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每天学点中医丛书:每天学点中医艾灸》为每天学点中医丛书之一,作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灸法保健、治病的临床经验,详细介绍了灸法的作用机制、功效及具体操作手法。采用图文对照、易学、易懂、便于阅读的通俗方法进行编写,让读者可以快速掌握艾灸治病保健的方法及在此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腧穴等方面的知识。《每天学点中医丛书:每天学点中医艾灸》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阐述简明,实用性、指导性强,适合广大中医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周 灸法的基础知识
第1天 灸法的概况
第2天 灸法的材料
第3天 灸法的作用
第4天 灸法的种类
第5天 艾绒的制备
第6天 艾炷的规格和制作
第7天 禁灸的部位和灸法的注意事项
第2周 艾炷灸的操作方法
第1天 化脓灸的操作
第2天 非化脓灸的操作
第3天 隔姜灸的操作
第4天 隔蒜灸的操作
第5天 隔盐灸的操作
第6天 隔附子饼灸的操作
第7天 长蛇灸的操作
第3周 艾条灸和温针灸的操作方法
第1天 艾条的知识
第2天 温和灸的操作
第3天 雀啄灸的操作
第4天 回旋灸的操作
第5天 太乙神针的操作
第6天 雷火针的操作
第7天 温针灸的操作
第4周 其他灸法
第1天 灯火灸的操作
第2天 黄蜡灸的操作
第3天 药锭灸的操作
第4天 热敏灸的操作
第5天 天灸的操作
第6天 药线灸的操作
第7天 三伏贴的操作
第5周 灸法的常用腧穴(一)
第1天 手太阴经常用穴
第2天 手阳明经常用穴
第3天 足阳明经常用穴
第4天 足太阴经常用穴
第5天 手少阴经常用穴
第6天 手太阳经常用穴
第7天 足太阳经常用穴
第6周 灸法的常用腧穴(二)
第1天 足少阴经常用穴
第2天 手厥阴经常用穴
第3天 手少阳经常用穴
第4天 足少阳经常用穴
第5天 足厥阴经常用穴
第6天 督、任脉常用穴
第7天 常用的经外奇穴
第7周 灸法治疗头面躯体的痛证
第1天 认识疼痛
第2天 灸法治疗头痛
第3天 灸法治疗落枕、漏肩风
第4天 灸法治疗肘劳
第5天 灸法治疗腰痛
第6天 灸法治疗膝骨关节炎
第7天 灸法治疗痛风
第8周 灸法治疗内科病证(一)
第1天 灸法治疗中风
第2天 灸法治疗眩晕
第3天 灸法治疗面瘫
第4天 灸法治疗痿证
第5天 灸法治疗失眠
第6天 灸法治疗心悸
第7天 灸法治疗痴呆
第9周 灸法治疗内科病证(二)
第1天 灸法治疗感冒
第2天 灸法治疗咳嗽
第3天 灸法治疗哮喘
第4天 灸法治疗胃痛
第5天 灸法治疗呕吐
第6天 灸法治疗泄泻
第7天 灸法治疗癃闭
第10周 灸法治疗其他病证
第1天 灸法治疗月经不调
第2天 灸法治疗崩漏
第3天 灸法治疗遗尿
第4天 灸法治疗痔疮
第5天 灸法治疗脱肛
第6天 灸法治疗腱鞘囊肿
第7天 灸法治疗耳鸣耳聋
第11周 灸法用于保健美容
第1天 灸法治疗肥胖症
第2天 灸法治疗黄褐斑
第3天 灸法治疗雀斑
第4天 小儿保健灸法
第5天 青壮年保健灸法
第6天 老年保健灸法
第7天 灸法治疗斑秃
精彩书摘
天灸疗法,是中国传统的灸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就有以“药”(芥子泥)敷“中颠”(百会)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秦汉时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发泡疗法”的称谓,但是使用药物外敷患处使之发泡的方法已经被运用到治病当中,《神农本草经》一书就有用斑蝥发泡治疗疮疽的描述。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就很多。虽然这段时期并没有“发泡灸”之名称,但可谓“发泡灸”发展的奠基时期。宋代,这种治疗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王执中所著的《针灸资生经》中就明确提出了“天灸疗法”的名称,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晚清时期,外治专家吴尚先在他的专著《理瀹骈文》一书中,对天灸疗法做了较为系统的描述,记载了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发泡剂,标志着天灸疗法走向了成熟。
天灸不用针、不用药、不用艾灸,是怎样起到治病效果的呢?天灸疗法是将药物刺激直接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最终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天灸疗法是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它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这样可以使几种治疗因素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叠加的治疗作用,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也形成了该疗法的独特优势。
天灸药物可以透过腧穴皮肤,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处,发挥其药理效应。这与药物的其他给药途径是有很大区别,它不仅表现在药物传输途径方面,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会有很强的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并调整全身的经脉之气。
天灸所用药物多是些辛温走窜的药物,晚清著名外科医师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一书中也指出“膏中用药,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毒外出之品为引”,如生姜、白芥子、细辛、大蒜、吴茱萸、麝香、冰片等。如用补法,可以加入羊肉、鹿角胶、鳖甲等血肉有情之品。
根据所用药物数量的不同,药粉可分为单方和复方两大类。单方就是用一种药物作为施灸材料,具有性专力猛之功,常用的有白芥子、蒜泥、斑蝥。白芥子辛温走散,有温肺化痰、散结利气、通络止痛之功,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歪斜,以及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病证。大蒜性味辛温,归阳明、太阴、厥阴经,具有行滞气、破恶血、除风邪、解毒散结的作用,活血化瘀、散寒通络之功强。斑蝥辛热有大毒,对皮肤、黏膜有发赤发泡作用,外用有破血逐瘀、散结消、攻毒蚀疮之效,可以治疗顽癣、疮疽诸疾。根据药物的不同我们分别称为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等。复方则是采用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在一起作为施灸材料,它可以将多种药物的优势作用综合在一起,以便更好的治疗疾病。临床上可根据病情需要辨证施治,选用不同的单方或复方。
天灸多用来治疗鼻炎、哮喘、肺炎等肺系疾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风湿痹痛和牛皮癣、疮疽等皮肤病。由于疾病不同,所选穴位亦不相同:肺系疾病,要选用肺俞、膏肓、大椎、定喘、天突、中府等腧穴;关节痹痛的,就以肩髑、肩髎、肾俞、脾俞、腰俞、足三里以及阿是穴为主;皮肤病者则以皮损处即病变部位为选穴之处。
敷药多以局部发痒、发红、起泡为度,一般成人敷贴4小时左右,小孩敷贴2小时左右,或当皮肤有辣、热、痒等感觉时,就揭去药物,这时可见腧穴处皮肤潮红、起泡。如果敷药时间过短,药力较小,会降低疗效;时间过长则容易引起局部皮肤过度红肿、发泡,愈合时间较长。
这里应该注意,尽管它使皮肤破损,易引起局部发泡化脓,但并不出现红、肿、热、痛和全身症状,只是发泡局部有暂时的泛红、发痒,与病理状态的化脓性感染有明显的不同。
天灸疗法一年四季都可以用,但三伏天使用更多。三伏天阳光照射时间长、热度高,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之时,人体腠理开泄,故此时天灸药物更易渗透至脏腑。辛温、走窜、通经、逐疾之药物通过经络和腧穴的作用,激发体内阳气,可以最大限度地鼓舞人体正气,达到治未病和防止痼疾复发的目的。
天灸疗法,操作简便、经济、省时,比艾灸方法更为方便,在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时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临床中深受医者欢迎,也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支持。
由于该疗法会引起局部皮肤发泡,也有不少患者难以接受,所以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做了些改进,换用一些刺激性较小的药物作为施灸材料,仍然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还有不少医家充分利用了“天时”,专门在“三伏天”期间用天灸疗法治疗疾病,开展了“三伏贴”的治疗项目(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三伏贴”的内容),使得天灸有了更新的发展。
……
前言/序言
《中医养生智慧:温灸疗法与日常保健》 本书并非《每天学点中医丛书:每天学点中医艾灸》,而是对中国传统中医养生智慧的深度探索,特别聚焦于温灸疗法在日常保健中的实际应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易懂且可操作的养生方案,帮助大家提升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实现身心和谐。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首先将带领读者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医世界,简要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功能、经络学说等,为理解温灸疗法的原理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释“治未病”的核心理念,阐述如何通过主动的养生干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随后,本书将重点阐述温灸疗法的独特魅力。我们将详细讲解温灸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会清晰地解释温灸疗法的作用机制,包括其如何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疏通气血,调和脏腑,驱除寒邪,以及其在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方面的功效。 本书将提供丰富的温灸实践指导,包括: 穴位精选与解读: 针对常见的健康问题,本书将精选出最有效、最易于操作的关键穴位,并配以清晰的穴位图解和精准定位方法。我们将详细阐述每个穴位的主要功效,以及它们如何与身体的特定功能和脏腑相对应。例如,我们将探讨足三里在健脾胃、强体质方面的作用,关元穴在补益元气、调经固本方面的作用,以及合谷穴在疏风止痛、清热解表方面的广泛应用。 实用温灸方法: 本书将介绍多种适合家庭操作的温灸方法,如艾条灸、艾炷灸、温灸盒灸等。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方法,提供详细的步骤说明、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技巧,确保读者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温灸。同时,我们还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身体状况,给出个性化的温灸方案建议。 常见病症的温灸调理: 本书将列举一系列常见的健康困扰,如颈肩腰腿痛、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失眠多梦、痛经等,并为每一种情况提供相应的温灸穴位组合和施灸方法。我们将强调温灸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在改善症状、缓解不适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醒读者在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生。 特定人群的温灸保健: 除了普遍适用的养生方法,本书还将针对特定人群的需求,如中老年人、办公室白领、备孕女性等,提供量身定制的温灸保健方案。例如,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温灸来缓解老年人的关节不适,如何通过温灸来改善白领人群的久坐疲劳,以及如何通过温灸来调理女性的月经问题。 除了温灸疗法,本书还将拓展中医养生的其他维度,构建更全面的健康图景: 四季养生之道: 深刻阐述顺应自然,遵循四时之序的养生原则。我们将详细解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要诀,并结合每个季节的特点,提供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多方面的养生指导,以及相应的温灸调理建议。 药食同源的智慧: 介绍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挖掘食材的药用价值。我们将精选出具有保健功效的常见食材,讲解它们的性味归经和食疗作用,并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养生食谱,帮助读者通过日常饮食来滋养身体,增强体质。 中医情志调养: 强调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联系。我们将解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的影响,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疏导负面情绪来达到身心平衡。 经络与体质的关联: 简要介绍不同体质的特征,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并分析不同体质在养生和温灸选择上的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身体质,制定更适合自己的养生计划。 运动养生精粹: 推荐适合不同人群的传统养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并阐述这些运动如何通过调和气血、舒展筋骨来促进健康。 本书语言风格朴实亲切,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实践指导详细具体,旨在让每一个对中医养生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法。我们相信,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掌握温灸疗法的实践技巧,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从而开启一段积极、健康的养生之旅。本书致力于成为您身边值得信赖的健康养生指南,助您活出生命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