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传

康德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曼弗雷德·库恩 著,黄添盛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康德
  • 传记
  • 西方哲学
  • 启蒙运动
  • 德国哲学
  • 思想史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1157
版次:2
商品编码:11429389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0
字数:5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迄今全面可靠、轻松易读的康德传记
  2.告别刻板印象,颠覆传统认知,细节呈现
  3.纪念康德诞辰290周年,逝世210周年
  


  

相关推荐:


  

内容简介

  

  人们通常以为,康德只是个单纯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在普鲁士偏僻一隅过着离群索居、机械一样规律的生活,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历史。——库恩教授的这部传记则最终打破了这一神话。与以往只着重于康德晚年的传记不同,本书着重于正在构思《纯粹理性批判》的年轻哲学家,再现了一个多面向、真实的康德形象,从而打开了我们了解康德其人及其时代的有趣视野。
  这是一部康德的思想传记,旨在呈现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扎根于并回应他的时代——西方世界发生重要变化的18世纪。本书较不着眼于康德的标准哲学作品,而是专注于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和当时世界重大事件之间的关联。在不忽略康德生平与著作的代表性细节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为叙述的轴线,带领读者巡礼康德曾经走过的旅程——从探讨牛顿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学者,到捍卫启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伟大思想家。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库恩(Manfred Kuehn),以研究康德、休谟以及二者之间哲学关系的作品而著称于世。他对德国唯心论及其在德国、法国和大不列颠的先驱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从事伦理学和宗教哲学研究。库恩曾任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任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编著的作品有:《德国的苏格兰常识哲学》(Scottish Common Sense in Germany, 1988)、《伊曼纽尔·康德:国际康德论文选》(Immanuel Kant, 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of Essays on Kant, 2 vols., 2000)、《康德传记文献》(Kant Biographien, 8 vols., 2002)。
  
  黄添盛,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现定居德国,译有《哲学百科》《追忆一回普鲁斯特》《瞧一眼尼采》《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是一本全面的康德传记,不仅介绍了他童年的压抑的教育,也有他成名前后的人事纠葛,晚年康德之所以如此,恐怕也与他的人身经历有关,哲学是纯粹的,然而宗教、教职斗争,还有与皇权的关系,越是知名的人社会负担也越重。同时这本书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康德思想研究集,它几乎涵括了康德所有的成熟作品,是对康德哲学思想的鸟瞰,阅读本书,不但能了解康德的生平,也是对康德学术的认识,而且,你绝不会读不过15页。
  ——《信报》
  
  ★康德是一位活生生的、热心肠的思想家。曼弗雷德·库恩的《康德传》再好不过地为此做了注脚。曼弗雷德·库恩……另辟蹊径,揭示出了康德生动的成长史,从而避免了传统传记或者对其进行毫无瑕疵的包装,或者陷入到枯燥的学理讨论的做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目录

哥尼斯堡的中国人(代序)/谢文郁

作者识
人物表
康德生平与著作年表
前言
第一章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1724—1740)
第二章 大学生与家庭教师(1740—1755)
第三章 优雅的硕士(1755—1764)
第四章 重生及其意含(1764—1769)
第五章 沉默的岁月(1770—1780)
第六章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1780—1784)
第七章 道德形而上学的创始人(1784—1787)
第八章 与教会和王室的磨擦(1788—1795)
第九章 老人(1796—1804)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编后记

精彩书摘

第六章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学批判(1780—1784)
  纯粹理性批判:“最多只是两个信仰对象而已”?
  前面提到康德声称《纯粹理性批判》在四到五个月之间完稿,“振笔如飞”。其他的证据也支持这个说法。哈曼在1780年6月11日写信给赫尔德说:“康德还在写他的形而上学与自然理性道德学,对于进度的落后丝毫不以为意,因为那样可以使作品更完美。”⑥8月15日,他又说,康德预计在圣米迦勒节(Michaelmas)完成《纯粹理性批判》,距当时约有六个星期。在9月7日,他写信告诉哈特克诺赫(Hartknoch)说:“康德教授不会食言,即将在圣米迦勒节完成著作,他还无法决定在您那里或在哈通(Hartung)那里出版,非常希望能在此地(哥尼斯堡)付印。”⑦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康德在1780年5月或6月撰写最后的定稿。他写这本书的程序似乎与其他作品没有两样。博罗夫斯基认为康德写作此书的方式没有什么特别。他的形容如下:
  他先在脑中勾出一个轮廓,然后详细整理出来,把必要的补充或更仔细的说明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夹到匆匆写就的初稿里。过一阵子以后,他把全部的材料再整理一遍,然后干净而清楚地誊写一遍,准备付印。⑧
  雅赫曼说康德曾向他保证说:“《纯粹理性批判》里的每个句子都是先经过格林过目,在其不囿限于任何体系的持平判断的认可以后才写下的。”⑨如果这是真的(事实上我们没有怀疑其真实性的理由),那么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不是一个离群索居的思想家的作品,而是合作努力的成果。没有错,其中所有的观念都是康德自己的,呈现的也是康德自己的体系。但是我们不免要问,格林的评判为康德的初稿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雅赫曼认为,格林“对于康德的内心与性格无疑有决定性的影响”。⑩他甚至可能直接影响了《纯粹理性批判》与康德其他的晚期作品。无论如何,康德的作品中有不少用词与表述方式,都可以追溯到商业语言,例如“借贷”(Entlehnung)与“资本”(Kapital)等等。(11)再者,康德在格林死后写就的作品,比在这个朋友在世时所写的作品要难懂得多。
  康德所谓的只花了“四五个月”写成的《纯粹理性批判》,指的当然只是付印前誊写的最后阶段。该书最终的蓝图至少在一年前便已确立,而且部分的原稿甚至是70年代早期留下来的。这些原稿有部分保存至今,例如一部分关于“纯粹理性原则”的讨论,即所谓的《杜伊斯贝格遗稿》,以及一篇1777年10月将《纯粹理性批判》题献给兰贝特的文章:
  您的来函使我倍感荣幸。在您的驱策下,我开始尝试构思一个关于纯粹哲学的方法,接着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让我得以厘清当时仍朦胧幽晦的概念。随着我一步一步往前,视野也渐渐扩展,而答案也越来越遥远。就思辨的部分而言,这部作品或可视为一种替代式的答案。由于此书是在您的激励与提示下完成的,我希望它能完全归您所有,并继而加以阐发。(12)
  然而对兰贝特而言,康德的书却出现得太晚。他在1779年便已去世。他是否比其他同时代的人更了解并欣赏该书,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有许多人会认为,对于其他人而言,康德的这本书不是出现得太晚,而是太早了。如果《纯粹理性批判》不能改变世界的话,至少它也将会改变哲学。
  最初的校正稿在1781年4月6日到达了哥尼斯堡。哈曼依他从康德得到的稿件顺序阅读,在5月5日,他开始挑剔这本书的长度。“这么厚重的书不仅与作者的地位,也与纯粹理性的概念不相称,他把纯粹理性对比于粗俗慵懒的理性,也就是说我的理性,说它只喜爱惯性力量(vim inertia)或是附庸风雅的倒逆论法(hysteron porteron)。”(13)最后,他在1781年7月22日得到了装订成册的《纯粹理性批判》,“当作早餐”。(14)
  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回答在哲学里始终很重要的三个基本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我们可以说,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处理的是第一个问题,但是他没有直接回答它。他感兴趣的主要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而是一个有限制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绝对且无条件地知道些什么?以他的术语来说,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可以先天且独立于经验地认识到什么?”(15)换句话说,康德想要回答的问题是:形而上学家(包括他自己)所寻找的那种知识是否可能?该书大体上是在证明,传统的形而上学是一个根本的错误为基础,因为它预设我们对于独立于经验以外的世界可以拥有实质的知识,而康德认为我们不能有效地提出这样的主张。
  康德称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张为“先天综合判断”。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先天地认识独立于经验以外的世界。但他也没有追随旧有经验主义哲学的脚印,认为一切的知识来自经验,并且把知识归结于感觉和反省。康德认为所有知识都有个先天的要素。就如他在就职论文里主张的一样,他认为我们替可知世界提供了形式。事实上,我们以及其他类似于我们的有限存在者,必然有个认识机制,而可知世界的形式层面便是由它建构出来的;而让我们得以作出关于这个世界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便是这个认识机制。这些先天综合的主张,与实在性本身无关,而仅仅涉及如我们这样的存在者所经验到的世界。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于显现在眼前的世界作出先天综合判断,完全是因为我们拥有让我们得以去经验世界的认知原理。正因为如此,这些判断不可以视为对于独立在我们的认识机制以外的世界的判断。如此,形而上学只能告诉我们经验的预设为何,或者一切经验的实现条件是什么。此后,康德便称一切关于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的研究为“先验”研究,因而称自己的探索为“先验哲学”(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康德称先天的认识论条件为“形式”,一切的知识都必然臣属于它。接着他又把形式分成三类,亦即:一、感性形式;二、知性形式;三、理性形式。

前言/序言


《静默的深邃:一位思想巨匠的心灵轨迹》 本书并非仅仅描绘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一位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乃至人类思想进程的伟大灵魂的旅程。它试图剥离那些陈旧的学术术语,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伊曼努尔·康德这位普鲁士哲学家,从一个平凡的柯尼斯堡青年,最终蜕变为“批判哲学”开创者,其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思想的光芒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孕育、闪耀,并最终照亮后世的。 我们并非要简单罗列康德出生在哪一年,在哪所大学任教,或者他每天几点起床吃几顿饭这些浅层信息,尽管这些事实构成了他生活的骨架。更重要的是,本书旨在揭示这些骨架之上,是如何生长出那血肉丰满、思想璀璨的生命体。我们将一同潜入他所处的时代——一个启蒙思想正在播撒火种,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交锋,传统宗教与新兴科学激烈碰撞的欧洲。康德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的每一个思想火花,都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科学发现、甚至是当时的政治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事的开端,是从柯尼斯堡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开始。在那里,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孩,被严谨的宗教信仰和充满学识的家庭环境所浸润。他的童年,或许充满了对真理的稚嫩探求,对世界的好奇张望。这种早期的生命体验,如同种子一般,在他日后复杂的哲学体系中,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我们将追溯他求学时期的点点滴滴,那些陪伴他度过无数个日夜的书籍,那些激发他思考的课堂讨论,以及那些塑造了他早期世界观的导师们。是哪些古希腊哲人的智慧,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思想的魅力?是哪些科学的进步,让他开始审视人类认识能力的边界? 本书将着重描绘康德学术生涯的几个关键转折点。在他早年,他曾一度陷入“形而上学的沉睡”,如同一个漫无目的的探险者,在抽象的概念海洋中漂泊。是什么样的思想冲击,最终将他唤醒?或许是休谟那个尖锐的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康德内心深处的波澜,迫使他重新审视理性与经验的关系。他开始思考,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我们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是否存在着超越经验的普适性知识?这些疑问,如同夜空中的星辰,指引着他迈向一条前所未有的哲学之路。 《实践理性批判》的诞生,绝非一蹴而就。它是在漫长而艰苦的“批判”过程中完成的。我们将深入剖析康德如何一步步地构建他的“先验唯心论”,他如何区分“现象”与“物自体”,以及他如何界定“纯粹理性”的疆域。这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展现一位思想家如何以非凡的毅力,挑战人类认识的极限。我们会看到,他如何将经验主义的“感官输入”与理性主义的“先天范畴”相结合,试图建立一个既尊重经验事实,又保留理性预设的知识体系。他并非否定经验,而是要说明,经验之所以可能,离不开我们心智中先天的结构。 然而,康德的伟大之处,绝不仅限于认识论的革新。《实践理性批判》的出现,标志着他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的道德领域。本书将详细阐述他提出的“绝对命令”,这一道德律令,如同灯塔一般,指引着人类在纷繁复杂的道德选择中,找到坚定的方向。我们将探讨,康德如何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自由意志,以及“责任”在他道德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他不是一个空谈道德的哲学家,他试图找到一种不受外在功利、情感影响,而是源于纯粹理性本身的道德法则。我们会看到,他如何挑战当时流行的道德理论,是如何坚持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不是将其归结于习俗、情感或宗教的命令。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将触角伸向了美学和目的论。他如何看待艺术的美?美的感受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先验的共同性?他如何理解自然界的和谐与秩序?这些问题,展现了康德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他试图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来弥合理性与自然、自由与必然之间的鸿沟。本书将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他对崇高与优美、自由与自然目的的区分,以及这些判断的“无利害性”和“普遍性”特征。 然而,康德的内心世界,并非总是平静的。他的思想,也曾遭受质疑和挑战。本书不会回避他所面临的学术争议,以及他在晚年所经历的困境。例如,他如何回应那些对他“物自体”概念的批评?他对当时一些社会和政治事件的看法,又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我们将展现一个真实的康德,一个并非完美无瑕,而是不断在思考、修正、前进的伟大灵魂。 本书更关注的是,康德的思想,是如何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方式,渗透到后世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乃至社会伦理的方方面面。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从存在主义的个体抉择,到当代的认知科学,几乎没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能够完全绕开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他所提出的“主体性”观念,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知识、道德和个体价值的方式。他关于自由、责任、人权的思想,更是成为现代西方社会的基石。 最终,本书希望呈现的,是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康德。他是一位思想的巨人,他的著作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通过对他的生活轨迹、思想演进和核心观念的细致梳理,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理性能力的潜能,以及个体在追求真理、道德和自由过程中所肩负的使命。这不是一本僵化的学术传记,而是一次与一位伟大思想者的灵魂对话,一次对人类思想史最璀璨篇章的深度回溯。我们将尝试描绘出,这位“普鲁士的伏尔泰”,是如何用他的智慧,为人类文明注入了永不熄灭的理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康德传》这本巨著,我的心中充满了对这位哲学巨匠的敬仰和好奇。我深知康德哲学体系的宏大与深刻,而理解其思想,离不开对其人生经历的了解。这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其内容的详实和深入。我迫切想知道,康德是如何在那个思想活跃但充满矛盾的时代,独立地发展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他对理性、经验、道德、审美等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这些概念是如何相互联系,构成他思想的骨架?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康德个人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他的生活习惯、他的社交圈,甚至是他对科尼斯堡这座城市的感情,这些都可能为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提供独特的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康德不仅仅是一位坐在书斋里的思想家,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思想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中形成的。这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进行深度对话的邀约。

评分

从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康德的尊重和对这部传记的用心。我一直对启蒙运动时期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的生活状态非常感兴趣,总觉得他们的个人经历和他们所提出的哲学理论之间,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康德的“绝对命令”和“物自体”这些概念,在我看来如同难以企及的高峰,总是让我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贴近读者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康德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的哲学体系的。他童年的经历,他的求学之路,他与同时代思想家们的交流,这些都会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土壤。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康德是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外界纷扰,专注于自己的哲学探索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挖掘他晚年的一些生活细节,那些关于他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转变,是否会在这部传记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哲学家的传记,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视那个伟大时代的思想脉络,以及一位思想巨匠的心灵世界。

评分

不得不说,《康德传》这本书的篇幅着实令人震撼,光是看着就觉得它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我一直对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和“道德哲学”感到非常着迷,但也常常觉得这些概念深奥难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为生动和易懂的方式,带领我走进康德的世界。比如,书中会详细介绍康德是如何从早期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争论中,发展出自己的批判哲学的吗?他“哥白尼式的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哲学观念的?我特别想知道,在书中,康德的个人生活经历,例如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爱情观(如果书中有所提及的话)、以及他晚年的健康状况,是如何与他的哲学思想相互呼应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堆砌,更能展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康德。从这本书的厚度来看,它一定包含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理解康德哲学的一把金钥匙。

评分

拿到《康德传》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分量十足,无论是纸质的厚度还是内容的分量,都让人对其寄予厚望。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就必须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塑造了他思想的那些个人经历。康德的哲学,尤其是他的批判哲学,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了解它的重要性,却总觉得难以真正把握其精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走近康德,理解他思想发展的逻辑和深度。书中是否会着重描写他在面对质疑和挑战时,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的?他与当时其他重要思想家,比如卢梭、伏尔泰等人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又是如何影响了他的哲学观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康德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致描绘,比如他的阅读习惯、他的教学方式,甚至是他与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或许能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的一些哲学思考。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求知之旅,一次与智者对话的契机。

评分

这本《康德传》实在是太厚实了,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思想重量。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充满好奇,而康德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翻开书页,就被作者详实的考证和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文字间流淌着一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仿佛能看到一个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者,在科尼斯堡的街头踱步,思考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道德困境。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康德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比如他是否像传说中那样规律到钟表的指针都跟着他的步伐走?他的哲学思想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孕育而生的?那些著名的“三大批判”,书中又是如何解读其核心的,又如何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阐释的?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单凭这厚重的篇幅和作者的功力,我已然感受到这是一次深入探索一位伟大思想家心灵深处的旅程,是一次与智慧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思考,造就了这位“哲学上的哥白尼”,他的人生轨迹又与他的哲学体系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评分

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波溅。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是无边的。

评分

哈哈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

活动价购买,比较划算!

评分

这是一部康德的思想传记,旨在呈现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扎根于并回应他的时代——西方世界发生最重要变化的18世纪。本书较不着眼于康德的标准哲学作品,而是专注于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和当时世界重大事件之间的关联。在不忽略康德生平与著作的代表性细节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为叙述的轴线,带领读者巡礼康德曾经走过的旅程——从探讨牛顿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学者,到捍卫启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伟大思想家。[1]

评分

很好。…。。。。。。。。

评分

????????

评分

优惠卷有时能抢到,但是要不想买的不能用卷,要不就是缺货

评分

不错的书,一本了解康德的好书

评分

迄今最全面可靠、轻松易读的康德传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