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年鉴(2012)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Yearbook]

中国文物年鉴(2012)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Year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文物局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文物
  • 文物年鉴
  • 文化遗产
  • 考古
  • 博物馆
  • 历史
  • 中国
  • 2012
  • 学术研究
  • 资料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7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413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ina Cultural Heritage Year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物年鉴(2012)》由国家文物局主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有关文博单位共同参与编纂,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承办,综合记述我国文物事业年度发展情况。
  《中国文物年鉴(2012)》反映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2011年的发展情况,分为图片、特辑、综述篇、分述篇、纪事篇和附录等部分。本年鉴的稿件、资料来自国家文物局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以及国内相关文物机构,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资料。

目录

【特辑】
重要文章、讲话
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努力开创文物事业新局面——在2011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开拓文化遗产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工作报告
在2011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重要计划、报告、办法
国家文物局2011年重点工作计划
关于印发《文物拍卖企业资质年审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发布《文物复制拓印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2010年度报告
关于发布《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经营I生活动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关于发布《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文物局文物安全案件督察督办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重要公文
关于颁发考古发掘资质资格证书的通知
关于文物系统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意见
关于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通知
关于切实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
关于促进生态(社区)博物馆发展的通知
关于命名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的通知
公安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安全工作的通知
关于公布《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证及《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资格证书》核发结果的通知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
关于公示考古发掘资质及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通知
【综述篇】
【分述篇】
【纪事篇】
【附录】
丝路遗珍:新探与展望 一部勾勒千年文明脉络的恢弘史诗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海内外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深刻洞察,旨在全面、立体地展现这条横贯东西方的古老通道所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其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全书并非对既有研究的简单罗列,而是立足于前沿考古发现、跨学科视角下的文献解读以及数字化技术赋能下的遗产保护新实践,构建起一个动态、多维的“丝路文化景观”。 第一部分:考古新语境——地下发现与地表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近五年来丝绸之路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考古发掘报告与研究分析。我们不仅关注考古现场的发掘细节,更侧重于发掘成果对既有历史认知的修正与补充。 1. 欧亚腹地的文明交汇点: 深入剖析中亚干旱区新出土的早期粟特聚落遗址,通过碳十四测年数据和陶器技术分析,重建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游牧文化与定居文明在贸易路线上的互动模式。重点讨论了在特定商道节点发现的具有鲜明波斯萨珊王朝风格的金属器皿,探讨其作为文化“硬通货”在东西方流通中的技术路线与符号意义。 2. 汉唐丝路上的交通与基础设施: 收集并整理了中国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新发现的烽燧、驿站遗址的测绘数据。特别关注了在敦煌莫高窟外围发现的唐代水利设施遗存,揭示了支撑庞大商旅和军事活动的后勤保障体系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对比研究了不同朝代在不同路段对交通枢纽的维护策略差异,反映了国家战略的演变。 3. 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印记: 重点考察了东南亚沿海地区(如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群岛)新近打捞出的沉船遗址及其出水文物。通过对陶瓷器铭文和制造地点的精确鉴定,修正了某些传统认为由中国主导的贸易时间点,揭示了更早的区域性海上交流网络的早期形态。对出水香料、药材的残留物分析,进一步描绘了古代贸易商品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文本与图像——跨文化叙事研究 本部分着眼于丝路沿线留存的文字记录、宗教文本和艺术图像,探讨文化信息如何在不同语境下被转化、传播和重塑。 1. 宗教经典的本土化进程: 选取了几种核心佛教经典的藏文、回鹘文译本进行细致的词汇学和语用学分析。重点比较了犍陀罗艺术风格的造像母题在传入中原后,其面部特征、服饰细节如何逐步融入本土审美体系,形成“中国化”的佛像谱系。同时,关注了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在唐代长安的碑刻文字与仪轨残片,探讨其在汉语环境中的适应性表达。 2. 丝路贸易的法律与契约: 梳理了近年来在西域出土的佉卢文、粟特文商业合同文书。通过对契约中关于风险分担、债务清偿、担保人制度的条款分析,揭示了古代跨国商业活动的法律约束力与社会信用体系。这部分内容填补了以往主要依赖宏大叙事的不足,从微观层面还原了商人的真实生活与商业智慧。 3. 异域风物的艺术呈现: 集中探讨了中国古代壁画、雕塑及陶瓷器中对“西域人物”和“异域动物”的描绘。分析了胡旋舞、胡服骑射等主题在不同时期的符号演变,例如,胡俑的表情和姿态如何从早期的异域化处理,逐渐过渡到中原贵族文化中的“时尚符号”,反映了文化吸收与自我认同的复杂过程。 第三部分:遗产的未来——保护、展示与全球对话 面对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本部分着重探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当代保护策略与数字化转型。 1. 风险评估与预防性保护: 结合环境科学数据,评估了丝路沿线脆弱遗址(如土遗址、洞窟壁画)面临的盐渍化、风蚀和地下水上升等风险。提出了基于多尺度监测的预防性保护框架,并介绍了应用新型生物材料对壁画进行加固修复的试点项目案例。 2. 数字化赋能:三维建模与虚拟重构: 系统展示了应用激光扫描、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对沿线重要寺庙、古城遗址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的成果。探讨了如何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在保护实体遗址真实性的前提下,构建沉浸式的虚拟博物馆,使得偏远和受损的遗产能够被全球学者和公众所接触和研究。 3. 遗产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了丝绸之路遗产地在融入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平衡之道。案例分析了如何通过发展符合遗产保护要求的文化旅游,促进当地社区的经济效益,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景观的侵蚀。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音乐、口述历史)在串联和诠释物质遗存方面的关键作用。 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均经过严格的学术审校,力求在继承既有研究深度之上,注入更新的学术视角和更扎实的实证材料,为读者提供一幅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充满时代活力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图景。它不仅是献给专业研究者的工具书,更是对所有热爱人类文明交流史的读者的一份邀请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效性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它作为“年鉴”,其核心价值就在于记录“过去一年”的最新进展。因此,我非常在意它收录信息的截止日期和资料的准确性。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些刚刚在去年底或今年初才对外公布的重大考古发现的初步报告,而不是那些早已在其他期刊上发表过多次的“旧闻”。这种对时效性的追求,决定了它是否能真正成为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即时通讯”工具,还是只能作为历史文献的汇编。如果能有一个快速索引或者关键事件的时间轴对比,那就更好了,能够让我迅速定位某一时间段内特定地区或特定类型的文物保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破。这种对“新”的执着,是年鉴区别于其他综合性史书的关键所在。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也同样重要。如果排版过于拥挤,小字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哪怕内容再精彩,也会让人望而却步,最终只能束之高阁。我更喜欢那种留白恰当、字体选择清晰且易于长时间阅读的排版风格。我设想,那些关于地方性小规模遗址的介绍,如果能配上精美的、符合文物风格的插图或地图,那会极大提升阅读的乐趣,让知识的获取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享受。一本好的年鉴,应该能让初学者也能在专家的指导下,轻松地找到感兴趣的切入点,而不是一上来就被各种术语和复杂的结构吓退。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导览员,温柔地引导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而不是一堵冰冷的数据之墙。

评分

说实话,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偏重于技术层面和细节展示的部分。我期待它能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图片和详尽的测绘数据,毕竟,没有图文并茂的支撑,再好的文字描述也显得苍白无力。我希望翻开任何一个章节,都能看到文物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最新材料技术,或者是一张清晰到能看清釉面微小裂纹的特写照片。如果能附带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综述或者重要出土文物的科技分析报告摘要就更完美了。我个人对古代金属器皿的冶炼工艺特别感兴趣,这类信息往往需要专业的表格和对比图来呈现,这本年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就得到了质的飞跃。它不应该只停留在“发现了什么”的层面,更应该深入到“是如何保护和研究的”这个更具深度的问题上。这种对技术细节的坚持,恰恰体现了一部专业年鉴的专业性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庄重、权威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分量也让人觉得物有所值,这显然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速成读物,而是需要用心去翻阅的工具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里面的具体条目,但光是目录的排布就能看出编纂者的用心良苦。它似乎将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信息进行了非常系统和科学的分类,从考古新发现到重要的保护工程,再到相关的政策法规,脉络清晰可见。我猜想,对于研究历史、考古或者文博工作的朋友来说,这本年鉴无疑是梳理一年工作成果、把握行业动态的最佳参考。它就像是一个国家文化脉搏的年度记录仪,精确地捕捉了过去一年里,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些沉睡的、或正在苏醒的国宝们所经历的一切。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具体数据相结合的编辑手法,让人对中华文明的厚重与鲜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我还注意到这类年鉴通常会涉及到一个跨部门的协作问题——即不同文博机构、高校、地方文物局之间的信息整合。我好奇这本《中国文物年鉴(2012)》在数据标准化和统一口径方面做得如何。文物保护领域的术语和统计口径千差万别,如果各个条目之间的数据能够互相印证、格式统一,那么后续的量化分析和趋势研究就会方便很多。比如说,对“抢救性发掘”项目数量的统计,如果能清晰界定统计标准,就能避免出现数字上的模糊地带。这种幕后的整合工作是最费心费力的,但恰恰是决定一部工具书权威性的基础。我期待它在宏观层面展现出一种全国范围内的、高度协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图景,体现出国家层面对文物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