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作 著
图书标签:
  • 蒋勋
  • 文学
  • 唐代散文
  • 现代文学
  • 散文
  • 文化
  • 经典
  • 解读
  • 人文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5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273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学,是一种救赎。文学之美时而浪漫温暖,使人超然于简单的生活之上,挣脱现实的纠葛;时而伤感落寞,通过对伤痛的悲悯,使人反观内心深处,获得灵魂的净化。
  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之后,蒋勋先生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文学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先秦到现代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与《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同属“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纵向跨越一千余年的文学史,涉及散文、散曲、杂剧、小说等多种文体。韩愈、柳宗元的自然质朴,《牡丹亭》的浪漫天真,张岱、徐渭的洒脱不羁,《红楼梦》的青春风华,民国文学的百态千姿……蒋勋先生一一细细解读,将文学内在的力量呈现于世人面前,古典情怀与现代感悟彼此映照,不执文字,但问真心。
  
  海报:
  

内容简介

  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之后,蒋勋先生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文学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先秦到现代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在本册中,蒋勋先生凭借深厚的美学功底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以平实的语言将唐代至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娓娓道来,以文学特有的意境,观照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大家重拾对美与生命的感动。
  韩柳文章的质朴自然,《游园惊梦》的梦幻纯真,《红楼梦》的青春与孤独,张爱玲的荒凉凄艳,沈从文的平和冲淡……千年的文学之美、诗意与情思,经由蒋勋先生细致入微的解读,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韩愈与柳宗元——文起八代之衰,重回质朴情怀,突现一代知识分子风范
  元曲与关汉卿——写兴亡之感慨,写市井之人情,传达来自民间的感动
  《水浒传》——来自民间的叛逆,用小说讲真话,为历史的细节留影
  游园惊梦——书写青春的渴望与闲愁,寻找生命中的温暖和知己
  唐寅?徐渭?张岱——明代文学的“伏流”,挣脱八股窠臼,书写个人的“真气”与“性情”
  《红楼梦》——中国文学的“期末考”,每个人都能在这不朽的青春王国之中找到自己
  民国文学——张爱玲荒凉,鲁迅热切,沈从文冲淡,传统继承与外来移植双重作用之下盛放的百花园
  台湾文学——从“亚细亚的孤儿”到“原乡人”,再到“台北人”,文学联通情感,文学使人接近





作者简介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回台湾。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工作,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精彩书评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这样描述蒋勋:“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这样的赞美一点都不过,曾有陌生人对蒋勋先生说:“你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会有很好的声音。”蒋勋先生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人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中国青年报》

目录

第一讲 韩愈与柳宗元
重建古文的传统
《祭十二郎文》: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送李愿归盘谷序》:隐士的生命空间
《柳子厚墓志铭》: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送孟东野序》:不平则鸣
《钴潭记》:清淡山水后的激情
《捕蛇者说》:民间的声音
第二讲 元曲与关汉卿
散曲与杂剧
《天净沙?秋思》:生命的落寞与流浪
《天净沙?秋》:岁月时序,永远如此
留白创造伟大的时刻
关汉卿: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单刀会》: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窦娥冤》:感天动地的力量
第三讲 《水浒传》:小说与历史
说书人在讲故事
“定稿”之前
说唱文学的传统
生命的美学形态
不断丰富的口传文学
来自民间的叛逆
用小说讲真话
第四讲 游园惊梦
写情
生命中的温暖和知己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青春的渴望与闲愁
第五讲 唐寅、徐渭与张岱
唐寅:不损胸前一片天
徐渭:笔底明珠无处卖
生命的不同形状
张岱:“真气”与“深情”
文学的性情
第六讲 《红楼梦》:青春王国
文学史的期末考
此系身前身后事
“青春”是《红楼梦》的美学基础

如果有一首诗,写出了生命的结局
大观园:写实与象征之间的世界
宝玉是一个最善良的人
生命中爆发的力量
刘姥姥的“颠覆”
晚清小说的社会意识
第七讲 民国文学
重逢“海上花”
“呐喊”与“彷徨”
“边城”来的人
按住时代脉搏的文学
第八讲 台湾文学
书写最熟悉的地方
文学使人靠近

精彩书摘

  写情
  明朝的正统文学是八股文,写的东西很死板,里面不能有一点点个人的性情爱恨。明朝后期,“公安派”和“竟陵派”出现了,文人阶层在自我反省,想要改变僵化、死板的文学状况。这两个流派以“性灵”为主张,认为写文章应该直接抒发自己的心灵、情感,反对虚假的道德文章。
  “性”是指人的本性,可是道德却是对本性的一种限制,如果连本性都忘记了,那这种限制的意义又何在?所以,这些人主张直接书写自己真正所爱、所恨、所渴望的东西,回到人的本性,重新去问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两个流派的主张和我们后面要讲到的汤显祖有关。汤显祖最有名的戏剧作品合称“临川四梦”,是四个与梦有关的故事,都在写情,或者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讲,其实他是在写性。
  很有趣的是,所有文化自我觉醒的时候,性的部分常常是重点,因为道德压抑的第一个重点是性,首先忌讳谈及的是肉体欲望。明朝也在性这方面发生了反弹。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会理解为什么明朝会出现《金瓶梅》这样惊世骇俗的小说。《金瓶梅》全书都在描写性,与传统道德发生了冲撞。大家都在讲道德文章,这部书却提出了很直接的问题:当涉及到性的本质的时候,你的冲动是什么?在那个时刻,你的肉体本能反应会是什么状况?这样的颠覆是卫道人士所不能接受的,所以《金瓶梅》长期是一部禁书。
  我读中学的时候,妈妈对我说“你不要看《金瓶梅》”,但是妈妈不让看的东西,你都会想偷偷去看一看。可是看来看去也看不出任何东西,因为涉及性描写的地方都被删掉了。现在坊间流传的《金瓶梅》很少有全本,我读大学的时候才看到日本出版的明刊本《金瓶梅》,内容比较完整。这部书这么大胆,在明朝就直接去谈身体、谈性,可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借性讽刺道德:人在谈到性的时候满口道德、冠冕堂皇,可是私下所做的事情完全与所说的背道而驰。也就是说,我们其实知道性在一个人的生活里面是什么情况,却假装看不到,假装这个城市没有情趣商店,没有A 片,没有相关的广告,可是它们都是存在的。《金瓶梅》直接把这些挑明,要你面对它。那你再写文章的时候该怎么办?继续用卫道的方式去讲那些假话,还是去面对人的真实本性?所以,《金瓶梅》这部书,不仅在当时颠覆性非常大,恐怕直到今天我们讨论起来都不是很容易。
  汤显祖的《游园惊梦》把性的问题包装得比较唯美,让大家可以接受。因为文字太美了,所以会让人忘了他也在讲性。舞台上的《牡丹亭》其实是一场性的表演,但是它不直接去展示,比如它会把性的行为变成花来讲,讲得好美好美,让人不知不觉去欣赏。《金瓶梅》则比较粗野,写性的时候用了许多非常俚俗的方言。书中的潘金莲、李瓶儿等都是出身低微的人,这些女性的身体被如何对待,在我看来是这部书真正重要的部分。但这个部分在人们把它当成一部淫秽小说以后,其实是不容易被看到的。你不能想象有这么多女孩子在十岁左右就被这样出卖,她们的身体是可以被随便糟蹋的,无论如何她都不能抗拒,这些实在是惊心动魄。
  我常常跟很多朋友讲,删掉《金瓶梅》中“淫秽”内容的人真的很奇怪,因为我觉得《金瓶梅》是我看过的最恐怖的小说——竟然可以把人的身体那样对待。我一点儿都不觉得它是对性欲望的挑逗,而是看了之后会好难过,那些男性为了刺激感官,就把女孩子绑起来,玩弄女孩子的身体,性变成了强势者对弱势者的糟蹋,《金瓶梅》的一部分重点其实是在这里。这样的情况今天未必不存在。《金瓶梅》非常诡异,描述的几乎都不是正常的身体行为,如果看这部书还看到会有性的欲望,我觉得是一件很怪的事。这部书很有深意,那些女孩子也是人,怎么会用那样的方法去对待人的身体,当中根本没有爱。书中把爱与性完全分开了——性变成游戏,变成玩弄的方式,大概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的文化特别不敢面对它。有时候我也怀疑,过去的读者大多是男性(因为古代女性有很多文盲),是不是他们特别不敢面对自己这个“恐怖”的部分。很明显,男性是当时社会中的强势者,根本不把买来的女性当成理应被合理对待的人,往往也谈不上爱与情。
  生命中的温暖和知己
  在明代戏剧史上,甚至在整个中国戏剧史上,汤显祖都被比作莎士比亚一样的人物。汤显祖的《牡丹亭》里其实隐藏了比较多情的部分,情甚至可以使人死而复生。杜丽娘曾经梦到柳梦梅,并在梦里和他发生了情感,有了肉体上的接触,醒来后怅然若失。她面对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每天被教导着去读关于“后妃之德”的书,然后准备由父亲给她找一个不知是谁的人嫁掉。但她觉得自己要找的是梦里的那个人,要追求梦里的爱情,以致抑郁而终。当时的女性对自己的爱情生活几乎是没有希望的,《牡丹亭》的影响和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中的影响可堪一比。
  十六岁的青春,游园之中做的一场梦,她要把那个梦找回来,用死亡去找回这个梦,所以变得感人至深。对于这些女性来讲,她渴望的其实既不是性,也不是道德,而是爱;当爱不见了,她就会借着这样的戏剧、小说试图找回一种生命里的温暖和知己之情。我想这大概是明代文学,尤其是民间传唱文学非常重要的一点。
  明代戏剧从元曲系统中发展出了江南的“昆山腔”,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昆曲。昆曲的影响很大,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二〇〇〇年,纽约、巴黎都在演《牡丹亭》。对于我们来讲,这些戏曲的文辞太优美,其实不是很容易懂,而昆曲的身体动作和文辞内容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不妨看看舞台上的杜丽娘是怎样表达的,借助舞台表演来认识它、理解它。
  没有看这个戏的时候,我读《牡丹亭》的剧本(白先勇在他的小说《游园惊梦》里就引用过一段)也有些不解。比如,为什么会有“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这一句?而在舞台上你就会发现,杜丽娘本来是在对着面前的大镜子看自己,丫头春香拿了一个小镜子(菱花镜)在背后照她的发髻,她一回头忽然看到菱花镜里自己的侧面,所以会有这句唱词。唱词是和动作有关的,如果不和动作结合起来,其实不太容易读得下去。这也说明了戏剧的特征,剧本的内容是要通过很多身体语言来表现的。
  比如北曲里很有名的《夜奔》。在野猪林,解差要杀死林冲,是鲁智深把他救了;雪夜山神庙,林冲再一次受到陷害,才决定要上梁山。《夜奔》中林冲有一段唱词很难懂,因为里面有很多典故,可是大家看到演员表演的时候,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出武生戏,有繁多的高难度身体动作。演这出戏的时候,演员的头要碰到脚尖,连声音都很难发出来,但同时还要唱,所以到某一个年龄可能就没法演了。大陆有一位很有名的昆曲演员叫侯少奎,他演这个戏的时候,已经有一点儿年纪了,所以有些吃力,但是因为他是好演员,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他的表演了解动作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种戏剧表演形式,昆曲是要在剧场里演出的,观众是要在舞台下面看和听的。元曲里面“听”的部分还比较多,可是到明代以后,身体动作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真正构成了所谓戏剧性,而不只是戏曲性。戏曲的动作很少,比如弹词;可是如果是戏剧,演出的部分必须很多。
  林冲一生最大的志愿是能像班超那样万里封侯,所以他一直希望能够走正统道路,尽忠于国家,然后慢慢做官,没想到被逼做“叛国红巾”“背主黄巢”。这里其实在讲正统和叛逆之间的矛盾,从元明开始,它变成戏剧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力量。从戏剧本身来讲,《夜奔》里林冲的表演难度非常高,大概二十几年前,我在台湾还看人演过,后来再也没有了。
  元明之际,民间的休闲文学或者一般戏剧当中,大致形成了两个很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比较阳刚的,以男性为主体,像《水浒传》《三国演义》,我们也可以说这一类是比较有政治色彩的;另外一类以女性为主体,比如《西厢记》《牡丹亭》,就是才子佳人的系统。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今天大家打开电视,大概也就是这两个“节目”,关心政论节目的大概就不怎么看连续剧。而在当时,喜欢水浒故事的人也不见得很耐烦去看《牡丹亭》或者《西厢记》,总觉得里面才子佳人小小的情的纠缠很烦人;可是,喜欢看《牡丹亭》和《西厢记》的人也会觉得《水浒传》里面尽是对很粗犷的男性的描绘。这就好像社会当中男性和女性的世界变成了两个很不同的结构体,中间的互动来往比较少。后面我们会讲到《红楼梦》,在那里男性和女性的世界开始变得错综复杂。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牡丹亭》全本演出的话,大概要演上三天,我们通常看到的就是《游园惊梦》这一出,刚好是一个晚上的戏,大约两个小时。它前面还有一出《春香闹学》,我小的时候,两出戏常常合在一起演。杜丽娘是大户人家的独生女,掌上明珠,年方十六,家教非常好。春香是她的丫头。杜丽娘的老师叫陈最良,是丑角扮的,摇头晃脑地将所有诗词都讲到“道德”。他给杜丽娘讲《诗经》,可是对方完全没有表情。
  在过去的戏曲里面,主角不一定都是小姐,譬如《西厢记》的主角常常是红娘,而不是崔莺莺。崔莺莺受到太多礼教的压抑,红娘发现了她想要的东西,就讽刺她喜欢张生又不敢讲,人家好不容易跳墙过来相会,她还要假正经。红娘就像是莺莺内心世界的“我”,没有受过“文化污染”,很直率,有一种人性解放的可能。她又批评老夫人,又批评崔莺莺,也骂张生“银样镴枪头”,是个很可爱、很浪漫、追求自我的女孩子。
  《春香闹学》这场戏的主角也不是杜丽娘,而是春香。这时的杜丽娘似乎已经被礼教压抑得没有生命,没有自我,好像一个傀儡。春香是陪杜丽娘读书的,可是顽皮得不得了,一下说要出恭,一下又跑回来,对小姐说外面有一个花园好漂亮,可是小姐却没有反应。因为她实在太闹,老师教训了她,然后生气地走了。春香正在哭的时候,杜丽娘突然问刚刚她说的花园在哪里,拜托她带自己去看一看。《游园惊梦》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杜丽娘从来不知道自己长了十六年的家里还有这样一个花园,这也体现出她家教很严,父母根本不让她到许可范围以外的地方去。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杜丽娘感叹不到花园怎么知道春天已经这么烂漫,这里其实在讲她被荒废的青春。十六岁的青春其实是一座花园,但是没有人照顾,完全是荒凉的。“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她其实是在讲自己生命之花的绽放,她突然发现了自己的青春。春香之前到老夫人那儿去了,此时舞台上只剩杜丽娘一个人。她感到非常疲倦,便“隐几而眠”。这时,秀才柳梦梅持着柳枝出现了——这是杜丽娘的梦境。两人一见面,都吓一跳,觉得似曾相识。这和我们后面要讲的《红楼梦》有微妙的相似,都是讲生命不仅仅是这一世,而是有很多过去的缘分,所以会觉得很熟悉。随后,“专掌惜玉怜香”的花神上场,来保护杜丽娘梦中的柳秀才,“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临去时又叮咛道:“梦毕之时,好送杜小姐仍归香阁。”杜丽娘和柳梦梅携手再次出场,柳梦梅离去。
  这其实是一个少女的春梦,汤显祖用这样一部戏去展示在礼教极其严格的时代里少女渴望爱情的心理状态,将充满象征主义色彩的文句用到最细腻。《游园惊梦》一开始,杜丽娘出来,唱了“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这其实是在讲一种感觉,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有一点儿不清楚——刚刚好像在做梦,可是又从梦里回到现实,听到黄莺在叫。杜丽娘过去是一个被封闭在闺房中的女孩子,每天都跟着老学究陈最良读古书,没有机会去认识自己的身体,也没有机会去认识春天。这是她第一次游园,是她十六年来第一次感受到春天,感受到阳光,感受到美好——一个被封闭的,或者说被禁锢的肉体,开始感受自己了。汤显祖用很隐晦的方式来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梦中相会,如果他用了很直接的语言,大概是不能在文人世界中流传的。《牡丹亭》的文辞非常美,可是内容其实很颠覆。
  “(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旦”是杜丽娘;“贴”的意思是贴旦,大多是村姑、丫头一类比较俏皮的角色,这里指春香。更滑稽一点的叫彩旦,比如《花田错》里那个丑丫头。杜丽娘站在自家的花园里,感到生命似乎已经全被耽搁了——又是一个春天,可是想想看,这个春天和去年也没有什么不同。每一年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生命并没有得到她所等待、所渴望的东西,“耽搁”的背后是一种青春的慵懒。
  接下来,杜丽娘念口白:“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初春时节,还有一点儿未谢的梅花,好像是残留的妆面,这里已经有些感伤——美会过去,青春也会过去,可是在青春最美好的时刻,竟然没有她渴望的爱情的温暖,这美好像也要这样被荒废掉了,就像这花园一样。春香在旁边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阑。”这是在形容小姐的美:侧梳着发髻,靠在栏杆旁边看风景。这与后面她的身段有关。杜丽娘又念“剪不断,理还乱”,李后主的句子直接用进来了。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子,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答案却是“闷无端”,即没有原因。有理由的愁比较容易解答,没有理由的愁闷却是难以解答的。我们现在也常常看到一个大一的女孩子坐在那里,你不知道她为什么愁闷,问她,她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就是青春少女那种无缘由的感伤。戏剧是一个组合性的作品,要通过唱腔和动作的结合表演出来,里面不见得都是作者自己的句子,可以直接把唐诗、宋词、元曲里最好的东西拿来用。过去我们读李后主的“剪不断,理还乱”,只觉得是一个很伤感的句子,可是当它被唱出来,被加上动作以后,会有另外一个表情发生。春香接着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这是一个很美的讲法,因为小姐要去游花园,所以就“分付”了莺燕,让花都要开,要“借”春天来看。春天可以指客观的春天,也可以指杜丽娘的青春。这个时候,杜丽娘又讲:“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花园里太久没有人去,要先扫除一下,春香回答已经吩咐过了。杜丽娘就说:“取镜台衣服来。”一个小姐要去游花园,这不是简单的事情,要梳妆,还要换衣服。杜丽娘在舞台上梳妆、看镜子里的自己,这非常重要——我们说“揽镜自照”,说“顾影自怜”,其实是在讲一个生命没有被另外一个生命眷爱时自怜的状态。括号里的文字是“贴取镜台衣服上”,这是对春香动作的说明。剧作家必须将唱词、动作、口白组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剧本。我们在看剧本的时候,也要想象在舞台上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春香拿着镜台、衣服回到台上,念了几句:“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早上起来刚刚化过妆,梳完头,现在又要照镜子,给衣服熏香的熏笼也又换了一道香,这当然是大户人家闺秀小姐的讲究。


前言/序言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目录 引言:文字的温度与灵魂的共鸣 第一章:唐风吹拂,散文的崛起 一、初唐:冲破樊篱,开启新篇 王勃的少年意气与《滕王阁序》的骈散之美 骆宾王的咏物寄情:《咏鹅》的质朴与《为张易之请讨王勃》的深情 陈子昂的盛唐风骨:诗文并重的时代精神 二、盛唐:大家风范,文采斐然 韩愈:古文运动的旗手,文以载道,力挽狂澜 《师说》:对为师之道的深刻阐释与对自由治学的呼唤 《马说》:寓言寄托,批判社会对人才的埋没 《祭十二郎文》: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文字中的泪光 韩愈的散文风格:雄浑、峻峭、朴实与富有说服力 柳宗元:山水田园的隐逸者,笔下的自然与人文 《永州八记》:自然风光与心境描摹的完美结合 《捕蛇者说》:借自然现象讽刺政治黑暗,文字的悲悯与力量 柳宗元的散文风格:清丽、疏淡、寓意深远,充满哲思 白居易:通俗易懂的诗文普及者,关注民生,情真意切 《卖炭翁》:白描手法展现底层人民的疾苦 《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的交融,千古绝唱 白居易的散文风格:浅显、明畅、平易近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晚唐:承续与变革,诗文的余韵 杜牧的俊逸洒脱:《阿房宫赋》的史论与警示 李商隐的朦胧婉约:《无题》诗句背后的情感纠葛 唐代散文的集大成:从骈文到散文的演变,为后世散文奠定基础 第二章:宋韵悠长,词赋的流转 一、宋词的繁盛:婉约与豪放的交织 柳永:都市词人的细腻描摹,描绘市井百态与离愁别绪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的巅峰,情感的极致抒发 《声声慢》:愁绪的层层叠加,意境的深邃 《醉花阴》:黄花与月光下的相思,词中的孤独与凄美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者,旷达洒脱,气象恢宏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磅礴大气,激昂慷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哲思与情感的完美融合,人生如梦 辛弃疾:爱国词人的壮怀激烈,豪情万丈,笔力雄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金戈铁马的梦想,悲壮的英雄主义 《青玉案·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境的深远 二、宋代散文的特色:说理与叙事的融合 欧阳修:散文大家,继承唐风,更添细腻温婉 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并称,各有千秋,文风多样 王安石:变法家的锐气,散文的严谨与逻辑性 宋代散文的特点: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兼具抒情色彩 第三章:元明清,散文的流变与创新 一、元代:曲赋与散曲的兴盛 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四大家 散曲的特点:通俗、活泼、俚俗,反映市井生活 二、明代:小品文的崛起与大家风范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强调“性灵”,反对拟古,追求真情实感 归有光:温润细腻,情真意切,小品文的典范 《项脊轩志》:记述故居,寄托思念,文字中的历史与情感 明代散文的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小品文成为重要形式 三、清代:桐城派的严谨与晚清的变革 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强调“义法”,注重文章的道义与法度 晚清散文:受西方思想影响,开始出现新的变革与探索 第四章:现代文学的黎明与曙光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革命 胡适、鲁迅、陈独秀等先驱者 白话文运动对文学的意义:打破文言的壁垒,让文学走近大众 白话文的初步探索:欧化、白描、口语化 二、早期白话小说:现实主义的土壤 鲁迅:《呐喊》、《彷徨》中的深刻批判与民族性反思 《阿Q正传》:国民性的漫画,中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 《孔乙己》: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悲剧人物 茅盾:《子夜》、《农村》等,关注社会现实与阶级斗争 巴金:《家》、《春》、《秋》,展现家族兴衰与青年觉醒 三、现代诗歌的飞扬:自由的歌唱 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诗人 现代诗歌的特点:意象的运用、节奏的自由、情感的抒发 四、现代散文的探索:个人情感与时代思考 冰心:母爱、童真、爱的赞颂 朱自清:《背影》的温情、《荷塘月色》的宁静 老舍:《济南的冬天》的温情、《骆驼祥子》的现实 现代散文的特点: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 结语:文学是活在语言里的生命 --- 引言:文字的温度与灵魂的共鸣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最绚烂的篇章,是情感与思想的永恒载体。当我们翻开一本图书,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与古往今来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文字,承载着时代的记忆,记录着人性的悲欢,流淌着情感的温度。蒋勋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寻找那些闪耀着智慧与情感光芒的星辰。 本书所要探索的,并非仅仅是文学史的线性梳理,而是一场关于“人”与“文”的深刻对话。我们将在文字的温度中,感受唐代散文的雄浑与清丽,体会宋代词赋的婉转与激昂,理解元明清小品文的细腻与哲思,最终抵达现代文学的自由与呐喊。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感悟,都是一次灵魂的升华。 第一章:唐风吹拂,散文的崛起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个时期,文坛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更在思想上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唐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从骈文向古文的转变,从雕琢走向质朴,从形式走向内容的演变。 一、初唐:冲破樊篱,开启新篇 初唐时期,虽然承袭了前代的文学传统,但已经开始显露出革新的迹象。王勃,这位神童般的少年,以其《滕王阁序》震惊文坛。这篇骈文,在铺陈藻丽的句式中,融入了少年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景象,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而骆宾王,则以一首《咏鹅》展现了孩童的纯真和对自然的热爱,字里行间流露出质朴的情感。他的《为张易之请讨王勃》一文,更是饱含对朋友的深情和对不公的愤慨,文字虽朴实,却感人至深。陈子昂,作为盛唐文学的先驱,他的诗文都充满了盛唐的时代精神,力图冲破六朝以来绮丽浮靡的文风,追求质朴、刚健的艺术风格。 二、盛唐:大家风范,文采斐然 盛唐时期,散文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韩愈和柳宗元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他高举“文以载道”的旗帜,力图革新文风,恢复先秦两汉质朴、自然的散文传统。他的文章,雄浑、峻峭、朴实,说理透彻,富有感染力。《师说》中,他阐述了为师之道,强调学习的自由和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论断,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马说》则通过对千里马的形象描写,含蓄而尖锐地批判了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寓意深刻。《祭十二郎文》更是他悼念亡子的感人篇章,字字泣血,句句锥心,展现了深沉的父子之情。韩愈的散文,不仅在形式上革新,更在内容上追求思想的深刻和情感的真挚。 柳宗元,与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的散文,则更显清丽、疏淡,充满哲思。他的《永州八记》,以山水为载体,描绘了永州的山川景物,更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折射出作者自身的人生际遇和心境变化。这些记叙,既有自然的壮美,也有人文的韵味。《捕蛇者说》借由方孝孺的故事,深刻地讽刺了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残酷,文字的悲悯与力量跃然纸上。柳宗元的散文,以其独特的山水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思考,独树一帜。 白居易,作为一位平民化的诗人,他的散文也充满了人民的关怀和对现实的关注。《卖炭翁》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展现了其文字的社会功能。《琵琶行》更是将叙事与抒情完美融合,描绘了琵琶女的坎坷身世和作者的同病相怜之情,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白居易的散文,以其浅显、明畅、平易近人的风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拉近了文学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三、晚唐:承续与变革,诗文的余韵 晚唐时期,虽然国势渐衰,但文学创作依然保持着活力。杜牧的《阿房宫赋》,在华丽的辞藻中,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统治者的警示。《阿房宫,非秦计也》的观点,至今仍引人深思。李商隐的散文,虽然不如其诗歌那样广为人知,但也承载了他朦胧婉约的风格,在一些叙事和论说中,依然能感受到他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 唐代散文的发展,从早期追求骈偶对仗的华丽,到中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再到晚期各种风格的承续与创新,最终完成了从骈文向散文的成功转型,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宋韵悠长,词赋的流转 宋代,是文学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尤其在词的创作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宋词,以其细腻的情感,多样的风格,丰富的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宋代散文也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并在说理和叙事上有了新的发展。 一、宋词的繁盛:婉约与豪放的交织 宋词,经历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交替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柳永,作为一位早期的大众词人,他的词作多描绘都市生活、男女情爱和离愁别绪,语言通俗流畅,情感细腻真挚,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李清照,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婉约”著称,却在婉约中透露出深刻的个性与坚韧的生命力。她的词,字字珠玑,意境深邃,将女性的细腻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层层叠加,将愁绪推向极致,营造出凄凉而空寂的意境。而《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将相思之苦与孤寂之情描绘得入木三分。 苏轼,则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气象恢宏,意境开阔,充满了旷达洒脱的人生哲学。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借赤壁怀古,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人生壮志的追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磅礴,激昂慷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哲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归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与祝福。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词,充满了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怀,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勾勒出战士渴望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尽管时过境迁,英雄迟暮,但那份悲壮与豪情却依然令人动容。《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成为千古绝唱,道出了人生追求与顿悟的微妙过程。 二、宋代散文的特色:说理与叙事的融合 宋代散文,在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章的说理性和叙事性。 欧阳修,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继承了唐代韩愈、柳宗元的朴实风格,又增添了温润细腻的特色,尤其擅长写记叙文,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巧妙地结合。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是杰出的散文家,他们的文风各具特色,但都以严谨的结构、深刻的见解和生动的语言著称。苏轼的文章尤其兼具说理与抒情,其哲理散文和记叙性散文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王安石,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充满了变法家锐意进取的精神,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如《答司马谏议书》便是其中的典范。 宋代散文的特点,在于其更为严谨的结构,更强的逻辑性,以及将说理、议论与生动的叙事、细腻的情感相结合,使其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更具时代特色和思想深度。 第三章:元明清,散文的流变与创新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虽然不如唐宋两代在形式上有着划时代的变革,但在内容、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依然涌现出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一、元代:曲赋与散曲的兴盛 元代,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文学也呈现出新的气象。元曲,尤其是散曲,以其通俗、活泼、俚俗的特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和社会百态。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四大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虽然其散文创作不如词曲那样突出,但其作品中蕴含的语言风格和市井气息,也为后世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明代:小品文的崛起与大家风范 明代,是小品文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文学流派,提出了“性灵说”,反对当时盛行的拟古主义,强调文学创作应回归真情实感,追求个性解放。“性灵”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明代散文的创作思想,使得文章更加自由、活泼,充满了个人色彩。 归有光,则是明代小品文的典范。他的散文,温润细腻,情真意切,充满了浓厚的家庭温情和对往昔的追忆。《项脊轩志》是其代表作,通过对故居的描绘,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明代散文的特点,在于其题材的广泛,风格的多样,尤其是小品文的兴盛,使得散文在表达个人情感、生活琐事以及对世事人生的感悟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清代:桐城派的严谨与晚清的变革 清代,散文创作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是清代散文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强调“义法”,即文章的道义(内容)和法度(形式),文章讲究结构严谨,说理透彻,义理精当。 到了晚清,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一些作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手法融入到中国散文的创作中,这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现代文学的黎明与曙光 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代文学。白话文的兴起,是这场文学革命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它打破了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真正走近了大众。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的革命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以胡适、鲁迅、陈独秀为代表的先驱者,高举“打倒孔家店”、“创造新文学”的旗帜,强力倡导白话文。白话文的推广,不仅是语言的革新,更是思想解放的体现。它使得文学的表达更加自由、生动,能够更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普通人的情感。早期白话文的尝试,在吸收欧化语言、运用白描手法、追求口语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学语感。 二、早期白话小说:现实主义的土壤 在白话文的土壤上,中国现代小说开始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批判国民性的杰作。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写照。《呐喊》、《彷徨》中的短篇小说,以其犀利、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国民性的弱点以及底层人民的苦难。《阿Q正传》更是对中国国民性的一次辛辣而深刻的漫画,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而《孔乙己》则通过一个落魄书生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茅盾,以其宏大的叙事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创作了《子夜》、《农村》等作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革命斗争。 巴金,则以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描绘了封建大家族的衰败和青年一代的觉醒,充满了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 三、现代诗歌的飞扬:自由的歌唱 现代诗歌,同样在白话文的浪潮中迎来了新的生命。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诗人的作品,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以自由的体裁、新颖的意象、奔放的情感,展现了现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诗歌,或浪漫,或忧郁,或深沉,都成为了那个时代心灵的歌唱。 四、现代散文的探索:个人情感与时代思考 现代散文,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冰心的散文,充满了对母爱、童真和爱的赞颂,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柔与慈爱。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描绘生活中的温情瞬间,《背影》的父爱,《荷塘月色》的宁静,都成为了经典。老舍的散文,既有对北方风情的描绘,如《济南的冬天》,也有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如《骆驼祥子》的散文版。 现代散文的特点,在于其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思考也更加深刻和个性化。作家们不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思想者,他们的文字,承载着时代的温度,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结语:文学是活在语言里的生命 从唐代散文的磅礴大气,到宋代词赋的细腻婉转;从元明清小品文的雅致隽永,到现代文学的自由呐喊,文学的河流,从未停止奔涌。每一位作家,都是一位灵魂的雕刻师;每一篇作品,都是一次生命的绽放。蒋勋先生,以其温厚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这些伟大的灵魂,去感受文字的温度,去体会生命的力量。文学,是活在语言里的生命,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指引着未来。当我们品读这些文字,我们也在书写着自己的生命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的过程,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也不像是一部故弄玄虚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与老朋友的促膝长谈。蒋勋先生的语言总是那么温和而有力,他能够用最简单、最生活化的比喻,将深奥的文学理论讲得透彻明白。我尤其喜欢他对唐代散文的解读,他没有拘泥于文体的繁复,而是抓住了其精神内核,让我看到了古人在文字中的浪漫与担当。例如,他谈到古人对自然的深情,对友情的珍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这些情感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感到自己与古人之间有着一种血脉相连的联系。当他将视角转向现代文学时,他更是展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捕捉到每个时代作家最独特的声音,比如他分析张爱玲的作品时,那种对时代背景下女性命运的深刻描摹,让我对那个充满魅力的上海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会到了文学如何捕捉时代的细微之处。

评分

这本书,名曰《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中国文学的壮丽全景。我一直觉得,文学的魅力在于其能够承载一个时代的气息,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蒋勋先生在这本书中,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他对唐代散文的解析,让我感受到了盛唐时期那种开放、自信、包容的文化氛围,也看到了文人如何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对于那个时代的笔触,充满了温度和敬意。而当他笔锋一转,走向现代文学时,我仿佛置身于中国近代百年的风雨变迁之中。他并没有简单地梳理文学史的脉络,而是选取了那些最能代表时代声音的作品和作家,用他的独特视角去解读。比如,他对某个现代作家的作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在社会转型期,个体所经历的迷茫、挣扎与希望。我尤其喜欢他能够将文学与人生、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明白,文学并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

评分

拿到这本《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时,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略带一丝忐忑。期待是因为蒋勋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品质保证,他解读文学的方式总是那么深入浅出,充满人文关怀。忐忑则是因为“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这个范围实在太广了,我担心书中的内容会不会过于泛泛而谈,或者在某些部分不够深入。然而,当我翻开书页,看到他对于唐代散文的解读,我的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和作品,而是着重于分析这些散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以及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比如,他对韩愈“文以载道”的阐释,让我对古人的文学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了散文如何成为承载思想和道义的载体。接着,他又自然地过渡到现代文学,用一种非常平缓但极具力量的方式,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曲折发展。他对鲁迅的笔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将鲁迅简单标签化,而是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那种痛彻心扉的民族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我能感受到,蒋勋先生在书写时,是将自己完全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然后将这份共鸣传递给我们。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学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时间长河中的生命。而《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带领我在这条波澜壮阔的文学长河中航行。我最欣赏的是,蒋勋先生并非仅仅做学术上的考据,他的文字充满了诗意与情感,仿佛他本身就是一位时代的见证者,亲历了那些文学的诞生与演变。在品读唐代散文时,我仿佛能听到文人的清谈,感受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思考。他对于李白、杜甫诗歌之外的散文作品的挖掘,也让我看到了文学多样的面向。而当他谈到现代文学时,他并没有停留在对某个流派或作家的简单介绍,而是关注这些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比如,他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在动荡时代中,依然存在着一份纯净与温情,这是一种非常疗愈的力量。他能够在古典的深邃与现代的迷茫之间找到一条连接的线索,让我明白,人性的困境与对美的追求,是跨越时空的永恒主题。

评分

这本《蒋勋说文学》的扉页上,印着一个很吸引人的书名:“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对中国文学史长河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觉得,文学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从最古老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的大江,最终流入浩瀚的海洋。而蒋勋先生,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擅长为我们指引这条河流方向的智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他的脚步,去探寻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千年回响。我期待着,他能用他一贯的细腻笔触,为我们揭示唐代散文的雄浑与婉约,感受韩愈、柳宗元的风骨,品味欧阳修的温润。然后,再将目光投向现代文学,那些在中国近代转型时期涌现的先驱者,他们的作品是如何承载时代的阵痛与希望。我希望他能带领我,在鲁迅的深刻呐喊中,体会民族的觉醒;在沈从文的湘西风情中,感受淳朴的美好;在张爱玲的上海烟云里,品味人性的复杂。我尤其期待,他能将古典与现代的文学思潮巧妙地连接起来,让我看到,那些古代的智慧如何滋养了现代的灵魂,那些现代的探索又如何回响着古老的命题。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知识的梳理,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我们民族文化血脉的溯源。

评分

台湾著名的作家,文化造谊很高,佩服

评分

质量不错,很好很好,是正品。

评分

女儿喜欢蒋勋老师,之前买过说宋词,这下又买了三本一起来看。书质量好,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合适。

评分

等了很久买这本书,都有一年了吧,这次活动真的超超超超值!!!终于下手!!

评分

蒋勋的书讲解很细致,这个套装价格适中。

评分

蒋勋数十年品读《红楼梦》的岁月积淀,打动千万人的美之阅读;林青霞、叶嘉莹、张晓风、林怀民、海清推荐;央视《读书》栏目评选大众喜爱的50种好书之一

评分

一直关注在关注这套书,恰逢京东6.18搞活动,妥妥收藏了,给崽慢慢看,同时还买一本红楼梦。

评分

很喜欢蒋勋说的红楼梦,他讲的东西很明白,很透彻,以悟为中心的去讲。有很多是我这个年龄都看不懂的事情,他却把那些复杂的红楼的人际关系条条有序的分析出来。带领着我这么去看待人生。他就像活在我身边的老师&hellip;&hellip;&hellip;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