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农半X的生活

半农半X的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盐见直纪 著,苏枫雅 译
图书标签:
  • 田园生活
  • 半农半X
  • 乡村生活
  • 自给自足
  • 慢生活
  • 自然生活
  • 生活方式
  • 个人成长
  • 治愈
  • 小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92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1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献礼大地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味地崇尚大都市的舒适,你真的幸福了吗?

半农半X,用减法快乐过日子
创造以自己为主角的人生
从“苦求没有的东西”到“发现既有的东西”

一定有一种生活,
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
回归人类本质。
一定有一种人生,
在做自己的同时,
也能够贡献社会

内容简介

所谓“半农半X”,就是一方面亲手栽种稻米、蔬菜等农作物,以获取安全的粮食(农);另一方面从事能够发挥天赋特长的工作,换得固定的收入,并且建立个人和社会的连结(X)。目的是追求一种不再被金钱或时间逼迫,而回归人类本质的平衡生活。作者认为,现今社会面临着环境(各种污染、温室效应)、食物(安全性、食粮自给率)、心灵(人生意义的丧失、物质享乐主义)、教育(科学、感性、生存力)、医疗设施与社会福利(社会文明病、高龄社会的看护),以及社会不安定(经济萎缩、失业)等种种问题,而半农半X的生活,是在这样的时代中,理想的生存方式。

作者简介

盐见直纪,1965年出生于京都府绫部市。大学毕业后,曾在邮购公司上班。1995年从作家兼翻译家星川淳的著作当中,受到了作者“半农半著”生活方式的启发,产生了“半农半X”的理念,自此致力提倡“半农半X”的生活主义-以永续型的简单生活为基础,并从事发挥个人天赋的工作。
1999年,三十三岁时因缘际会辞去工作返乡,开始实践“半农半X”的生活。2000年起,加入“郊山联络网·绫部”,将绫部的潜能与二十一世纪的生存之道、生活风格,透过网志「郊山的生活」传播给市内外的人。
现在,在忙碌从事自给农工作之余,也以“天职使者”的角色,发展自己的“X”,经营社会企业“后学园”。

精彩书评

每个人其实早已具备今生所需要的一切,只是不自觉而已。所有的一切早已被安排、准备妥当,用心去感知自己潜在的可能性,活用“既有的一切”,就能创造出“世界上未有的新事物”。 ——盐见直纪

目录

前言 为什么要提倡“半农半X”呢? 001

第一章 到农村去吧!那里曾是社会复兴之地 001
“半农半X”的精髓所在——人与人之间和乐相处
有可能建立以兴趣维生的社会吗? 003
摸索“X”的人——各式各样的田园生活 011
第一次的田园生活要如何开始呢? 022

第二章 俭朴的生活 远大的梦想——田园生活的乐趣 027
“半农”的意义——缩小物欲、获得健康、重拾家庭和乐
从事自己的喜爱的工作,同时不可缺少“半农”理由 029
“用减法过日子”——“半农”的生活原则 034
“减法的生活”有着大大的“加值” 039
以珍惜“生命”为出发点的饮食生活 046
种稻是家族与地方居民“共同体”的工作 054
农田里,丰富的生命处处可见 060
“农”是人们的教育道场! 065

第三章 你一定找得到!那块叫做“自我”的闪亮宝石! 071
“半X”的目标——“喜欢的”与“有用的”相协调
从“苦求没有的东西”到“发现既有的东西” 073
“郊山的生活”——打造独一无二的乡镇 084
从一粒种子看人间 094
现代所缺乏的是付出和分享的文化 102

第四章 那是“想做的事”还是“该做的事”? 111
创造以自己为主角的人生
冲绳的移居现象述说着什么故事? 113
恢复与万物的关系,才是“半农半X”真正的价值 121
都市生活和上班生活做不到的事 130
从“想做什么”到“做过什么”——自我探索之旅 137
“X”将成为改变自己的契机 145

第五章 “半农半X”是解决问题的生活方式! 149
跨越各种社会病态的智慧
从人们自创自演的生活方式中,看见了什么? 151
志+农工商——创作家的人生 162
退休之后怎么过? 166
社区事业与农业的融合 173
“半农半X”的生活是创造幸福的新智慧 181

作者专访 巨大的改变正转动着 188

前言/序言


《半农半X的生活》是一本关于探索生活方式、寻找内在平衡的散文集。本书并非详述具体的耕作技巧或某种职业技能,而是聚焦于作者在实践“半农半X”生活理念过程中的思考、感悟与转变。这是一种将部分时间用于务农,另一部分时间投入到其他事业或兴趣爱好中的生活模式。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自己如何在一个相对宁静的乡村环境中,寻觅与城市喧嚣截然不同的节奏,并将其与个人内在的追求和成长相结合。 本书的内容并非围绕着“农”与“X”之间严格的比例划分,或者对某种特定“X”的详细阐述。相反,它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如何选择”和“如何平衡”的哲学探讨。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半农半X”操作手册,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真实的生活片段,展现了这种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可能性和挑战。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视角,一同经历从都市生活的惯性中抽离,重新审视物质与精神、工作与生活、独立与连接的相互关系。 书中的“农”部分,并非指代成为一名专业的农民,而是象征着一种与土地建立的朴素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对自然循环的敬畏,以及通过亲手劳作获得的踏实感。作者描述的可能包括了播种、耕耘、收获的简单过程,但这些过程背后承载的是对生活源头的追溯,对食物来源的理解,以及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如何找到内心的宁静和专注。这并非关于效率和产量的比拼,而是关于体验生命本真的过程。书中可能涉及对阳台上的几株香草的呵护,或是承包一小块土地,种植时令蔬菜的喜悦。这种“农”的实践,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与大地对话的方式,一种对抗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疏离感的回应。它可能并不需要精湛的农业技术,而是通过最基础的触碰,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去体会劳动的价值。 而“X”则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代表着除了农业之外,作者所投入的其他事业、兴趣、学习或探索。这个“X”可以是艺术创作、写作、研究、手工艺,甚至是某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关键在于,它代表着作者内心深处的驱动力,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与外界进行独特连接的途径。书中不会详细介绍“X”的具体操作流程或市场分析,而是侧重于“X”如何与“农”的实践相互滋养,如何在不同的生活模块之间找到和谐共处之道。作者可能在农忙之余,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或是通过绘画来捕捉田园风光,亦或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个领域来拓展思维的边界。这种“X”的追求,是个人精神的延伸,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生命创造力的体现。它不一定是广为人知的伟大成就,而更可能是那些能够点燃作者内心火焰,带来深刻满足感的活动。 本书的精髓在于“半农半X”这种生活模式本身所引发的思考。作者并非宣扬“逃离”都市,而是倡导一种“回归”内心的生活姿态。这种生活方式的挑战在于如何驾驭好两个看似矛盾的领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两者的平衡。书中可能涉及作者在时间管理上的困惑,在精力分配上的取舍,以及在身份认同上的摇摆。例如,当全身心投入到农事时,可能暂时搁置了“X”的进度;而当沉迷于“X”的创作时,又可能疏忽了土地的呼唤。这种内心的拉扯和调整,正是“半农半X”生活所必须面对的真实写照。作者会坦诚地分享这些挣扎,以及如何从中学习、成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节奏和哲学。 “半农半X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高度专业化、单一化生活模式的反思。作者通过这种“非典型”的生活方式,揭示了隐藏在主流价值观之外的其他可能性。它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状态,去思考如何在忙碌与宁静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书中不会出现关于如何成为“成功人士”的教条,也不会提供快速致富的秘诀。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关于如何在喧嚣世界中保持清醒,如何在琐碎日常中发现意义,如何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实现内在和谐的启发。 阅读本书,仿佛跟随作者一同漫步在乡间的田埂,感受泥土的芬芳,倾听风的低语,同时又在静谧的书房或工作室里,与思想对话,与创造相遇。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成为”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人“感知”和“思考”的书。它可能包含一些关于自然观察的细腻描绘,一些关于艺术或文学的零星感悟,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淡淡思考。这些点滴的汇聚,共同勾勒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努力找回自我,如何拥抱生活多重可能性的真实写照。 本书的结构可能并非严格按照章节来划分,而是以时间线或情感脉络为导向,将零散的思考和经历串联起来。读者可能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内在平静的持续追求。它可能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触及了许多人在现代生活中共同的困惑与渴望。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关于如何打破单一化的生活模式,拥抱多元化的可能性。它不是提供一套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框架,一种关于如何审视自己的生活,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丰富、更和谐的意义的指引。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目标的同时,也别忘了感受过程,别忘了与自然连接,别忘了倾听内心的声音。这种“半农半X”的生活,最终指向的是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一种更从容的生活态度,一种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智慧。 它是一次对传统生活模式的温柔挑战,一次对内心真实渴望的勇敢回应。通过作者的视角,读者得以窥见一种不同于主流价值观的生活图景,并从中汲取力量,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探索属于自己的“半农半X”。这是一种关于寻找平衡、关于自我实现、关于与生活建立更深层联系的个人化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半农半X的生活》,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人与自然、生活与工作的全新可能性的旅程。我对于“半农半X”这个概念的解读,更多地倾向于一种在现代社会中,试图找回失落已久的“根”的努力。我设想作者可能是一位对传统生活方式怀有深厚情感,并且有勇气去实践的人。他/她或许在某一个节点,深刻体会到都市生活的疏离与空虚,于是开始寻找一种能让身心都得到滋养的生活模式。我希望书中能详细描述那些具体的农耕细节,比如如何种植某种作物,如何照料牲畜,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会体会到生命的循环与节奏,是否会与土地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感连接。而那个“X”的部分,我则将其理解为作者在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满足的出口。它可能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对艺术的追求,抑或是对某种社会价值的实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将这种“X”的灵感,与农耕的劳作相结合,是否能在采摘间隙进行思考,是否能在播种前积累研究的素材。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打破我们对“生活”的固有认知,证明即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活出更丰富、更具生命力的状态。它不仅仅是关于农业,也不仅仅是关于某种职业,它是一种关于如何“活”的哲学。

评分

《半农半X的生活》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我将“半农”理解为一种对大地最直接、最本真的连接,一种源于生命最底层需求的回归。而那个“X”,在我看来,是作者对自我价值的深度挖掘,是对精神世界的无限拓展。我设想,作者可能是在某个时刻,对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感到厌倦,开始渴望一种能够将身体与心灵都充分调动起来的生活。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活方式,编织进同一张生活的网中。是否会因为农耕的需要,调整“X”的时间安排?是否会因为“X”的思考,为农耕带来更精细化的管理?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述,比如在收获的季节里,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作物茁壮成长时的那种由衷的喜悦,又或者是在“X”领域取得突破时,那种内心的成就感。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展示一种更具智慧的生活哲学,它不仅仅是关于逃离,更是关于拥抱;不仅仅是关于物质,更是关于精神。它是一种对“全人”发展的倡导,一种在有限生命里创造无限可能的实践。

评分

拿到《半农半X的生活》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双手沾满泥土,但眼神却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智者。我理解的“半农半X”,核心在于一种“分寸感”和“平衡术”。它不是简单地将两种生活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合,互相渗透,彼此滋养。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繁重的农事劳动之余,还能保持对“X”领域的专注和热情。是怎样的毅力,怎样的热情,才能支撑起这样一种看似矛盾却又充满了生命力的生活方式?我特别想知道,在经历了田间辛劳之后,作者是否会从“X”的领域中汲取灵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反之,在“X”的领域里遇到的挑战和思考,是否又会给农耕生活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我希望书中能有真实的记录,那些不加修饰的文字,能够传递出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喜悦、困惑、甚至挫败。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成功的经验,更包括那些让人跌倒又爬起来的真实故事,因为正是这些故事,才让“半农半X”的生活显得如此鲜活和可触及。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对平凡生活里隐藏的不平凡的探寻,是对生命力的赞颂,更是对当下社会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反思。

评分

这本书,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封面的那种朴素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插画深深吸引了。不是那种商业化、过度包装的插图,而是透着一种生活真实的质感。我本身对“半农半X”这个概念就挺好奇的,总觉得在这个快节奏、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能找到一种与自然、与土地保持联系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奢侈。我猜想作者大概是一位在城市生活中感到疲惫,然后选择了回归田园,或者至少是尝试着将一部分生活重心转移到农业上的人。我尤其好奇的是,这个“X”到底代表着什么?是艺术创作?是某种研究?抑或是其他我们意想不到的领域?我期望书中能看到一些关于作者如何平衡这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例如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与更具智识性、或者说更“城市化”的“X”生活之间,是如何找到契合点的。会不会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当农事繁重时,是否会影响到“X”的投入?反之亦然?我希望书中能有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清晨的露珠如何在叶片上滚动,不同季节的泥土散发出怎样的气味,或者在采摘蔬果时的那种满足感。同时,我也期待看到作者在“X”领域中的成长与探索,那些灵感迸发的瞬间,或是克服困难的经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在浮躁生活中寻求一份宁静与归属的指南。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半农半X的生活》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一种更“自然”状态的向往。我理解的“半农”,是一种回归生命基本节律的生活方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它代表着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一种对食物来源的清晰认知。而那个“X”,则代表着个体在精神、智识、或者创造力上的不断探索和超越。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繁重且需要体力的农事劳动中,找到滋养精神“X”的空间的。是否会在劳作的间隙,迸发出灵感?是否会因为亲近自然,而对“X”的领域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一种打破常规的自由,一种不被单一标签所定义的生命状态。我想看到的是,当身体在田野里耕耘时,心灵依然可以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或者在艺术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分享,更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追问,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在看似固定的社会结构中,是否依然存在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半农半X”之路。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

评分

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评分

辛苦快递小哥

评分

看《乐活》知道这本书!随便看看,蛮舒服的!

评分

一直信赖和喜欢在京东购物,尤其喜欢买书和家用电器,书籍质量高,物流最满意,?

评分

我也想过这样的生活

评分

很好啊很好啊很好啊很好啊。

评分

很有帮助的一本书,在现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