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詩箋證稿

元白詩箋證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寅恪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元白
  • 李白
  • 杜甫
  • 笺注
  • 校勘
  • 文学
  • 古典文献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7110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26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元白詩箋證稿》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作者认为,一个人在为人行事上不能持有双重道德标准,而以两种或多种标准为自己行为的不一互做辩解,他在本书中对此有极深刻的分析。他说: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作者作为中西文化养育大的一代学人,在为人处事、为学为文,特别是时势变迁、道德混杂之时,能以极清醒的判断,持一认定之道德标准而行事,绝不以享受欢乐,富华荣显而稍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气节。

作者简介

  陈寅格,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行后就谈读於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叛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遵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名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1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写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挈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南迁广州,任华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在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

目录

第一章 长恨歌
第二章 琵琶引
第三章 连昌宫词
第四章 艳诗及悼亡诗
附:读莺莺传
第五章 新乐府
第六章 古题乐府
附 论 (甲)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
(乙)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
(丙)论元白诗之分类
(丁)元和体诗
(戊)白乐天与刘梦得之诗
附校补记


精彩书摘

  及白乐天和此诗(白氏长庆集壹肆。)云:
  昔君梦游春,梦游仙山曲。怳若有所遇,似惬平生欲。因寻昌蒲水,渐入桃花谷。则似与张文成所写游仙窟之窟及其桃李涧之桃亦有冥会之处。盖微之袭用文成旧本,以作传文,固乐天之所讫知者也,然则世人搜求崔氏家谱以求合,伪造郑氏墓志以证妄,不仅痴人说梦为可怜,抑且好事欺人为可恶矣。
  夫莺莺虽不姓崔,或者真如传文所书乃郑氏之所出,而微之异派从母之女耶?据白氏长庆集贰伍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荣阳郑氏(则微之之母。)墓志铭略云:
  夫人父讳济,睦州刺史,夫人睦州次女也。其出范阳卢氏。天下有五甲姓,荣阳郑氏居其一。郑之勋德官爵有园史在,郑之源流婚媾有家牒在。
  夫谀墓之文纵有溢美,而微之母氏出于土族,自应可侰。然微之梦游春诗叙其与莺莺一段因缘有:
  我到看花时,但作怀仙句。
  ……

前言/序言


一卷风雅,百年溯源:《元白詩箋證稿》之外的文学图景 《元白詩箋證稿》固然是研究元稹与白居易诗歌的重要文献,它如同一位严谨的考据者,拨开了历史的迷雾,为我们呈现了两位唐代诗人的创作轨迹与文学思想。然而,文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当我们暂且搁置那些经过精心考证的诗句与笺注,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我们能发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文学图景。这部著作固然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两位巨匠的视角,但它恰恰也衬托出,在《元白詩箋證稿》之外,唐代乃至更广阔的中国文学史,仍然蕴藏着无数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感悟的宝藏。 盛唐余韵,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元白诗歌兴盛之前,唐朝早已迎来了其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李白、杜甫、王维等巨匠,以其雄浑、沉郁、闲适的风格,塑造了盛唐气象。李白的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奔放的气魄,他以豪迈的笔触描绘山川壮丽,抒发对自由的向往,是对盛世繁华的淋漓尽致的歌咏。他的诗句,是饮者杯中的酒,是行者路上的风,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 而杜甫的诗,则被誉为“诗史”。他以沉郁顿挫的笔调,记录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此赤裸裸的对比,直击人心,让我们看到了盛唐表面繁华下的暗流涌动。他的诗,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承载着无数悲欢离合,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真实肌理。 王维,则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的诗,如同他笔下的画,意境幽远,情景交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将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安宁融为一体。他的诗,是隐士在山林间的低语,是文人对自然超脱的追求,是心灵得以栖息的港湾。 除了这三位巨匠,盛唐时期还涌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如孟浩然的闲适淡远,高适的边塞悲壮,岑参的奇崛瑰丽。他们共同构筑了唐诗的辉煌篇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诗歌,或描绘壮丽河山,或抒发人生感慨,或讽刺社会不公,或赞美人民勤劳,题材之广泛,情感之真挚,艺术之精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作品,如同一座座巍峨的山峦,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壮丽景观。 中晚唐的转向与创新: 元白诗歌出现的中晚唐时期,并非诗歌创作的低谷。相反,这是一个诗歌风格和题材开始发生转向和创新的时期。虽然盛唐的豪放之风有所收敛,但诗人们以更加细腻、写实的笔触,关注个体的情感和日常生活。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诗歌也充满了变革的气息。他“以文为诗”,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反对藻饰空洞。他的诗,如《马说》,以犀利的语言,揭露了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充满了批判精神。他的作品,是时代变革的先声,是挑战陈规的勇气。 李贺,被誉为“诗鬼”,其诗歌以奇诡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意象著称。他的诗,如《将进酒》,充满了死亡的预感和对人生的抗争,“雄鸡一声天下白”,又显露出不屈的意志。他的诗,是黑夜中闪烁的星辰,是凡人难以触及的奇幻世界,充满了诗人独特的孤独与激昂。 除了韩愈和李贺,中晚唐还有孟郊、贾岛等诗人,他们或以苦吟的风格,字斟句酌,追求诗歌的炼字炼意,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朴实无华,却道尽了母爱的伟大。或以冷峻的笔触,描绘现实的苍凉,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境空灵,却又带着一丝现实的无奈。 这些诗人的作品,与元白诗歌共同构成了中晚唐诗歌的多样化面貌。他们或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进行反思,或沉浸在个体的内心世界,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探索诗歌的可能性。这些不同风格的涌现,展现了唐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 词的兴起与发展: 当我们谈论唐代文学,不能不提及词的兴起。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唐代逐渐成熟,并在五代和宋代大放异彩。词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的词,早期多为歌词,内容多为宴乐、男女之情。如温庭筠的《菩提树》,“空持千载,孤恋一人”,字字珠玑,描绘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则将浪漫主义的情感注入了词中,充满了缥缈的意境。 到了晚唐,开始出现了一些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的词作。如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虽然写的是江南美景,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羁旅愁思。 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以诗为主导的时代,走向了诗、词并立的新阶段。词的音乐性、节奏感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其成为抒发个人情怀的绝佳载体。虽然《元白詩箋證稿》主要聚焦于诗歌,但了解词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唐代文学的辉煌。 唐传奇的魅力: 除了诗歌和词,唐代还涌现了大量的唐传奇,这是一种短篇小说,以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莺莺传》,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其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后世爱情故事的典范。故事中的红娘,更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 《李娃传》,则展现了一个妓女的传奇人生,其曲折的情节和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描写,引人深思。 《霍小玉传》,描绘了霍小玉的坚贞爱情和不幸遭遇,其荡气回肠的情节,至今仍能打动人心。 这些传奇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爱情、侠义、神怪等多个方面。它们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散文的繁荣与理论探索: 在唐代,散文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古文运动的兴起,对唐代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韩愈、柳宗元等大家,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反对骈文的华而不实,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韩愈的《师说》,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道”的传承,其深刻的思想和精炼的文笔,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一个捕蛇人的故事,揭露了苛政的残酷,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现实的批判。 此外,唐代学者还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白居易本人,虽然《元白詩箋證稿》更侧重于他的诗歌研究,但他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方面也有诸多建树。他对诗歌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等分类,以及他对诗歌通俗化的追求,都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交流与文学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对外来文化持积极吸收的态度。佛教的传入,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佛教观念和意象融入诗歌、散文之中。 此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也为唐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日本、新罗等国的遣唐使,将唐代文化带回本国,同时也带来了异域的风情,丰富了唐代文学的表现内容。 结语: 《元白詩箋證稿》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元白诗歌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两位唐代巨匠的艺术世界。然而,文学的历史是如此浩瀚,元白诗歌只是其中璀璨的星辰。当我们走出这部著作的范畴,去探索盛唐的余韵、中晚唐的创新、词的兴起、传奇的魅力、散文的繁荣以及文化的交融,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从李白的豪放,到杜甫的沉郁,从王维的闲适,到韩愈的革新,从李贺的奇诡,到白居易的通俗,再到唐传奇的精彩叙事,以及词的婉转细腻,唐代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每一个时代,每一位作家,都在用自己的笔触,书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元白詩箋證稿》的严谨考证,固然让我们对元白二人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它也恰恰反衬出,在这些被精心考证的文本之外,还有更广阔的文学天地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品味。那些未被收入此书的唐诗、唐词、唐传奇、唐代散文,以及那些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独特文学现象,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绚烂多彩的画卷。去阅读它们,去感受它们,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学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元白詩箋證稿》的问世,无疑是对喜爱元白诗歌的广大读者的一份厚礼。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元稹、白居易作品的简单罗列或浅层赏析,更像是一部凝聚了深厚学术功底的“解密书”。从书名上的“證稿”二字,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性与探索性,这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是会深入到诗歌创作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可能涉及对诗歌流传、版本校勘等方面的考证。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虽然未必能完全领会其中所有的学术辨析,但光是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深入理解元白诗歌创作的背景、意图,以及那些可能被忽略的诗学细节,就已经足够令人兴奋。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是对文学理解的深度拓展,让我对元白诗歌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优美,而是能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肌理。

评分

当我翻开《元白詩箋證稿》,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气息立刻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的结构之严密,论证之精当,非一般通俗读物可比。作者显然在对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注意到书中随处可见的引用和考证,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每一个推断都经过审慎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对诗歌文本的解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通过本书,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故纸堆中披沙拣金,在繁复的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只为还原元白诗歌最真实的面貌。这种潜心研究的精神,正是学术的魅力所在。虽然某些专业术语和论证过程对我来说还需要花些时间去消化,但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深度和价值。它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元白诗歌的学术之门,更让我看到了知识探索的艰辛与乐趣。

评分

拿到《元白詩箋證稿》的时候,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当年在课堂上,老师慷慨激昂地朗诵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场景。这本书,承载的不仅仅是诗歌本身,更是一种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传承。作者在书中必然倾注了大量的研究心血,去梳理元白两位诗人的人生轨迹,去剖析他们诗歌的创作动机,去辨析那些可能存在的误读和偏差。阅读这样的书籍,就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感受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也在体味他们所处的时代风云。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典诗词充满热爱,但又苦于缺乏系统性研究资料的读者来说,《元白詩箋證稿》的出现,无疑是如获至宝。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层次地理解元白诗歌的艺术价值,更全面地认识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评分

初拿到《元白詩箋證稿》,便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这绝非一本轻飘飘的闲书,而是饱含着作者多年心血的学术力作。从书名上就能窥见其价值所在——“元白”二字,指向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两位绕不开的巨匠,白居易与元稹。而“詩箋證稿”则暗示了书中内容将围绕这两位诗人进行深入的考证与阐释。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凭这外观和书名所传递出的厚重感,我已经能预感到,这其中蕴含着对元白诗歌的细致解读、背景梳理,甚至可能对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进行拨正。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千年,去感受元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去理解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去探究那些诗句背后隐藏的深意。这本书,无疑是为真正热爱古典诗词、渴望深入了解元白诗歌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它的出现,必将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这两位伟大诗人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坚实的依据。

评分

《元白詩箋證稿》这本书,初见之下,就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学术气息。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元白”二字,立刻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唐代两位伟大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而“詩箋證稿”则暗示了本书并非简单的诗集或赏析,而是包含了作者对这些诗歌的深入考证和研究。这不禁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设想,作者一定在书中对元白诗歌的文本进行过细致的梳理,对诗歌的背景、创作意图,甚至可能存在的版本差异,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辨析。对于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对元白诗歌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学习平台。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引领读者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去感受治学之严谨,探究之深邃。这本书的价值,我相信远不止于诗歌的欣赏,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学术精神和文化传承。

评分

陈寅恪先生的作品必属精品,再版以后价格可以接受

评分

好书值得存留,书质量好,包装好,一到货,连夜发出,很快,非常满意。京东优惠好评

评分

经典之作,可一读再读。

评分

宝贝收到了,宝宝很喜欢喝,下次有需要再来~京东品质值得信赖

评分

非常好,快把陈寅恪先生的全集买齐了,碰上活动价格也很优惠

评分

朋友推荐,中华书局出版的书值得拥有!通过看传记顺便了解当时的历史。

评分

《元白詩箋證稿》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作者认为

评分

书不错,无论是包装还是印刷

评分

陈寅恪先生的力作,好生拜读之,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浅,应该能读明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