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明清建築二論》初版於1969年,《鬥棋的起源與發展》初版於1973年。這兩本小冊子,被認為是開闢瞭颱灣建築學術史的著作,影響深遠。
《明清建築二論》對“明清建築為中國建築發展低潮”這一幾成定論的觀點發起論戰,說理透闢,而又洋溢著人情。《鬥棋的起源與發展》是自中國早期建築與西方的不同處著眼,探究鬥棋産生、發展的理路。二者所論專題不同,但立意都在整個中國建築史,涉及史觀、史法上的一些重要問題。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年生於山東日照、颱灣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颱灣東海大學建築係主任、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颱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颱灣現代建築思潮的重要學者,在推動颱灣建築教育、文化資産保存等方麵,都有卓越成就。
內頁插圖
目錄
明清建築二論
自序
明清文人係之建築思想
一 從明清建築的低潮說起
二 南方建築之傳統
三 《園冶》與《長物誌》中的建築觀
四 南係建築思想的病態
明清建築的形式主義精神
一 結構的機能主義的錯誤
二 明清建築形式主義的傾嚮
三 大木結構的形式化
四 彩畫之製度化與係統化
五 細部的精緻化
自序
起源
一 前言
二 漢代遺物上的鬥棋
三 漢晉賦上有關鬥棋的解釋
四 鬥栱之西方來源論
五 六朝時代鬥拱發展之謎
六 一鬥三升的結構意義
七 麯綫與昂的齣現
發展
一 華棋之産生與昂之推演關係
二 慢棋與補間鋪作之發生
三 唐後北疆民族之自由創作
四 則律時代
精彩書摘
真正的建築學是要在中産階級與知識分子中生根的。因隻有知識分子有治學必要的智慧,以及閤理的思考方法。隻有他們是肯腳踏實地做切閤實際的思考,也隻有他們擁有敏感的稟賦,可以為藝術之創造。在上文的討論之後,我們必須承認,他們確實有他們的作法,而能彆成係統,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為棄建築於不顧。然則,一個真正的強有力的係統為何沒有建立起來?他們在中國建築史的地位為什麼隻是若隱若現的?我們若不能找齣它的病根,則一個新的知識分子的建築觀永無法建立。
第一個原因,在我看來,是由於建築師如同畫傢,未能專業化,必由士人兼能之。而士人“學而優則仕”,中國的讀書人永遠沒有與官傢脫離乾係,因而官傢的諸製度,無不或多或少地潛存在每個讀書人的心中,且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因此之故,我國士人,或多或少有兩麵人的個性,有時候很不容易為一個現代人所瞭解。他們歌頌自然,與友人酬和退隱的閑情逸緻,但心理上常常隨時準備接受宮廷的任命。財富與名祿並不能輕易為大自然的景色所取代。這當然是文化中過分的理想主義與過分的現實主義之衝突所造成的。而健全的建築必須産生在健全的、發展均衡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比如說,中國士人是以陶淵明為理想主義者之代錶的。如果沉醉於陶詩之清幽的讀書人都滿足於茅屋三間,建築學自然是不必要的。絕對的精神生活中沒有建築思想的位置。可是他們的真正目的仍是在做官,而官運有時一定要善於摺腰,屬於過分的現實主義。讀書人常常摺騰於兩者之間,無法安於現實。在這種情形下,詩詞的酬和,書畫的饋贈,尚可憑一時的感興與傳統的技巧訓練而輕易為之;對於耗資費時,又頗與社會地位相牽連的建築,則不能不有所遷就,甚至背其道而為之。故筆者粗淺看來,建築在士人階級中,是這獨特的心情的矛盾下的犧牲品。
第二個原因,是與本文的討論直接有關,應該在此作較仔細的說明。我們曾經一再提到,文人建築思想中的敏感度,直接來自文人的藝術——文學、繪畫與金石等。因此,顯而易見的,文人的藝術中所擁有的缺點,亦不摺不扣地帶到建築裏來。不但如此,因為文人藝術的性格屬於心性之陶冶,以現代的用語來說明,是在現世殘酷的生活中一種求慰藉的方法,或者,一種忘我,一種對現實的逃避,對於需要健康而樂觀的人生觀為基礎的建築藝術,是不能十分契閤的。至於流於頹廢之藝術,更是相去遠矣。
換句話說,建築作為一種藝術,需要高度的敏感。對大自然、對環境、對空間、對材料都要有適當的美的斟酌。但這種敏感絕不能超齣於實存的物質環境之外。亦即是說,建築是與現實(Reality)脫不開的。
我們的文人藝術傢們正是過度地使用瞭他們文學的心弦。由於他們對大自然的現象有著銳敏的反應,如果把人生的大問題,諸如生、死及生命的意義等,托附著反應於自然界的感覺錶現齣來,其結果是一種近乎唯美的傷感。傷感亦白銳敏的觀察而來,但其結果卻是不健康的,是幻覺的,脫離瞭理想與現實。我們的文人,在上節所述的矛盾的心境之下,以這種不健康的傷感為乘載,劃入夢境而不自覺,反映在建築上,是極為清楚的。
……
前言/序言
《中國建築的脊梁:從宋到清的木構智慧》 木構建築,作為中華文明數韆年來的物質載體,以其獨特的結構體係和美學魅力,承載著曆史的厚重,也展現著工匠的智慧。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時期的某一特定技術,而是緻力於勾勒齣一幅宏大的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發展脈絡圖,特彆是著重探討瞭從宋代到清代這一重要曆史時期,木構建築在結構、技術、審美以及文化內涵上所經曆的演變與傳承。 我們的目光將首先聚焦於宋代。宋代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一個高峰,其精巧的鬥拱結構、嚴謹的規製以及秀麗的風格,為後世樹立瞭典範。本書將深入剖析宋代建築在鬥拱運用上的成就,不僅是其數量和形式上的繁復,更在於其結構上的閤理性與功能上的完備。我們會探討宋代建築如何通過鬥拱體係,有效地將屋頂的巨大荷載傳遞到柱子,從而實現大跨度、高屋頂的建築造型。同時,本書也將考察宋代建築在木材選擇、榫卯連接、構件尺寸等方麵所體現齣的標準化和科學性。這些“宋式”的特點,不僅是建築技術的進步,更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思潮在建築上的集中體現。我們將通過對傳世宋代建築圖錄(如《營造法式》中對鬥拱的記載)及實物考古研究的梳理,力求還原宋代木構建築的真實麵貌,並分析其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 然而,技術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社會的需求、審美觀念的變遷,都會對建築産生深遠的影響。進入元、明、清時期,雖然宋代的建築精神仍有傳承,但木構建築的演變呈現齣新的趨勢。 本書將重點分析明代木構建築的特點。明代建築在繼承宋代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建築的宏偉氣勢和裝飾性。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對鬥拱技術的分析,而是會探討明代建築如何通過調整梁架結構、增加簷口齣挑深度,以及對鬥拱形製進行改良,來營造齣更為莊重、威嚴的建築形象。明代建築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其裝飾手法的多樣化。琉璃瓦、彩繪、雕刻等技藝在木構建築上的廣泛運用,極大地豐富瞭建築的視覺語言。本書將考察這些裝飾元素如何與木構結構相融閤,既不破壞結構的穩定性,又賦予建築華麗的外錶。我們還會關注明代建築的等級製度如何體現在建築形製上,特彆是宮殿、壇廟、官署等官方建築,以及園林、民居等不同類型的建築,它們在結構、規模、裝飾上的差異,都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秩序和審美取嚮。 緊隨其後的清代,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發展的最後一個重要時期。清代建築在繼承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演變,展現齣更為精細、繁復和輝煌的特徵。本書將深入研究清代建築在結構上的創新與調整。例如,在梁架結構上,清代建築可能采用瞭更為復雜的穿鬥式、抬梁式等組閤方式,以應對更大的跨度和更復雜的屋頂造型。鬥拱在清代雖然依舊是重要的構件,但其功能性與裝飾性的比例可能發生變化,一些鬥拱的設計趨嚮於更為華麗,甚至成為純粹的裝飾構件,而非完全依賴其結構支撐。 本書還將特彆關注清代建築的“規製”與“程式化”。清代高度發達的宮廷建築體係,對建築的設計、施工有著嚴格的規定。我們將探討這些規製如何影響木構建築的方方麵麵,包括構件的尺寸、比例、連接方式,以及建築的整體布局。同時,我們也會考察清代建築中“程式化”的傾嚮,即在一定模式下,通過重復和變化來創造齣豐富多樣的建築形態。這既是一種成熟的建築智慧的體現,也可能暗示著建築創新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製。 除瞭結構和技術層麵的探討,本書還將深入挖掘木構建築背後的文化內涵。木材作為建築材料,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它代錶著生命、成長、自然,也承載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本書將嘗試解讀木構建築在不同曆史時期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宗教信仰、以及世俗生活的方方麵麵。例如,屋頂的麯綫和飛簷,如何象徵著天人閤一的觀念;院落的空間組織,如何體現著傢族倫理和禮製秩序;以及建築的色彩運用,如何與五行學說、陰陽五行相呼應。 本書還將關注木構建築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建築不僅僅是獨立的藝術品,更是社會生産力、技術水平、以及審美趣味的綜閤反映。我們會考察不同時期木構建築所消耗的木材資源,以及與之相關的采伐、運輸、加工等一係列産業活動。同時,工匠群體在木構建築發展中的作用也將得到重視。他們不僅是技術的實踐者,更是知識的傳承者和創新的推動者。本書將嘗試通過史料研究和考古發現,來還原古代工匠的生産生活場景,以及他們在建築事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最後,本書並非僅僅局限於對古代建築的追溯,而是試圖從中汲取智慧,為當代建築的發展提供啓示。木構建築所體現的材料的尊重、結構的精巧、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在當今強調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建築的時代,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輝煌成就,認識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從而激發對傳統建築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並從中獲得寶貴的啓迪。 本書的寫作,將以嚴謹的學術考證為基礎,輔以清晰的圖示和詳實的案例分析,力求做到內容充實、邏輯嚴密、語言生動,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能夠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感悟,真正領略到中國古代木構建築作為“中國建築的脊梁”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