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紫禁城,今又稱故宮,位於北京,原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時的政治中樞。凡四百九十一年,共二十四個皇帝,曾在這裏發號施令、主宰中國。
中國古典建築的最大特色是以宮室為中心。20世紀以前,無論建築技術和藝術,基本錶現在帝皇所在的宮殿、園囿之上,所以宮殿建築成為欣賞和研究中國傳統建築技術和藝術的典範。中國曆史上雖曾有過不少著名的宮殿建築,但迄今尚保存完整的,隻有紫禁城宮殿。它不僅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不朽傑作。
《紫禁城宮殿》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原古建築部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於倬雲主編,故宮有關方麵的專傢協助編撰。
文字分導論、分論及圖片說明三方麵,共八萬餘字;全部圖片共五百六十四幀,其中正圖四百六十七幀(內彩圖二百六十五幀,黑白圖二百零二幀),插圖六十七幀,建築墨綫圖三十幀。結構編排,除導論和附錄外,主要按建築物的使用功能、建築類型、附屬建築及設施分成三大部分。內容所及,大自整體布局到單座宮殿,小自一梁一棟到一雕一刻,無不賅備。《紫禁城宮殿》以有限的篇幅,容納龐大的內容,全麵而集中地展示瞭紫禁城宮殿及其藝術。
《紫禁城宮殿》主要攝影圖片由香港和北京故宮專業攝影師閤作拍攝而成。為瞭照片的拍攝,故宮博物院予以前所未有的方便,使得平日參觀故宮無法看到或乞未開放的場所,都得以影像留存,使之公之於世。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也為圖像的質量提供瞭保障,無論是清晰度還是構圖的新穎,都讓讀者為之傾心。為保持畫麵粹美,突齣建築原有的氣氛和風貌,絕大部分照片拍攝時,不攙入近人近物,這在參觀者日以數萬計的紫禁城,是必須剋服很大睏難纔能做到的。
作者簡介
於倬雲(1918~2004),中國古代建築專傢,從事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工作達數十年,曾在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工程處和故宮博物院主持大量古代建築修繕設計工作。曾任中國文物保護協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故宮博物院高級工程師兼古建部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委員會委員。
目錄
前言
專論·紫禁城宮殿的營建及其藝術(於倬雲)
建築沿革
施工準備
施工過程與著名技師
建築藝術
陰陽五行學說在紫禁城宮殿中的體現
紫禁城主要建築
城池
外朝
內廷
園林
戲颱
佛堂、道場及其他祭祀建築
書房、藏書樓
衙署及其他
建築結構與裝飾
颱基、欄杆
梁架
鬥拱
屋麵裝飾
內外簷裝修
藻井、天花
彩畫
琉璃裝飾
其他設施
橋梁、涵洞
給水、排水
禦寒、防暑
照明
附錄
紫禁城主要建築墨綫圖
紫禁城宮殿建築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片索引
精彩書摘
明萬曆年間重建三殿時,太和殿前所需的禦路石“闊一丈,厚五尺,長三丈餘”,估計這塊石料重達一百八十噸。運輸這樣巨且重的材料,既不能用車也不能就地滾,於是選在鼕季運輸,沿途每隔一裏打一口井,路上潑水成冰,拽石在冰上滑行,摩擦阻力較小,這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失為有效的辦法。但用這種辦法仍需民工二萬多名,經二十八天纔拽運到北京。不過這塊石材的長度僅為原來禦路石材的百分之六十。為符閤原來的長度,用三塊石材巧妙地拼接起來。拼接時,如果直縫對接,必露齣接縫,非常醜陋。聰明智慧的石工在做這塊禦路時,是以雲紋突起的麯綫為拼閤綫,使石料之間的接觸麵成為高低起伏,凸凹交錯的彎麯麵,雖然用三塊石料拼閤,也能嚴絲閤縫地咬閤為一體。因此這雕石禦路雖然位於太和殿前的顯眼部位,但長期以來無人看清是拼接齣來的,隻是由於後來石塊走閃,齣現縫隙,纔發現瞭三颱前麵正中的大石雕“禦路”與保和殿的用材不同,它不是用十六點五七米長的石雕製的,而是用三塊石料拼閤而成的。 房山不僅齣産青白石,還齣産大量的白石,其中還有一種質地柔潤堅實,形如玉石,潔白無疵的漢白玉。白石都用來做鈎欄望柱,俗稱玉石欄杆。 一般的白石易於風化,隻有養心殿前的禦路石、禦花園欽安殿的欄杆及盆景座的一些晶瑩的白石纔是珍貴的漢白玉石。 當時,采集石材的場地除瞭房山、門頭溝以外,還有順義縣牛欄山和門頭溝馬鞍山的青砂石、白虎洞的豆渣石和麯陽縣的花崗石。這些地方都較靠北京城,說明明代營建宮殿時是采用就近取材、因材製用的辦法的,采發來的石料以白石做鈎欄,青石做颱基,豆渣石做溝基和路麵,花崗石做磨石地麵,青砂石做次要房屋的柱礎颱基用。至於現在紫禁城中尚存的少量的五色虎皮石(冰紋拼閤的貼麵牆石)為清代從薊縣盤山采發的,不屬於明初的備料計劃中。 ……
前言/序言
紫禁城宮殿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紫禁城宮殿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