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傳

康德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曼弗雷德·庫恩 著,黃添盛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康德
  • 傳記
  • 西方哲學
  • 啓濛運動
  • 德國哲學
  • 思想史
  • 曆史
  • 人物傳記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21157
版次:2
商品編碼:11429389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60
字數:53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迄今全麵可靠、輕鬆易讀的康德傳記
  2.告彆刻闆印象,顛覆傳統認知,細節呈現
  3.紀念康德誕辰290周年,逝世210周年
  


  

相關推薦:


  

內容簡介

  

  人們通常以為,康德隻是個單純的思想傢,終其一生都在普魯士偏僻一隅過著離群索居、機械一樣規律的生活,既沒有故事也沒有曆史。——庫恩教授的這部傳記則最終打破瞭這一神話。與以往隻著重於康德晚年的傳記不同,本書著重於正在構思《純粹理性批判》的年輕哲學傢,再現瞭一個多麵嚮、真實的康德形象,從而打開瞭我們瞭解康德其人及其時代的有趣視野。
  這是一部康德的思想傳記,旨在呈現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紮根於並迴應他的時代——西方世界發生重要變化的18世紀。本書較不著眼於康德的標準哲學作品,而是專注於康德生活裏的重要事件,以及它們和當時世界重大事件之間的關聯。在不忽略康德生平與著作的代錶性細節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為敘述的軸綫,帶領讀者巡禮康德曾經走過的旅程——從探討牛頓物理學的形而上學基礎的學者,到捍衛啓濛的文明世界道德的偉大思想傢。

作者簡介

  曼弗雷德·庫恩(Manfred Kuehn),以研究康德、休謨以及二者之間哲學關係的作品而著稱於世。他對德國唯心論及其在德國、法國和大不列顛的先驅有廣博的知識,同時從事倫理學和宗教哲學研究。庫恩曾任德國漢堡大學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任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教授。編著的作品有:《德國的蘇格蘭常識哲學》(Scottish Common Sense in Germany, 1988)、《伊曼紐爾·康德:國際康德論文選》(Immanuel Kant, 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of Essays on Kant, 2 vols., 2000)、《康德傳記文獻》(Kant Biographien, 8 vols., 2002)。
  
  黃添盛,颱灣大學哲學係畢業,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現定居德國,譯有《哲學百科》《追憶一迴普魯斯特》《瞧一眼尼采》《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曼弗雷德·庫恩的《康德傳》是一本全麵的康德傳記,不僅介紹瞭他童年的壓抑的教育,也有他成名前後的人事糾葛,晚年康德之所以如此,恐怕也與他的人身經曆有關,哲學是純粹的,然而宗教、教職鬥爭,還有與皇權的關係,越是知名的人社會負擔也越重。同時這本書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康德思想研究集,它幾乎涵括瞭康德所有的成熟作品,是對康德哲學思想的鳥瞰,閱讀本書,不但能瞭解康德的生平,也是對康德學術的認識,而且,你絕不會讀不過15頁。
  ——《信報》
  
  ★康德是一位活生生的、熱心腸的思想傢。曼弗雷德·庫恩的《康德傳》再好不過地為此做瞭注腳。曼弗雷德·庫恩……另闢蹊徑,揭示齣瞭康德生動的成長史,從而避免瞭傳統傳記或者對其進行毫無瑕疵的包裝,或者陷入到枯燥的學理討論的做法。
  ——《21世紀經濟報道》

目錄

哥尼斯堡的中國人(代序)/謝文鬱

作者識
人物錶
康德生平與著作年錶
前言
第一章 童年與青少年時期(1724—1740)
第二章 大學生與傢庭教師(1740—1755)
第三章 優雅的碩士(1755—1764)
第四章 重生及其意含(1764—1769)
第五章 沉默的歲月(1770—1780)
第六章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學批判(1780—1784)
第七章 道德形而上學的創始人(1784—1787)
第八章 與教會和王室的磨擦(1788—1795)
第九章 老人(1796—1804)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編後記

精彩書摘

第六章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學批判(1780—1784)
  純粹理性批判:“最多隻是兩個信仰對象而已”?
  前麵提到康德聲稱《純粹理性批判》在四到五個月之間完稿,“振筆如飛”。其他的證據也支持這個說法。哈曼在1780年6月11日寫信給赫爾德說:“康德還在寫他的形而上學與自然理性道德學,對於進度的落後絲毫不以為意,因為那樣可以使作品更完美。”⑥8月15日,他又說,康德預計在聖米迦勒節(Michaelmas)完成《純粹理性批判》,距當時約有六個星期。在9月7日,他寫信告訴哈特剋諾赫(Hartknoch)說:“康德教授不會食言,即將在聖米迦勒節完成著作,他還無法決定在您那裏或在哈通(Hartung)那裏齣版,非常希望能在此地(哥尼斯堡)付印。”⑦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康德在1780年5月或6月撰寫最後的定稿。他寫這本書的程序似乎與其他作品沒有兩樣。博羅夫斯基認為康德寫作此書的方式沒有什麼特彆。他的形容如下:
  他先在腦中勾齣一個輪廓,然後詳細整理齣來,把必要的補充或更仔細的說明寫在紙條上,然後把紙條夾到匆匆寫就的初稿裏。過一陣子以後,他把全部的材料再整理一遍,然後乾淨而清楚地謄寫一遍,準備付印。⑧
  雅赫曼說康德曾嚮他保證說:“《純粹理性批判》裏的每個句子都是先經過格林過目,在其不囿限於任何體係的持平判斷的認可以後纔寫下的。”⑨如果這是真的(事實上我們沒有懷疑其真實性的理由),那麼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並不是一個離群索居的思想傢的作品,而是閤作努力的成果。沒有錯,其中所有的觀念都是康德自己的,呈現的也是康德自己的體係。但是我們不免要問,格林的評判為康德的初稿帶來瞭什麼樣的改變。雅赫曼認為,格林“對於康德的內心與性格無疑有決定性的影響”。⑩他甚至可能直接影響瞭《純粹理性批判》與康德其他的晚期作品。無論如何,康德的作品中有不少用詞與錶述方式,都可以追溯到商業語言,例如“藉貸”(Entlehnung)與“資本”(Kapital)等等。(11)再者,康德在格林死後寫就的作品,比在這個朋友在世時所寫的作品要難懂得多。
  康德所謂的隻花瞭“四五個月”寫成的《純粹理性批判》,指的當然隻是付印前謄寫的最後階段。該書最終的藍圖至少在一年前便已確立,而且部分的原稿甚至是70年代早期留下來的。這些原稿有部分保存至今,例如一部分關於“純粹理性原則”的討論,即所謂的《杜伊斯貝格遺稿》,以及一篇1777年10月將《純粹理性批判》題獻給蘭貝特的文章:
  您的來函使我倍感榮幸。在您的驅策下,我開始嘗試構思一個關於純粹哲學的方法,接著引發瞭一連串的思考,讓我得以厘清當時仍朦朧幽晦的概念。隨著我一步一步往前,視野也漸漸擴展,而答案也越來越遙遠。就思辨的部分而言,這部作品或可視為一種替代式的答案。由於此書是在您的激勵與提示下完成的,我希望它能完全歸您所有,並繼而加以闡發。(12)
  然而對蘭貝特而言,康德的書卻齣現得太晚。他在1779年便已去世。他是否比其他同時代的人更瞭解並欣賞該書,我們無從得知,不過有許多人會認為,對於其他人而言,康德的這本書不是齣現得太晚,而是太早瞭。如果《純粹理性批判》不能改變世界的話,至少它也將會改變哲學。
  最初的校正稿在1781年4月6日到達瞭哥尼斯堡。哈曼依他從康德得到的稿件順序閱讀,在5月5日,他開始挑剔這本書的長度。“這麼厚重的書不僅與作者的地位,也與純粹理性的概念不相稱,他把純粹理性對比於粗俗慵懶的理性,也就是說我的理性,說它隻喜愛慣性力量(vim inertia)或是附庸風雅的倒逆論法(hysteron porteron)。”(13)最後,他在1781年7月22日得到瞭裝訂成冊的《純粹理性批判》,“當作早餐”。(14)
  康德的批判哲學旨在迴答在哲學裏始終很重要的三個基本問題:“我可以知道什麼?” “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希望什麼?”我們可以說,他的《純粹理性批判》處理的是第一個問題,但是他沒有直接迴答它。他感興趣的主要不是我們所能知道的一切,而是一個有限製性的問題:我們可以絕對且無條件地知道些什麼?以他的術語來說,這個問題便是:“我們可以先天且獨立於經驗地認識到什麼?”(15)換句話說,康德想要迴答的問題是:形而上學傢(包括他自己)所尋找的那種知識是否可能?該書大體上是在證明,傳統的形而上學是一個根本的錯誤為基礎,因為它預設我們對於獨立於經驗以外的世界可以擁有實質的知識,而康德認為我們不能有效地提齣這樣的主張。
  康德稱傳統形而上學的主張為“先天綜閤判斷”。他認為我們不可能先天地認識獨立於經驗以外的世界。但他也沒有追隨舊有經驗主義哲學的腳印,認為一切的知識來自經驗,並且把知識歸結於感覺和反省。康德認為所有知識都有個先天的要素。就如他在就職論文裏主張的一樣,他認為我們替可知世界提供瞭形式。事實上,我們以及其他類似於我們的有限存在者,必然有個認識機製,而可知世界的形式層麵便是由它建構齣來的;而讓我們得以作齣關於這個世界的先天綜閤判斷的,便是這個認識機製。這些先天綜閤的主張,與實在性本身無關,而僅僅涉及如我們這樣的存在者所經驗到的世界。我們之所以能夠對於顯現在眼前的世界作齣先天綜閤判斷,完全是因為我們擁有讓我們得以去經驗世界的認知原理。正因為如此,這些判斷不可以視為對於獨立在我們的認識機製以外的世界的判斷。如此,形而上學隻能告訴我們經驗的預設為何,或者一切經驗的實現條件是什麼。此後,康德便稱一切關於先天知識的可能性的研究為“先驗”研究,因而稱自己的探索為“先驗哲學”(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康德稱先天的認識論條件為“形式”,一切的知識都必然臣屬於它。接著他又把形式分成三類,亦即:一、感性形式;二、知性形式;三、理性形式。

前言/序言


《靜默的深邃:一位思想巨匠的心靈軌跡》 本書並非僅僅描繪一個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一位影響瞭整個西方哲學乃至人類思想進程的偉大靈魂的旅程。它試圖剝離那些陳舊的學術術語,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伊曼努爾·康德這位普魯士哲學傢,從一個平凡的柯尼斯堡青年,最終蛻變為“批判哲學”開創者,其內心世界的跌宕起伏,思想的光芒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孕育、閃耀,並最終照亮後世的。 我們並非要簡單羅列康德齣生在哪一年,在哪所大學任教,或者他每天幾點起床吃幾頓飯這些淺層信息,盡管這些事實構成瞭他生活的骨架。更重要的是,本書旨在揭示這些骨架之上,是如何生長齣那血肉豐滿、思想璀璨的生命體。我們將一同潛入他所處的時代——一個啓濛思想正在播撒火種,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交鋒,傳統宗教與新興科學激烈碰撞的歐洲。康德並非生活在真空中,他的每一個思想火花,都與他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科學發現、甚至是當時的政治氣候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故事的開端,是從柯尼斯堡這座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城市開始。在那裏,一個普普通通的男孩,被嚴謹的宗教信仰和充滿學識的傢庭環境所浸潤。他的童年,或許充滿瞭對真理的稚嫩探求,對世界的好奇張望。這種早期的生命體驗,如同種子一般,在他日後復雜的哲學體係中,埋下瞭至關重要的伏筆。我們將追溯他求學時期的點點滴滴,那些陪伴他度過無數個日夜的書籍,那些激發他思考的課堂討論,以及那些塑造瞭他早期世界觀的導師們。是哪些古希臘哲人的智慧,讓他第一次感受到思想的魅力?是哪些科學的進步,讓他開始審視人類認識能力的邊界? 本書將著重描繪康德學術生涯的幾個關鍵轉摺點。在他早年,他曾一度陷入“形而上學的沉睡”,如同一個漫無目的的探險者,在抽象的概念海洋中漂泊。是什麼樣的思想衝擊,最終將他喚醒?或許是休謨那個尖銳的問題,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塊巨石,激起瞭康德內心深處的波瀾,迫使他重新審視理性與經驗的關係。他開始思考,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我們的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是否存在著超越經驗的普適性知識?這些疑問,如同夜空中的星辰,指引著他邁嚮一條前所未有的哲學之路。 《實踐理性批判》的誕生,絕非一蹴而就。它是在漫長而艱苦的“批判”過程中完成的。我們將深入剖析康德如何一步步地構建他的“先驗唯心論”,他如何區分“現象”與“物自體”,以及他如何界定“純粹理性”的疆域。這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展現一位思想傢如何以非凡的毅力,挑戰人類認識的極限。我們會看到,他如何將經驗主義的“感官輸入”與理性主義的“先天範疇”相結閤,試圖建立一個既尊重經驗事實,又保留理性預設的知識體係。他並非否定經驗,而是要說明,經驗之所以可能,離不開我們心智中先天的結構。 然而,康德的偉大之處,絕不僅限於認識論的革新。《實踐理性批判》的齣現,標誌著他將目光投嚮瞭人類的道德領域。本書將詳細闡述他提齣的“絕對命令”,這一道德律令,如同燈塔一般,指引著人類在紛繁復雜的道德選擇中,找到堅定的方嚮。我們將探討,康德如何認為道德的根源在於人的自由意誌,以及“責任”在他道德哲學中的核心地位。他不是一個空談道德的哲學傢,他試圖找到一種不受外在功利、情感影響,而是源於純粹理性本身的道德法則。我們會看到,他如何挑戰當時流行的道德理論,是如何堅持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不是將其歸結於習俗、情感或宗教的命令。 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將觸角伸嚮瞭美學和目的論。他如何看待藝術的美?美的感受是否也存在著某種先驗的共同性?他如何理解自然界的和諧與秩序?這些問題,展現瞭康德思想的廣度和深度。他試圖在認識論和實踐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審美判斷”和“目的性判斷”,來彌閤理性與自然、自由與必然之間的鴻溝。本書將嘗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他對崇高與優美、自由與自然目的的區分,以及這些判斷的“無利害性”和“普遍性”特徵。 然而,康德的內心世界,並非總是平靜的。他的思想,也曾遭受質疑和挑戰。本書不會迴避他所麵臨的學術爭議,以及他在晚年所經曆的睏境。例如,他如何迴應那些對他“物自體”概念的批評?他對當時一些社會和政治事件的看法,又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的?我們將展現一個真實的康德,一個並非完美無瑕,而是不斷在思考、修正、前進的偉大靈魂。 本書更關注的是,康德的思想,是如何以一種極其深刻的方式,滲透到後世的哲學、科學、文學、藝術乃至社會倫理的方方麵麵。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到馬剋思的唯物史觀,從存在主義的個體抉擇,到當代的認知科學,幾乎沒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流派,能夠完全繞開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他所提齣的“主體性”觀念,徹底改變瞭我們看待知識、道德和個體價值的方式。他關於自由、責任、人權的思想,更是成為現代西方社會的基石。 最終,本書希望呈現的,是一個超越時空限製的康德。他是一位思想的巨人,他的著作是一座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通過對他的生活軌跡、思想演進和核心觀念的細緻梳理,我們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理性能力的潛能,以及個體在追求真理、道德和自由過程中所肩負的使命。這不是一本僵化的學術傳記,而是一次與一位偉大思想者的靈魂對話,一次對人類思想史最璀璨篇章的深度迴溯。我們將嘗試描繪齣,這位“普魯士的伏爾泰”,是如何用他的智慧,為人類文明注入瞭永不熄滅的理性之光。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康德傳》這本巨著,我的心中充滿瞭對這位哲學巨匠的敬仰和好奇。我深知康德哲學體係的宏大與深刻,而理解其思想,離不開對其人生經曆的瞭解。這本書的厚重感,預示著其內容的詳實和深入。我迫切想知道,康德是如何在那個思想活躍但充滿矛盾的時代,獨立地發展齣他的批判哲學體係的?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他對理性、經驗、道德、審美等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這些概念是如何相互聯係,構成他思想的骨架?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康德個人生活細節的描繪,比如他的生活習慣、他的社交圈,甚至是他對科尼斯堡這座城市的感情,這些都可能為我們理解他的哲學思想提供獨特的視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康德不僅僅是一位坐在書齋裏的思想傢,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思想是在與世界的互動中,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形成的。這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次與一位偉大靈魂進行深度對話的邀約。

評分

這本《康德傳》實在是太厚實瞭,拿到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思想重量。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影響曆史進程的人物充滿好奇,而康德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個。翻開書頁,就被作者詳實的考證和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吸引瞭。文字間流淌著一種嚴謹而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仿佛能看到一個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的老者,在科尼斯堡的街頭踱步,思考著宇宙的奧秘和人類的道德睏境。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康德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比如他是否像傳說中那樣規律到鍾錶的指針都跟著他的步伐走?他的哲學思想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孕育而生的?那些著名的“三大批判”,書中又是如何解讀其核心的,又如何將其置於當時的曆史背景下進行闡釋的?雖然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單憑這厚重的篇幅和作者的功力,我已然感受到這是一次深入探索一位偉大思想傢心靈深處的旅程,是一次與智慧的對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怎樣的經曆,怎樣的思考,造就瞭這位“哲學上的哥白尼”,他的人生軌跡又與他的哲學體係有著怎樣的內在聯係。

評分

從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來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對康德的尊重和對這部傳記的用心。我一直對啓濛運動時期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的生活狀態非常感興趣,總覺得他們的個人經曆和他們所提齣的哲學理論之間,一定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康德的“絕對命令”和“物自體”這些概念,在我看來如同難以企及的高峰,總是讓我望而卻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貼近讀者的方式,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康德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他的哲學體係的。他童年的經曆,他的求學之路,他與同時代思想傢們的交流,這些都會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土壤。我特彆想瞭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康德是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外界紛擾,專注於自己的哲學探索的?書中是否會深入挖掘他晚年的一些生活細節,那些關於他晚年生活與思想的轉變,是否會在這部傳記中得到充分的展現?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哲學傢的傳記,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視那個偉大時代的思想脈絡,以及一位思想巨匠的心靈世界。

評分

不得不說,《康德傳》這本書的篇幅著實令人震撼,光是看著就覺得它承載瞭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我一直對康德的“先驗唯心論”和“道德哲學”感到非常著迷,但也常常覺得這些概念深奧難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為生動和易懂的方式,帶領我走進康德的世界。比如,書中會詳細介紹康德是如何從早期經驗主義和唯理論的爭論中,發展齣自己的批判哲學的嗎?他“哥白尼式的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顛覆瞭傳統的哲學觀念的?我特彆想知道,在書中,康德的個人生活經曆,例如他的傢庭背景、他的愛情觀(如果書中有所提及的話)、以及他晚年的健康狀況,是如何與他的哲學思想相互呼應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堆砌,更能展現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康德。從這本書的厚度來看,它一定包含瞭作者大量的心血,我希望它能成為我理解康德哲學的一把金鑰匙。

評分

拿到《康德傳》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分量十足,無論是紙質的厚度還是內容的分量,都讓人對其寄予厚望。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位哲學傢的思想,就必須深入瞭解他的人生軌跡,他所處的時代,以及塑造瞭他思想的那些個人經曆。康德的哲學,尤其是他的批判哲學,對於我來說一直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我瞭解它的重要性,卻總覺得難以真正把握其精髓。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能夠跟隨作者的筆觸,一步步走近康德,理解他思想發展的邏輯和深度。書中是否會著重描寫他在麵對質疑和挑戰時,是如何堅持自己的學術追求的?他與當時其他重要思想傢,比如盧梭、伏爾泰等人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又是如何影響瞭他的哲學觀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康德日常生活的一些細緻描繪,比如他的閱讀習慣、他的教學方式,甚至是他與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或許能摺射齣他內心深處的一些哲學思考。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求知之旅,一次與智者對話的契機。

評分

彆人推薦看的,確實是很特彆的一部傳記。

評分

這是一部康德的思想傳記,旨在呈現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紮根於並迴應他的時代。

評分

這本書的作者[ZZ]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最先是朋友推薦我看的,後來就非常喜歡,他的書瞭。他的書我都買瞭,看瞭。除瞭他的書,我和我傢小孩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葉聖陶、金庸、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冰心,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SM],很值得看,看瞭收益很大,價格也非常便宜,比實體店買便宜好多還省運費。 書的內容直得一讀[BJTJ],閱讀瞭一下,寫得很好,[NRJJ],內容也很豐富。[QY],一本書多讀幾次,[SZ]。 快遞送貨也很快。還送貨上樓。非常好。 [SM],超值。買書就要來京東商城。價格還比彆傢便宜,還免郵費,真的不錯,速度還真是快,特彆是京東快遞,快得不得,有一次我晚上很晚纔下單,第二天一大早就送到瞭,把我從睡夢中吵醒瞭,哈哈!真是神速,而且都是正版書。[BJTJ],買迴來覺得還是非常值的。高爾基先生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還能帶給你許多重要的好處。 多讀書,可以讓你覺得有許多的寫作靈感。可以讓你在寫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運用一些書中的好詞好句和生活哲理。讓彆人覺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讀書,可以讓你全身都有禮節。俗話說:“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彆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彆人看齣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多讀書可以讓人感覺你知書答禮,頗有風度。 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不錯,多讀書,增長瞭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瞭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嚮。所以,書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書讓你變得更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麵對睏難。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你又嚮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齣瞭一步。 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讀書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可以調節身體的血管流動,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書的海洋裏遨遊也是一種無限快樂的事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紮實的基礎![NRJJ]

評分

在京東購買方便省事,特彆感謝送貨員,速度很快

評分

快遞師傅辛苦啦,

評分

格羅芬德爾:第一紀時與炎魔交戰不幸墜崖;第三紀重現中洲,預言巫王不會死於男人之手(後果然應驗,在《魔戒》中羅翰公主與霍比特人閤力消滅瞭巫王),曾接應弗羅多一行人進入幽榖。

評分

貝倫&露西恩:人類與精靈首次的聯姻(阿拉貢與阿爾玟的聯姻是第四次),埃爾隆德與埃爾洛斯的曾外祖父母,努門諾爾諸王的祖先。作者托爾金與妻伊迪絲的閤葬墓碑上便刻有貝倫、露西恩之名。《精靈寶鑽》封麵也往往放置有露西恩的徽章。

評分

收到瞭康德傳很開心,什麼時候有空瞭,就可以細細品讀瞭

評分

我崇拜這樣的人,嚮往這樣的生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