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是清代影響X大的論詩之作。其體製為分條排列,每條或述一評,或記一事,或采一詩(或數詩),有很強的針對性。《隨園詩話》的精華是其所闡發的“性靈說”的美學思想,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譽:“往往直湊單微,雋諧可喜,不僅為當時之藥石,亦足資後世之攻錯。”
袁枚(1716—1798),字子纔,號簡齋、隨園,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清代乾嘉時期代錶詩人、散文傢、文學評論傢。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閤稱為“乾隆三大傢”。代錶作品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捲十一
捲十二
捲十三
捲十四
捲十五
捲十六
補遺捲一
補遺捲二
補遺捲三
補遺捲四
補遺捲五
補遺捲六
補遺捲七
補遺捲八
補遺捲九
補遺捲十
古英雄未遇時,都無大誌,非止鄧禹希文學、馬武望督郵也。晉文公有妻有馬,不肯去齊。光武貧時,與李通訟逋租於嚴尤。尤奇而目之。光武歸謂李通曰:“嚴公寜目君耶?”窺其意,以得嚴君一盼為榮。韓蘄王為小卒時,相士言其日後封王。韓大怒,以為侮己,奮拳毆之。都是一般見解。鄂西林相公《辛醜元日》雲:“攬鏡人將老,開門草未生。”《詠懷》雲:“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時詩也。玩其詞,若不料此後之齣將入相者。及其為七省經略,《在金中丞席上》雲:“問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誰為濟世纔?”《登甲秀樓》絕句雲:“炊煙卓午散輕絲,十萬人傢飯熟時。問訊何年招濟火,斜陽滿樹武鄉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與未得誌時氣象迥異。張桐城相公則自翰林至作首相,詩皆一格。X清妙者:“柳陰春水麯,花外暮山多。”“葉底花開人不見,一雙蝴蝶已先知。”“臨水種花知有意,一枝化作兩枝看。”《扈蹕》雲:“誰憐七十龍鍾叟,騎馬踏冰星滿天?”《和皇上〈風箏》》雲:“九霄日近增華色,四野風多仗寶繩。”押“繩”字韻,寄托遙深。
二
楊誠齋曰:“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纔不辦。”餘深愛其言。須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勞人思婦率意言情之事;誰為之格,誰為之律?而今之談格調者,能齣其範圍否?況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國風》之格,不同乎《雅》《頌》:格豈有一定哉?許渾雲:“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裏無詩莫浪吟。”詩在骨不在格也。
三
前明門戶之習,不止朝廷也,於詩亦然。當其盛時,高、楊、張、徐,各自成傢,毫無門戶。一傳而為七子;再傳而為鍾、譚,為公安;又再傳而為虞山:率皆攻排詆嗬,自樹一幟,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處,各有乖謬處;總要平心靜氣,存其是而去其非。試思七子、鍾、譚,若無當日之盛名,則虞山選《列朝詩》時,方將搜索於荒村寂寞之鄉,得半句片言以傳其人矣。敵必當王,射先中馬:皆好名者之纍也!
四
於耐圃相公構蔬香閣,種菜數畦,題一聯雲:“今日正宜知此味;當年曾自咬其根。”鄂西林相公亦有菜圃對聯雲:“此味易知,但須綠野鞦來種;對他有愧,隻恐蒼生麵色多。”兩人都用真西山語;而胸襟氣象,卻迥不侔。
五
落第詩,唐人極多。本朝程魚門雲:“也應有淚流知己,隻覺無顔對俗人。”陳梅岑雲:“得原有命他休問,壯不如人後可知。”傢香亭雲:“共說文章原有價,若論僥幸豈無人?”又雲:“愁看僮僕淒涼色,怕讀親朋慰藉書。”王菊莊雲:“親朋共悵登程日,鄉裏先傳下第名。”皆可與唐人頡頏。然讀姚武功雲:“須鑿燕然山上石,《登科記》裏是閑名。”則爽然若失矣。讀唐青臣雲:“不第遠歸來,妻子色不喜。黃犬恰有情,當門臥搖尾。”則吃吃笑不休矣!其他如:“不辭更寫公卿捲,恰是難修骨肉書。”“失意雅不愜,見花如見仇。路逢白麵郎,醉簪花滿頭。”“枉坐公車行萬裏,譬如閑看華山來。”“鄉連南渡思菰米,淚滴東風避杏花。”俱妙。
六
餘作詩,雅不喜疊韻、和韻及用古人韻。以為詩寫性情,惟吾所適。一韻中有韆百字,憑吾所選,尚有用定後不慊意而彆改者;何得以一二韻約束為之?既約束,則不得不湊拍;既湊拍,安得有性情哉?《莊子》曰:“忘足,履之適也。”餘亦曰:忘韻,詩之適也。
初讀《隨園詩話》,我本以為這不過是一本古籍注釋,或是某位名傢選集的賞析。然而,翻開扉頁,展現在眼前的卻是另一番天地。袁枚先生以其汪洋恣肆的筆觸,信手拈來,卻字字珠璣,將曆代詩詞的創作緣由、時代背景、作者心跡,乃至當時的社會風貌、文人趣事,都描繪得淋灕盡緻。他批評時弊,不落俗套,對那些程式化的、矯揉造作的詩歌毫不留情;他贊美真情,不拘泥於格律,對那些發自肺腑、意境高遠的佳作贊不絕口。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性靈說”的論述,它打破瞭後人對詩歌的種種束縛,強調瞭詩歌的生命力在於作者真實的情感和獨特的感受。閱讀此書,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喜怒哀樂,品味他們字裏行間的深意。那些曾經晦澀難懂的詩句,在袁枚先生的解讀下,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讓我對中華詩詞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這本書不隻是一部詩詞評論,更是一部關於文學、人生、情趣的百科全書,每一頁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令人迴味無窮。
評分自從我開始深入接觸中國古典文學,總覺得缺瞭那麼一本能夠真正“點亮”詩歌的書。很多詩詞賞析,要麼太過學院派,要麼太過淺白,難以觸及核心。直到我偶然翻開瞭《隨園詩話》,纔算找到瞭那個一直尋覓的“知音”。袁枚先生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喚醒沉睡的詩意。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評論者,而是像一位和你並肩而坐的老友,一邊品茶,一邊聊著古往今來的詩人與詩歌。他的批評,帶著一種溫和的力量,從不尖銳,卻直指病竈;他的贊揚,更是發自肺腑,充滿真摯的喜悅。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意境”的闡釋,他說詩歌的妙處在於“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讓我對很多抽象的文學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座寶藏,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它不僅僅是在解析詩歌,更是在傳授一種欣賞文學、欣賞生活的方式,一種返璞歸真、迴歸性靈的藝術態度。
評分老實說,我之前對詩詞評論總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總覺得少瞭點什麼。直到我認真研讀瞭《隨園詩話》,我纔明白,原來詩詞的魅力,遠不止於字麵上的意義。袁枚先生以他非凡的纔情和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他不像很多評論傢那樣,把詩歌分析得支離破碎,而是能夠抓住詩歌的靈魂,將那些精妙之處娓娓道來。他對於“趣味”的強調,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意識到,好的詩歌,應該是能夠帶來愉悅的,是能夠觸動人心的。他用許多生動的例子,嚮我們展示瞭詩歌是如何誕生,又是如何傳遞情感的。我喜歡他那種輕鬆而又不失深刻的文風,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反而像是聽一位博學的朋友在講故事。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詩詞的理解,從“知其然”上升到瞭“知其所以然”,也讓我對文學創作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讀《隨園詩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袁枚先生的那種“真”。他對詩歌的評價,不摻雜任何世俗的功利,完全是以藝術本身的價值為準繩。他敢於挑戰當時文壇上的一些陳規舊習,大膽提齣自己的見解,這種精神在我看來,是極其可貴的。他筆下的詩人,都不是符號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人。他會去探究詩歌創作的動機,會去揣摩作者當時的心境,甚至會去描繪詩人所處的環境。這種細節的關注,使得他對詩歌的解讀,充滿瞭畫麵感和現場感。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一些被埋沒的、不為人知的詩人的關注,這充分體現瞭他那種不拘一格、海納百川的胸懷。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詩詞,更是在學習一種獨立思考、敢於錶達的勇氣,一種尊重原創、珍視真情的品格。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文學,是與心相通的,是能夠跨越時空的。
評分我始終覺得,好的詩詞評論,不僅僅是告訴讀者這首詩寫得有多好,更重要的是引導讀者去體會詩歌背後蘊含的情感和思想。而《隨園詩話》恰恰做到瞭這一點,甚至做得遠超我的期待。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娓娓道來。袁枚先生在點評時,常常會穿插一些生動的軼事,或是引述他自己的親身經曆,讓原本嚴肅的學術討論變得妙趣橫生。他對於一些詩歌的解讀,角度刁鑽,卻又鞭闢入裏,常常讓我拍案叫絕。例如,他對某首描繪山水的詩,不隻停留在景物的描寫上,而是深入挖掘作者身處異鄉、思念故土的情感,將山水之美與傢國之思巧妙地融為一體。這種將文學作品與時代、作者、讀者緊密聯係起來的視角,是我在其他詩詞賞析著作中很少見到的。更難能可貴的是,袁枚先生在評論中展現齣的那種超然物外、豁達灑脫的人生境界,也深深地感染瞭我。讀罷此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沾染瞭幾分文人的風雅和曠達,對生活有瞭更積極、更開闊的認知。
評分建議彆買這個版本,真的不是太多美好
評分還行吧!畢竟價格放在這(買瞭10本,30元)。書小而薄,印刷和紙張很一般;字較小行較密,注釋少。
評分挺好的
評分有綫裝書的感覺,遺憾的是字體小瞭些。
評分滿意
評分很不錯,性價比很高,物流很快。
評分原文,沒有注釋翻譯
評分這個係列終於買全瞭,一套簡潔實惠又全麵的國學大全,好評。
評分如果能夠加上一些翻譯就更好瞭,一般人如我一樣的還是不能理解書中大部分內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