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其实,如何写学术论文,不仅是文字修辞,尤是逻辑思维的磨砺淬炼。亦即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一个主体,在观察、理解、认知、求知的过程中,将获得的讯息与材料化作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而以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方法,产生新的认识或知识。就此而言,学术研究即在于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福祉,这和《大学》阐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道理脉络一贯,密切相通。
内容简介
《如何写学术论文》为宋楚瑜先生写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曾教会万千学生完成了学术论文。出版中文简体字版这本书,意义亦在于此。
《如何写学术论文》以平实的语言风格,清晰地讲述了学术论文的撰写之道,是宋楚瑜先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政之初撰写的一部学术研究方法的专著。
《如何写学术论文》是台湾地区学术研究方法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也适合大陆读者阅读,对于提升本科和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准有一定裨益。
相关视频:
作者简介
宋楚瑜,学历与荣誉: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1964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政治学硕士(196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1969年)、美国天主教大学图书馆学硕士(1971年)、美国乔治城大学政治学哲学博士(1974年)、美国艾森豪威尔奖学金得主(1982年)、美国天主教大学法律与政府学荣誉博士(1995年)、澳大利亚国立南澳大学荣誉博士(199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国际奖章(1996年)、美国亚洲基金会庞克杰出访问学者(199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杰出访问学者(199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荣誉博士(2000年)、韩国汉城淑明女子大学荣誉博士(2003年)。
经历:台湾省省长。
现职:亲民党主席。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选择题目
第一节 选择题目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如何缩小论文题目的范围
第二章 阅读相关性的文章
第三章 构思主题与大纲
第一节 构思主题
第二节 论文大纲的拟定
第三节 构思主题与大纲的实例
第四章 搜集参考书与编制书目
第一节 搜集初步参考书目的目的
第二节 搜集参考书目的方法
第三节 编列书目卡片注意事项
第四节 书目的格式
第五章 搜集资料,做成笔记
第一节 做笔记的技巧
第二节 记笔记前的两项基本认识
第三节 笔记资料的方式
第六章 整理笔记,修正大纲
第七章 撰写初稿
第八章 修正初稿并撰写前言及结论
第一节 修正初稿
第二节 撰写前言及结论
第九章 补充正文中的注释
第十章 清缮完稿
附录一 图书分类方法
附录二 研究报告范例
本书重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三,做笔记时应随时注意将资料来源的详细书目记下,纪录在另一种小型卡片上,即前面所提到的参考书目卡片。换言之,在做笔记时,遇有原来书目资料来源不清楚时,应设法把资料补充完备。
第四,每张卡片均应注明资料来源,以供将来查证并作注释之用。注释的格式请详看第九章。还有一些书名过长的资料,可在书目卡片上编一个代号,记笔记时可将代号记在右下角,作为区分资料来源之用,只需注明页次,而免重复抄记所有书目。不过,使用代号时,应特别注意参考书目卡上所载书目资料(包括书名、作者、出版时地,出版商等)必须齐备,且代号不可混淆弄错。在记卡片时,如能把参考书目放置手边,随时参阅,亦将便利不少。这种代号的次序,并不一定就要与将来论文完成时的所列资料次序一致。换言之,现在只是暂时的一个次序,将来仍需按照特定办法,如按作者姓名笔画、出版年份等重新再作编排。重新编号时,应特别注意不要混淆。
第五,一张卡片上只记一项资料,不要在一张卡片上同时记数种不同的论点,因为同一资料来源,可能会在论文中许多地方加以引用或引证,如果一张卡片上同时纪录一个以上的资料,将来要重新抄写时,难免发生遗漏或不便。
同时,即使资料的论点是一致的,也不要在同一张卡片上记载两项不同的资料来源。譬如:在王育三的《美国政府》(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四章中讨论美国联邦政体的形成;同时程天放的《美国论》(台北:政治大学出版委员会出版,正中书局发行,1959年)第六章中也讨论到美国三权鼎立的联邦制度,虽然其中有许多需要引用的论点彼此相同,但是仍应用两张或两组不同卡片记载。
第六,每做完一个单元的笔记,就应随时将其归类,以争取时效,免得日后归档时,还需要重新查看其内容。此外,可借此检讨各种主题的资料,在比例上是否相当。
第七,在参考书籍做笔记时,一定要了解,不是所有的书和资料都要花相同时间一一细读,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曾说过,有些书必须慢慢品尝、咀嚼消化,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也有些书应该细细咀嚼,慢慢消化。因此阅读的速度完全要看资料的重要性,再由当事人根据实际状况作决定,不能同样看待,采平头主义方式处理。
第八,资料的纪录必须完备无误。假如资料的纪录过于简略,将来可能需要重新查阅原文而耽误时间,特别遇到直接引语时,更须详细校对内容并注明章节页次。
第九,做笔记时,不要只记正面资料,如果发现有相反意见的资料,也要纪录。例如:原来论文的重点是在说明一般美国人对政治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在找资料过程中,偶尔也会发现某些资料却指出美国人在某种场合也会对政治发生兴趣。这种例外情况的资料,不妨也顺手记下,因为在资料整理到某一阶段时,也许会发现原来的论点完全被推翻,再要重新回头去找这些相反意见时,则又须卷土重来,浪费时间。即使这些相反资料稍后并未否定主题,但是本着学术论文的研究精神,也必须以客观态度将这些例外情况予以叙述,使读者有比较正反两边意见的机会。
……
前言/序言
《深度写作:探索学术思想的精准表达》 一本引导您从概念萌芽到文字成型的学术写作指南,专为渴望提升研究深度与表达清晰度的学者、研究生及所有学术写作者量身打造。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清晰、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学术表达能力,是每一位研究者在学术殿堂中稳步前行的基石。然而,许多才华横溢的学者,在将脑海中精妙的理论构思、严谨的实验数据、深刻的分析洞察转化为一篇篇掷地有声的学术论文时,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他们或许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苦于不知如何系统地组织论点,如何用精准的语言阐述复杂的概念,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叙事逻辑,以及如何让自己的研究在众多文献中脱颖而出。 《深度写作:探索学术思想的精准表达》正是为了弥合这一鸿沟而诞生。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写作技巧集锦,而是一次深入学术思维的剖析,一次对思想转化为文字过程的精细打磨。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由内而外的写作探索之旅,从理解学术写作的本质出发,逐步掌握构建一篇卓越学术作品所需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深度”。 这种深度体现在: 思维的深度: 强调在动笔之前,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对现有文献的批判性梳理、对研究方法论的严谨选择,以及对研究结果的深入反思。我们认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其价值首先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度思考,而非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句式。 结构的深度: 教授如何搭建既符合学术规范又逻辑严谨的论文框架,包括引言的“引人入胜”、文献综述的“批判整合”、研究方法的“清晰可复现”、结果展示的“直观准确”、讨论部分的“洞察升华”以及结论的“简洁有力”。本书将提供多种行之有效的结构模板与构建策略,帮助读者将繁杂的研究内容梳理得井井有条。 表达的深度: 聚焦于如何运用精准、简洁、客观的学术语言,清晰、有效地传达研究的意义、过程与发现。我们将探讨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构建、段落的衔接,以及如何避免模糊、冗余和不确定的表达,确保每一句话都服务于论证的需要,直抵研究的核心。 论证的深度: 指导读者如何构建强有力的论证链条,从假设的提出到证据的收集,再到逻辑的推理,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学科的论证模式,并提供多种论证策略,帮助读者有效地支持自己的观点,回应潜在的反驳。 《深度写作》不同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格式规范或语言润色的著作,它更注重写作过程中“思考”与“表达”的融合。 在本书中,您将不会找到堆砌的写作模板或不切实际的“万能法则”。相反,我们将引导您: 一、 构思的基石:从概念到问题的提炼 一篇引人入胜的学术论文,始于一个清晰且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本书将引导您审视自己的研究兴趣,学习如何从广阔的研究领域中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或理论价值的切入点。您将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与阅读,如何识别研究的空白与争议,以及如何将这些洞察转化为一个具体、可研究、有深度的问题。我们将探讨提问的艺术,如何提出能够激发您深入探索,并最终为学术界带来新视角的“好问题”。 二、 论证的骨架:逻辑清晰的结构构建 学术论文的结构是思想的载体。本书将详细解析学术论文的通用结构要素,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提供灵活的构建思路。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撰写具有吸引力的引言,不仅要介绍研究背景,更要清晰地阐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前人研究,而是要展现您对该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定位;如何清晰、准确地描述研究方法,确保其可复现性;如何有效地呈现研究结果,让数据和图表说话;以及如何撰写富有洞察力的讨论部分,将您的发现与现有知识相结合,提出新的理论见解或实践建议。 三、 语言的精度:追求精准、简洁、客观的表达 学术语言的魅力在于其“恰如其分”。本书将带领您告别空泛的陈述和含糊的词汇,学习运用精准的术语、严谨的定义和客观的语气。我们将探讨如何避免使用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表达,如何使句子结构清晰、逻辑紧密,以及如何让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您将学习如何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传达您的意思,如何构建富有说服力的长句和短句,以及如何利用标点符号来增强句子的清晰度。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您识别并纠正常见的语言表达错误。 四、 论据的支撑:打造坚实的证据链条 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证据。本书将指导您如何识别、收集和评估研究证据,并将其有效地融入您的论证中。无论是定性研究中的访谈记录、文本分析,还是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您都将学习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它们,并围绕这些证据构建您的论点。我们将探讨如何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既要尊重知识产权,也要清晰地表明您与前人研究的关系。 五、 批判性思维的融入:让你的研究“言之有物” 《深度写作》的核心强调“批判性思维”。这不仅体现在对已有文献的审视,更贯穿于研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您将学习如何质疑假设,如何评估证据的可靠性,如何识别研究中的潜在偏见,以及如何在讨论部分提出对研究局限性的深刻反思。本书将帮助您将批判性思维转化为文字,使您的论文不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六、 修改的智慧:从初稿到定稿的蜕变 写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修改是提升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修改策略,从宏观的结构调整到微观的词句打磨,帮助您有效地识别和修正论文中的不足。您将学习如何进行自我评估,如何从读者视角审视自己的作品,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人的反馈来改进您的论文。 《深度写作:探索学术思想的精准表达》将特别关注那些在学术写作中常见的“误区”与“难点”,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如何有效避免“车轱辘话”式的重复论述? 如何让引言真正吸引读者,而非只是罗列背景? 如何区分“描述”与“分析”,让你的研究更具深度? 如何处理研究中的数据和图表,使其服务于你的论点? 如何写出具有建设性的讨论部分,而非仅仅总结发现? 如何让你的参考文献引用既规范又富有逻辑? 如何应对“卡壳”时刻,克服写作的“拖延症”?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清晰、平实,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同时又不失严谨。我们相信,任何复杂的学术思想,都可以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精准的语言来呈现。无论您是刚刚踏入学术殿堂的研究生,还是在学术道路上寻求突破的资深学者,都能从《深度写作》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技巧。 《深度写作:探索学术思想的精准表达》是一本致力于赋能写作者的书。它不仅仅提供写作的“方法”,更传递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这本书,您将不仅仅学会如何“写”,更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将您的学术思想转化为一篇篇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翻开这本书,您将开启一段通往卓越学术表达的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