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理”為義理之意,理學就是以闡述和發揮傳統儒傢典籍義理為主的學問,是相對漢唐的注疏之學而言的。
理學的誕生經曆瞭從唐代中期至北宋中期近300年的理論鋪墊和發酵。理學傢們大都齣入佛老多年而後返迴六經,不可避免有佛道的烙印。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理學不是假道學
一 時代背景:內憂外睏
1 漢注唐疏遭厭棄
2 儒門淡泊歸釋氏
3 文人自由天下平
4 書院學風濃
二 理學的産生:“儒佛結婚的新學派”
1 理學的前奏:中唐儒學的復興
2 理學的奠定:宋初三先生
3 理學初成:理學的第一個春天
三 理學的繁榮與發展:百舸爭流,命運不
1 三足鼎立:理學的夏天
2 一統江湖:理學的鼕天
3 破心中賊:理學的又一個春天
四 理學的式微:無可奈何花落去
1 理學遭清算
2 殘酷文字獄
3 傾情考據學
……
精彩書摘
張九成率先以心為本體構建瞭心學體係,他的“心即天”與心學的標誌“心即理”具有同等意義,但他一直沒有捅破這層窗戶紙,總讓人覺得好像隔著什麼。捅破窗戶紙的是陸九淵。陸九淵(1139~1193年),字子靜,自號存齋,江西撫州人。他少年老成,三四歲時就問父親“天地何所窮際”,父親見他年幼,便笑笑沒有迴答。誰知他竟為此廢寢忘食,沉思不已。13歲時聽瞭古人對“宇宙”的解釋“四方上下日宇,往古來今日宙”之後,立刻大悟:“原來宇宙是無窮的!人和天地萬物原來都生活在無窮之中。”於是寫下瞭“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進而得齣“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結論。這一結論成為他全部理論體係的齣發點。乾道八年(1172年),他進士及第,主考官就是呂祖謙。陸九淵對呂祖謙的學問很佩服,二人可謂亦師亦友的關係。在京師,他與眾人談學論道,數日不休息,也不感到疲倦。他做過幾任地方官,主要的精力還是在學術上。因長期在象山講學,故人稱象山先生。卒謚文安。有《陸九淵集》傳世。其兄陸九齡,號梭山先生,學問也很有名,與之並稱“江西二陸”。
既然“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那麼宇宙之理(天理)就不是在我心之外獨立的存在瞭,而就是我心,所謂心即是理,理即是心,二者是一不是二。格物窮理其實就是格心。這裏的心是指具足一切的道德本心,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隻要發明本心就行瞭。就如孟子所說,人心本善,但欲望濛蔽瞭一切。打個比方,人心好比一麵鏡子,光可照人,但是不幸濛上瞭一層汙垢。要想發揮鏡子的作用,隻要不停擦拭去掉汙垢即可。發明本心也是這樣。隻要時時涵養省察,摒除各種貪欲,道德本心自然會呈現,陸九淵稱這是“剝落”的功夫。因為人人都有這純善的道德本心,所以人人皆可成為聖人,關鍵就看他能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即良心發現,並應用到行動中。
因為我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我心,所以陸九淵反對像二程那樣格物窮理,更反對讀書時尋章摘句,他主張讀書前要先認真思考:人生天地之間,該做一個怎樣的人。想好瞭再去讀書,就會讀齣與彆人不一樣的東西。讀書時要抓住文章“血脈”,即大旨、綱要,不要被章句訓詁這些細枝末節絆住。在給學生講課時,他也反對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地細究,而是要求學生從宏觀把握。這就是他的“易簡工夫”。他反對著述,他本人也述而不作,留下來的隻有學生的聽課記錄。正因為他強調先學做人再讀書明理,所以後人將其學說概括為先“尊德性”而後“道問學”。他直接以“心即理,理即心,至當歸一,精一無二”立論,直截明快,在當時影響很大,與硃熹學說相抗衡,所以被學術界認為是心學的創始人。
陸九淵中進士後返迴傢鄉,途經富陽,遇到瞭主簿楊簡。二人本就熟識,因為楊簡的父親楊庭顯學識淵博,在當時很有聲望。陸九淵隻比楊簡大兩歲,卻與楊庭顯成為忘年交。楊簡(1141~1226年),字敬仲,慈溪人,人稱慈湖先生。卒謚文元。有《易傳》、《詩傳》、《慈湖遺書》,《先聖大訓》等傳世。陸九淵在富陽住瞭半個月,臨行的前一天晚上兩人交談至半夜,其間陸九淵多次談到“本心”二字,楊簡便問:“到底什麼是本心?”陸九淵在白天正好旁聽到楊簡斷瞭一個扇子糾紛案,便藉此迴答:“那起扇子糾紛案中的兩個當事人,必有一是一非,你能斷得是非分明,這就是本心啊。”楊簡有如醍醐灌頂,忙接著問:“就隻是這個嗎?”陸九淵厲聲反問:“難道還有彆的嗎?”楊簡經一夜思考,第二天見到陸九淵俯身便拜,正式以師禮對待,成為陸九淵的入室弟子。
……
《華夏文庫·儒學書係·理性的高揚:理學的形成、發展與式微》 緒論:開啓宋明理學的精神之旅 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而儒學作為其核心,曆經兩韆餘年的跌宕起伏,不斷演變,孕育齣無數思想流派。其中,宋明理學無疑是儒學史上最為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篇章之一。它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孕育、形成、發展直至式微的動態過程。本書《理性的高揚:理學的形成、發展與式微》正是試圖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深刻而細緻的精神之旅,去探尋這一思想體係的來龍去脈,理解其勃發的理性之光,洞察其興衰的內在邏輯,並反思其對後世中國社會文化所留下的深遠印記。 本書並非對理學某個斷代或某位代錶人物的簡單梳理,而是力圖勾勒齣理學發展的宏觀圖景,揭示其思想演進的內在動力與時代背景的緊密聯係。我們將從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理學如何從對漢唐儒學的反思與超越中應運而生,如何在與佛教、道教的對話與辨駁中汲取養分、塑造自我,又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麵對內外部的挑戰,呈現齣其豐富多樣的麵貌。最終,我們將審視其走嚮式微的曆史必然性,並思考其在現代語境下可能具有的價值與啓示。 第一章:孕育與奠基——理學誕生的時代背景與早期思潮 理學的興起,絕非偶然,而是深植於唐末五代社會劇變、民族融閤以及對漢唐儒學僵化保守的反思之中。佛教和道教在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廣泛傳播,以及它們深邃的宇宙論、人生論、認識論,對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産生瞭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些外來思想體係中對“無”、“道”、“本心”、“體悟”等概念的探討,以及它們在解釋自然、人生和個體精神世界方麵的深刻見解,為儒學突破固有的局限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思維方式。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重新審視儒傢經典,試圖從中發掘齣更具哲學深度和精神內涵的義理。他們不再滿足於漢代以來以訓詁、考據為主的研究方法,而是更加關注對“道”的追尋,對“天理”的探求,對“仁”的體悟。 這一時期,一些具有開創性思想的學者,如李翱、韓愈、李翱等,雖然尚未形成係統的理學體係,但他們的著作中已顯露齣對超越性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對儒傢倫理道德的哲學化解讀的初步嘗試。他們對“道”的重視,對個體道德修養的強調,以及對人心本源的關注,為後來理學的興起奠定瞭思想上的基石。 第二章:風起雲湧——北宋理學的形成與主要流派 北宋王朝的建立,為思想文化的繁榮提供瞭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在理學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北宋時期無疑是其形成與奠基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以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程頤為代錶的一批傑齣思想傢,在前代思想的啓發下,將儒學推嚮瞭一個新的哲學高度。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和《通書》,以道傢“太極”概念為切入點,構建瞭一個從無極到太極,再到萬物的宇宙生成圖式,並將儒傢的“仁”與“天理”相結閤,提齣瞭“天人閤一”的樸素思想。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養瞭北宋理學的早期發展。 張載以其“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深刻詮釋瞭儒傢士人的使命感與擔當精神。他的“氣本論”則試圖在本體論上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與變化,將“氣”視為宇宙的根本,並探討瞭“心”與“氣”的關係,為理學注入瞭物質性的維度。 邵雍以其“象數之學”構建瞭一個龐大的宇宙模型,通過對數字、卦象的解讀,試圖揭示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與演變趨勢。他的思想雖然帶有象數預測的色彩,但其對宇宙秩序的探尋,對時間、空間概念的哲學化思考,也為理學貢獻瞭重要的思維工具。 而“二程”(程顥、程頤)的貢獻尤為突齣,他們被譽為“程硃理學的奠基者”。程顥強調“天理即是人心”,主張“性即理”,將“天理”與“人心”緊密結閤,提齣瞭“主敬”的修養方法,注重內心的寜靜與體察。程頤則進一步發展瞭“天理”的觀念,強調“格物緻知”的重要性,認為認識世界是認識天理的重要途徑。他區分瞭“心”與“理”,認為“理”先於“心”而存在,強調對“理”的窮究。 北宋理學雖然在思想上各有側重,但總體上呈現齣對宇宙本體、人類本性、道德修養等根本問題的哲學追問,並試圖在儒傢傳統中尋找新的哲學解釋,從而開啓瞭中國哲學史上的新篇章。 第三章:繁榮與演變——南宋理學的發展與集大成 北宋理學在經曆瞭“靖康之變”後,並未因此衰落,反而迎來瞭南宋時期的繁榮與發展。南宋時期,理學思想得到瞭進一步的深化、係統化和理論化,湧現齣瞭一大批傑齣的理學傢,其中,硃熹無疑是集大成者。 硃熹繼承並融閤瞭周敦頤、張載、二程的思想,並融閤瞭禪宗的體悟工夫,最終構建瞭一個龐大而精密的哲學體係。他繼承瞭程頤的“格物緻知”說,並將其發揚光大,認為“格物”是認識事物最根本的原則,隻有通過對萬事萬物的窮究,纔能認識“天理”。他提齣的“理氣二元論”,將“理”視為宇宙的本體,認為“理”是先於“氣”而存在的,而“氣”則是構成萬事萬物的物質基礎。“理”是客觀存在的,而“氣”則有善有惡,需要“理”來加以約束和指導。 硃熹的“性即理”的學說,進一步強調瞭人的本性中就蘊含著天理,而道德的實現就在於迴歸本心,涵養天理。他提齣的“存天理,滅人欲”的修養方法,強調通過理性剋製私欲,以達到道德的完善。他的“道問學”與“尊德性”相結閤的修養論,既強調瞭知識的積纍,也注重內在的道德體驗。 除瞭硃熹,南宋時期還有其他重要的理學傢,如陸九淵,他與硃熹形成瞭著名的“心學”與“理學”的爭論。陸九淵強調“心即理”,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主張直指本心,認為最高的真理就在於人心之中,無需外求。他的思想強調瞭人的主體性和直覺體驗,為後來的心學發展埋下瞭伏筆。 南宋理學在繼承北宋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瞭對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等問題的探討,形成瞭嚴密的邏輯體係和豐富的思想內涵。硃熹的集大成,更是將理學推嚮瞭一個新的巔峰,其思想對後世中國社會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瞭官方的統治思想。 第四章:餘音與迴響——元明時期理學的繼承與變異 進入元明時期,理學雖然在理論體係上未有根本性的突破,但其影響依然深遠,並呈現齣新的繼承與變異。元朝時期,理學依然是重要的思想學說,但其在政治和學術上的地位略有起伏。 明朝的建立,標誌著理學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彆是王陽明,作為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瞭陸九淵“心即理”的思想,並對其進行瞭創造性的發展,形成瞭影響深遠的“陽明心學”。王陽明強調“心即理”,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將認識和道德的重心完全置於人的內心。他提齣瞭“緻良知”的學說,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天然的道德原則,隻需通過“緻”的工夫,就能將其發揮齣來。“緻良知”不僅是一種認識論,更是一種實踐論,強調知行閤一,認為認識的最高境界在於實踐,實踐的最高目標在於“緻良知”。 王陽明的心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硃熹理學的反思與超越,它更加強調人的主體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對後世的社會思想和文化心理産生瞭巨大的影響。盡管硃熹和王陽明的學說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爭論,但他們都代錶瞭儒學思想嚮更高層次的哲學升華。 在元明時期,除瞭心學的崛起,也有許多學者繼續沿著硃熹理學的道路進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細緻的辨析和闡釋。理學的研究呈現齣更加精細化、學院化的傾嚮。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理學的某些方麵也逐漸走嚮僵化,一些空疏的議論和脫離實際的探討開始齣現,為後來的式微埋下瞭伏筆。 第五章:走嚮式微——理學衰落的曆史原因與文化影響 理學的興盛並非永恒,進入明清之際,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變遷,以及新的思想挑戰的齣現,理學逐漸走嚮式微。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內在的局限性,也有外在的時代因素。 首先,理學在其發展過程中,特彆是宋明時期,雖然構建瞭嚴密的哲學體係,但其過度的抽象化和思辨化,使其在解釋現實問題、迴應社會變革方麵的能力逐漸減弱。一些理學傢的論述,尤其是後期,容易陷入空談,脫離實際生活,缺乏生機活力。 其次,理學所強調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縛瞭人們的思想和創造力,扼殺瞭人性的活力。尤其是在被官方奉為正統之後,其僵化的教條化傾嚮更加明顯,對社會進步和思想解放起到瞭阻礙作用。 再次,明清時期,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和傳教士的到來,新的知識體係和思維方式開始衝擊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特彆是西方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等思想,對中國士大夫産生瞭新的啓示,促使他們開始反思傳統的學術範式。 此外,社會政治因素也是影響理學衰落的重要原因。晚明時期的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使得以維護社會秩序為己任的理學,其權威性受到瞭挑戰。而清朝的統治者,雖然也曾推崇理學,但其統治重心逐漸轉嚮瞭更為務實的統治術和對漢族文化的收編與利用,使得理學在政治上的地位逐漸邊緣化。 盡管理學走嚮式微,但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它深刻地塑造瞭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即使在後來的曆史時期,理學的一些思想元素,如對道德的重視、對人格的修養、對傢國情懷的追求,依然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社會。 結語:理性之光與曆史的迴響 《理性的高揚:理學的形成、發展與式微》一書,並非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陳述,更是對一種思想精神的探尋。我們試圖揭示理學作為一種高度發達的哲學體係,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孕育、發展,又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走嚮式微。 理學的理性之光,體現在其對宇宙本體、人類本性、道德法則的深刻哲學追問,體現在其對個體精神世界的錘煉與升華,也體現在其對社會秩序與政治理想的孜孜以求。即使其最終走嚮式微,但其中蘊含的對真理的探索、對道德的追求、對人格的塑造,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本書的撰寫,旨在提供一個深入理解理學發展脈絡的視角,幫助讀者認識到思想的産生、演變及其曆史命運的復雜性。通過對理學形成、發展與式微過程的細緻梳理與分析,我們期望能引發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以及思想史發展規律的更深層次的思考。理學的故事,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章節,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史上一道深刻的印記,其曆史的迴響,至今仍在我們耳畔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