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人文書係:娛死記

天涯人文書係:娛死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皖 著,顔箏 編
圖書標籤:
  • 清朝史
  • 戲麯史
  • 李漁
  • 娛死
  • 文化史
  • 文學史
  • 古典文學
  • 明清文學
  • 天涯人文書係
  • 戲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566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39346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天涯人文書係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6
字數:26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生於江蘇徐州,1985年考入復旦大學新聞係,曾任《武漢晨報》副總編輯,現任《人物匯報》總編輯,知名樂評人。
  業餘從事音樂評論寫作,著有《迴到歌唱》、《聽者有心》、《民謠流域》、《搖滾1955―1999》等。
  善於點評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筆把保羅?西濛、黃舒駿、齊秦、王菲、U2、雅尼等這一個個與音樂有關的名字解剖給你看,但思考並未僅止於此,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從音樂的錶象背後透視瞭若乾的相關文化現象與社會現象。

作者簡介

  李皖,本書收錄的是作者06-08年的音樂隨筆與評論,文筆清新流暢,十分好讀。

  作者關注的是音樂本身和音樂之外所涉及的大眾流行文化。書中文章都有獨特的關注點,讀者可以通過此書以音樂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社會,彆有興味。

目錄

自序 3

第一編:域外來音 4

我的鮑勃·迪倫(一級題) 5

1970年約翰·列儂的觀點(一級題) 12

點燃我的火,讓我備受煎熬*(一級題) 16

冷眼看貓王(一級題) 26

再談貓王(一級題) 28

莫紮特、貝多芬、李白與杜甫(一級題) 30

王子變歌手(一級題) 32

雜色黑人帕帕·文巴(一級題) 35

傑夫·巴剋利:塞壬絕唱(一級題) 38

極限之外,還是極限(一級題) 42

在中國談爵士樂是一種奢侈(一級題) 45


第二編:民謠,總在發生 48

卑南山下,海之赤子(一級題) 49

母獅巴奈(一級題) 51

額爾古納與藍色原野(一級題) 53

西北有風(一級題) 55

老民歌的最後機會(一級題) 58

浪漫漫流大地——新疆音樂如是我聞(一級題) 60

誰在三鎮的黑夜裏淺斟低唱(一級題) 64

空(一級題) 68

褪色的紅白藍(一級題) 71

六世達賴喇嘛情歌(一級題) 73

多美麗呀(一級題) 78

幸福,幸福,危險,危險(一級題) 80

一個老靈魂,一件老故事,一副青春的身體,一座記憶的墳(一級題) 82

緻敬,民謠的亡靈!(一級題) 85

老馬的莫名驚心(一級題) 87

聽劉傢昌唱劉傢昌(一級題) 91

十三月裏的萬曉利(一級題) 93

洪啓,你在哪裏?(一級題) 95

於寂寞人間獨自祭奠(一級題) 97

聽,這些吉他的孩子 99


第三編:寂寞的收獲 108

他們唱起瞭英語(一級題) 109

優質男人的嘶喊(一級題) 113

第13號白日夢(一級題) 115

“唐朝”的舊靈還魂(一級題) 117

隻有糊塗,沒有清醒(一級題) 120

我們的愛在幻燈中飛舞(一級題) 122

少年如愛如佛(一級題) 124

轉過身(一級題) 126

曾經叫夏風的高楓(一級題) 129

世間女子潘越雲(一級題) 131

小資祖母(一級題) 133

花開不敗,終於失敗(一級題) 136

你是誰,我是誰,他們又是誰(一級題) 139

後來,我們都哭瞭(一級題) 141

女童頌贊(一級題) 143

周傑倫與方文山(一級題) 145

直到美麗早已置身事外(一級題) 148


第四編:伊甸園之門 150

費翔1987:海外赤子·偶像·二道販子(一級題) 151

從1986年的窗口望齣去——崔健是誰?(一級題) 152

郭峰1986:四川混混攪動北京城(一級題) 159

假如我是張藝謀(一級題) 161

傳奇的袁越和傳奇的美國民歌(一級題) 164

與我迥異的另一段民謠(一級題) 166

音樂辭典該告訴我們什麼(一級題) 168

過瞭二十年,無人來相會(一級題) 171

“一”,很多“一”——2007,誰是中國音樂的重量級作品(一級題) 175

2008年最佳中文唱片六張(為《南方周末》而作)(一級題) 177

同一戰壕裏的先鋒、小可愛與新民歌——中國民謠的2007年(一級題) 179

1992~2008,大眾視野中的大陸民謠 185

熱情是如何冷卻的——中國搖滾30年(一級題) 188

時代標記三十年(一級題) 195

30年,中國的伊甸園之門(一級題) 198

後記 204

精彩書摘

  我的鮑勃·迪倫(一級題)
  1987年,我在復旦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科學哲學老師齣瞭一道課外題:寫齣你心目中最偉大的五個人。我寫瞭愛因斯坦,還寫瞭鮑勃·迪倫,其他三個,記不清瞭。

  這個答案毫無疑問有齣風頭的意思。我幾乎完全可以肯定,沒有人知道鮑勃·迪倫,包括教授。所以,這是一份與眾不同的答案。鮑勃·迪倫能不能躋身我心目中最偉大的五個人?不一定。隻是因為我要與眾不同,我選瞭他。

  這份答案不隻是要寫名字的,還要寫為什麼。也就是,要寫齣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和評介。當時的評介是怎麼寫的,我已經完全沒有印象,但肯定不會超齣這樣的六句:“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 ),美國60年代風雲人物,也是當時青年精神的象徵。作為60年代潮頭浪尖上的人物,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評語:貓王艾爾維斯解放瞭我們的身體,而鮑勃·迪倫解放瞭我們的思想。迪倫含義深刻的歌詞,樸素簡潔、意氣風發的音樂,迄今依然是搖滾藝人難以逾越的高峰。他用左手寫著象徵主義的詩歌,將時代的事件、場景、心態統統化作富於藝術魅力的隱喻;右手則寫齣動人心魄的音樂和歌麯,這為他的詩歌注入瞭更強大的靈魂、更高揚的力量、更激蕩人心的激情。即便那些錶麵淺近的兩性情話,在迪倫飽經滄桑的歌喉演繹下,往往也成瞭充滿揭示性的時代的暗語。迪倫的歌麯具有一種隨口而齣、自然粗樸、同時卻又完美無比的特徵,證明樸素的內心激情有時比精心的藝術修飾更重要。”

  寫齣有這樣理解的六句話,我用瞭十年。當時我對迪倫的理解,很可能隻有第一句話,和歪麯的、殘缺不全的、漏洞百齣的第二和第三層意思。其中,對迪倫人格精神和思想脈絡的領悟,全部來源於迪剋斯坦的《伊甸園之門》,而對迪倫全部歌麯的瞭解僅僅是:他把那首優美得不得瞭的“答案在風中飄蕩”(Blowin' in the Wind),居然唱得如此難聽、如此過耳不忘。

  1989年畢業,我鬼差神使去瞭武漢,一個做夢也沒想過會去的城市。1991年鞦,在中南路新華書店麵朝大街的那一麵櫥窗上,我看到多達上百種、從來沒有見過的歐美流行音樂原版磁帶,像一個大閱兵的方隊,來曆不明,突然空降在鬧市。很多人名聞所未聞,認識的歌手中,最燙眼的就是鮑勃·迪倫。我毫不猶豫買下瞭鮑勃·迪倫的兩種:一種是《路上的血跡》(Blood on the Tracks,1974),還有一種是《噢,天哪!》(Oh Mercy,1989)。

  這些磁帶的聲音忽大忽小,像一個人在大風中的喊叫,忽然被颳散,又忽然冒齣來。音像店的老闆說這是因為受潮,在冰箱裏去一下濕,是可以恢復的。為此,我未來的老丈人傢的冰箱,除瞭裝菜,也開始裝滿塑料盒盒。音質變好瞭沒有呢?當然沒有。我是過瞭差不多有一個月的時間纔開始放棄讓這些磁帶重獲清晰的幻想;而明白真相則是到瞭一年之後:那些磁帶根本不是因為受潮,而是已經被廠傢消瞭磁,是國外銷毀的音像産品,我被那個雜種老闆給騙啦!

  但是我至今感激那個雜種。那些天,我上下班的隨身聽裏放的不是彆的,正是迪倫那一張《路上的血跡》。迪倫的另一張《噢,天哪!》因為在感染力、境界上遠遠不及,所以隻聽瞭一遍便被《路上的血跡》完全取代。它讓每天上下班的大巴像穿行在美國的暴風雨中。由於磁帶被消瞭磁,我必須把音量擰到最大,纔能聽到裏麵那微弱的人聲。而在混亂的嘩嘩聲和一陣鬆一陣緊的“風聲”中,通常我都會緊張著,在迪倫說書一般的敘述之後,全神貫注地等待那一句句意義不明、感情難辨的喊叫。這滄桑的、八萬英尺高的、老巫師一般的高喊,像一柄長劍,把混亂的漫長的昏暗一下子給對穿瞭,也像一束光從腳底、尾骨直通到天靈蓋,人一下子舒暢和放鬆下來。

  老實說,這是我在聲音世界裏經曆過的最大的力量。他在唱什麼,似乎不需要知道,一切都像是全被理解瞭,隻通過一個聲音,一下子貫通你。幾個月後,中南路音像店的磁帶從消磁改成瞭卡口,又幾個月後,我買卡口的地點從中南路移到瞭武漢大學——沒想到幕後那個最大的貨主,就和我住在同一個院子裏:在我傢西側不足百米之遙的三層樓房中,隱藏著武漢市最大的卡口帶貨倉。又幾個月,中南路的音像店開始甩賣瞭,那些來曆不明的、身上被砍瞭一刀或鋸瞭一口的音帶,在過往行人奇怪不解的目光中,像垃圾一樣堆在人行道上賤賣。又一個月後,原老闆消失瞭,音像店改換瞭門庭,重新走上主流音像大店的軌道;而固定的、流動的、忽然齣現又忽然消失的卡口帶小店小攤,開始在武昌、漢口此起彼伏。幾百萬武漢市民渾然不覺的城市中這一點小變化,在我的生活中卻引發瞭巨震。這是小平南巡前後的事。

  鮑勃·迪倫是我每遇必買的珍品,從消磁帶、卡口帶又到打口碟,我的書架上很快便積纍起迪倫從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各個時期的專輯。聽鮑勃·迪倫,就像聽我內心的聲音,既意外,又在意料之中。幾年之後,我開始著手翻譯鮑勃·迪倫的歌詞,又像翻我內心裏的東西,那些詞,也是既意外,又在意料之中。我聽英文歌不聽詞,除非是對著歌單,而迪倫的唱片從來是歌詞欠奉,特彆是他早期的經典之作,尤其如此。所以我對迪倫的許多詞全然不知,一直到1996年;真正見著那些詞之後,就像見著瞭老朋友,一點不覺得詫異,就像這些詞通過歌聲早已教給我一樣,雖然第一次讀到,卻像讀心中久已有的東西。

  我對迪倫心領神會。

  ……

前言/序言

  有一句不知來處的名言,據說是哲人歌德所說:“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這話說得很憨頭。幸虧歌德不生在現世。如果他敢在大庭廣眾麵前說這句話,大傢都要拿磚頭砸他。


  眼下,我們已經來到一個遊戲的世界,無人不遊戲,無處不遊戲,無事不遊戲。生活沒有意義,遊戲人生具有人人難以免疫的魔力,如果誰遊戲得沒心沒肺,就會無比帥氣,大傢都要像望星星般望他。有句纔發明不久的新名言說:你要是認真,你就輸瞭。


  成不成事算什麼?沒什麼瞭不起的,而且,既然生活沒有意義,你又能成什麼事呢?


  我已經看透瞭。無數人這樣告訴我。他們用遊戲人生的熱情,明白地告訴我,“人生就是這麼迴事”。


  但是,憑什麼知道瞭這一點呢?憑什麼古往今來的智者都成瞭大笨蛋呢?為什麼在他們看來,生活即使沒有意義,也是難以下結論的?


  誠實地說,我什麼都不知道,尤其是那些稍微重要的東西,我知道得很少。


  做到誠實很難。它需要認真,各種虛假都必須剝去,所以,這認真還很費力。它需要智慧,無關緊要的小聰明要丟掉,用笨力,想到底,所以這智慧可能還不小。它需要勇氣,為瞭真相必須與自己、與親人、與同道友朋告彆,所以這勇氣比踏遍地球四極更大。否則,所謂真誠,不過是一時熱血上頭,跟自我欺騙、跟睜眼瞎、跟濛眼混事兒,屬於一類。


  我不佩服傻瓜的真誠。從不。但我也發現瞭,我的一個個階段,都是一層又一層傻瓜的真誠。但我一直在試圖擺脫它。秉著真誠的立身原則,我發現瞭,我現在還是那最膚淺一層的傻瓜。


  但真誠的結果是,它會去掉一點傻,破除一點點魔咒,哪怕,一點點。


  這裏是一些樂評,它試圖聽到什麼。在黑暗中,看到一點亮光。


  娛樂時代,娛樂至死。還是有異見者,覺得這一切無趣透頂。“人生沒有意義”,“生活的意義就是快樂”,啊,除非我是憨頭,否則,這結論可真傻到傢瞭。


天涯人文書係:另冊精選 一部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一次對人類文明深層命題的叩問。 “天涯人文書係”的本意,在於探尋那些跨越地域、時間界限,卻又植根於人類共同經驗的深刻議題。本書係此番精選,匯集瞭三部風格迥異、主題卻異麯同工的重量級作品,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微的“人文景觀”。我們摒棄瞭對單一娛樂化敘事的追逐,轉而聚焦於知識的硬度、思想的韌性以及對世界本質的追問。 --- 第一捲:《失語者的遺囑:二十世紀符號學的黃昏與黎明》 作者: 阿爾貝托·費雷裏(Alberto Ferreri) (約500字) 費雷裏這部鴻篇巨製,是獻給所有對語言、意義和權力結構抱有敬畏之心的讀者的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它並非一部簡單的符號學入門讀物,而是一場對後結構主義思潮的深刻反思與一次激進的轉嚮。費雷裏以其深厚的古典學功底和敏銳的當代文化洞察力,揭示瞭“意義”在信息爆炸時代的脆弱性與操控性。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隨著媒介的泛濫和數字化的無限復製,符號的“在場性”正在消解,我們所麵對的,不再是堅實的指涉物,而是一個由漂浮的、自我指涉的影像和文本構成的“幽靈場域”。費雷裏細緻地剖析瞭從索緒爾的二元對立到德裏達的延異(différance),再到後現代對“宏大敘事”的徹底解構,最終提齣瞭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後意義時代”,一個所有錶達都可能淪為純粹“信號噪音”的時代。 他通過對七十年代批判理論、當代藝術中的“虛空美學”以及全球化語境下身份認同的瓦解進行案例分析,構建瞭一套全新的“衰變符號學”框架。書中對“沉默的有效性”的探討尤為深刻,費雷裏認為,在信息過載的噪音中,真正的反抗或洞見,往往隱藏在對既有話語體係的拒絕——即主動選擇“失語”。 本書的語言風格冷峻、精確,充滿哲學思辨的張力,適閤對理論思辨有深厚興趣的讀者。它挑戰瞭我們對“溝通即理解”的固有信念,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在所有聲音都被聽到的時代,我們究竟還剩下多少真正有價值的話語可以傾聽。 --- 第二捲:《巴爾乾的熔爐:民族誌視角下的身份建構與曆史的韌性》 作者: 伊琳娜·維特科娃(Irina Vitkova) (約550字) 維特科娃的《巴爾乾的熔爐》是一部紮根於田野調查、卻擁有史詩般廣度的民族誌傑作。它避開瞭傳統地緣政治分析中對衝突的簡單歸因,而是深入到巴爾乾半島數個世紀以來,不同族群、宗教和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共存與分裂的日常肌理之中。 維特科娃將巴爾乾視為一個活生生的“人類學實驗室”,在這裏,曆史的創傷並非綫性推進,而是像地質沉積層一樣不斷疊加、互相滲透。她通過對不同村落的口述曆史、儀式行為以及傢庭財産繼承方式的細緻描摹,展示瞭“民族”身份是如何在外部壓力(如奧斯曼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以及近代的民族主義浪潮)的擠壓下,被不斷地“重塑”和“重新激活”的。 書中尤其精彩的部分在於對“混閤性”與“純潔性”這兩種對立觀念的辯證分析。她指齣,在巴爾乾的許多地區,曆史上的通婚、語言的藉用和宗教間的互滲是常態,然而,每當政治危機來臨時,“純潔性”的意識形態便會迅速崛起,將這些曆史的交織視為需要被“淨化”的汙點。這種對身份認同的動態、矛盾且充滿張力的描述,遠比單一的民族敘事更貼近現實的復雜性。 《巴爾乾的熔爐》不僅是對一個地區的深入考察,更是對現代世界普遍存在的“身份政治”現象的一次深刻預演和警示。它告訴我們,曆史記憶的“韌性”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取決於社群在特定時刻如何選擇去“講述”和“實踐”自己的過去。本書語言樸實而富有畫麵感,充滿瞭對個體命運的深切關懷。 --- 第三捲:《隱秘的幾何:文藝復興早期科學與藝術的形而上學探源》 作者: 西濛·卡拉漢(Simon Callahan) (約450字) 卡拉漢的《隱秘的幾何》是一次穿越時空對人類理性高峰期的精準測繪。本書聚焦於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探討瞭數學、光學、透視法與神學、美學是如何在佛羅倫薩的作坊和大學中交匯、滲透,最終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西方世界觀”。 不同於傳統的藝術史或科學史敘事,卡拉漢的獨特視角在於他強調“形而上學的動機”。他認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傢和學者對精確透視(Perspective)的狂熱追求,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進步,而是一種深刻的哲學訴求——試圖用可量化的、上帝般的秩序來重建一個在經院哲學崩塌後感到迷失的人類宇宙。 全書以布魯內萊斯基的建築實驗、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的繪畫理論以及尼古拉·庫薩的“有限知識”哲學作為三大支柱,係統地論證瞭“和諧”這一概念如何從神聖的領域被工程化和視覺化。卡拉漢尤其關注瞭黃金分割、比例理論在音樂和建築中的應用,揭示瞭當時人們如何通過對“完美比例”的構建,來達到一種短暫的、人化的“神聖體驗”。 本書充滿瞭嚴謹的圖示分析和邏輯推導,展示瞭理性思維如何從抽象的數學概念中,具現化為可見的、可觸摸的、具有強大說服力的藝術作品。它為讀者提供瞭一把理解西方理性傳統的鑰匙,即科學與藝術從未是分離的,它們共同緻力於探索隱藏在現象背後的、不變的“隱秘的幾何秩序”。 --- 三本書的共同基調: 本精選集旨在提供一種需要深度投入的閱讀體驗。它不提供即時的滿足感,而是提供持久的智力挑戰。從符號的失效到身份的重構,再到理性秩序的構建,這三部作品共同構成瞭對人類理性、錶達與存在的復雜性的全景式觀察。它們是“天涯人文書係”對深度思考承諾的堅守。

用戶評價

評分

“天涯人文書係:娛死記”——這個書名在我的腦海裏迴響,它似乎蘊含著一種對現代社會病癥的精準捕捉。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在信息洪流和消費主義浪潮中,人類是如何被各種形式的“娛樂”所裹挾,以至於在不知不覺中,丟失瞭對生活本質的感受力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娛死記”,這個詞組,充滿瞭黑色幽默般的警示,它可能不是要講述一個個具體的死亡故事,而是要記錄下,在過度娛樂化和碎片化信息的衝擊下,我們精神世界正在經曆的“死亡”。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去解剖這種現象,去探尋其背後的社會、心理乃至哲學根源。這本書,是否會讓我們在短暫的“娛”中,看到一種長遠的“死”?是否會喚醒我們沉睡已久的思考能力,讓我們重新找迴對生命的熱情和對真實的渴望?這,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第一時間想到瞭後現代社會消費主義的種種麵嚮。我總覺得,“娛死記”這個詞,自帶一種反諷的意味,它揭示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在這個信息爆炸、娛樂至上的時代,似乎正在被各種形形色色的“快樂”和“刺激”所淹沒,而在這片喧囂之下,真正的思考、深刻的情感,甚至對生命本身的敬畏,卻在逐漸變得淡薄,乃至“死亡”。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構建他的論述?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還是通過嚴謹的社會學分析?我希望看到的是,他能帶領讀者走齣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娛樂”迷宮,去發現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或許,這本書會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讓我們重新思考“活著”的真正含義,以及我們在追求“好玩”的過程中,是否正在失去更寶貴的東西。它會不會提供一些走齣這種“娛樂至死”睏境的思考路徑,或者至少,讓我們對這種趨勢保持警惕?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不尋常的吸引力。“天涯人文書係”打上瞭“人文”的標簽,似乎預示著一種深刻的思考和對人類境況的洞察;而“娛死記”這個組閤詞,則激蕩起一種矛盾的張力,娛樂至死?還是在娛樂中見證死亡?抑或是對某種“死”的娛樂化錶達?這種標題本身就足夠讓人浮想聯翩,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書頁,一探究竟。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切入,去審視當代社會那種對即時滿足、感官刺激的無限追逐,以及這種追逐背後可能隱藏的空虛和麻木。或許,它會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過度消費信息、碎片化生活、以及在虛擬世界中尋找短暫慰藉的真實模樣。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現象的描摹,更是一種對深層原因的剖析,對這種“娛死”文化如何悄然侵蝕我們對生命本身的意義感和價值感的探討。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消遣”的東西,以及它們在塑造我們認知和情感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評分

一看到“天涯人文書係:娛死記”這個書名,我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它帶著一種探索的野心和批判的鋒芒。“天涯人文”四個字,奠定瞭其思想深度和人文關懷的基調,而“娛死記”則像一個充滿張力的悖論,暗示著某種危險的趨勢。“娛死”,在我看來,並非簡單地指代娛樂至死,它更可能是一種對當下社會文化狀態的深刻診斷,一種對人類在追求感官享樂和即時滿足過程中,可能付齣的精神代價的追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行一次思想的漫遊,去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消遣”的活動,是否正在悄悄地剝奪我們的思考能力,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被動和膚淺。它會不會揭示,當娛樂成為我們逃避現實、迴避思考的唯一齣口時,我們最終會走嚮何方?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種冷靜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為我們展現這一令人不安的圖景。

評分

“天涯人文書係:娛死記”,這個書名實在是太有畫麵感瞭!光是聽到,腦海裏就浮現齣無數個場景。我想象著,它可能描繪的是,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節奏飛快的時代,人們如何沉溺於短視頻、社交媒體、網絡遊戲,試圖從中獲得短暫的快感和逃避現實的壓力。而“娛死記”這個詞,則像一把尖銳的手術刀,直指這種沉迷背後的空虛和對生命意義的消解。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鮮活的案例,或許是一些普通人的故事,或許是一些社會現象的剖析,來展現這種“娛樂至死”是如何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這種現象背後的心理動因和社會根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們反思,我們所追求的“娛樂”,是否正在變成一種“自我麻醉”,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與真正的生活漸行漸遠?

評分

包裝不錯,正是我喜歡的,很好!

評分

這個答案毫無疑問有齣風頭的意思。我幾乎完全可以肯定,沒有人知道鮑勃·迪倫,包括教授。所以,這是一份與眾不同的答案。鮑勃·迪倫能不能躋身我心目中最偉大的五個人?不一定。隻是因為我要與眾不同,我選瞭他。

評分

作者關注的是音樂本身和音樂之外所涉及的大眾流行文化。書中文章都有獨特的關注點,讀者可以通過此書以音樂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社會,彆有興味。 我的鮑勃·迪倫(一級題)

評分

作者關注的是音樂本身和音樂之外所涉及的大眾流行文化。

評分

很好很好的一本書,看起來很好,正版圖書

評分

作者關注的是音樂本身和音樂之外所涉及的大眾流行文化。書中文章都有獨特的關注點,讀者可以通過此書以音樂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社會,彆有興味。 我的鮑勃·迪倫(一級題)

評分

很好很好的一本書,看起來很好,正版圖書

評分

=(^.^)=

評分

包裝不錯,正是我喜歡的,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