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52-2013):农村民居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r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52-2013):农村民居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r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GB 50952-2013
  • 农村民居
  • 雷电防护
  • 技术规范
  • 国家标准
  • 建筑电气
  • 安全规范
  • 防雷工程
  • 农村建设
  • 电气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1580242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206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r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52-2013):农村民居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17号)的要求,由湖南省防雷中心和河北省防雷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52-2013):农村民居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农村民居防雷的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雷电防护技术标准规范,并广泛征求了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基本规定
3 设计要求
3.1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防雷设计
3.2 砖石、砖瓦和竹木等结构的防雷设计
4 施工要求
4.1 一般规定
4.2 接地装置安装
4.3 引下线安装
4.4 接闪器安装
4.5 等电位连接和SPD安装
附录A 农村民居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
附录B 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附录C 施工图示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952-2013):农村民居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
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手册:现代建筑结构安全与节能设计 第一章 现代建筑结构体系概述 本章深入探讨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建筑结构技术所经历的革命性变革。重点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钢结构、新型复合材料在大型和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了结构设计理论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 Design)在确保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特殊灾害(如大地震、强风)下的可靠性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详细介绍了预应力技术在提升结构跨度和耐久性方面的实践案例与技术难点。章节中穿插了对不同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在抗震、抗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并结合现行国内外主要设计规范(如AISC、Eurocode及相关国标)对结构构件的详细设计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一个全面的、与时俱进的知识框架。 第二章 结构荷载与作用分析 结构设计的基石在于准确可靠地确定作用在其上的各种荷载。本章系统梳理了恒载、活载、风荷载、雪荷载以及地震作用的确定方法。对于风荷载,深入讲解了风洞试验数据在非规则建筑形体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基于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局部风压分析技术。在地震作用分析方面,重点阐述了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流程。此外,本手册特别关注了温度、施工阶段和地基变形等不利作用的模拟与控制,提供了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和环境温度变化对结构影响的量化评估工具和处理策略。对现有规范中关于荷载组合和折减系数的最新修订进行了细致解读。 第三章 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是上部结构安全的物质基础。本章详尽介绍了岩土工程勘察的现代技术手段,包括物探技术和原位测试(如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的精确数据解释。在基础设计方面,详细论述了浅基础、深基础(桩基础)的设计原则,特别是针对软弱土层和岩溶地貌地区的桩基承载力确定方法。内容拓展至特殊地基处理技术,如高压喷射注浆、振冲密实、强夯等方法的适用范围、施工工艺控制要点及后评价标准。对超大直径转塔式结构的基础沉降控制和差异沉降预测模型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地基与基础相互作用(SSI)分析在确保整体结构稳定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章 建筑物理性能:热工与声学设计 本章聚焦于提升居住和使用环境质量的关键技术——建筑围护结构的物理性能设计。在热工设计方面,详细阐述了传热学原理在墙体、屋面和门窗构造设计中的应用,重点解析了如何通过优化保温层材料、减少热桥效应来满足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内容包括动态热力学模拟工具的使用、夏热冬冷/寒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的选取。在建筑声学方面,系统介绍了隔声(空气声与撞击声隔离)和吸声的设计原理与构造措施,包括不同功能空间(如剧院、医院病房、普通住宅)的噪声控制标准、声桥的识别与消除方法,并提供了优化室内混响时间的具体设计参数。 第五章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性设计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工程的必然趋势。本章系统介绍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LEED等国际标准)的核心要求与设计策略。内容涵盖了节水技术(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可再生能源集成(光伏板、地源热泵系统)的建筑一体化设计。重点探讨了建筑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LCA),指导工程师选择低环境影响、高可回收性的建筑材料。此外,还深入分析了建筑能耗模拟在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的应用流程和软件操作要点。 第六章 现代建筑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 工程设计的成功最终依赖于精益的施工实施。本章侧重于介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过程控制方法。内容覆盖了高精度模板工程、大型预制构件的吊装与连接技术、复杂深基坑的支护与降水方案。详细阐述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施工进度模拟、资源优化配置和现场质量管控中的集成应用。质量控制部分,强调了无损检测技术(NDT)在关键结构节点处的应用,以及对混凝土浇筑、养护、钢筋隐蔽工程的规范化检查流程,确保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特别是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第七章 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既有结构改造 随着建筑使用年限的增加,对既有建筑进行安全评估和必要的加固改造变得日益重要。本章提供了系统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包括基于概率的可靠度评估。详细介绍了对既有结构进行无损检测(超声波、钢筋扫描)和有损取样的程序,用以确定现有材料强度和结构构件的劣化程度。在结构改造方面,重点讲解了碳纤维布加固、粘钢加固、外包混凝土加固等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计算要点及施工细节。本章还讨论了提升老旧建筑抗震能力(如增设抗震墙、减隔震措施)的工程实践与经济性分析。 附录:结构设计常用软件与标准规范索引 附录收录了当前行业内主流的结构分析软件(如SAP2000, ETABS, Midas Gen等)的基本操作指南和分析模块的适用性对比。同时,提供了一份详尽的中国现行有效结构、岩土、节能及施工技术标准规范的索引列表,方便读者快速检索和查阅最新条文。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特别是那种希望快速掌握核心要点的读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系统和术语表是极其关键的辅助工具。如果直接从头读到尾,绝对是一种煎熬,专业性太强了。我发现自己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本“速查手册”来使用。当我需要确定特定材料的最小厚度或特定海拔地区的雷击密度校正系数时,我必须依赖其严谨的章节目录和页码定位。然而,或许是标准化的缘故,它在跨章节引用时,虽然有编号提示,但有时仍然需要读者在不同章节之间来回翻阅定位,才能拼凑出完整的技术要求链条。总而言之,它是一部权威、严谨,但对非专业读者极不友好的技术宝典,其价值完全体现在它作为行业强制性指导文件的功能性上,而不是阅读愉悦度上。

评分

当我真正翻开正文开始阅读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密度,简直让人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突然被扔进高精度物理实验室的文科生。章节划分极其系统化,从总则、术语和符号开始,层层递进到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同结构材料的防护要求,再到具体的施工安装工艺和最后的验收标准。这种结构虽然逻辑严密,但对于初次接触雷电防护领域的读者来说,门槛未免太高了。里面频繁出现的诸如“等电位连接”、“法拉第笼效应”、“冲击阻抗”这类概念,如果不借助外部资料反复查阅理解,真的很难顺畅地往下读。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农村不同建筑类型的区分非常细致,比如针对砖混结构、木结构以及简易棚舍,给出的防护等级和措施都有详尽的量化指标,这体现了编制者对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毕竟农村的建筑材料和环境条件与城市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有着天壤之别,必须做到“对症下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朴实得让人印象深刻,那种感觉就像是直接从一个政府机构的档案室里拿出来的,没有花哨的色彩,也没有时髦的排版,全都是那种严谨的、一看就让人觉得“这是官方文件”的风格。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度震了一下,沉甸甸的,感觉里面肯定塞满了各种技术细节和规范条文。书脊上的字体是标准的宋体加黑,清晰地标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和那一串数字编号,让人肃然起敬。我原本期待能有点设计感,至少在排版上能照顾一下非专业人士的阅读体验,但显然,这本书的定位完全是面向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内页纸张是那种略带米黄色的,可能是为了减少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吧,不过印刷质量倒是无可挑剔,字迹锐利,图表清晰,这对于查阅规范来说至关重要。总的来说,从外观到触感,它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读起来就像是在阅读一份法律条文,而不是一本普及读物,这倒是符合其“技术规范”的本质定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惜墨如金”来形容,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明确的指令或严格的限定条件,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任何文学色彩的润饰。它不是用来“讲故事”的,而是用来“指导行动”的。比如,在描述接地网的埋设深度和间距时,给出的参数都是精确到厘米或欧姆值的,这种确定性在工程实践中是极为宝贵的。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图示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但很快发现,规范本身提供的图例非常抽象和概念化,更多的是标准化的截面图,而不是生动的现场照片。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解码”过程,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工程背景知识才能真正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可操作的施工步骤。它要求读者带着已有的知识储备来阅读,而不是作为入门教材来学习。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是它对于“风险评估”和“分级保护”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标准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居住密度以及被保护对象(如粮仓、生活用房)的重要性,设定了不同的防护等级。这种分层级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标准在推行过程中必须考虑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合理性的平衡点。例如,在某些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简易民居,它允许采用相对简化但满足基本安全要求的措施,而不是强制套用最高等级的城市高标准。这种务实精神,才是这个规范真正体现其“服务于农村”宗旨的地方。查阅到关于防雷引下线间距的规定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标准试图在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安全可靠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