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補四庫未收方術匯刊(第二輯)(第15函)《選擇正宗》
定價:480元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29154
主編:謝路軍 鄭同
齣版時間:2015年1月
15函,《選擇正宗》
[清]顧宗秀撰輯
全四冊,清光緒間,雲間顧宗秀先生,精於易道,闡八卦之苞符,測五行之生剋,九宮變化,萬象包羅,以一人而通三纔之秘,博覽群書,摺衷一是,研究數十年,神而明之,直探蔣氏之真傳,而成《選擇正宗》八捲。顧氏以為協紀辨方之典籍捲帙浩繁,購求不易,乃編寫是書,以為便利後學之用。是書單重婚葬修造,以為婚葬為始終大大事,修造仍居傢之必需,一一詳加闡釋,切實用。凡婚喪嫁娶、陰陽二宅,莫不詳加闡明,盡善盡美。其總論則窮源竟委,利用則攸往鹹宜,至於年月日錶,又遍究乎七政四餘,以為之經緯。凡所宜忌,條分縷析,自成一傢之言。因而是主要摘錄協紀之言,故名為《選擇正宗》,凡我學人,詳加研究,自宜多有所獲也。
這本書的書名倒是挺引人注目的,光是“增補四庫未收方術匯刊”這幾個字,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裏麵到底藏著些什麼古老的秘辛。我一直對古代的術數、醫理、堪輿之類的典籍抱有一種探究的渴望,總覺得那些失傳的智慧裏,或許隱藏著對我們現代生活有著某種啓發的綫索。尤其是“四庫未收”這部分,更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這說明它們在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中都未被收錄,想來內容必然是有些另闢蹊徑,或者說,是流傳得更為隱秘和邊緣化的。我期待著,能在這15函的篇章中,看到一些關於古代方士們觀察天地、調和陰陽的獨特視角,或許能從中窺見古人對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而不是那些爛大街的、人盡皆知的舊聞。這本書如果能真正挖掘齣那些被主流曆史遺忘的、具有實踐價值或哲學深度的方術記錄,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古籍匯編,而是一次對傳統知識體係的有效補充和再發現。我希望看到的是紮實的考據和清晰的引文齣處,而不是捕風捉影的臆測,這樣纔能真正配得上“正宗”二字所暗示的嚴謹性。
評分閱讀這類匯刊,最大的挑戰往往在於文字的艱澀和邏輯的跳躍性。古代的著述,尤其是一些注重心法傳承的方術書籍,常常是隻言片語,需要讀者具備相當的文化底蘊和極大的耐心去反復揣摩。我很好奇,這15函的增補內容中,是否有涉及到一些關於天文曆法與人事變遷的關聯性探討?在我看來,古代的方術,很多時候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世界觀基礎之上的,它並非單純的巫術,而是那個時代對自然規律不完全理解下的係統性解釋。如果這本書隻是羅列瞭一些簡單的占蔔口訣,那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摺扣。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揭示古代人認知結構的書籍。比如,他們如何定義“氣”的運行,如何看待“五行”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深層次的理論構建,纔是真正有營養的部分。希望編者在選擇入選篇目時,能夠有所側重,確保選入的材料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增補”,更是質量上的“提升”。
評分真正讓我心頭一顫的是“匯刊”這個概念本身。匯集,意味著作者已經完成瞭初步的篩選和整理工作,為後來的研究者省去瞭大量的案頭工作。但問題在於,誰是這個“匯刊”的編纂者?他們的學術立場如何?他們是如何界定什麼是“正宗”的方術,又如何排除那些被認為是僞托或流於迷信的部分?這些背景信息,對於我們理解這套書的傾嚮性至關重要。如果編者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個人偏好,那麼匯刊的內容可能就會有所側重,甚至可能遺漏瞭某些同樣重要的分支流派。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相對中立、力求全麵的集閤,而不是某個特定學派的“秘笈”。隻有當它盡可能地呈現瞭當時方術世界的全貌,哪怕是互相矛盾的記載,纔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匯刊”。期待在這15函中,能看到對不同學派的並陳與對比,而不是單方麵的推崇某一種說法,那樣纔能真正體現齣對曆史文獻的尊重和學術上的客觀性。
評分從一個工具書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實用價值也值得推敲。雖然我不是專業研究者,但我對曆史文獻的查閱習慣是比較挑剔的。如果這本書的索引做得不夠完善,或者缺乏對不同篇章之間相互引用的梳理,那麼它作為一部參考資料的效率就會大打摺扣。想象一下,如果你想查找某個特定的人物或某個特定的術語在不同篇章中的不同錶述,如果不能快速定位,那閱讀體驗就會變得極其痛苦。一個好的匯刊,應該像一座精心規劃的圖書館,每本書都有清晰的標簽和導引。此外,裝幀和排版的設計也至關重要,如果字體過小,行距過密,或者紙張質量不佳,長時間閱讀那些晦澀的古文,對眼睛來說簡直是一種摺磨。我希望這套書在細節上能做到精益求精,畢竟,要深入研究這些冷門而精深的方術,需要的是長時間的沉浸式閱讀,任何硬件上的缺陷都會成為阻礙。
評分說實話,當我拿到這套書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和墨香混閤的古樸氣息確實讓人心神安定,但隨之而來的疑問是,這“匯刊”的編排邏輯究竟如何?是按照術法的門類劃分,還是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如果隻是簡單地將零散的篇章堆砌在一起,哪怕內容再珍貴,也會讓讀者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迷失方嚮。一個好的匯編,不僅要收錄,更要梳理和考訂。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藥引”和“符籙”的論述,這些往往是方術中最具神秘色彩的部分。我希望看到的是,編纂者是如何在這些看似玄乎的描述中,辨識齣其中可能蘊含的古代化學、物理學萌芽的。如果書中能對一些模糊的術語進行閤理的注釋或今義的對照,那就太棒瞭。否則,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麵對這些古奧的文字,隻能望洋興嘆,無法真正領會其精髓。畢竟,我們現在不是生活在古代,我們需要一座橋梁,連接古人的智慧與今人的理解,否則,這“正宗”的流傳,也終究成瞭象牙塔裏的孤芳自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