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

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明喜,邢照宇 著
图书标签:
  • 工艺装备
  • 设备改进
  • 设计案例
  • 机械设计
  • 工业工程
  • 技术创新
  • 图解
  • 制造业
  • 生产效率
  • 实用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63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728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2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汇集了作者从事机械加工50余年的工作经验和成果,选择100个具有创新性、并能用于生产的工艺装备攻关、发明、创新成果,供产品开发、工装设计的同行参考、使用。
  这100个实例没有过多理论层面的讲解,但介绍了设计背景、结构原理、特点、应用效果等,并全部附上了实体设计的结构原理图,相信做产品开发、机床和工装设计的人员一定能从中能获取有用的启示——“构思”、“项目”。
  《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适合机械设计人员和工艺设计人员使用,尤其值得从事工装设计的人员收藏随时查阅,也可让热爱技术工作的人员获得帮助,在机械行业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作者简介

  邢明喜,1941年出生于山西交城,1958年参加工作020世纪50年代积极参加了倪志福、宿天和(全国劳模,山西省太原市技协活动发起人)等组织的技术协作、攻关、刀具表演活动。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刀具表演会。在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获得国家专利五项,并用于生产。获市、省、部科技进步奖多项。十余项成果被选编出版。多次受到太原报、山西报和工人日报等报刊的报道,被推选为太原市技协委员、太原市机械加工学会秘书长、太原市机械加工刀具学会副秘书长。
  在几十年的工作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成果。
  1976年,参加了太原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太钢二钢大会战”,凭借“合金电炉自动加料设计制造”获市政府嘉奖。1978年,革新制造了“钻头铣沟递增量装置”,为工具行业加工钻头创造了新工艺,获1978年太原市首届科技成果奖。1983年,在领导支持下,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试制成攻了我国第一把重型可转位螺旋立铣刀,为我国可转位重型刀具填补了空白,为机械工业飞速发展做出了贡献。1987年,“KLX-φ63-φ100硬质合金可转位玉米铣刀”获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硬质合金可转位螺旋立铣刀”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机夹可调式中心孔组合钻”等五种先进刀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48895号,专利号89.2.1883.8)。1991年,获“太原市发明创造能手”。1998年,对我国沿用几十年的前苏联专家设计的球面蜗杆转向器,大胆进行了连接结构改进,使汽车和转向器质量、安全性大大提高,加工工艺性更简便,现已大批量给时风、福田等汽车公司配套,全面推广、应用。1999年,发明了“转向器螺母螺杆总成回转式装配台”,对汽车行业转向器装配、机械机床行业滚珠丝杠螺纹副等装配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解决了机械行业滚珠丝杠螺纹副长期以来滚珠“混装”的问题,成为提高质量的关键。
  2002年,针对农用汽车行驶条件差、超载、转向器损坏快、事故多的情况,经过多次设计、试验、改进,为时风集团农用汽车、三轮汽车设计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农用车转向器,现已在全国农用车生产厂全面推广应用。2004年,设计革新了“大型液压校直机快速移动装置”,使石油钻铤等大型工件校直效率大大提高,操作人员减少一半,工人劳动强度降低。2007年,发明试制成功了“整体硬质合金刀具刃口钝化机”,改变了长期以来依赖进口设备进行钝化加工的状况,该发明成果具有节能、环保、钝化效率高、质量好等优点,现已应用于生产多年。2008年,创造设计了结构新颖、方便、适用的“无心磨床硬质合金磨削防碰伤送、接料装置”,解决了硬质合金等高硬度、高脆性零件加工的送、接料难题。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装备类
1.1 时风三轮汽车转向器改装设计
1.2 整体硬质合金刀具刃口钝化机
1.3 一车双头镗孔机设计
1.4 旋转式缸体半自动清洗机
1.5 缸体止推环面机改进设计
1.6 大型液压校直机工件快速移动装置
1.7 小车床加工大工件
1.8 钻头铣沟槽递增量装置
1.9 普通花键铣床滚锥度三角花键装置
1.10 T716金刚镗床快速移动改进
1.11 无心磨床防碰伤送、接料装置
1.12 移动自压式简易校直机
1.13 改制内冷却套料机
1.14 双圆弧螺纹外旋式旋风铣床
1.15 钻床钻孔深度定位改进
1.16 球面蜗杆转向机结构改进

第2章 刀具类
2.1 可转位左旋螺旋立铣刀
2.2 可转位右旋螺旋立铣刀
2.3 机夹C型中心孔复合钻
2.4 机夹钻孔车刀
2.5 机夹积屑车刀
2.6 机夹异形中心孔复合钻
2.7 咖12mm火车轴机夹式中心钻
2.8 可转位反锥度螺旋立铣刀
2.9 可转位双圆弧螺纹旋风铣刀
2.10 自制机夹式大直径铰刀
2.11 自制机夹式大直径丝锥
2.12 加工中心小直径刀具加长柄
2.13 普通铰刀加导向套新结构
2.14 卧式镗、铣床高压冷却刀柄
2.15 可转位刀片三工序加工重复利用设计
2.16 M24可转位齿条粗铣刀盘
2.17 M20波形刃指形粗铣刀
2.18 机夹沉孔组合钻

第3章 量具类
3.1 简易对称度量仪
3.2 汽车凸缘盘位置度检具
3.3 瓦尔特工具磨床比较测量工具
3.4 制动蹄平行度检具
3.5 精密球形工件测量比较仪
3.6 制动蹄组装综合检具
3.7 圆柱工件综合测量检具
3.8 投影仪检测球形刀具齿形快换胎
3.9 可转位刀片尺寸、对称度比较仪
3.10 英格索尔刀片位置度检台
3.11 立铣刀端头凸键对称度检具
3.12 面铣刀端面键槽对称度检具
3.13 多工序加工面梯形对比检验台
3.14 刀体、刀柄对称键槽检具
3.15 切精密内油封槽检块
3.16 小孔槽对称度检具
3.17 钻孔深度对比检测梯形检块

第4章 工装辅具类
4.1 半自动双圆弧砂轮修整器
4.2 旋转式滚珠丝杠螺纹副装配台
4.3 磨刀具圆弧后角工装设计
4.4 铣尖齿套料刀后角工装设计
4.5 偏心轴铣套料刀内外侧后角
4.6 多功能缸体划线台
4.7 快速夹紧螺母钻孔台
4.8 可转位铣刀钻刀片槽螺纹底孔夹具
4.9 快速钻中心孔工装
4.10 无尾刀柄夹套
4.11 三面攻螺纹工装设计应用
4.12 圆柱体多工件磨端面工装
4.13 工具磨床磨锥度螺旋刀具工装
4.14 外圆磨床拨动三爪
4.15 可调偏心自定心卡盘
4.16 车、磨偏心工件V形架
4.17 可升降高频焊台
4.18 车大角度靠模
4.19 线切割多边形模块
4.20 插板式磨刀体定位孔工装
4.21 可换端头磨内孔工装
4.22 磨刀柄、刀体拉钉孔工装
4.23 刀片后角切割胎
4.24 防渗套
4.25 小台钻加工精密孔随行夹具
4.26 可调角度电火花打孔台
4.27 锥度三爪夹工件加工
4.28 多工件加工活动钳口
4.29 数控分度头可回转台
4.30 德国瓦尔特磨床长工件托架
4.31 外圆磨可调拨块
4.32 精密圆柱对称孔钻模设计
4.33 扩、铰三阶梯偏心孔钻床工装设计
4.34 可水平回转角度分度头
4.35 垫板限位加工油封槽
4.36 无轴台定位钻套
4.37 钻床、镗床切退刀槽
4.38 粘结式轴、套精加工
4.39 合金立铣刀加工阀口槽
4.40 框架式内定位加工螺纹、锥度
4.41 钻汽车缸体顶面斜孔工具
4.42 简易加长非标接柄
4.43 快装切油封槽工装
4.44 加工中心多工序加工工装设计
4.45 缸体前后面余孔钻模改进设计
4.46 单动(四爪)卡盘改制专用工装加工壳体
4.47 磨长工件刀体端面定位槽工装
4.48 分体式平口钳夹长、高、角度工件加工

前言/序言


《制造之道:从概念到卓越的工艺装备精进之路》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工业领域,效率、精度与成本的博弈从未停止。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那些能够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装备效能的先行者。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理论堆砌,而是基于丰富实践经验,提炼出了一套系统性的工艺装备改进设计方法论。它将引导您深入理解现有装备的局限性,掌握识别改进机会的敏锐洞察力,并学会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与工具,将潜在的提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飞跃。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实践导向”与“系统性”的融合。 我们不拘泥于单一的改进案例,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剖析影响工艺装备性能的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可复用、可扩展的设计框架。这意味着,您将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技巧,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流程。 第一部分:精益制造的基石——洞察与诊断 在着手任何改进之前,精准的诊断是必不可少的。本部分将引导您从“发现问题”走向“理解问题”。您将学习如何运用精益生产的核心工具,如价值流图(VSM),清晰地描绘出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识别瓶颈、浪费与潜在的优化空间。我们将深入探讨目视化管理、看板系统等实践方法,帮助您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生产细节。 流程分析的精髓: 如何系统性地评估现有生产线的效率?我们将介绍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等传统但依然有效的分析方法,并结合现代数据采集技术,实现更精确的瓶颈识别。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FMEA) 的应用: 在设计改进之前,预见潜在的风险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讲解如何运用FMEA来识别工艺装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评估其影响,并提前制定预防措施,从而在设计阶段就将可靠性融入其中。 用户反馈与数据驱动的洞察: 来自一线操作人员的经验和实际运行数据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收集、分析这些信息,将其转化为改进设计的有价值输入。 第二部分:卓越设计的原理——创新与优化 当问题被清晰定义,改进设计的科学性与创造性便成为关键。本部分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的设计方法论,帮助您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的改进效果。我们将强调“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以及如何通过对现有装备进行细微但精妙的调整,实现性能的显著提升。 功能性分析与模块化设计: 任何工艺装备的核心在于其功能。我们将引导您深入理解装备的各项功能需求,并探讨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装备的灵活性、可维护性以及升级潜力。 人机工程学在装备设计中的应用: 优秀的工艺装备不仅要高效,更要易于操作和维护。本部分将详细阐述人机工程学原理,指导您如何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工学,能够降低操作强度、减少疲劳、提升工作安全性的装备。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智慧: 合适的材料选择是装备性能的基石。我们将介绍各种常用工程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工艺需求,选择最经济、最耐用、最适合的材料,实现装备性能的优化。 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 3D打印、智能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等新兴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工艺装备的设计理念。本书将为您介绍这些技术的最新应用动态,以及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改进设计中,实现装备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升级。 第三部分:量化改进的艺术——验证与实施 设计的蓝图最终需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本部分将聚焦于改进设计的验证、实施与持续优化。我们将强调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确保每一个改进都经过充分的验证,并且能够带来可衡量的效益。 仿真与原型验证: 在投入大规模生产之前,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性能预测,以及制作原型进行实际测试,是降低风险、优化设计的关键环节。我们将介绍常用的仿真工具和原型制作方法。 经济效益评估与投资回报分析: 任何改进都必须考虑其经济可行性。本部分将为您提供一套实用的评估方法,帮助您量化改进带来的成本节约、效率提升等效益,并进行科学的投资回报分析。 标准化与知识管理: 成功的改进设计需要被固化下来,并形成可复用的知识。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改进成果转化为标准操作规程,并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为未来的改进提供宝贵经验。 持续改进的文化: 改进设计并非一蹴而就。本书将鼓励您在企业内部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通过定期的回顾与评估,不断发现新的优化空间,实现工艺装备的长期竞争力。 《制造之道:从概念到卓越的工艺装备精进之路》 是一本面向所有致力于提升制造能力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生产管理者以及企业决策者的实用指南。无论您身处何种行业,面对何种工艺装备,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和丰富的实践智慧,帮助您突破现状,实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条通往制造卓越的坚实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本“经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资深的机械工程师,我见过太多的技术文档,但真正能够让我眼前一亮、并且真正能够启发我解决实际问题的,却寥寥无几。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100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小改动,大成效”的案例,它们往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带来显著的效益提升。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改进某种传送带驱动装置的案例,通过更换一种更耐磨损的材料和优化链条的张紧方式,就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频率。这种“务实”的设计理念,正是我们工程师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艺装备的改进并非总是需要高投入、大动作,很多时候,一个精妙的局部优化,就能够解决困扰已久的问题。我将这本书视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它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分享着最宝贵的实践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名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工艺工程师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之前,我们厂里的一些设备,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效率不高,操作也不够人性化,但又找不到特别好的解决方案。看来看去,还是那些老旧的设计思路,改动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成本高昂且风险难控。后来,偶然间在书店翻到了这本《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简直是爱不释手。书中的案例,每一个都贴近实际生产需求,很多都是我们遇到过的难题,它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直接给你看了具体怎么改,怎么做的。比如,有一个关于提高某类夹具稳定性的案例,我看了之后,立刻就联想到了我们车间里一款经常因为振动导致工件偏移的磨削夹具。书里给出的改进方案,从材料的选择、结构的优化到连接方式的调整,都写得非常详细,而且图纸清晰直观,我甚至能直接照着画出草图,然后和我们的工装师傅商量下一步的实施细节。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缺那么一个点子,或者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本书就像是在我们迷茫时,递过来的一盏明灯,直接指出了方向,并且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我尤其喜欢它那种“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效果”的结构,让我能够快速理解每一个案例的核心价值,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我把它带回车间,同事们也都很感兴趣,大家一起翻阅讨论,很多原本困扰大家的问题,突然就有了新的思路。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移动的专家库,随时随地都能为我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灵感。

评分

在我看来,《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本“思想启发录”。作为一名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我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上,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时候,面对一个看似棘手的工艺装备问题,脑子里会闪过一些想法,但总是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论证。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通过100个精心挑选的案例,展示了无数种将理论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每一个改进点的深入分析,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改”,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改”,以及“这样改能带来什么好处”。比如,有一个关于改进某种压装机的案例,书中详细分析了原有设计的应力集中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受力点和增加缓冲结构来解决,并且配以清晰的力学示意图。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设计改动,背后都蕴含着严谨的科学原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艺装备设计的精妙之处,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引我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评分

我是一名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工作的质量检验工程师,我们的工作就是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最高的质量标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由工艺装备本身带来的问题,例如加工精度不稳定、表面粗糙度不达标、或者装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由于操作失误,而是源于设备设计的某些缺陷。《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它通过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由装备引起的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提高加工精度的那些案例,例如如何通过改进刀具的支撑结构来减小振动,或者如何优化夹具的设计来提高工件的定位精度。这些改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对产品质量的直接保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生产一线所面临的挑战,也能更有效地与工艺工程师和生产部门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我甚至可以根据书中的思路,提出一些初步的改进建议,让我们的生产过程更加精益求精。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是一个提升工作效率、保障产品质量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个初入机械设计领域的新人,我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一直感到困惑。课本上的内容虽然扎实,但在面对复杂的工艺装备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很多时候,看到一台设备,脑子里会涌现出无数个“如果……会怎么样”的想法,但却不知道这些想法是否可行,或者说,有没有更好的、更经济的实现方式。而《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块空白。它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将设计理念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每一个案例,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设计修改,它背后蕴含着对生产流程的深刻理解、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人体工程学的细致考量。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每一个改进的“为什么”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怎么做”。例如,在关于某个送料装置的改进案例中,作者不仅展示了如何修改导轨的形状来提高送料的平顺性,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材料对摩擦系数的影响,以及这种改进如何最终减少了工件的磕碰,从而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这种追根溯源的解释方式,让我不仅仅学会了“照搬”,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我能从中理解到,好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深入的分析和不断的迭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艺装备设计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引导我,让我能够从一个理论的学习者,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者。

评分

作为一名工厂车间的管理人员,我每天面对的都是生产线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设备故障到人员效率,都需要及时处理。而《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这本书,正好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其中一部分至关重要的难题——工艺装备的效率和可靠性。很多时候,设备出现问题,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维修,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思路:改进。它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调整,来提升设备的性能,降低故障率,甚至减少人工干预。例如,书中关于改进某种送料机构的案例,通过调整结构和增加缓冲装置,不仅显著提高了送料的成功率,还减少了对操作人员精力的消耗,间接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这种“防患于未然”的设计理念,正是我们作为管理者所追求的。我喜欢这本书的直观性,大量的图解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设计思路,这对于我们跨部门沟通协调,推动改进方案的实施非常有帮助。我可以将书中的案例作为我们内部讨论的范本,引导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一起思考,如何在我们自己的生产线上进行类似的优化。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箱,让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痛点,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

评分

作为一个在产品开发一线多年的工程师,我深切体会到“创新”二字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真正的创新并非颠覆式的革命,而是来自于对现有工艺装备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激发我们创新灵感的宝藏。它没有大篇幅的理论阐述,而是用100个具体、生动的案例,直观地展示了工艺装备改进的各种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的案例。例如,有一个关于改进某种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件搬运装置的案例,通过增加简单的传感器和调整机械结构,就大大减少了工件的卡滞现象,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干预时间和维修成本。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改进思路,正是我们产品开发过程中所追求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成熟的工艺装备,也依然存在巨大的优化空间。它鼓励我们不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要持续地去思考、去改进,去为产品制造注入新的活力。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设计哲学”的实践指南,它帮助我拓展了设计思维的边界,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更多期待。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数控编程师,长期以来,我所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编写出更高效、更精确的加工程序。然而,随着接触的项目越来越多,我逐渐意识到,即使是再完美的数控程序,也可能因为工艺装备的不足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瓶颈并非在于编程本身,而是在于夹具的稳定性、送料的精度、或者刀具的支撑等等。这时,《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这本书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如何从源头上优化生产过程。书中那些看似微小的改进,却能够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率提升和质量保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优化冷却液供给系统的案例。我们之前在加工一些高精度零件时,经常会因为冷却不及时而导致工件变形,影响加工精度。这本书里的改进方案,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一个喷嘴,而是从整体上考虑了冷却液的流动路径、压力控制以及喷射角度,最终达到了更均匀、更有效的冷却效果。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领域,而在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辅助环节。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全面地思考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且能够将我对数控技术的理解,与工艺装备的优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整个生产体系带来更深层次的改进。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的生产线操作工,现在转型为技术支持工程师,我最能体会到第一线操作人员在面对不合理、不人性化的工艺装备时的困扰。很多时候,一件小小的设计缺陷,就会极大地增加操作难度,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们这些“技术转岗”人员的福音。它用大量的实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对现有工艺装备进行人性化的改进,来提升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改进某种焊接设备的控制面板布局的案例,通过重新规划按钮的位置和增加指示灯,大大降低了误操作的可能性,也提高了焊接的效率。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很多工业设计书籍中并不常见,而这本书却把它做得淋漓尽致。它让我看到了,好的工艺装备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对使用者体验的关怀。我能够将书中的这些改进思路,转化为具体的建议,提交给我们的工艺部门,为一线操作人员创造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工作环境。

评分

对于从事模具设计工作的我来说,《工艺装备改进设计100例图解》这本书,绝对算得上是一本“常备参考书”。虽然我们主要负责模具本身的设计,但模具在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它所配合的工艺装备。许多时候,模具的性能会受到压机、送料机、冲切装置等外部设备的影响。这本书通过100个具体的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如何从宏观层面优化整个冲压生产环节。例如,书中关于改进模具送料机构的案例,不仅考虑了送料的精度,还兼顾了送料速度的优化,以及如何减少对模具自身的冲击。这让我意识到,模具设计不应孤立存在,而是要与整个工艺装备系统相互协调。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模具在实际生产中的运行状态,从而在设计阶段就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对工艺装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模具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创新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