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

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诵英,赵永祥,王琴 著
图书标签:
  • 精细化学品
  • 催化合成
  • 绿色催化
  • 化学工程
  • 催化剂
  • 有机合成
  • 环境化学
  • 化学工艺
  • 合成技术
  • 工业催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5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838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36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内资深催化专家全面、全新地阐述了绿色催化技术及催化合成反应与技术。具体如下:以催化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精细化学品全部绿色催化合成反应机理、工艺案例、关键技术等,同时还介绍了绿色低碳化催化合成化学和技术的若干前沿问题。内容先进、指导性强。

内容简介

  《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分上、下两册,上册(第1~6章)为“绿色催化技术”,下册(第7~14章)为“催化合成反应与技术”。
  本册(上册)首先阐述了精细化学品合成的性质、特征以及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必然趋势。绿色化学原理和发展论证了催化技术是实现精细化学品生产与合成的绿色低碳化关键技术和强大支持。重点对精细化学品合成和生产的各种催化技术进行介绍,包括各种催化剂及其重要的制备技术,如本体多孔和负载金属催化剂、具有酸碱性质的各种金属氧化物和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载体酸碱和氧化催化剂,各种催化反应工程技术,如合成反应的实验室和工业反应器、溶剂和反应工艺条件操作参数的选择、反应改性剂的使用和反应动力学方法等。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化学品和材料合成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专业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各种化学品特别是各种精细化学品合成和生产、新产品与催化合成技术研发和设计的广大科技人员、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绪论/001
1��1精细化学品概念001
1��1��1化工产品分类001
1��1��2精细化学品类别002
1��2精细化学品合成和生产的特点002
1��2��1生产特征003
1��2��2经济特征004
1��2��3商业特征004
1��3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005
1��3��1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005
1��3��2环境现状006
1��4绿色低碳化是精细化学品合成和生产的必由之路010
1��4��1引言010
1��4��2绿色催化010
1��4��3催化技术广泛应用面对的问题和解决办法011
1��5精细化学品合成反应的分类统计分析011
1��5��1药物合成反应的统计和分析011
1��5��2香料合成反应的统计和分析014
1�保氮�3农药合成反应的统计和分析015
1��5��4染料、颜料生产中有机合成反应的统计和分析016
1��6精细化学品合成反应的选择性018
1��6��1化学选择性018
1��6��2其他选择性020
1��6��3区域选择性021
1��6��4立体选择性021
1��6��5非对映选择性024
1��6��6对映选择性026
1��7有关催化作用的文献及本书的编写思路026
1��7��1有关催化作用的文献026
1��7��2本书的编写思路027

第2章绿色低碳化是精细化学品生产和合成的必然趋势/030
2��1绿色化学产生的背景030
2��1��1化学和环境的现状030
2��1��2环境运动的演变035
2��1��3污染物防治035
2��1��4绿色化学036
2��2绿色化学十二原理037
2��3精细化学品生产的绿色化043
2��3��1绿色化学的目标、思路和方法工具简述043
2��3��2绿色化学两大支柱和核心044
2��4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低碳化044
2��4��1废物最小化和总能量需求045
2��4��2能量效率048
2��4��3化学品生产中低碳化的机遇049
2��4��4低碳化要研究发展的其他技术050
2��5精细化学品绿色低碳化的内容051
2��5��1替代原料和起始原料051
2��5��2对原料和起始材料的评价052
2��5��3替代试剂和溶剂053
2��5��4替代产品�材勘攴肿�053
2��5��5反应类型的评价054
2��5��6各种反应类型的本征性质057
2��5��7替代催化剂058
2��5��8设计安全化学品方法的评估058
2��6精细化学品生产绿色低碳化若干实例060
2��6��1绿色起始原材料实例060
2��6��2绿色反应实例062
2��6��3绿色试剂实例063
2��6��4绿色溶剂和反应条件实例064
2��6��5绿色化学产品实例066
2��7“美国总统绿色化学奖”得奖项目简介069
2��8绿色化学和技术的若干前沿070
2��8��1替代原料和试剂的新方法070
2��8��2新催化方法075
2��8��3生物催化和生物加工079
2��8��4新溶剂082
2��8��5防治污染的新加工和合成方法088

第3章催化技术在绿色低碳化中的关键作用/089
3��1概述089
3��2催化与绿色化学092
3��2��1催化和持续(绿色)化学092
3��2��2化学品生产过程的缩小093
3��2��3催化与持续化学095
3��2��4催化、绿色化学和精细化学品合成095
3��2��5替代反应介质离不开催化技术096
3��3催化是绿色化学的基本支柱097
3��3��1引言097
3��3��2催化剂设计098
3��3��3催化剂的应用100
3��4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中催化的作用103
3��4��1问题和机遇103
3��4��2催化剂体系的设计参数105
3��4��3实例:芳烃硝基的化学选择性加氢106
3��4��4实例:芳烃环的烷基化108
3��4��5实例:α�餐�酯的对映选择性加氢108
3��4��6实例:N�餐榛�化109
3��4��7用ATR探针在线跟踪催化加氢111
3��5环境友好合成和过程中催化的关键作用112
3��5��1引言112
3��5��2C�餐榛�化113
3��5��3羟烷基化、乙酰化和相关反应114
3��5��4N�餐榛�化和O�餐榛�化115
3��5��5氨化反应116
3��5��6环氧化物异构116
3��5��7含N杂环116
3��5��8碱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117
3��5��9氧化反应118
3��5��10还原反应119
3��5��11Meerwein�睵onndorf�睼erley(MPV)和相关反应120

第4章金属催化剂及其基本制备技术/122
4��1催化定义和概念122
4��1��1什么是催化反应122
4��1��2什么是催化剂126
4��1��3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126
4��1��4“多变”的催化剂表面131
4��2催化剂的类别132
4��2��1非均相催化剂的分类132
4��2��2本体金属和负载金属催化剂133
4��2��3金属化合物催化剂133
4��3本体金属催化剂133
4��3��1合成反应使用的金属134
4��3��2不同形式的金属催化剂135
4��3��3用硼氢化物还原金属盐得到的金属催化剂137
4��3��4骨架金属催化剂141
4��3��5混合金属146
4��4负载金属催化剂150
4��4��1负载金属催化剂150
4��4��2催化剂载体152
4��4��3载体孔结构的形成154
4��4��4载体表面性质155
4��4��5载体在浸渍液中的行为156
4��4��6催化剂�苍靥逑嗷プ饔�161
4��5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技术164
4��5��1浸渍165
4��5��2等体积浸渍172
4��5��3离子交换174
4��5��4共沉淀180
4��5��5沉积182
4��5��6负载混合金属催化剂制备方法184
4��5��7精细化学品生产中常用的负载钯金属催化剂186
4��6均相催化剂固定化技术188
4��6��1连接到聚合物载体上的催化剂188
4��6��2通过共价键合到无机固体上的催化剂188
4��6��3包裹催化剂190
4��6��4通过离子交换锚定的催化剂192
4��6��5层状材料负载催化剂193
4��6��6催化膜193
4��7对映选择性催化剂的固定化194
4��7��1通过共价键合锚定手性催化剂194
4��7��2包裹手性络合物195
4��7��3络合手性催化剂196
4��7��4手性膜196
4��8表面有机金属化学196
4��8��1与氧化物表面的反应196
4��8��2与金属表面的反应200
4��8��3以表面金属化学作为工具裁剪催化剂201
4��8��4用表面有机金属化学研究非均相催化的基元步骤202

第5章酸碱和氧化催化剂及载体/203
5��1主要载体的制备技术203
5��1��1氧化铝203
5��1��2氧化硅208
5��1��3氧化钛211
5��1��4碳212
5��2氧化物催化剂216
5��2��1引言216
5��2��2单一氧化物218
5��3��3负载氧化物218
5��3��4复合金属氧化物221
5��3沸石催化剂224
5��3��1引言224
5��3��2沸石的形状选择性228
5��3��3常规沸石分子筛的水热合成230
5��3��4高硅沸石的合成233
5��3��5沸石分子筛构架元素的替换233
5��3��6沸石分子筛改性(后处理)技术238
5��3��7介孔分子筛的合成241
5��3��8精细化学品合成的沸石催化的发展趋势242
5��3��9黏土246
5��4无机固体酸催化剂247
5��4��1引言247
5��4��2无定形氧化硅�惭趸�铝247
5��4��3无定形磷酸铝248
5��4��4沸石和类沸石249
5��4��5杂多酸(HPA)249
5��4��6硫酸化金属氧化物258
5��5无机固体碱催化剂261
5��5��1引言261
5��5��2单一金属氧化物262
5��5��3碱金属交换沸石263
5��5��4非氧化物型碱催化剂264
5��5��5非均相超碱催化剂266
5��6氧化催化剂266
5��6��1引言266
5��6��2负载金属氧化催化剂(氧化脱氢)267
5��6��3负载金属离子氧化催化剂269
5��6��4沸石负载金属离子作为氧化催化剂271
5��6��5负载金属氧化物氧化催化剂271
5��6��6氧化还原分子筛——液相氧化催化剂272
5��6��7钛全硅沸石(TS��1)和相关催化剂273
5��6��8金属磷酸铝系列(MeAPO)氧化催化剂275
5��6��9氧化还原层柱黏土氧化催化剂276
5��6��10包裹在沸石中的金属络合物(瓶中船)氧化催化剂277
5��6��11水滑石载体负载氧化催化剂277
5��6��12层状双氢氧化物负载氧化催化剂280
5��6��13杂多酸氧化催化剂283
5��6��14负载氧化剂的碱性固体载体284

第6章多相催化反应工程技术/289
6��1概述289
6��1��1从反应工程角度对催化合成反应的分类290
6��1��2非均相催化合成反应的应用实例290
6��1��3均相催化合成反应应用实例295
6��2多相催化反应过程300
6��2��1引言300
6��2��2气液固三相催化合成反应302
6��2��3气液和液液催化合成反应303
6��2��4气固催化反应304
6��3精细化学品多相催化合成的工程特点和特征305
6��3��1引言305
6��3��2具体的基础性和实践差异307
6��4多相液相催化合成反应的溶剂效应308
6��4��1引言308
6��4��2溶剂对底物的溶解308
6��4��3溶剂的其他作用309
6��4��4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10
6��4��5溶剂对合成反应选择性的影响313
6��5多相液相催化反应的操作变量314
6��5��1引言314
6��5��2催化剂量315
6��5��3搅拌317
6��5��4催化剂粒子大小318
6��5��5压力319
6��5��6温度319
6��5��7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套用)320
6��5��8传质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320
6��6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中的反应改性剂技术321
6��6��1引言321
6��6��2反应改性剂的一般特性321
6��6��3改性金属催化剂的复杂性和动态行为(性质改变)323
6��6��4含氮有机改性剂325
6��6��5含氯硝基苯加氢的反应改性剂326
6��6��6无O�脖交�保护基加氢裂解的加氢327
6��6��7立体加氢327
6��6��8对映选择性加氢329
6��6��9非对映选择性加氢330
6��6��10醇的需氧氧化331
6��6��11脂肪醇的环氧化332
6��7多相催化反应总速率333
6��7��1本征催化反应动力学的一般方法333
6��7��2催化反应动力学336
6��7��3传质效应340
6��7��4动力学控制区分析及其判据344
6��7��5基础反应器模型346
6��7��6传质参数关联348
6��8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实验室用反应器350
6��8��1间歇釜反应器350
6��8��2连续反应器355
6��8��3膜反应器358
6��9精细化学品生产工业用多相催化反应器358
6��9��1三相催化反应器类型358
6��9��2固定床反应器和浆态床反应器比较359
6��9��3固定床反应器比较360
6��9��4浆态床反应器比较361
6��9��5操作模式361
6��9��6精细化学品生产用反应器类型和设计简介362

参考文献/366

前言/序言


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 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当前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重点聚焦于绿色催化技术在提升化学合成效率、降低环境影响方面的关键作用。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内容涵盖了催化合成的理论基础、多样化的催化体系、具体的绿色催化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化学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著作。 第一部分:绿色催化合成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认知,深入理解绿色催化合成的核心理念。首先,我们将从原子经济性、环境友善性、能源效率等角度,详细阐释绿色化学的十二项原则,并探讨这些原则如何与催化科学紧密结合,驱动化学合成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随后,将聚焦于催化反应机理的深入剖析。通过对不同类型催化剂(如均相催化、多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等)活性中心、电子结构、配位环境及其在反应过程中的演变进行细致的理论阐述,揭示催化剂如何通过降低活化能、提高反应选择性来优化合成路径。我们将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光谱学技术等先进表征手段,展现如何从微观层面理解催化过程,并以此为指导设计更高效、更绿色的催化剂。 此外,本部分还将回顾绿色催化合成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对环境污染的认知到如今对循环经济、碳中和目标的追求,梳理关键的技术突破与里程碑事件。同时,也会分析当前绿色催化合成面临的挑战,例如催化剂的稳定性、回收利用、成本效益以及与工业化生产的衔接等问题,并探讨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与方法。 第二部分:多样化的绿色催化体系与设计策略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当前主流的绿色催化剂类型,并深入探讨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策略,以实现精准的催化功能。 多相催化体系: 详细介绍负载型催化剂(如金属纳米粒子负载于氧化物载体、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分子筛、杂多酸等在绿色合成中的应用。我们将重点讨论载体的选择、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催化剂的孔道结构设计等关键因素,如何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特别会关注多相催化剂的易分离性,为连续流反应和催化剂回收提供理论支持。 均相催化体系: 涵盖水溶性催化剂、离子液体中的催化剂、超临界流体中的催化剂等。我们将深入探讨配体的设计如何影响催化剂的电子性质和空间位阻,从而调控催化活性与选择性。同时,也会关注均相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问题,例如通过相分离、膜分离等技术实现催化剂的有效回收。 生物催化与酶催化: 详细介绍酶作为高效、高选择性生物催化剂在绿色合成中的应用,包括酶的筛选、定向进化、固定化技术等。我们将展示酶催化如何实现温和的反应条件、极高的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尤其是在复杂分子的合成中。 光催化与电催化: 阐述光催化剂(如TiO2及其改性材料、量子点等)和电催化剂(如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基材料等)在利用光能或电能驱动化学反应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催化剂的光电响应特性、载流子分离效率以及电化学反应机理,为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的合成提供新思路。 新型催化材料: 介绍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二维材料(如石墨烯、MXenes)等在催化领域的潜在应用。我们将探讨这些材料独特的结构特点(如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道结构、丰富的官能团)如何赋予其优异的催化性能。 第三部分:绿色催化技术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典型应用 本部分将通过大量具体的案例研究,生动展示绿色催化技术在不同类型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实际应用,突出其带来的优势与价值。 医药中间体与药物合成: 聚焦于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和药物分子的不对称催化合成。例如,通过手性催化剂实现对映选择性合成,显著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我们将介绍如不对称氢化、不对称氧化、不对称C-C偶联等反应在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等合成中的应用。 农药与植物保护剂: 探讨绿色催化技术在高效、低毒农药和植物保护剂合成中的应用。例如,通过设计环境友好的催化剂,减少有毒副产物的产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介绍如绿色氧化、选择性卤代、催化转化等在农药活性成分合成中的应用。 香料、食用添加剂与化妆品原料: 展示绿色催化技术在合成具有特定气味、风味或功能的精细化学品中的作用。例如,通过催化技术实现对自然产物结构的精确模拟,开发出更安全、更可持续的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介绍如酯化、醚化、氧化、还原等反应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聚合物单体与功能材料: 探讨绿色催化技术在合成高性能聚合物单体和功能材料方面的贡献。例如,通过开发新型催化剂,实现对聚合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链结构等的精确控制,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能的聚合物材料。介绍如烯烃聚合、开环聚合、缩聚等反应中的绿色催化技术。 其他精细化学品: 涵盖染料、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等领域。例如,在染料合成中,利用绿色催化技术减少废水排放;在电子化学品领域,利用高选择性催化剂合成高纯度产品。 第四部分:绿色催化合成技术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本部分将对绿色催化合成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探讨,并分析当前仍需克服的挑战。 计算化学与人工智能在催化设计中的应用: 重点探讨如何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化学方法,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加速新型催化剂的设计、性能预测以及反应机理的揭示。 连续流催化技术与微反应器: 讨论连续流反应器和微反应器在提升反应效率、安全性、可控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其与绿色催化技术的结合,如何实现高效、安全的工业化生产。 多功能催化与协同催化: 探索设计能够同时实现多种催化功能或多组分协同催化的新型催化体系,以简化反应步骤,提高总产率。 生物质转化与CO2资源化利用: 强调绿色催化技术在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和捕获、转化二氧化碳方面的关键作用,为构建循环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催化剂的生命周期评估与可持续性: 提出从催化剂的整个生命周期(制备、使用、回收、废弃)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性,推动开发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催化剂。 挑战与机遇: 总结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开发、催化剂成本的降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瓶颈、以及环境法规的日益严格等。同时,也将展望这些挑战所带来的机遇,鼓励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化学工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理论内容和前沿的应用实例,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绿色催化合成技术学习平台,激发新的研究思路,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化学世界充满好奇的学习者,《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这本书,如同一个知识的宝库,为我揭示了精细化学品合成领域那些令人着迷的奥秘。这本书的叙述逻辑清晰,语言生动,能够将复杂深奥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对书中关于“催化剂的表征与性能评价”部分尤为重视。作者不仅列举了多种常用的表征手段,如BET比表面积测定、XPS、TEM、XRD等,还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这些手段来理解催化剂的结构、形貌、晶体结构以及表面性质,并将其与催化活性、选择性等性能联系起来。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科学地评价一个催化剂的好坏,以及如何通过表征结果来指导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从传统的沉淀法、浸渍法,到现代的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模板法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细节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进行实验操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书中还涉及到了“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这在绿色化学的理念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评分

这套《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的上册,单看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绿色催化技术”这几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在当下日益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这样的主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一直对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过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减少副产物、降低能耗、甚至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催化技术。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图表,这为我深入理解复杂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书中对各种新型催化剂的设计理念、合成方法以及在不同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关于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载体材料的特性,还深入分析了金属纳米粒子在载体上的分散状态、粒径调控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载体-金属相互作用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选择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催化机理的深入探讨,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反应过程中关键的中间体和过渡态,这对于理解催化剂为何能够高效地驱动反应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涵盖了许多前沿的催化技术,比如光催化、电催化以及生物催化等,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为绿色合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作者在介绍这些技术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它们在医药、农药、新材料等领域的成功转化,这让我对绿色催化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启发思想、指引方向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致力于绿色化学研究的学者、工程师以及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我一直对化学反应的“效率”和“环保”两大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两个目标的新大门。这本书的叙述风格严谨又不失生动,许多复杂的概念都被作者用清晰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示得以呈现,让我能够轻松地遨游在绿色催化技术的海洋中。书中关于“催化剂的载体效应”的讲解,让我深切体会到载体材料并非简单的“惰性支撑”,而是能够深刻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作者详细介绍了氧化物载体(如Al2O3, SiO2, TiO2)、分子筛载体、碳材料载体等不同种类的特性,以及它们与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从中学习到,选择合适的载体,并对其进行改性,是设计高效催化剂的关键一步。此外,书中还对“催化剂的寿命与衰减”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催化剂失活的各种原因,如烧结、中毒、积碳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延缓或修复策略。这对于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流动化学(flow chemistry)”在绿色催化合成中的应用,这种连续化反应技术具有传质传热效率高、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安全性好等优点,与绿色催化理念高度契合。

评分

当我第一次捧起《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这本书时,就被其精炼的书名所吸引。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书名所展现的更为丰富和深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关于未来化学工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书中对于“新型催化材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催化科学发展的无限可能。例如,作者详细介绍了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以及二维材料(如石墨烯、MXene)在催化领域的应用潜力,这些新型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可调控的性能,为设计高性能、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提供了新的平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催化剂的自修复”和“智能催化剂”的概念感到振奋,这些前沿的研究方向预示着催化剂将朝着更智能、更主动的方向发展。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催化反应工程”的问题,例如如何优化反应器的设计,以实现最佳的传质传热效率,如何进行放大生产,以克服实验室规模的限制。作者通过大量的工业案例分析,展示了绿色催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成功应用,这让我对这项技术的推广前景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对化学工业的未来发展充满好奇的爱好者,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引领行业变革的技术。《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这本书,从封面到内容,都散发着一种前沿和严谨的气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技术,更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化学思维方式。书中对“催化剂的表面科学”的阐释,让我明白了一个催化剂的活性不仅仅取决于其化学组成,更与它的微观形貌、表面缺陷、晶面暴露程度等密切相关。作者通过引入表征技术,如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来详细讲解如何解析催化剂的结构-活性关系,这为我理解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原位(in situ)”和“近原位(operando)”表征技术的讨论,这些技术能够让我们在真实的催化反应条件下观察催化剂的变化,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催化机理。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策略,从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到模板法等,详细介绍了不同制备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并提供了大量的实验参考。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根据目标反应,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反应条件来获得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催化剂。书中还提及了“催化剂的稳定性”问题,包括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以及机械强度等,并提供了提高催化剂稳定性的多种途径,这对于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渴望掌握前沿技术的化工专业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绿色催化技术”的权威读物。《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具体技术的深入剖析,再到前沿方向的展望,都显得循序渐进,易于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选择性催化”的部分。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影响选择性的多种因素,包括催化剂的电子效应、空间位阻效应、酸碱性以及反应条件等。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烯烃的氢化、氧化、环加成反应,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催化剂设计和反应条件优化,来获得目标产物,同时最大程度地抑制副产物的生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手性催化”的论述,它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手性催化剂,如手性金属络合物、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酶催化剂等,还详细阐述了它们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以及立体选择性的产生机理。这对于我理解如何高效地合成具有特定立体构型的精细化学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还提到了“多相催化与均相催化的结合”,即“杂化催化”,这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提高催化效率和便利性。

评分

我对精细化学品领域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这本书,更是为我打开了通往“绿色”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语言精准,让我能够轻松地掌握其中的关键知识点。书中关于“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调控”的部分,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改变催化剂的组分、形貌、比表面积、孔结构以及表面电子性质,来调控其催化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寿命。我从中学习到了,催化剂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反应需求,进行系统性的优化。书中还重点阐述了“多相催化”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包括金属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等,并结合大量的工业实例,展示了它们在烯烃聚合、氧化、加氢、脱氢等反应中的成功应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再生”的讨论,这对于催化剂的长期工业应用至关重要。作者提出了多种提高催化剂稳定性的策略,以及简便有效的催化剂再生方法,这为我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在浩瀚的书海中,一本好的专业书籍能够点亮探索的道路,而《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无疑就是这样一本指引者。我作为一个在精细化工领域摸索多年的研究人员,深知高效、环保的催化技术对于推动产业进步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梳理、更新知识体系的绝佳机会。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原子经济性”和“E-factor”的讨论所吸引。作者清晰地阐释了这两个概念的计算方法及其在评价催化反应绿色程度时的意义,并且通过对比不同催化体系在相同反应中的表现,直观地展示了绿色催化剂的设计思路。例如,在烯烃的聚合反应中,书中详细介绍了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的优缺点,并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控催化剂的结构和电子性质来提高聚合速率和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可控催化”的理念印象深刻,它不仅仅追求高转化率,更注重产物的选择性、立体选择性以及反应的安全性。书中关于不对称催化反应的案例分析,例如利用手性催化剂合成高光学纯度的药物中间体,展示了绿色催化技术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关键作用。我甚至发现书中提到的某些催化剂体系,正是我在实验室中正在探索的方向,这让我感到非常欣喜,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思路和灵感。该书在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的交叉领域也有着深刻的洞见,例如如何设计更易于分离回收的固载化催化剂,以及如何优化反应器设计以实现连续化生产,这些都直接关系到绿色催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评分

在当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关于如何实现工业绿色化的重要参考。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的方方面面,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绿色催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书中对“催化机理”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催化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通过引入量子化学计算、动力学研究等方法,详细阐述了催化反应的微观过程,包括吸附、解吸、中间体形成、过渡态等,这对于理解催化剂为何能够高效地驱动反应,至关重要。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通过深入理解机理,来设计出更优化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此外,书中还重点介绍了“环境友好的催化剂体系”,例如,利用水作为溶剂的催化反应、无溶剂催化反应,以及利用生物质衍生物作为原料的催化合成等。这些研究方向,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绿色催化剂的设计原则”的总结,这为我进行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评分

我一直对“绿色化学”这个概念充满敬意,并将其视为化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看到《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技术(上册,绿色催化技术)》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了我的书架。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系统地介绍了在精细化学品合成领域中,如何运用绿色催化的理念来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生产。书中对于催化剂的种类、结构、性能以及催化机理的讲解,都非常深入且条理清晰。例如,关于多相催化剂的部分,作者不仅列举了多种常见的固载催化剂,如氧化物、分子筛、活性炭等,还详细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反应体系中的应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这一章节,这对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催化剂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作者提出了多种提高催化剂抗中毒能力和再生效率的策略,并辅以丰富的实例进行说明,这让我对多相催化剂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均相催化剂的介绍也同样精彩,特别是关于有机金属催化剂在碳-碳偶联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作者深入剖析了配体设计对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并展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催化体系。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根据反应需求,巧妙设计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以实现高效的催化转化。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其对“可持续性”的强调,书中不仅关注催化过程本身的绿色程度,还延伸到原料的选择、溶剂的使用以及副产物的处理等各个方面,力求从源头到末端实现全方位的绿色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