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圖說西方建築》是梁思成赴美讀書期間,修讀西方建築史課程時所做的讀書筆記和課堂作業的匯編,首度齣版。看一粒種子如何生長成參天大樹,一位巨匠如何開啓畢生的奮鬥。多幅手繪建築圖,多頁筆記原稿,真實再現,彌足珍貴。
海報:
《梁思成圖說西方建築》一書是梁思成先生1924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讀書期間,修讀西方建築史課程時所做的讀書筆記和課堂作業的匯編。筆記原稿已完全散亂。林洙先生根據迴憶,將這些淩亂的筆記重新梳理,遺憾的是筆記原來的排序已經無從可考。為瞭讀者賞讀方便,本書以梁思成先生修讀這門課時教師的指定參考書《弗萊徹建築史》(Sir Ba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for theStudent, Craftsman and Amateur)為主要參考依據,以教師課堂布置的及課外臨摹的手繪圖為正文主綫,將正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建築史流派的角度將書稿分為意大利羅馬式建築、哥特式建築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三個章節;第二部分將無法按照學派劃分的手繪圖和文字摘要按地域劃分。為瞭嚮讀者更加真實、全麵地展現梁思成先生求學時所下的苦功,本書亦將先生根據教授講授內容隨堂做的文字筆記收入書中,以附錄呈現,使讀者更加深入的瞭解先生的刻苦學習精神。為展現原作的時代特點並尊重曆史原貌,筆記按照原稿大小真實呈現,對筆記原稿中齣現的行文訛誤不作修改。為方便讀者深入理解文本,將筆記中的英文內容翻譯為中文,並依據相關專業資料,對作者提及的主要建築師及未予文字詳述的建築物作瞭簡要注釋。
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著名建築史學傢、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建築教育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著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宋營造法式注釋》、A Pictorial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圖像中國建築史》)等。梁思成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緻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産,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研究、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創立者。曾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的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和新中國若乾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
PART I
第一部分
ARCHITECTURE NOT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建築筆記:建築史流派的視角
ITALIAN ROMANESQUE意大利的羅馬式建築
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 Rome
城外聖保羅教堂,羅馬
Basilica di San Michele Maggiore, Pavia
聖米凱萊教堂,帕維亞
The Clock Tower, Venice
聖馬可時鍾塔,威尼斯
ITALIAN GOTHIC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築
Palazzo Vecchio, Florence
舊宮,佛羅倫薩
Certosa di Pavia
帕維亞修道院
Basilica of Saint Anthony, Padua
聖安東尼教堂,帕多瓦
Court of the Doges Palace, Venice
威尼斯總督府
ITALIAN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The Florentine School 佛羅倫薩學派
Brunelleschi 布魯內萊斯基
The Dome of the Cathedral of Florence 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
The Pazzi Chapel, Florence 帕齊禮拜堂,佛羅倫薩
Basilica of San Lorenzo, Florence 聖洛倫佐教堂,佛羅倫薩
Santo Spirito, Florence 聖靈教堂,佛羅倫薩
The Palazzo Pitti, Florence 皮蒂府邸,佛羅倫薩
Ospedale degli Innocenti, Florence 孤兒院,佛羅倫薩
Palazzo Pazzi-Quaratesi, Florence 巴齊-誇拉泰西府邸,佛羅倫薩
Alberti 阿爾貝蒂
San Francesco, Rimini 聖弗朗切斯科教堂,裏米尼
Santa Maria Novella, Florence 新聖馬利亞教堂,佛羅倫薩
Basilica of Sant'Andrea, Mantua 聖安德烈教堂,曼圖亞
Window in Palazzo Strozzi, Florence 斯特羅茲宮窗戶,佛羅倫薩
The Roman School 羅馬學派
Bramante布拉曼特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Milan 聖馬利亞感恩教堂,米蘭
The Palazzo della Cancelleria, Rome 坎榭列利亞宮,羅馬
Vatican 梵蒂岡宮
IL Tempietto, Rome 坦比哀多禮拜堂,羅馬
Santa Maria della Pace, Rome 和平聖馬利亞教堂,羅馬
St. Peter's Basilica, Rome 聖彼得大教堂,羅馬
Santa Maria presso San Satiro, Milan 聖沙弟樂聖母堂,米蘭
Michaelangelo米開朗琪羅
The Capital, Rome 卡皮托利尼博物館,羅馬
The Venetian School 威尼斯學派
Palazzo Vandramini, Venice文德拉明宮,威尼斯
Scuola Grande di San Marco, Venice 聖馬可學校,威尼斯
Santa Maria dei Miracoli, Venice 奇跡聖母堂,威尼斯
Palazzo Corner Spinelli, Venice 科納?斯皮內利府邸,威尼斯
San Zaccaria, Venice 聖匝加利亞教堂,威尼斯
Palazzo del Consiglio, Verona 議會大廈,維羅納
Palazzo Bevilacqua, Bologna 飲泉宮,博洛尼亞
Palazzo Fava Ghisilieri, Bologna 法瓦大殿,博洛尼亞
Lombard School 倫巴第學派
Filarate 菲拉雷特
The Ospedale Maggiore, Milan米蘭市立醫院
PART II
第二部分
ARCHITECTURE NOTES: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建築筆記:地域的視角
ROME 羅馬
Palazzo Venezia & Church of S. Mark 威尼斯宮和聖馬可教堂
Santa Maria dell'Anima 聖馬利亞靈魂之母教堂
Santa Maria del Popolo 人民聖母教堂
San Pietro in Montorio 濛托利爾的聖彼得教堂
Trajan’s Column 圖拉真柱
MILAN 米蘭
The door of the Medici Bank 美第奇銀行的門
Basilica of San Lorenzo 聖洛倫佐教堂
Abbiategrasso 阿比亞泰格拉索教堂
Chapel of San Pietro Martire 殉道者聖彼得小教堂
FLORENCE 佛羅倫薩
Villa Careggi 卡勒吉彆墅
Santissima Annunziata 聖母領報大殿
Palazzo Medici Riccardi 美第奇-裏卡迪宮
Basilica of Santa Croce 聖十字教堂迴廊
The Marsupini Tomb in S. Croce 聖十字教堂馬蘇匹尼基
Chapel of Crucifix(San Miniato)聖體小堂(聖米尼亞托教堂)
VENICE 威尼斯
Procuratie Vecchie 舊行政長官官邸大樓
Chiesa di San Giovanni Evangelista 聖約翰福音教堂
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 聖洛可大會堂
Palazzo Dairo 達裏歐宮
BOLOGNA 博洛尼亞
Church of San Spirito 聖靈教堂
Palazzo Carracci 卡拉奇宮
Palazzo Pallavicini 帕拉維奇尼宮
Palazzo degli Strazzaroli 斯特拉察羅裏宮
Corpus Domini 聖體教堂
VERONA 維羅納
English Gothic Ornaments 英國哥特式裝飾
BRESCIA 布雷西亞
Palazzo Communale 市政府
Santa Marie dei Miracoli 奇跡聖母堂
Monte di Pietà 典當行
PADUA 帕多瓦
Loggia del Consiglio 市政會涼廊
FERRARA 費拉拉
Palazzo Diamanti 鑽石宮
Palazzo Schifanioa 席法諾亞宮
Palazzo Roverella 羅維戈宮
Palazzo Costabili 科斯塔比利宮
PERUGIA 佩魯賈
Palazzo Podesta 行政長官官邸
Porta di San Pietro 聖彼得門
PIENZA 皮恩劄
Palazzo del Pretorio 法庭宮
IL Duomo di Pienza 皮恩劄主教堂
Palazzo Picolomini 皮剋羅米尼宮
MANTUA 曼圖亞
Chiesa di San Sebastiano 聖塞巴斯蒂亞諾
OTHERS 其他
Greek Theatre 希臘劇場
Chateau de Blois, Paris 布盧瓦城堡,巴黎
Saint-Eustache, Paris 聖厄斯塔什教堂,巴黎
Chateau de Chambord, Paris 香波爾城堡,巴黎
The Colonnade of the Louvre, Paris 盧浮宮柱廊,巴黎
Chateau de Fontainebleau, Paris 楓丹白露宮,巴黎
The Pantheon, Paris 先賢祠,巴黎
Choragic Monument of Lysicrates, Athens 奬杯亭,雅典
Temple at Philae 菲萊神廟
San Sophia, Constantinople 聖索菲亞大教堂,君士坦丁堡
Palazzo Picolomini, Siena 皮剋羅米尼宮,锡耶納
APPENDIX
附錄
MANUSCRIPT OF LIANG'S IN-CLASS NOTES ON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梁思成建築史課堂筆記原稿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對“空間”這一核心概念的獨特詮釋。很多關於建築的書籍,重點往往放在瞭宏偉的外部造型上,但本書的著墨點明顯偏嚮於內部體驗。通過對空間流綫、體量關係以及光綫進入角度的細緻分析,作者成功地將讀者帶入瞭建築的“內在世界”。比如,對於某些教堂內部的描述,它不僅僅是告訴我柱子的數量和高度,而是通過圖示模擬瞭身處其中的人所感受到的敬畏感和方嚮感是如何被設計齣來的。這種對“人在空間中”的關注,讓建築不再是靜止的紀念碑,而成為瞭一個動態的、與人的感知互動的實體。這種體驗式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未來在實際參觀建築時的觀察角度,我開始留意那些微妙的尺度變化和視綫引導,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好看不好看”的錶麵判斷上,這是一種真正的知識遷移和視野拓展。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邃的曆史感和現代的清晰度完美融閤,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仿佛真的在時間的長河中穿梭。尤其是那些建築手稿的復刻,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展現,每一個綫條都透露齣那個時代特有的嚴謹與浪漫。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復雜結構時,特意采用瞭多層次的圖解方式,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對於一個對建築曆史隻是略知皮毛的普通愛好者來說,以往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書籍往往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則充滿瞭“手把手教學”的親切感。它不像是在陳述冰冷的史實,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匠人,耐心地嚮你展示他眼中世界的構建邏輯。我特彆喜歡那些對材料運用和光影捕捉的細節描繪,這些往往是純文字著作中最難體現的部分,但在這裏,通過精心選擇的插圖和圖注,那種建築的“呼吸感”被有效地傳達瞭齣來,讀來令人心神激蕩,仿佛能聞到石灰和木材混閤的古老氣息。這種視覺化的學習體驗,遠比單純閱讀文字記錄來得更為直觀和深刻,絕對是建築鑒賞入門的首選佳作。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視覺感受角度來說,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選擇體現瞭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很多專業書籍為瞭追求成本控製,往往會在印刷質量上有所妥協,導緻圖像層次感丟失,色彩失真。然而,這本圖錄在墨色的運用上達到瞭近乎完美的平衡。即便是早期中世紀那些略顯粗糲的結構素描,也被精準地還原瞭其原始的筆觸和質感。尤其是在錶現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幾何精確的穹頂和立麵時,綫條的銳利度和陰影的過渡自然流暢,完全沒有數字掃描帶來的那種平滑感或顆粒感。這種對細節的尊重,實際上也是對建築師初衷的一種尊重。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展覽,每一次對焦點的停留,都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光影在紙麵上流動。它超越瞭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願意花上大量時間去“摩挲”和品味。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東西方建築元素的交匯與影響方麵,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宏觀視野和審慎態度。它並沒有簡單地進行“好與壞”、“先進與落後”的價值判斷,而是將西方建築的發展置於全球文明交流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在談到某些中世紀建築中齣現的東方元素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剋製和嚴謹,避免瞭主觀臆斷,而是基於紮實的考古學和文獻考證來呈現事實。這種不偏不倚、求真務實的態度,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它教會瞭讀者如何以一種更具批判性和曆史縱深的眼光去欣賞那些跨越地域的文化痕跡。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關於“西方建築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用結構錶達思想”的通用指南,它的深度和廣度,讓它具備瞭長久的參考價值,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高妙,它不是那種綫性的、流水賬式的編年史,而是更像是一部充滿哲思的漫遊指南。作者似乎深諳如何通過選取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案例,來串聯起整個西方建築思想的演變脈絡。我發現它在對比不同時期風格時,所采用的並置和對照手法非常巧妙,比如將古希臘的理想主義與哥特式對天國的無限嚮往進行對比,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內在精神統一性,一下子就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更難得的是,它並沒有陷入對建築師個人生平的過度渲染,而是將焦點牢牢鎖定在“建築本體如何迴應其所處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需求”這一核心命題上。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風格”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簡單的外觀識彆層麵,而是深入到瞭結構、功能與文化語境相互作用的深層機製。這種高階的思維導引,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富有生命力和思辨性,讓人不禁停下來,反復揣摩其中蘊含的文化張力與美學抉擇。
評分精美的手稿 很著名的研究
評分很好的書,值得珍藏
評分大開本比較厚實,印刷比較清晰,很值得一讀。
評分興趣讀物可以看看有點意思推薦閱讀
評分質量好 圖清晰 內容很贊 是本好書
評分給力,客服很好,很好的一次購物經曆,以後還會來的
評分書的紙張很舒服,主要是講中國建築
評分哈劃好玩5好5
評分好書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