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水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 136:2002

建筑给水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 136:20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建筑设计科技发展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给水排水
  • PVC-C管材
  • 管道工程
  • 工程技术
  • 规范标准
  • CECS
  • 氯化聚氯乙烯
  • 建筑材料
  • 施工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05849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28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4

具体描述

前言/序言


《现行建筑工程给水管道技术规范与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当前建筑工程领域中给水管道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与维护所依据的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及工程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它并非针对特定材质的管道,而是聚焦于贯穿整个给水系统生命周期的通用技术要求、质量控制要点以及在新材料应用背景下的系统集成能力。 第一部分: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基础与规范解析 本部分详尽阐述了现代建筑给水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设计原则。内容涵盖水资源平衡分析、用水定额的确定、系统压力计算与校核的通用方法。重点解析了国家和行业颁布的现行主要设计规范,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等,对规范条文的实际应用场景、计算模型及其背后的设计意图进行细致解读。 1.1 水力计算与管网优化: 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给水系统(市政引入、二次增压、分区供水)的流量计算方法,包括同时系数、变化系数的应用。内容侧重于流体动力学在管道设计中的应用,如水头损失的精确计算、管道沿程阻力与局部阻力的综合考量。此外,阐述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具进行管网优化,以实现系统能耗最小化和管材经济性最优的平衡点。 1.2 系统压力管理与水质保障: 系统地分析了设计压力、工作压力与允许压力的关系,探讨了高层建筑中水锤现象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缓冲装置(如隔振器、气囊罐)的选择与设置标准。在水质保障方面,本书深入研究了管道材质对输水水质的影响机制,强调了卫生防护的要求,包括死水段的避免、水箱(池)的防污染设计、以及管道清洗与消毒的规范流程。 1.3 设备选型与系统集成: 聚焦于给水系统中的核心设备——水泵、气压罐、水质处理设备(如过滤、软化)的性能参数选择、安装要求及并联运行的协调控制。详细说明了变频调速技术在节能增效中的应用,以及不同设备间接口的标准化处理,确保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与可操作性。 第二部分:给水管道施工质量控制与安装工艺 本部分是针对工程现场实际操作的指导手册,系统地规范了给水管道的施工流程、技术标准和质量检验方法,无论管材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其安装通用原则和质量要求保持一致。 2.1 管道预制与安装定位: 阐述了管道的运输、场地预制、预检的规范要求。详细介绍了沟槽开挖、基槽处理、管道支撑与垫层设置的工程力学依据。重点讨论了管道安装中的对中、坡度控制、预留孔洞的设置精度等关键环节,强调了交叉作业中的保护措施。 2.2 连接技术与密封完整性: 本书对不同连接方式的适用性、操作细节及质量控制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和指导。涵盖了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的垫片选择与扭矩控制,以及热熔连接、电熔连接等非金属管道连接技术的操作规范。强调了密封性能测试的步骤与标准,确保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的无渗漏状态。 2.3 管道支架、吊架与防腐保护: 深入探讨了管道支架、吊架的设计与间距设置,以及如何根据管道的材质、输送介质温度和运行压力来确定支架的类型(滑动、固定、导向)。详细介绍了管道的防腐、防锈及保温措施,特别是埋地管道的防腐层施工工艺和热力管道的伸缩补偿技术。 第三部分:竣工验收、运行维护与故障排查 本部分旨在确保给水系统在投入使用后的长期稳定运行,涵盖了从初步验收至日常维护的全过程管理。 3.1 系统水压试验与严密性测试: 系统介绍了竣工验收阶段的压力测试流程,包括试验介质的选择(水或空气)、试验压力值的设定、稳压时间的确定以及压力衰减的判定标准。着重分析了如何区分结构性渗漏与连接性渗漏,并对试验中发现的缺陷修复流程进行了规范。 3.2 冲洗消毒与水质合格性检测: 详细说明了系统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的管道内壁清洁、冲洗和消毒程序,确保去除施工残余物和微生物污染。规范了水质取样点设置、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以及最终水质合格标准。 3.3 运行监测与常见故障诊断: 提供了给水系统日常运行中的关键监测参数(压力、流量、温度)的设定值与监测频率。针对常见运行问题,如压力波动、噪音产生、阀门或泵组的早期故障,提供了系统的诊断流程图和相应的维护建议。强调了定期巡检、设备台账管理和预防性维护的重要性。 结论 本书内容聚焦于给水管道工程的通用技术和管理要求,强调了系统集成性、设计科学性与施工规范性在保障建筑生命安全和使用品质中的核心作用。它是一本面向设计工程师、施工管理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用于指导和规范现代建筑给水管道工程的综合性参考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培训新入职技术员的角度来看,这本规程也是一个极佳的教材。它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从材料特性到管网布置,再到施工安装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曾经让几位刚毕业的大学生阅读并尝试独立编制一份小型办公楼的PVC-C给水设计方案,他们主要依据的就是这本规程。他们反馈说,虽然一开始面对专业术语有些吃力,但一旦理解了规程中关于水力计算与管道直径选择的原则,后续的设计工作就变得非常顺畅。特别是关于系统水力平衡、管材最小坡度要求以及阀门和附属设备的安装间距,这些都是日常工作中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细节。这本书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程操作之间的鸿沟,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技术链条,是提升基层技术人员专业素养的必备良方。

评分

作为一名材料学背景出身的工程师,我对标准中关于管材质量控制的部分格外关注。这本规程在原材料的验收、管件的匹配性检验,以及成品出厂前的静水压测试等方面,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这不仅仅是走个过场,而是真正从源头上把控风险。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热熔连接”这一关键工艺的描述,它细致到了熔接时间、压力保持的曲线图谱,这对于保证热熔接口的强度和密封性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一个给水系统最大的薄弱环节往往出在连接处,而传统的一些标准在这方面的指导往往过于笼统。这本书却将这些“细节魔鬼”一一罗列出来,要求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参数执行,并进行抽检记录。这使得我们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可以更有信心地向业主方证明,我们的PVC-C管网系统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是零泄漏、零故障的可靠保障。

评分

说实话,这本规程的出版时间是2002年,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禁会好奇它是否还具有足够的时效性。然而,深入研读后发现,对于基础性的、基于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的工程规范而言,二十年前的标准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氯化聚氯乙烯(PVC-C)作为一种成熟的工程塑料,其力学性能和耐腐蚀特性在基础层面变化不大。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石”——即在特定设计条件下,PVC-C管材如何安全、经济地应用于建筑给水系统。我们现在使用的新型辅助材料和检测设备,都可以参照这本书所建立的“合格线”进行验证。例如,在处理高层建筑的二次加压泵房附近,管道的应力分析部分,提供了非常稳健的计算模型。这比单纯参考生产厂家的宣传手册要科学得多,因为它站在了独立的技术评审角度。

评分

我最近刚完成一个老旧厂房的二次供水系统改造项目,主要就是为了替换那些锈迹斑斑的铸铁管道,升级成更现代化的PVC-C系统。说实话,以前我对非金属管道的承压能力和长期可靠性总有点将信将疑,总觉得金属管道更有“底气”。但是,阅读了CEC S 136:2002之后,我对PVC-C材料的性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不同压力等级管材的选用标准做了非常详尽的对比分析,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工程案例,让人信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埋深和沟槽回填的标准,这直接关系到管道在外部荷载下的安全。我们按照规程中关于碎石垫层和砂土回填的厚度要求进行施工,不仅避免了管道局部受力不均的问题,也确保了管线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面沉降中依然保持稳定。对于追求高效、长寿命给水系统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指导是极其宝贵的,它将规范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评分

这本关于建筑给水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管道工程的技术规程,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从事建筑工程的项目经理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尤其是涉及到饮用水输送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规范,细节决定成败。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接手了一个大型住宅小区的二期工程,原设计方案中对PVC-C管材的连接和热熔焊接工艺要求模糊不清,导致现场施工经常出现返工,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幸好我们及时翻阅了这本规程,特别是关于管道强度测试、焊缝质量控制以及长期使用下的耐压性能验证这几个章节,才得以纠正施工偏差,确保了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中的技术难点,比如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管道的热胀冷缩系数如何计算,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和安装补偿器,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很难详述的内容。总而言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可执行的标准操作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我们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效率,是工程技术人员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