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表现了“二战”后人类体验到的黑暗与绝望,以及对生存状况的内在焦虑,他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将晦涩复杂的主题整合进富有暗示性且戏剧化的复杂图像中,正是这一鲜明的艺术风格使其在英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的艺术——他关于尖叫的人物和扭曲变形的人体的戏剧化图像——似乎体现了“二战”后人类体验到的黑暗与绝望。培根的这些画集中象征了现代人类生存状况中内在的焦虑,并且运用丰富的示意技巧暗中指涉了提香、委拉斯克斯、伦勃朗等前辈大师。尽管作为一个肖像画家出名——主要是画一些朋友,如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培根后来迁入的伦敦苏荷区波西米亚艺术圈的成员——培根的艺术视域跨越了不同的时空。事实上,他的主题包括了风景、神话、诗歌、电影和他自己戏剧化的生活。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培根将这些主题整合进富有暗示性而又晦涩难懂的复杂图像中。
马丁·哈默尔(MARTIN HAMMER)是著名的培根研究专家,多年来一直对培根的作品进行研究、讲授,并撰写相关文章。他写了两本有关培根的重要的学术书:《培根和萨瑟兰》(2005年)和《弗朗西斯·培根和纳粹宣传》(2012年)。哈默尔还组织了两场重要展览,一场是2005年于达利奇画廊为格雷厄姆?萨瑟兰举办的画展,另一场是2007年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美术馆举办的题为“裸体肖像”的展览。哈默尔现任肯特大学艺术史和艺术哲学教授。
★《费顿·焦点艺术家》系列丛书是一种专家向公众进行美育的丛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出版社经过精心筹划的少有的精致丛书之一。作者水平很高,编辑精良,观点既切近艺术的前沿,又能够说明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这套丛书不仅对普通读者是一个通过艺术家个案了解艺术的读物,对于专家来说,也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朱青生,北京大学教授
★因《艺术的故事》而蜚声世界的费顿出版社近年推出“焦点艺术家”系列,其中每位主人公在20 世纪里为当代视觉文化作出的共同贡献,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新的观看方式。要了解当代世界受到人为视觉化演变的历史与现状,这些主人公则是我们不可绕开的路标。
——邵宏,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这是一套关于当代艺术故事的全景式丛书,它以艺术家传记的形式为广大非专业和初级专业的读者提供了观看世界当代艺术的立体图卷,选目精良,文笔流畅,相信它也为我们撰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文本。
——黄专,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一位现代大师
与培根面对面
焦点①西尔维斯特的采访
焦点②培根和存在主义
焦点③来自摄影的素材
艺术成形期,1920 -1954年
焦点④《画作》,1946年
焦点⑤尖叫的嘴
焦点⑥谢尔盖·爱森斯坦
焦点⑦教皇画像
艺术生涯中期,1955 -1970年
焦点⑧肖像画:"生命的特质"
焦点⑨磔刑图
艺术生涯晚期,1970 -1992年
焦点⑩培根的工作室
年表
扩展阅读 / 图片版权
作品列表
拿到这本画册,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在装帧上对“重量感”的强调,这或许是向艺术家作品中那种沉甸甸的、无法逃避的宿命感致敬吧。我对这位艺术家(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他的生平)的作品有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将人类形体解构又重塑的勇气,让我感到震撼。我更看重的是,这类聚焦系列的出版物,能否在有限的篇幅内,精准地提炼出艺术家创作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和风格演变的主线。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成品,更是那些草图、笔记,甚至是那些被舍弃的尝试,因为正是这些“幕后花絮”,才能描绘出一个艺术家与媒介搏斗的全过程。如果这本书能有效地梳理出他早期对古典大师的借鉴,如何逐渐演变成他后期那种近乎暴力美学的独特语言,那么它就成功了。我期待的不是一份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堆砌,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对话,能让我站在艺术家的肩膀上,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形象边界。
评分从一个普通观者的角度来看,我最担心的是这类“焦点”读物,为了追求清晰和便捷性,会不会过度简化了艺术家的复杂性,导致最终呈现的形象变得扁平化和标签化。这位艺术家无疑是二十世纪艺术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颠覆性的存在,他的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辨是极其深厚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突破那种仅仅停留在“惊悚”和“怪诞”的表层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他的视觉语言是如何回应战后人类精神状态的困境的。比如,那些重复出现的、仿佛在尖叫的肖像背后,是否隐藏着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我希望看到的论述是充满张力的,能够引导我思考艺术的边界在哪里,以及艺术家是否有责任去描绘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选择避开的黑暗角落。如果这本书能让我看完后,对那些看似熟悉的作品产生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认识,那么它就是一本成功的导读。
评分我的收藏习惯中,总是偏爱那些在视觉呈现上同样具有高水准的艺术画册,因为对于视觉艺术家而言,图像的质量本身就是一种阐释。我非常关注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特别是对于那些色彩饱和度极高、对比度极强的作品,如何准确地还原艺术家笔触的力度和光影的层次,是检验一本优秀画册的关键。我希望这本册子在版式设计上能有所创新,比如利用大幅面的跨页来展示那些需要空间感来体现其震撼力的作品,或者用对比鲜明的布局来并置不同时期的作品,以突显其艺术轨迹的演变。对我而言,阅读艺术书籍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感官体验的再现。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有种身临其境地站在原作前的错觉,感受到那种油彩的厚度和画布的纤维,那么它就成功地超越了一本普通的介绍手册,成为了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深邃的色调和略带粗粝感的质感,仿佛已经预示了内部蕴含的强大艺术冲击力。我一直对那些挑战传统、直击灵魂的创作者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从我模糊的印象来看,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近乎野蛮的生命力。我期待看到的是一本能够深入剖析其创作心路历程的图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画作,更希望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那些扭曲的人物形象背后,隐藏着的时代情绪与个体挣扎。这本书的“焦点艺术家”系列定位,让我相信它会提供一个精炼而又深刻的视角,避开冗长学院派的分析,直奔核心的艺术表达。我尤其好奇,那些标志性的、被困在玻璃方框或笼子里的形象,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这位艺术家的独特符号的,希望通过这本册子,能找到一些线索,理解那种源自肉体深处的恐惧与欲望是如何被视觉化的。这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回顾,更像是一次对人类内在混沌的探索之旅。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类专注于某一位“重量级”艺术家的书籍,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一种“对力量的渴望”。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我以往的零星接触中,总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它不提供慰藉,只呈现真相,哪怕这个真相是丑陋的、令人不安的。我非常关心的是,这本书如何处理他作品中那种强烈的、近乎宗教仪式的痛苦表达。是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切入,还是更侧重于其个人心理创伤的投射?不同的解读角度,会导致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天壤之别。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种平衡的视角,既承认艺术的时代背景,又不忽视艺术家主观能动性的爆发。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材料运用和绘画技法的细节分析,例如他如何处理颜料的厚度和肌理,那就更好了,因为那些表面下的“斗争”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秘密。我需要的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那扇通往他复杂内心世界的门。
评分挺好的,搞活动时候买的很划算。
评分所以说,请不要把这句话当成一种心理安慰。我爹当年跟我说的时候,也更多的是一种勉励。
评分见到过英文原版的,印刷还是要比国产的好,但是英文是硬伤,还是选择看中文的吧
评分还不错,喜欢的画作有些少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希望能有所收获!相信京东,加油京东!
评分这套书非常棒,探索艺术家个人成长的重要线索,少有的优秀的引进版本,装帧精良,给力!
评分宝贝已收到,很好,很喜欢,下次还会再买。
评分趁618活动购入,很好,希望多点活动
评分正在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