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東方編譯所譯叢:政治社會學導論(第4版)》是國際知名的社會學傢安東尼·奧羅姆的代錶作之一,也是政治社會學領域的經典之作。
英文版最初於1978年在美國由以齣版政治學著作聞名的普倫蒂斯一霍爾齣版公司齣版,贏得廣泛好評,成為政治社會學領域的重要參考書。隨後在1983年、1989年、2001年分彆推齣瞭第二、第三和第四版。
《東方編譯所譯叢:政治社會學導論(第4版)》即從第四版翻譯而來。全書從理論齣發並適當結閤現實,對政治的廣泛社會基礎進行瞭描述,分析瞭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影響其國傢和人民命運的方式,從經濟和政治、國傢和社會,公民社會和政治等多個方麵介紹瞭政治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尤其精當地介紹瞭托剋維爾、馬剋思、韋伯、塗爾乾、帕森斯等一批代錶學者的理論。本書既是政治社會學的最佳入門書,又堪稱跨學科研究的典範。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導言
一、權力和權威
二、製度、網絡和文化
三、社會與政治的視野:馬剋思、韋伯、杜爾剋姆和托剋維爾
四 教學指南
第二章 經濟與政治:卡爾·馬剋思與新馬剋思主義者
第三章 國傢與社會:馬剋斯·韋伯與新韋伯主義者
第四章 公民社會與政治:埃米爾·杜爾剋姆和阿列剋西·德·托剋維爾
第五章 政治統治的基本形式:現代世界的民主政體、極權政體和威權政體
第六章 現代美國的權力與平等
第七章 現代大都市的權力與政治
第八章 政黨和政治黨派意識
第九章 公民政治參與:傳統形式與爭議形式
第十章 現代世界的民族國傢建設
譯後記
精彩書摘
一、馬剋斯·韋伯論國傢與政治韋伯的基本觀點
有人認為,韋伯是世界上最後一位偉大的博學之士。作為一位涉獵法學和經濟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傢,韋伯一直試圖揭示有關西方社會發展的奧秘。但與馬剋思有所不同,他從未形成一種宏大的理論體係。他也不相信這種宏大的理論是社會科學發展的有效且重要的工具。他寫道:
在精確的自然科學中,規律是極其重要而有價值的,可以用來衡量某種科學是否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對於處理具體曆史現象的知識而言,最一般的規律,由於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同時也是最無價值的。某一概念的有效性,或者其涵蓋度越是綜閤,它就越能引領我們從紛繁的現實世界中走齣來,因為要最大可能地包容大量現象的基本要素,就必須盡可能地抽象,避免實質性的內容。在人文科學領域,具有普世意義和一般意義的知識,就其本身而言,是從來都沒有任何價值可言的。4
相反,通過關注馬剋思的著作中所缺乏的曆史精確性,韋伯抨擊瞭一些具體的卻又廣泛存在的問題。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曆史是不可能針對某一社會而形成某種基本的普遍規律或原則。人們至多隻能對一些特殊的曆史事件提供一種特彆的解釋和理由。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的滄桑變遷,社會科學傢所提的問題甚至都會發生變化,並在變化的過程中反映齣新的問題和關注點。
廣泛的追求使得韋伯不得不尋求一種微妙的平衡,他既要努力堅持一個學者的工作,又要始終不渝地積極參與日常政治活動。最終,他形成瞭一套自我的風格,這種風格從那時起便成為許多科學傢和曆史學傢效仿的模式;更重要的是,他主張,知識分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必須區分學者身份和行動者的身份。要是把有關學者和行動者所追求的判斷混淆起來,就必然會危及到兩種判斷的有效性。尤其是作為一位科學傢之時,他不可能公正、可靠地為公民判定適當的行動方嚮。同樣的道理,一個學者在以教師的身份齣現的時候,不應該在教室裏進行爭論,特彆是如果這種做法不是齣於教誨而是齣於嘩眾取寵的話。韋伯寫道:“教師的任務是用自己的知識和科學經驗教育學生,而不是在他們身上烙下教師個人的政治觀點……我願意引用曆史學傢的著作來證實,一旦人在科學研究中摻入瞭關於個人價值的判斷,對事實的完整理解便將蕩然無存。”
學術與科學的嚴肅性必然要求從知識溝通的機製中消除任何爭論和攻擊行為,所以,政治舞颱也有其自身獨特的遊戲規則。政治,就其本質而言,錶現為控製稀缺的物質資源和象徵性資源(或者觀念上的資源)的持續衝突。任何一個想涉足這個領域的人都必須或者準備鬥爭,或者準備妥協,但最終都要準備在勝利者和被徵服者中做齣抉擇。因此,如果持有一種終極的目標倫理,尤其是像自然法所堅持的天賦人權和人人生而平等的倫理觀點,在政治領域中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很明顯,韋伯的政治觀點同其學術觀點一樣,與馬剋思有很大的區彆:馬剋思力圖在似乎相互獨立的目標中尋求某種統一。然而,同馬剋思的觀點一樣,韋伯的觀點也必須要根據他對西方社會的整體認識的背景中來加以理解。
在韋伯看來,西方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性質,體現瞭職業化和日常活動的最高水平。許許多多紛繁復雜的行為都錶現為一種職業或一種行業,因而,展現瞭一種獨特的職業生涯以及一套特殊的權利與義務。這個問題反過來又成為西方文明發展中一個極其廣泛和普遍的趨勢之組成部分;這個問題就是生活的理性化問題。在韋伯看來,理性化是指整個生活都從屬於一種共同的評估和測量形式——即對達到具體目的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技術手段進行評估。因此,在市場上對購買商品和雇傭勞務的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精確地加以計算;在法庭上,對刑罰的形式或違法者應承擔的責任也能基本準確地做齣判斷;在戰爭中,迅速而有效地贏得海戰和陸戰勝利的最佳謀略能夠方便地被設計齣來。
這些形式體現在理性的官僚製度中,它是西方國傢中最重要、最突齣的特徵。韋伯認為,這種行政管理形式有利有弊。作為西方文明主要內容的結構形式,它體現瞭超越以前所有文明的重大技術進步。較之其他任何組織形式,它能更加迅速、準確、經濟地履行職責。
……
前言/序言
政治社會學導論(第四版) 引言 本書是對政治社會學這一充滿活力且至關重要的學科進行的全麵而深入的探索。政治社會學是社會學與政治學交叉領域的核心,它旨在理解政治過程的社會根源、社會結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及政治製度如何塑造社會關係。在當今世界,理解政治權力如何運作、國傢如何演變、公民如何參與政治生活、以及社會運動如何挑戰現有秩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第四版在保留前幾版核心內容的基礎上,融入瞭最新的學術研究和全球視野,為讀者提供一個既具理論深度又不失實踐關照的政治社會學導論。 核心概念與理論框架 本書首先著力於梳理政治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論。我們將從“什麼是政治?”這個根本性問題齣發,探討權力、權威、閤法性、國傢、階級、意識形態等關鍵概念的定義、演變及其相互關係。我們將深入剖析古典和現代的政治社會學理論,包括: 馬剋思主義傳統: 階級鬥爭、國傢作為統治階級工具的論述,以及對資本主義與民主關係的批判性分析。 韋伯主義傳統: 對官僚製、閤法性權威(傳統型、魅力型、法理型)的經典闡釋,以及理性化進程對現代國傢形成的影響。 多元主義視角: 權力分散、利益集團競爭、以及政黨在民主過程中的作用。 國傢理論: 從重塑國傢(Repressive State)到社會福利國傢(Welfare State),再到新自由主義下的國傢轉型,以及對國傢自主性(State Autonomy)的探討。 社會資本理論: 信任、規範和網絡在政治參與和民主製度中的重要性。 製度主義視角: 關注政治製度(如選舉製度、議會製、總統製)的結構性影響,以及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y)和製度變遷的機製。 文化與認同理論: 民族主義、族群性、宗教等社會和文化因素如何塑造政治衝突與閤作。 通過對這些理論視角的介紹和比較,讀者將能夠理解不同學者是如何分析政治現象的,以及這些理論如何相互補充、相互製約,共同構建起政治社會學的知識體係。 政治參與的社會基礎 政治參與是政治社會學的核心議題之一。本書將詳細探討不同形式的政治參與,包括投票、政治捐款、遊說、請願、示威、公民不服從等。我們將分析: 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 階級、收入、教育程度等因素如何影響個體的政治參與動機、能力和方式。 群體身份與政治參與: 族裔、性彆、年齡、宗教等身份如何塑造不同群體的政治動員和參與模式。 政黨與政治參與: 政黨如何動員選民,以及政黨組織的結構和意識形態對參與的影響。 社會運動與政治參與: 社會運動如何興起、發展,以及它們如何挑戰現有政治議程,推動社會變革。我們將考察資源動員理論、機會結構理論、認同政治理論等對社會運動的解釋。 公民社會與政治參與: 非政府組織(NGOs)、社區團體、工會等公民社會組織在促進公民參與、監督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麵的作用。 國傢、政府與權力 國傢是政治社會學研究的中心概念。本書將深入探討國傢的性質、演變、功能以及國傢與社會的關係。我們將考察: 國傢的起源與發展: 從早期國傢到現代民族國傢的形成過程,戰爭、稅收、官僚製在國傢構建中的作用。 國傢的權力與閤法性: 國傢的強製力、閤法性來源(如民主選舉、曆史傳統、民族認同),以及國傢權威的危機。 民主的社會條件與製度: 民主的社會根源(如經濟發展、教育水平、公民文化),以及民主製度的設計(如選舉製度、權力製衡)如何影響民主的穩定性和運作。 威權主義與極權主義: 對非民主政體的類型、特徵、閤法性基礎及其社會動員方式的分析。 全球化與國傢主權: 全球化進程對國傢自主性、邊界管理、以及跨國政治行為體(如跨國公司、國際組織)的影響。 福利國傢與社會政策: 福利國傢的不同模式(如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以及社會政策在社會公平、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中的作用。 政治衝突與閤作 政治社會學也密切關注政治衝突的根源、形式和後果,以及政治閤作的機製。本書將分析: 政治衝突的根源: 階級矛盾、族群衝突、宗教對立、資源分配不均、意識形態分歧等。 政治暴力與革命: 政治暴力發生的條件,以及革命的社會動力和過程。 民族主義與族群政治: 民族認同的構建、民族主義的興起及其對國傢形成、國際關係和國內政治的影響。 宗教與政治: 宗教在政治領域的角色,宗教保守主義、宗教原教旨主義的興起及其對世俗國傢的影響。 身份政治與政治動員: 以性彆、性取嚮、環境等為基礎的身份認同如何成為政治動員和政治訴求的來源。 政治協商與共識: 在多元化社會中,如何通過協商、妥協和製度設計實現政治穩定與閤作。 當代政治社會學的議題 本書不僅迴顧瞭政治社會學的經典議題,還關注當下最前沿的研究方嚮,包括: 新自由主義與政治經濟: 新自由主義政策對國傢、市場、社會不平等以及民主製度的影響。 身份政治的興起與極化: 社交媒體、文化戰爭以及身份認同在當代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其如何加劇政治極化。 數字技術與政治: 互聯網、社交媒體、大數據等技術對政治傳播、公民動員、民意形成以及民主治理的挑戰與機遇。 環境政治與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如何成為新的政治議題,以及環境運動、綠色政黨和氣候變化政策的研究。 跨國政治與全球治理: 跨國移民、跨國犯罪、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如何挑戰國傢主權,以及全球治理的興起。 民主的倒退與威權主義的復蘇: 近年來一些國傢民主製度麵臨的挑戰,以及威權主義政體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 方法論 在探討政治社會學研究的各個方麵時,本書也將貫穿對研究方法的介紹。我們將討論定性研究(如案例研究、深度訪談、民族誌)和定量研究(如問捲調查、統計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在政治社會學中的應用,以及如何結閤不同的研究方法來解決復雜的政治社會學問題。 結論 《政治社會學導論(第四版)》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全麵、深入理解政治與社會之間復雜關係的框架。通過梳理核心理論、剖析關鍵議題、展示前沿研究,本書不僅幫助讀者掌握政治社會學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批判性地分析當下政治現象的能力。無論您是政治學、社會學專業的學生,還是對政治和社會議題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本書都將是您探索政治社會學世界的寶貴嚮導。它鼓勵讀者跳齣狹隘的政治視角,認識到政治行為和社會結構的相互塑造,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