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忌讳》是中国人系列丛书之一,中国人系列丛书共五册,分别是《中国人的饮食奥秘》、《中国人的悠闲》、《中国人的悟性》、《中国人的忌讳》、《中国人的苦乐观》。
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工作、学习、交友、生活等方面养成了诸多不成文的规矩。这可以说是中国人极力规避的东西。这些都包含有怎样地暗示?还蕴含了哪些文化?让很多人追思甚久。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都有怎样的忌讳?这些忌讳都有怎样的文化内涵?《中国人的忌讳》为您一一道来。
《中国人的忌讳》语言精练,提出问题精准,分析问题透彻,从多角度阐述了中国人的性格、心态、感情以及生活习惯等等。中国的平民百姓只所以要尽力远离那些“命大”于己的神圣的人体和不洁净的危险人体,当然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害怕那具有更强的神秘力量的人体通过接触、目视、语音的传导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是对自身以外人体的禁忌。除此之外,民间还相信,自己还需要对自己的人体采取一些禁忌行为,进一步确保自身人体的安全。《中国人的忌讳》主要是对中国人古今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此中作者的分析评价中肯善意,不乏精彩之笔,所以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王强(1959— ),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邓小军教授攻读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方向攻读博士学位。主要学术著作:《中国书法导论》、《中国人的忌讳》、《宋词说略》、《老子道德经新研》、《中国古代公文选注》、《唐宋词讲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2001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忌讳,是源于恐惧的。害怕遭天谴,在无力与天较量的情况下,只好自己约束自己,远灾避祸的主要方法,就是给自己划定一些禁区,先不说管用不管用,至少在心理上先安稳一些。
忌讳,是自古就有的事,也可以叫“禁忌”。“忌”和“讳”这两个字在“金文”里就有了,都有“顾忌”、“畏惧”的意思。“禁”,按汉人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是“吉凶之忌也”。这个字从“示”。“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即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说文解字》)。人之行为动止,要根据“天神”的暗示来趋避,“禁”就是禁止做那些“天神”已示之不能做的事。所以,所谓“忌讳”、“禁忌”者,在吾华先民那里,就是因心有所惧而对自己的言与行的一种约束。
忌讳,是源于恐惧的。害怕遭天谴,在无力与天较量的情况下,只好自己约束自己,远灾避祸的主要方法,就是给自己划定一些禁区,先不说管用不管用,至少在心理上先安稳一些。
自古以来,忌讳之说代代无穷无已,吾人生存之艰难,可想而知。天灾人祸,把人吓坏了,为了平衡这颗恐惧的心,就有了忌讳之说,避邪之俗,求神问卜,无非为保平安。这其实也是古今同理。现在的科学技术之发展远胜于古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一些道理也远较古人精通了。可忌讳之说、卜筮之俗,仍不能穷尽者何也?大概是今人固然没有了古人的那种害怕,可又生出一些古人没有的害怕,“恐惧”心仍在,“恐惧”的内容略有变化罢了。
人到底怕什么呢?首先是怕死!遍看古今中外的一些忌讳,大都是让你远离死地的。人之怕死,古今皆然,怕饿死、战死,怕让水淹死,怕被火烧死,怕让野兽吃了,怕让鬼勾了魂去……
有人说,先民对死并不恐惧,说他们认为灵魂不灭,说他们认为人死可以转世再为人,这大概都不甚可靠。古人的某些不怕死的说法或许也不能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的,说人死是回“天国”,说人死是解脱,说人死魂灵不灭仍可伺机托生为人云云,这都是不得已的说辞。丧礼葬仪之兴,是很久远的事,那么隆重地为一个死了的人送葬,无非是希望他走好,希望他到另一个世界过好日子,希望他能有一天回来与活着的人共享天伦之乐……但希望毕竟是希望,先民也不至于傻到在没有一个死人能回来的情况下,仍坚定不移地认为他终究会回来的吧?
我们从古代的典籍上看,从现存的一些野蛮部落的一些习俗上看,从域内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上看,有很多的忌讳,都是由怕死而来的。人之降于世间,第一位的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生存需要的被剥夺,是人生之大祸患。人饿了就得吃东西,没东西吃就得饿死,所以近山者打猎为生,以禽兽的肉果腹;近水者打鱼为生,以水生物果腹;平地上的人种五谷,以杂粮果腹。为了不遭饥荒,一方面要勤奋地劳作;一方面要求老天求神祇保佑,他们认为只要不侵犯神灵,神灵就不会惩罚他们让他们饿死,所以打猎者敬山神,打鱼者敬水神,种地的敬五谷神,任何侵犯神灵的事都被视为禁忌。
现在纳西族人还忌讳在水潭里洗女人衣服和小孩儿屎布,怕冲撞龙王神。上山放牧或做其他事情时,忌讳在立有三脚石或烧过火的地方撒尿,怕触怒石神。又,独龙族认为,家人外出打猎或下种之日,忌讳外人来访,怕打不到野兽,怕种子不发芽。他们还认为开大块的火山地,事前必须祭鬼,否则庄稼不长。又如,怒族猎人普遍忌讳打猎时说汉话和傈僳话,只能讲怒族话和藏话,因为崖神只听得懂怒话和藏话,打猎时如说别的族的话,崖神就不会赐给野兽(以上参见《中国原始宗教资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从这些现存的资料看,人们是忌讳触犯神灵的事的,再进一步究诘,那就是怕得不到吃的东西而被饿死。
与敬神灵相同,敬先祖,也是因为怕死。自古及今,围绕着丧葬、祭祖的忌讳,简直是多如牛毛。如父母逝去,寿衣不能有领子,衣服不能钉扣子,今山东犹遗此俗。我曾向长者询以何故,长者云:“领子”者,领子而去;“扣子”者,扣子不放。领着儿子去,扣押儿子不放,那不都是对为人子者的不吉吗?发明这种忌讳的,大概也是怕死人把活人带走,还是怕死。我曾问,寿衣不钉扣子难道要死者敞着怀入土吗?长者云:可以在两襟做两条带子。我问“带子”难道不可以解释成“带着儿子去死”吗?长者云:带子不系就没事儿。我说扣子不系难道不是一样的吗?长者云:多嘴!我并不想跟长者抬杠,也不是要说那忌讳的没道理,说出这事来,也是想明告诸君,所谓忌讳“领子”和“扣子”,都是因为心存一种对“死”的恐惧。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千万别犯忌讳把活人的命也搭进去。我曾在乡村见过很多葬礼,孝子贤孙们常大哭大喊云:爹呀,爷呀,你怎么去得这么快呀?你让我跟了你去吧!云云。可他们的爹呀爷呀的寿衣也是无领子无扣子的。看来那“跟了你去”的话不过是表达一种不愿意老人早逝的心情,并不是真正要跟了去的。至于“带子”何以不忌,大概也是因为已忌了“领子”、“扣子”,有了忌讳的代表,余下的也就不必沾滞于字眼儿了,谁让汉话里衣饰的名称中带“子”字的太多了呢?
……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巧思,它仿佛是一部层层递进的交响乐,从最表层的社会礼仪,逐渐深入到最深层的伦理观念。一开始的章节,可能只是关于言语上的避讳,读起来轻松愉快,像是在翻阅一本有趣的文化轶事集。但越往后读,那种震撼感就越发强烈,尤其是在探讨那些关于血缘、命运和人际关系中的无形界限时,作者的笔触变得极其犀利而精准。他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术语,而是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解剖了那些构成我们社会骨架的隐形规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解码器”。我过去总觉得有些社交场合的微妙气氛难以捉摸,读完此书后,很多原本模糊的界限突然变得清晰可见。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种心性的通透,让人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能更从容地把握分寸。坦白讲,这本书带来的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近些年我阅读其他文化类书籍时都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并非那种堆砌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化密码。初读时,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陈词滥调,关于迷信或者老旧习俗的简单罗列,但事实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似乎拥有将抽象的“禁忌”具象化的魔力,他不是在批判,而是在描摹一种无形的社会契约,一种渗透在日常言谈举止中的集体潜意识。比如,书中对于“数字”的敏感性解析,就让我对某些特定数字在我们文化中的权重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深入到家庭装修、商业命名甚至婚丧嫁娶中的微妙考量,被剖析得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传统文化复杂而精妙的自我约束机制。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回想自己过去那些不经意的行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惯”,背后都藏着这样一套精密的文化逻辑。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如同在一位博学的朋友家中做客,听他分享那些有趣却又发人深省的故事,绝不是那种枯燥的文献整理,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寻根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它避免了宏大叙事的沉闷,转而聚焦于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却通过这些细节,搭建起一座解读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宏伟殿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荒谬的民间禁忌时,所保持的那种既尊重又审慎的态度。他没有简单地贴上“愚昧”的标签,而是努力去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功能。读完关于特定方位和时间禁忌的章节,我仿佛穿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那些曾经不经意间忽略的礼节,如今都变得掷地有声。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巧妙,既有来自古籍的佐证,又有当下社会中仍在上演的鲜活场景,这种古今对照,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张力。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避讳”的操作手册,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的文化地图。文字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爱与关怀,让人在阅读的每一个段落都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读起来酣畅淋漓,思考的触角被不断延伸。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扫描报告。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忌讳”简单地视为落后或迷信的残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度适应了特定生存环境的文化策略。作者的笔触极其富有画面感,仿佛每一个案例都是一出精彩的舞台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趋吉避凶”的心理分析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人们如何通过建立一套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不可控的命运。读到那些关于生命周期和财富传承的章节时,我深切感受到那种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这本书的行文结构非常松弛有度,既有深入骨髓的分析,也有轻松幽默的穿插,让人在紧张的思辨之后,又能得到片刻的放松。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令人由衷敬佩的作品,它不仅填补了我对自身文化认知中的一些盲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更具同理心和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社会。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那些追求轰动效应的作品那样煽情或偏激,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克制,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不确定性”的敬畏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对文化现象的观察细致入微,仿佛一个极高倍率的显微镜,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微观动作和表情背后的文化驱动力。比如,关于“边界感”的探讨,书中描绘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关紧要的禁忌行为,来维护个人与群体、生者与死者之间脆弱的平衡。这种对内在秩序的维护,是许多外人难以理解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对周围人的行为进行“反向解读”,尝试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文化动因,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这本书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读物,它更像是一种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工具书,用以校准我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理解偏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