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欢:中国三江源地区的民俗文化

人神共欢:中国三江源地区的民俗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云峰 编,徐小健,高萍 译
图书标签:
  • 三江源
  • 民俗文化
  • 藏族文化
  • 羌族文化
  • 土族文化
  • 宗教信仰
  • 传统节日
  • 生态文化
  • 文化人类学
  • 西部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43696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8877
包装:平装
开本:4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神共欢:中国三江源地区的民俗文化》以四开的宽大开本,采用进口纸张、油墨,封面使用皮革+金属材质,稳重、大气、高档。

作者简介

  郑云峰,71岁,人文地理摄影家,1941年生于安徽萧县,英国皇家摄影协会高级会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从1986年开始,郑云峰就致力于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记录性摄影工作,尤其是用了近8年的时间对蓄水前的三峡进行了全方面的摄影记录。30年间拍摄图片30万张。出版有《永远的三峡》、《典藏三峡》、《守望三峡》、《说不尽的三峡》、《唐蕃古道》等专著11部,《黄河源头探秘》、《探索长江之源》、《阿尼玛卿雪山演奏着生命的乐章》等21个摄影专题著作。在中国香港、台湾,美国、巴西举办了《永远的三峡》、《拥抱母亲河》、《母亲河的呼唤》等大型影展。先后有数十幅图片入选国际国内影展,其中14幅作品获国际国内大奖,有5000多幅图片被《中国摄影》、《英国摄影年鉴》等30多家国内外书籍刊物登载。近年来荣获:中华文化人物奖(凤凰卫视、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摄影五十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国家图书奖(新闻出版署)、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中国摄影传媒人物大奖、中国当代徐霞客奖等荣誉。

目录

第一章 “热贡六月会”中:打开“仪式——人与神的交会”,我们将会领略是热贡地区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作为黄河南支流域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群众性节日,六月会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息,在其狂放而神秘的仪式中,呈现出一种浓烈、独特的风格。而在“舞蹈——巫风与历史的融合”一节中,我们会看到巫风就是舞风,祭坛就是舞坛,每一种舞蹈都是给神灵的献祭。当一群人用同一种肢体语言,整齐划一地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时,观者只能在震撼中感叹信仰的力量。“血祭——狂野的献祭”一节里,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鲜血是生命之源,只有用最珍贵的东西祭祀神灵,才能表达内心的虔诚。狂舞、血祭在继续。在江源明亮的阳光下,一种深深的震撼直抵心扉……

第二章 “草原上的盛会”带领读者领略马背上的激情——赛马节、牧人的欢乐时光——赛牛节、重温光荣岁月——那达慕。江源民族对牛马的感情醇酽而浓烈。赛马节上,当骑手纵马扬鞭御风飞行之时,他即化身为英雄。牧人的日子,在赛牛的节日,骤然热烈起来。江源地方的民族虽身处高寒地带,却乐观豁达,这样的性情,在赛马节和赛牛节上得以生动体现。那达慕的历史,像历尽沧桑的羊皮经卷,逐渐褪去了原来的色彩,嬗变为草原上的狂欢节。它是传递民族记忆的一种方式,赛马、摔跤、射箭,无一不在重温金戈铁马的光荣岁月……

第三章 “花与箭的寄托”介绍了“朝山会——敬神拜山漫花儿”、“插箭节——神箭护佑众生”、“达顿节——五彩神箭之宴”这些高原节日。青海素有“十八庙会”之说,它们像一朵朵鲜花,盛开在高原人们的心头,把本来平淡无奇的日子,装扮得活色生香。时过境迁,战火硝烟、金戈铁马已成往事,但尚武精神仍在。身处盛世的道帏藏乡供奉、祭祀神箭,除了张扬血脉之中的烈性,还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着人神共乐的美好信仰。五彩神箭的“五彩”,意为尖扎大地的天空之蓝、雪山之白、黄河之清、高原之黄、土地之黑、丹霞之红等诸般瑰丽之色,交汇融合,化作五彩的祈祷和祝福……

第四章 “信仰的力量”介绍了三个关于信仰力量的故事。“穆斯林的节日——朝向圣地的虔诚身影”一节中,你将看到:月亮升起又落下,转眼到了斋月二十七。“盖德尔之夜”随着晶莹的月牙儿来临。斋月里,穆斯林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坚韧、刚强、廉洁的美德。“佑宁寺观经——通向信仰之路”里,你将看到:一到农历正月,在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佑宁寺,土族地区藏传佛教盛大的观经活动就开始了。舞蹈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象征着某一位护法神,他们令人畏惧的形象,正是佛教对邪魔战无不胜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於菟舞——巫风楚韵”一节里,野性的仪式让人神往。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村是一个土族村庄,腊月二十这一天,一只只暴怒的“於菟”手持经文裹定的木棍冲出庙门,围绕煨桑台纵情跳跃。忽然,村口一声枪响,“於菟”们便气势汹汹冲出神庙,直扑村里……

第五章 “河湟古风中,我们将会看到:“纳顿节——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河湟社火——追忆与感恩”、“九曲黄河灯——遗落人间的天上银河”等内容。在黄河岸边安身立命的土族群众,把这个规模盛大的节日称为“纳顿”,意思是“玩”。人们穿着华美的的服装,追随鼓点,探亲访友,流露出对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敬戴和对好日子的祝愿。散布在山峦峰丛中的村庄里,打碾场上响起阵阵锣鼓声。男女老少在铿锵的鼓点中,扭动着身躯,温习着传承了悠久岁月的社火。骑着高头大马、面目涂得黝黑的“老爷”在马背上晃晃悠悠,似醉非醉,行至各家门前,满饮青稞酒,送上吉祥语。而那些九曲黄河灯,在湟水河流域熠熠生辉,光耀了600多年,把老百姓的心照得亮堂堂的。有了它,七里店的春节就有了日月的秘密和与众不同的内容,村庄的日子仿佛一碗用腌白菜红萝卜调和的拉面,色泽鲜艳,滋味敦实……

第六章 “高原之韵”介绍了皮影——毛驴驮来的戏剧、藏戏——草原上的阿吉拉姆、《格萨尔王》——英雄的史诗等内容。“唱影子”的走进村子。村中男女老少都已闻声而出,纷纷上前问候寒暄,并簇拥着那些翻山渡河走村过乡而来的客人走进某户东道人家。夜已深,终于曲终人散。村民们或说或笑或哼唱,或余兴未尽地叹息,回家去。艺人们劳累一天,倒头酣睡,明天他们还要跋涉数十里,去另一个村庄演出。每年藏历七月,丰收时节,是藏戏演出的季节。藏戏一出戏的演出时间并不确定,少则一天,多则六七日。人美、妆美、歌美、舞美、情景美、语言美、故事美……藏戏这朵高原艺术奇葩,穿越沧桑历史,仍然生机勃勃。它受到越来越多的热爱和精心培育,因而愈加娇艳美丽,在戏剧的百花园中卓然绽放,芬芳永存。《格萨尔王》,是一部藏族人民伟大的英雄史诗,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藏族有句谚语:“每个藏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王》。”《格萨尔王》这部史诗代表着藏族说唱艺术的最高成就,熔铸了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文学形式的长处,几乎包含了藏族语言的全部精华。

前言/序言

  《三江源》图集在内容上全景式展示了三江源的历史由来、地形地貌、山光水色、自然风物、民族习俗、信仰崇拜、人文艺术方方面面,称得上一部沉甸甸的视觉档案。在摄影的手法上,既是由衷的赞美与讴歌,也是忠实的记录;在编排结构上,常常采用对比的方式,以呈现三江源近二十年负面变化的真实,具有批判与警醒的意义。
  这样一部巨型的摄影集,应是郑云峰辛苦一生的一次总结,同时表达了他心中强烈的愿望,即呼唤所有中华儿女——深爱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为了她的过去,也为了民族的未来。
  我有幸做为这部摄影图集的第一位读者,情不自禁地想对郑云峰这位当代中国罕见的自然人文的苦行僧深深道一句:谢谢!
神秘高原的生命礼赞:一段穿越三江源的寻根之旅 在这片被称为“中华水塔”的神圣土地上,藏匿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精神宇宙。它孕育了古老而鲜活的生命律动,交织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谱写着一曲曲代代传承的生命礼赞。这并非一曲关于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也不是对地理地貌的冷峻描摹,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探寻,一次对三江源地区独特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深情回溯。 想象一下,当第一缕晨曦划破高原的静谧,空气中弥漫着酥油茶的醇厚香气,远古的诵经声伴随着悠扬的牧歌,缓缓唤醒沉睡的万物。在这里,时间仿佛被赋予了另一种节奏,一种与日月星辰、四季更迭紧密相连的古老节奏。这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节日庆典,乃至每一个细微的习俗,都深深烙印着这片土地的印记,也折射出他们对生命、宇宙以及自身存在最纯粹的理解。 我们并非要简单地罗列出一堆民俗活动的清单,而是要试图触及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灵魂。走进三江源,你会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所吸引。这种生命力,体现在当地居民对牧草的敬畏,对水源的守护,对野生动物的尊崇。他们相信,每一棵草,每一滴水,每一头藏羚羊,都拥有自己的灵性,是神灵的化身,是大自然赋予的馈赠。这种敬畏之心,渗透在他们的日常劳作、祭祀仪式以及与自然互动中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当我们谈及他们的节日,那绝非仅仅是欢乐的聚会。传统的藏历新年,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辞旧迎新。它是一场盛大的家庭团聚,是回溯祖先的根脉,更是对来年丰饶和祥和的祈祷。家家户户会精心准备哈达,象征着纯洁和祝福;丰盛的糌粑和酥油茶,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而“古突”节的祭祀,更是充满了驱邪避凶的寓意,将过去一年的不顺与污秽一同埋葬,迎接崭新的开始。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实则承载着他们对家族延续、社区和谐以及自然恩赐的深刻感悟。 再比如,在这个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地区,马匹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忠诚的伙伴,是家庭的重要成员,甚至是精神图腾。赛马节的场面,绝非普通的速度竞技。那是一种力量的展示,是一种勇气的颂扬,更是一种人与马之间默契与信任的极致体现。当矫健的身影在草原上飞驰,当观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在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竞技的激情,更是对生命活力和自由精神的赞美。 我们还将深入到他们信仰的腹地。苯教、藏传佛教,在这片土地上交织辉映,构成了复杂而又深刻的精神世界。寺庙的钟声,玛尼石上刻下的经文,转经筒上旋转的祈祷,都诉说着对神灵的虔诚,对解脱的追求。然而,信仰并非止步于经书和仪式。它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哲学,体现在他们对待疾病的看法,对待生死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的准则。他们相信业力的循环,相信因果报应,也相信慈悲的力量。这种深邃的哲学思考,赋予了他们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豁达。 你还会惊叹于他们手工技艺的精湛。那些色彩斑斓的唐卡,那些雕刻精美的木器,那些编织巧妙的藏毯,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每一幅唐卡,都是一个佛教故事的生动呈现,是信仰的载体;每一件木雕,都可能是对神灵的描摹,是对吉祥寓意的传递。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工艺的展示,更是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 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广袤草原上,在雪山脚下,默默传承着古老技艺的老人们。是他们,将祖辈的智慧和经验,一代代传递下来。他们是活着的历史,是民俗文化的守护者。从辨识药草的知识,到编织技艺的要诀,从牧养牲畜的经验,到预测天气的古老方法,他们的知识体系,是与这片土地最直接的连接,是人类适应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 我们还会探讨他们对于“神山圣湖”的崇拜。三江源,正是无数神山圣湖的孕育之地。这些地方,在当地人的心中,是神灵栖息的场所,是连接天地的媒介。朝拜的队伍,匍匐前行,将最虔诚的祈愿献给神灵;绕湖的仪式,是净化心灵,是与自然进行最深刻的对话。这种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并非迷信,而是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生命源头的追溯,以及对内心安宁的渴望。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试图理解,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三江源地区的民俗文化是如何在传承与变革中寻求平衡的。那些古老的习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否依然焕发生机?年轻一代,又将如何理解和延续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文化的消亡,而是文化的再生,是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闪光。 这是一次关于“看见”的旅程。看见那些被忽视的角落,看见那些淳朴的面孔,看见那些在高原风霜中依然坚韧生长的生命,看见那些闪烁着古老智慧的眼神。我们试图捕捉的,不是一个静止的文化样本,而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精神脉络。这片土地上的民俗文化,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是这片土地人民的根,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这本书,将带领你走进一个与我们日常经验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神秘、敬畏、和谐与生命力的世界。它将唤醒你对生命本源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珍视。在这片世界屋脊的腹地,你将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与启迪,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洗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西南地区那片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而灿烂的民俗文化。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朴实,却又不失深度,他将三江源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信仰追求,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锅庄舞”的描写,那种热情奔放的舞姿,那种载歌载舞的欢乐,让我仿佛能听到鼓点的节奏,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热情。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当地的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民俗特色,让我对这个地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笔下的藏族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都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民俗文化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文关怀、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三江源,那个被称作“亚洲屋脊”的地方,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的视角,为我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淳朴,他们的善良,他们的智慧,都让我深受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民歌”的介绍,那些悠扬的旋律,那些深情的歌词,都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评分

我被书中浓郁的宗教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三江源地区,那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地方,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拥有着独特而充满智慧的民俗文化。作者以一种非常真挚的笔触,为我描绘了当地人民的信仰,他们的敬畏,他们的虔诚,他们的追求,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寺庙建筑”的介绍印象深刻,那些精美的雕刻,那些庄严的佛像,都展现了当地人民对宗教的虔诚和对艺术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三江源地区的民俗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淳朴,他们的智慧,都让我深受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藏戏”的介绍,那些夸张的表演,那些诙谐的唱腔,都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作者的文字如同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三江源,那个被称作“万山之祖”的地方,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作者以一种非常写实的笔触,为我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百态,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节日庆典,他们的艺术创作,都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唐卡艺术”的介绍印象深刻,那些精美的画面,那些神秘的色彩,都展现了当地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宗教情怀。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生动,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场心灵的洗礼。三江源,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在我心中逐渐清晰起来。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那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图腾,那些色彩斑斓的唐卡,那些神秘的仪式,它们都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和信仰。书中关于藏传佛教的介绍,更是让我对这个宗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融入到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指导他们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面对生死的哲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转经”的描写,那种虔诚而宁静的氛围,那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被书中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三江源地区,那个被誉为“地球之肾”的地方,不仅孕育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孕育了独特而充满智慧的民俗文化。作者的写作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民俗的记录,而是将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紧密结合,展现了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演变和传承。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天文历法”的介绍所吸引,这些古老的知识,不仅指导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蕴含着他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惊叹于三江源地区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为我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土地。书中关于“格萨尔王传”的介绍,让我领略到了当地人民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也让我感受到了口头文学的强大生命力。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充满了力量,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民俗文化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信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是一种深邃而宁静的蓝,如同高原上晴朗无垠的天空,边缘点缀着祥和的云纹,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纯粹而厚重的感觉,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被带入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三江源那广袤的草甸、巍峨的山峦之间,每一个字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雪水的清冽。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过的场景:牧民们围坐在篝火旁,口中吟诵着古老的歌谣,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天地万物的敬畏;藏传佛教寺庙里,酥油灯散发出温暖的光芒,僧侣们的诵经声回荡在寂静的山谷,传递着信仰的力量;藏历新年时,人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将节日的喜悦融入到对自然的感恩之中。我仿佛能闻到糌粑的香气,听到牛羊的低语,感受到风吹过脸颊的轻柔。作者对当地民俗细节的描绘,无论是婚丧嫁娶的仪式,还是节庆祭祀的习俗,都力求真实而生动,仿佛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参与其中,感受着那份纯真与热情。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三江源地区人民与自然之间那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民俗表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那些古老的传说,那些关于神灵与自然的对话,无不体现出当地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深切热爱和对生命起源的虔诚探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山神”、“水神”的描述感到着迷,这些神灵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当地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成为了人们敬畏和祈祷的对象。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慈祥的老奶奶,还是勤劳的牧羊人,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精神追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否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正在逐渐丢失与自然的连接,丢失那种淳朴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富足的生活状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