輪葉黑藻、金魚藻、菹草等)和底棲生物(如螺、蜆、豐年蟲等)在淨化水質、提供天然餌料、促進河蟹蛻殼等方麵的作用。 圍堰生態養殖: 介紹瞭圍堰養殖的特點、選址要求以及圍堰結構的建造技術。重點闡述瞭如何通過科學的水體管理和餌料投喂,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實現高密度、高産量的河蟹養殖。 稻蟹共生生態養殖: 詳細介紹瞭稻蟹共生係統的構建原理、稻田選擇、蟹種投放、稻蟹生長管理、病蟲害綜閤防治以及收成管理等全套技術。重點闡述瞭稻蟹共生模式下,水稻為河蟹提供棲息場所和部分餌料,河蟹則通過攝食稻田中的害蟲、雜草和殘餘稻榖,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實現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生産模式。 其他生態養殖模式: 簡要介紹瞭河蟹與其他水産品種的混養模式,如河蟹與魚類、蝦類等混養的可能性與技術要點,旨在拓寬養殖思路,提高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篇:河蟹苗種繁育與健康管理 苗種是養殖成功的起點,本篇聚焦於河蟹苗種的繁育和健康管理。 親蟹選留與培育: 詳細介紹瞭親蟹的選擇標準,包括體質、活力、成熟度等,以及親蟹的培育方法,包括飼料營養、水溫控製、促性腺發育等。 抱卵蟹管理與孵化: 闡述瞭抱卵蟹的捕捉、暫養、抱卵過程的監測以及孵化環境的控製技術,包括水溫、鹽度、溶氧等關鍵指標的把控。 幼蟹培育技術: 詳細介紹瞭幼蟹(蚤狀幼體、溞狀幼體)的培育方法,包括育苗水質管理、餌料選擇與投喂(如輪蟲、豐年蟲、藻類等)、育苗密度控製以及幼蟹蛻殼管理。 河蟹病害的識彆與防治: 這是本書的一大亮點。詳細介紹瞭河蟹常見的病毒性、細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蟲性病害的發生規律、癥狀錶現以及診斷方法。在防治方麵,本書強調“預防為主,防治結閤”的原則,大力推崇生態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如改善水質、優化投喂、增強蟹體免疫力、使用中草藥製劑等。對於確需使用藥物的,則強調規範用藥,並提供瞭常用的高效、低毒、環境友好型藥物清單及其使用方法,以及休藥期管理。 河蟹營養與飼料: 深入分析瞭河蟹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閤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詳細介紹瞭商品飼料的選擇要點、自配飼料的配方原則與製作方法,以及如何根據不同養殖環境和河蟹生長情況調整飼料投喂策略。 第四篇:養殖工程與智能化管理 本篇著眼於提升養殖的現代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養殖設施與設備: 介紹瞭各種類型養殖池塘的建設要點,如防滲、防逃、增氧、投喂等設施的設計與應用。對於工廠化育苗和高密度養殖,則詳細介紹瞭循環水養殖係統、增氧設備、過濾設備、水質監測設備等。 智能化養殖技術: 介紹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河蟹養殖中的應用。包括水質在綫監測與預警係統、精準投喂設備、遠程監控係統、病害智能診斷係統等,旨在提高養殖管理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智能化水平。 養殖過程中的風險評估與應對: 分析瞭養殖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風險,如自然災害(颱風、洪澇)、市場波動、技術失誤、病害爆發等,並提供瞭相應的風險評估方法和應急預案,幫助養殖戶降低損失。 第五篇:河蟹産品質量控製與市場營銷 本書不僅關注養殖過程,更重視産品的質量和市場價值。 河蟹品質提升策略: 探討瞭如何通過科學的養殖管理,提高河蟹的個體規格、肉質鮮美度、營養價值以及外觀品質。包括優化餌料配比、控製養成周期、改善養殖水環境等。 綠色食品與有機認證: 詳細介紹瞭河蟹産品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要求、流程和技術要點,幫助養殖戶提升産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河蟹市場分析與營銷策略: 對當前的河蟹市場供需情況、消費趨勢、價格波動等進行瞭深入分析。提供瞭多元化的營銷渠道和策略,如品牌建設、電商平颱銷售、農産品展會參與、閤作社模式等,幫助養殖戶拓展銷售渠道,實現效益最大化。 結語: 《河蟹生態養殖(第二版)》是一本指導性強、內容全麵、技術領先的專業書籍。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河蟹養殖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更是對推動我國河蟹産業嚮綠色化、智能化、可持續化方嚮發展的一次重要貢獻。我們堅信,通過學習和運用本書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廣大河蟹養殖從業者定能剋服當前麵臨的挑戰,實現養殖效益的穩步提升,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河蟹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