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其實,如何寫學術論文,不僅是文字修辭,尤是邏輯思維的磨礪淬煉。亦即人作為宇宙萬物的一個主體,在觀察、理解、認知、求知的過程中,將獲得的訊息與材料化作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進而以比較、分析、綜閤、歸納、推理等方法,産生新的認識或知識。就此而言,學術研究即在於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福祉,這和《大學》闡述“格、緻、誠、正、修、齊、治、平”的道理脈絡一貫,密切相通。
內容簡介
《如何寫學術論文》為宋楚瑜先生寫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作品,曾教會萬韆學生完成瞭學術論文。齣版中文簡體字版這本書,意義亦在於此。
《如何寫學術論文》以平實的語言風格,清晰地講述瞭學術論文的撰寫之道,是宋楚瑜先生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從政之初撰寫的一部學術研究方法的專著。
《如何寫學術論文》是颱灣地區學術研究方法的代錶性著作之一,也適閤大陸讀者閱讀,對於提升本科和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水準有一定裨益。
相關視頻:
作者簡介
宋楚瑜,學曆與榮譽:政治大學外交係畢業(1964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校區政治學碩士(196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1969年)、美國天主教大學圖書館學碩士(1971年)、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學哲學博士(1974年)、美國艾森豪威爾奬學金得主(1982年)、美國天主教大學法律與政府學榮譽博士(1995年)、澳大利亞國立南澳大學榮譽博士(1995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哈斯國際奬章(1996年)、美國亞洲基金會龐剋傑齣訪問學者(1999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傑齣訪問學者(1999年)、美國馬裏蘭大學榮譽博士(2000年)、韓國漢城淑明女子大學榮譽博士(2003年)。
經曆:颱灣省省長。
現職:親民黨主席。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選擇題目
第一節 選擇題目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如何縮小論文題目的範圍
第二章 閱讀相關性的文章
第三章 構思主題與大綱
第一節 構思主題
第二節 論文大綱的擬定
第三節 構思主題與大綱的實例
第四章 搜集參考書與編製書目
第一節 搜集初步參考書目的目的
第二節 搜集參考書目的方法
第三節 編列書目卡片注意事項
第四節 書目的格式
第五章 搜集資料,做成筆記
第一節 做筆記的技巧
第二節 記筆記前的兩項基本認識
第三節 筆記資料的方式
第六章 整理筆記,修正大綱
第七章 撰寫初稿
第八章 修正初稿並撰寫前言及結論
第一節 修正初稿
第二節 撰寫前言及結論
第九章 補充正文中的注釋
第十章 清繕完稿
附錄一 圖書分類方法
附錄二 研究報告範例
本書重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三,做筆記時應隨時注意將資料來源的詳細書目記下,紀錄在另一種小型卡片上,即前麵所提到的參考書目卡片。換言之,在做筆記時,遇有原來書目資料來源不清楚時,應設法把資料補充完備。
第四,每張卡片均應注明資料來源,以供將來查證並作注釋之用。注釋的格式請詳看第九章。還有一些書名過長的資料,可在書目卡片上編一個代號,記筆記時可將代號記在右下角,作為區分資料來源之用,隻需注明頁次,而免重復抄記所有書目。不過,使用代號時,應特彆注意參考書目卡上所載書目資料(包括書名、作者、齣版時地,齣版商等)必須齊備,且代號不可混淆弄錯。在記卡片時,如能把參考書目放置手邊,隨時參閱,亦將便利不少。這種代號的次序,並不一定就要與將來論文完成時的所列資料次序一緻。換言之,現在隻是暫時的一個次序,將來仍需按照特定辦法,如按作者姓名筆畫、齣版年份等重新再作編排。重新編號時,應特彆注意不要混淆。
第五,一張卡片上隻記一項資料,不要在一張卡片上同時記數種不同的論點,因為同一資料來源,可能會在論文中許多地方加以引用或引證,如果一張卡片上同時紀錄一個以上的資料,將來要重新抄寫時,難免發生遺漏或不便。
同時,即使資料的論點是一緻的,也不要在同一張卡片上記載兩項不同的資料來源。譬如:在王育三的《美國政府》(颱北:颱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第四章中討論美國聯邦政體的形成;同時程天放的《美國論》(颱北:政治大學齣版委員會齣版,正中書局發行,1959年)第六章中也討論到美國三權鼎立的聯邦製度,雖然其中有許多需要引用的論點彼此相同,但是仍應用兩張或兩組不同卡片記載。
第六,每做完一個單元的筆記,就應隨時將其歸類,以爭取時效,免得日後歸檔時,還需要重新查看其內容。此外,可藉此檢討各種主題的資料,在比例上是否相當。
第七,在參考書籍做筆記時,一定要瞭解,不是所有的書和資料都要花相同時間一一細讀,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曾說過,有些書必須慢慢品嘗、咀嚼消化,有些書可以囫圇吞棗,也有些書應該細細咀嚼,慢慢消化。因此閱讀的速度完全要看資料的重要性,再由當事人根據實際狀況作決定,不能同樣看待,采平頭主義方式處理。
第八,資料的紀錄必須完備無誤。假如資料的紀錄過於簡略,將來可能需要重新查閱原文而耽誤時間,特彆遇到直接引語時,更須詳細校對內容並注明章節頁次。
第九,做筆記時,不要隻記正麵資料,如果發現有相反意見的資料,也要紀錄。例如:原來論文的重點是在說明一般美國人對政治沒有太大興趣,但是在找資料過程中,偶爾也會發現某些資料卻指齣美國人在某種場閤也會對政治發生興趣。這種例外情況的資料,不妨也順手記下,因為在資料整理到某一階段時,也許會發現原來的論點完全被推翻,再要重新迴頭去找這些相反意見時,則又須捲土重來,浪費時間。即使這些相反資料稍後並未否定主題,但是本著學術論文的研究精神,也必須以客觀態度將這些例外情況予以敘述,使讀者有比較正反兩邊意見的機會。
……
前言/序言
《深度寫作:探索學術思想的精準錶達》 一本引導您從概念萌芽到文字成型的學術寫作指南,專為渴望提升研究深度與錶達清晰度的學者、研究生及所有學術寫作者量身打造。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清晰、嚴謹且富有洞察力的學術錶達能力,是每一位研究者在學術殿堂中穩步前行的基石。然而,許多纔華橫溢的學者,在將腦海中精妙的理論構思、嚴謹的實驗數據、深刻的分析洞察轉化為一篇篇擲地有聲的學術論文時,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他們或許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但苦於不知如何係統地組織論點,如何用精準的語言闡述復雜的概念,如何構建引人入勝的敘事邏輯,以及如何讓自己的研究在眾多文獻中脫穎而齣。 《深度寫作:探索學術思想的精準錶達》正是為瞭彌閤這一鴻溝而誕生。本書並非泛泛而談的寫作技巧集錦,而是一次深入學術思維的剖析,一次對思想轉化為文字過程的精細打磨。它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由內而外的寫作探索之旅,從理解學術寫作的本質齣發,逐步掌握構建一篇卓越學術作品所需的每一個關鍵環節。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深度”。 這種深度體現在: 思維的深度: 強調在動筆之前,對研究問題的深刻理解、對現有文獻的批判性梳理、對研究方法論的嚴謹選擇,以及對研究結果的深入反思。我們認為,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其價值首先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度思考,而非華麗的辭藻或復雜的句式。 結構的深度: 教授如何搭建既符閤學術規範又邏輯嚴謹的論文框架,包括引言的“引人入勝”、文獻綜述的“批判整閤”、研究方法的“清晰可復現”、結果展示的“直觀準確”、討論部分的“洞察升華”以及結論的“簡潔有力”。本書將提供多種行之有效的結構模闆與構建策略,幫助讀者將繁雜的研究內容梳理得井井有條。 錶達的深度: 聚焦於如何運用精準、簡潔、客觀的學術語言,清晰、有效地傳達研究的意義、過程與發現。我們將探討詞語的選擇、句式的構建、段落的銜接,以及如何避免模糊、冗餘和不確定的錶達,確保每一句話都服務於論證的需要,直抵研究的核心。 論證的深度: 指導讀者如何構建強有力的論證鏈條,從假設的提齣到證據的收集,再到邏輯的推理,最終得齣令人信服的結論。本書將深入分析不同學科的論證模式,並提供多種論證策略,幫助讀者有效地支持自己的觀點,迴應潛在的反駁。 《深度寫作》不同於市麵上許多側重於格式規範或語言潤色的著作,它更注重寫作過程中“思考”與“錶達”的融閤。 在本書中,您將不會找到堆砌的寫作模闆或不切實際的“萬能法則”。相反,我們將引導您: 一、 構思的基石:從概念到問題的提煉 一篇引人入勝的學術論文,始於一個清晰且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本書將引導您審視自己的研究興趣,學習如何從廣闊的研究領域中挖掘齣具有現實意義或理論價值的切入點。您將學習如何進行有效的文獻檢索與閱讀,如何識彆研究的空白與爭議,以及如何將這些洞察轉化為一個具體、可研究、有深度的問題。我們將探討提問的藝術,如何提齣能夠激發您深入探索,並最終為學術界帶來新視角的“好問題”。 二、 論證的骨架:邏輯清晰的結構構建 學術論文的結構是思想的載體。本書將詳細解析學術論文的通用結構要素,並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提供靈活的構建思路。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撰寫具有吸引力的引言,不僅要介紹研究背景,更要清晰地闡述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文獻綜述,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前人研究,而是要展現您對該領域的深刻理解和定位;如何清晰、準確地描述研究方法,確保其可復現性;如何有效地呈現研究結果,讓數據和圖錶說話;以及如何撰寫富有洞察力的討論部分,將您的發現與現有知識相結閤,提齣新的理論見解或實踐建議。 三、 語言的精度:追求精準、簡潔、客觀的錶達 學術語言的魅力在於其“恰如其分”。本書將帶領您告彆空泛的陳述和含糊的詞匯,學習運用精準的術語、嚴謹的定義和客觀的語氣。我們將探討如何避免使用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錶達,如何使句子結構清晰、邏輯緊密,以及如何讓段落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您將學習如何選擇最恰當的詞語來傳達您的意思,如何構建富有說服力的長句和短句,以及如何利用標點符號來增強句子的清晰度。我們將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幫助您識彆並糾正常見的語言錶達錯誤。 四、 論據的支撐:打造堅實的證據鏈條 學術研究的生命力在於其證據。本書將指導您如何識彆、收集和評估研究證據,並將其有效地融入您的論證中。無論是定性研究中的訪談記錄、文本分析,還是定量研究中的實驗數據、統計結果,您都將學習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呈現它們,並圍繞這些證據構建您的論點。我們將探討如何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既要尊重知識産權,也要清晰地錶明您與前人研究的關係。 五、 批判性思維的融入:讓你的研究“言之有物” 《深度寫作》的核心強調“批判性思維”。這不僅體現在對已有文獻的審視,更貫穿於研究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您將學習如何質疑假設,如何評估證據的可靠性,如何識彆研究中的潛在偏見,以及如何在討論部分提齣對研究局限性的深刻反思。本書將幫助您將批判性思維轉化為文字,使您的論文不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與升華。 六、 修改的智慧:從初稿到定稿的蛻變 寫作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修改是提升論文質量的關鍵環節。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的修改策略,從宏觀的結構調整到微觀的詞句打磨,幫助您有效地識彆和修正論文中的不足。您將學習如何進行自我評估,如何從讀者視角審視自己的作品,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人的反饋來改進您的論文。 《深度寫作:探索學術思想的精準錶達》將特彆關注那些在學術寫作中常見的“誤區”與“難點”,並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如何有效避免“車軲轆話”式的重復論述? 如何讓引言真正吸引讀者,而非隻是羅列背景? 如何區分“描述”與“分析”,讓你的研究更具深度? 如何處理研究中的數據和圖錶,使其服務於你的論點? 如何寫齣具有建設性的討論部分,而非僅僅總結發現? 如何讓你的參考文獻引用既規範又富有邏輯? 如何應對“卡殼”時刻,剋服寫作的“拖延癥”?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清晰、平實,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同時又不失嚴謹。我們相信,任何復雜的學術思想,都可以通過清晰的邏輯和精準的語言來呈現。無論您是剛剛踏入學術殿堂的研究生,還是在學術道路上尋求突破的資深學者,都能從《深度寫作》中獲得寶貴的啓示和實用的技巧。 《深度寫作:探索學術思想的精準錶達》是一本緻力於賦能寫作者的書。它不僅僅提供寫作的“方法”,更傳遞一種“思維方式”。通過這本書,您將不僅僅學會如何“寫”,更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將您的學術思想轉化為一篇篇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作品。 翻開這本書,您將開啓一段通往卓越學術錶達的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