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血與火:湖南抗日戰爭圖鑒
定價:98.00元
作者:龔定名,夏佑新,吳建宏;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受
齣版社:湖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56115013
字數:
頁碼:1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湖南省委宣傳部聯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已有館藏資源的基礎上,大量收集反映湖南本土抗戰的文物、資料等,並以圖片的形式編輯成冊,《血與火:湖南抗日戰爭圖鑒》以全麵展示抗日戰爭中湖南戰場的麵貌,展現湖南戰場將抗戰進行到底、敢於犧牲爭取抗戰勝利的不屈精神。本圖鑒約收錄圖片400張。
目錄
壹 中華民族到瞭危險的時候
1.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2.日軍在湘暴行
3.三湘人民奮起抗日救亡
貳 抗戰中流砥柱
1.毛領導製定抗日戰爭戰略總方針
2.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戰
3.領導湖南全民抗戰
4.湘籍抗戰群英
叁 抗戰重要後方
1.戰略交通樞紐
2.兵源輸齣大省
3.供應基地
4.戰時救護中心
5.文教機構內遷
肆 六次浴血會戰
1.三次長沙會戰
2.常德會戰
3.長衡會戰
4.湘西會戰
伍 湖湘抗日英烈
陸 曆史告訴未來
1.日本投降
2.正義的審判
3.弘揚抗戰精神
附錄
湘籍抗日烈士名單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章節結構安排得極其巧妙,仿佛一個精心設計的迷宮,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卻又始終能找到清晰的主綫。它沒有采用那種直白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主題的螺鏇上升,將不同的曆史側麵和文化維度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你可能從一個關於傢庭責任的章節開始,不知不覺就被引導到瞭國傢治理的宏大敘事之中,而最終發現,兩者在某種深層的文化基因上是相通的。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復雜性問題的方式——他從不試圖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傾嚮於呈現不同學派或曆史時期對同一問題的多元視角,這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思維邊界。讀完某一捲,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像是登上瞭一座高山,俯瞰群山環繞,視野開闊,心中澄明。這種結構上的深思熟慮,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次主動的探索,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精妙的引述和旁注係統。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將注釋堆砌在書頁的底部,讓人查找起來頗為不便。這本書的設計是采用瞭頁麵側邊欄批注的方式,讓你在閱讀主文的同時,視綫可以自然地轉移到那些權威的齣處和學者的點評上。這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流暢性和連貫性,使得知識的吸收過程非常順暢。此外,書中收錄的那些罕見的古代文獻片段的摘錄,簡直是如獲至寶。它們往往是那種在普通普及讀物中難以見到的珍貴文本,作者將其嵌入正文的上下文之中,不僅極大地佐證瞭自己的觀點,更讓讀者有機會親身接觸到那個時代的“原聲”,那種未經轉述的、帶著時間顆粒感的文字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它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沉浸式的曆史感。
評分這本《古韻新風》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沉甸甸的質感,帶著一股子墨香,仿佛一捧泥土的芬芳,一下子就把你拉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書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那種微微泛黃的色澤,配閤著古樸的字體,讀起來讓人感覺格外舒服,一點都不費神。我尤其喜歡扉頁上的那幅手繪插圖,綫條流暢,意境深遠,寥寥數筆就勾勒齣瞭古代士人的那種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境界。這本書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講究,字裏行間留白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視覺上形成瞭一種疏朗、開闊的美感。初次翻閱時,我甚至有些捨不得下筆做任何標記,生怕破壞瞭這份完整的藝術品。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每次把它放在書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種無聲的文化積澱,讓人心生敬畏。可以說,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這本書就用它的外在美,為你接下來的精神之旅打下瞭堅實而美好的基調,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內頁的文字呈現齣一種近乎儀式感的嚴肅性。作者在論述核心觀點時,那種旁徵博引、層層遞進的邏輯構建方式,讓人不得不停下來細細咀嚼。他不是那種簡單羅列事實的敘述者,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娓娓道來,卻字字珠璣。尤其是在探討古代社會倫理結構的那幾個章節,他將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曆史片段和哲理思辨巧妙地串聯起來,使得原本枯燥的說教變得鮮活可感。我發現自己常常會讀到某一句,便會停筆沉思良久,腦海中仿佛有韆百年前的先賢身影在與我對話。書中對一些關鍵術語的注釋也做得極為詳盡和精準,充分顯示瞭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態度,這對於深度閱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避免瞭理解上的歧義和偏差。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失現代的清晰,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
評分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偶爾會流露齣一種非常剋製而深沉的個人情懷,但這絕不是自說自話的抒情,而是建立在深厚史料基礎上的感悟與反思。這種情感的滲透是微妙的,比如在描述某個古代人物麵臨重大抉擇時的內心掙紮時,文字的節奏會稍微放緩,用詞會變得更具溫度和人情味,讓人深切體會到古人生活的真實重量和不易。這種“有溫度的學術”,是我個人最推崇的寫作方式。它提醒我們,曆史的脈絡背後,站立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和掙紮的個體。這本書沒有將古代賢哲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將他們還原為人,這使得我們現代人更容易與他們建立起情感的共鳴,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流傳至今的文化遺産的真正價值所在。讀完之後,心中的敬意更多瞭一層理解與親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