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史

隋唐佛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曾文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1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88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隋唐佛教史》介绍了隋唐时期的佛教史,通过各种示例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那个年代的佛教史什么样子。主要内容包括:隋朝社会和佛教;隋朝的佛教宗派;唐朝社会和佛教;唐朝的佛教宗派等。

目录


第一编 隋朝佛教
第一章隋朝社会和佛教
第一节统一的隋王朝和佛教
一 实现南北统一的隋王朝
二 隋文帝兴隆佛法
三 隋炀帝与佛教
四 隋朝的僧官制度
第二节隋朝的译经和经录
一 佛经翻译
二佛教经录
(一)法经等人编《众经目录》
(二)彦琮等人编《众经目录》
(三)费长房编《历代三宝记》
第三节隋朝著名学僧及其研究和弘法活动
一 隋朝奖励佛教义学及在长安的学僧组织
二 隋朝的著名学僧及其佛学成就
(一)帝师昙延
(二)地论学者净影慧远及其著作、弟子
(三)游历南北的摄论学者昙迁及其著作
(四)将南方摄论唯识学传到北方的靖嵩及其著作
(五)宝山寺石窟的建造者灵裕
(六)彦琮及其论译经的《辩正论》和论佛儒的《通极论》
(七)“三国论师”僧粲
(八)《成实论》学者智脱
(九)《四分律》学者洪遵
第二章隋朝的佛教宗派
第一节天台宗的创立
一 慧文、慧思和智额在天台宗祖统说中的地位
二 慧文及其“一心三智”理论的提出
三 慧思及其“心具染净”的心性论
(一)慧思的生平
(二)慧思的著作和思想
四 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智颉
(一)师承北齐慧思,以隋晋王杨广为外护
(二)智颛著述——天台三大部和五小部
第二节天台宗的教义
一 天台宗的判教论
(一)对一切佛经教义的总评述与分类——“判教”
(二)南北朝时期“南三北七”的判教学说
(三)天台宗的判教理论——“五时八教”
二 天台宗的真理观——中道实相论
三 观心和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一心三智
四 天台宗“性具善恶”的心性论
第三节三论宗的创立及其教义
一 “三论”的翻译和隋以前研究概况
二 吉藏的生平
三 吉藏的著作
(一)《三论玄义》,一卷
(二)《中观论疏》,简称《中论疏》,十卷,或析为二十卷
(三)《十二门论疏》,三卷
(四)《百论疏》,三卷
(五)《二谛义》,三卷
(六)《大乘玄论》,五卷
四 以弘扬中道不二思想为主旨的三论宗教义体系
(一)三论宗的判教学说
(二)般若空义与中道实相论
(三)二谛与所谓“四重二谛”论
(四)八不中道论
(五)二智与“无所得”境界
第四节三阶教的兴起和衰亡
一信行略传
二 三阶教的典籍和历代遭禁情况
三 三阶教的教义
(一)佛教的正、像、末三法和三阶教的末法观
(二)三阶与普法
(三)所谓“无尽藏”
第二编唐朝佛教
第一章唐朝社会和佛教
第一节唐王朝的宗教政策和佛教
一 唐王朝的盛衰及其文教政策
二 唐初傅奕奏请废佛和高祖下诏沙汰僧尼
三 唐太宗在战地立寺和超度阵亡将士
四 武则天称帝和佛教盛况
五 佛道先后问题
六 国家寺院
七 关于沙门致敬父母、君王问题
八 唐朝的僧官制度
九政府制定僧尼法规
十 佛骨崇拜和法门寺
十一 韩愈谏迎佛骨
十二 唐武宗灭佛
第二节唐朝的佛经翻译
一 玄奘西行求法和佛经翻译
(一)玄奘学历及其赴印求法的艰难历程
(二)在唐太宗、高宗直接支持下的玄奘译场
(三)玄奘所译主要佛典介绍
二 义净西行求法和佛经翻译
(一)出家学习佛法和渡海赴印求法
(二)义净的佛经翻译和著作
三 波颇、那提、地婆诃罗、实叉难陀和菩提流志的译经
(一)波颇
(二)那提
(三)地婆诃罗
(四)实叉难陀
(五)菩提流志
四 “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的译经
(一)善无畏
(二)金刚智
(三)不空
第三节唐朝的佛教经录
一道宣及其《大序内典录》
二 《大唐东京大爱敬寺一切经论目录》和《古今译经图纪》
三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四 智升《开元释教录》和圆照《续开元释教录》
五 圆照《贞元释教录》
第四节唐朝的佛教史书著作
一 法琳及其《辩正论》
二 道宣《广弘明集》
(一)佛、道二教的论争
(二)朝廷废佛
(三)朝廷兴佛
(四)灵魂是灭还是不灭
三 道宣《续高僧传》
四 惠祥《弘赞法华传》和法藏《华严经传记》
(一)惠祥《弘赞法华传》
(二)法藏《华严经传记》
五 文谂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
六 禅宗史书《宝林传》
第二章唐朝的佛教宗派
第一节法相宗
一 玄奘、窥基与法相宗
二 法相宗的判教论
三 法相宗的唯识理论
(二)三自性、三无性的理论
(三)“唯识五位”与“转依”、转识成智的解脱论
(四)五种姓论
第二节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
一 律的传译和戒律基本内容
(一)小乘四部律的传译和基本内容
(——)大乘戒律的传译和基本内容
二 中国律学体系,的创立——道宣的南山律宗
(一)道宣简历与著述
(二)道宣的四分律学
(三)道宣的判教论——化教和行教(或制教)
(四)止持与作持——强调止恶与行善并重
(五)道宣的戒体论及其意义
(六)把小乘戒律纳入大乘佛教体系之中
三 相部宗与东塔宗
(一)法砺和相部宗
(二)怀素和东塔宗
第三节道绰、善导和唐代净土宗
一 道绰及其净土思想
(一)道绰生平
(二)《安乐集》的净土思想
二 善导的净土学说
(一)善导及其著作
(二)善导的净土思想
(三)善导的弟子怀感、怀恽
三 其他净土高僧:慧日、承远、法照、少康
第四节华严宗
一 华严五祖和华严宗
(一)祖杜顺
(二)祖智俨
(三)祖法藏——华严宗正式创始人
(四)祖澄观
(五)祖宗密
二 华严宗的基本教义
(一)华严宗“五教十宗”的判教论
(二)法藏的法界观
(三)澄观的四法界论
三 宗密的《原人论》
第五节禅宗的成立和早期发展
一 禅宗的成立二东山法门
(一)道信及其“入道安心”禅法
(二)弘忍及其“守心”禅法
二 神秀和北宗
(一)“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神秀及其弟子普寂
(二)北宗的禅法
三 慧能和南宗
(一)慧能生平和北上求法历程
(二)曹溪传法和六祖地位的确立
(三)慧能的禅法思想
四 南宗的早期传播
(一)马祖道一和洪州宗
(二)石头希迁和石头宗
……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建隆元年(960)普度僧人8000人,继之派行勤等157人赴印度求法,并使中纪委从信于益州(今四川成都)镂雕大藏经版。太平兴国元年(976)又普度僧人17万人,五年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811)以来中断达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同时,西域、古印度僧人携经赴华者络绎不绝,至景祐(1034~1037)初已达80余人。译经规模超过唐代,但成就稍逊。宗派以禅宗特别是临济、云门两派最盛,天台、华严、律宗、净土诸宗稍次。由于各宗互相融合,提供“教(天台、华严)禅一致”、“净禅一致”,因而广为流行华严禅、念佛禅等等。另外,在天台宗中分为山家、山外两派,而在民间念佛结社特别兴盛,影响极大。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所,为北宋佛教发展的高峰。徽宗时(1101~1125),由于朝廷笃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为道观,佛教一度受到打击。

评分

  国内学者对于东胡系统中的各族,曾经分别进行过研究,其中以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一书,最为史学界所瞩目。随后出版的周伟洲的《敕勒与秉然》、《吐谷浑史》、《南凉与西秦》;陈述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契丹政治史稿》,孙秀仁、孙进己等的《室韦史研究》,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蒙古族简史》等,也都是探讨东胡各族的重要著作。但贯通东胡各族历史为一书的专著则尚未见,仅国外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早年(本世纪初)所著的《东胡民族考》曾被译成中文。此书虽包罗甚广,但内容并非叙述东胡各族的史事,而是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考订东胡各族中的族名、地名、人名、称谓及其它术语等,实际上是一本“东胡民族语言考”。此书虽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我们今天要求的却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详细叙述东胡各族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史实的系统之作。 

评分

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你的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法。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

评分

(三)游历南北的摄论学者昙迁及其著作

评分

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21.3万人,中央和地方设有严密的僧官制度,加以监督,颁行了《敕修百丈清规》,雕印了著名的普宁寺版的大藏经。

评分

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匈奴同时兴起于战国末期(公元前三世纪),至汉初(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从此便以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于史册,而东胡之名遂湮没无闻。由于现时留存下来的东胡文献资料奇缺,故历来治东胡者多从乌桓鲜卑开始,对开东胡早期的历史,即被匈奴击破以前的历史,均难于详述。本书根据近三十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东胡遗迹,对它进行初步探索,试图把东胡的历史向前追溯到它的起点。 

评分

的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

评分

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会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

评分

一、乌桓人最初的驻牧地——乌桓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