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上有很多文人相轻,
但他每年推荐大量本人亲身读过的好书,
从不吝啬对自己认可的同行的公开推崇
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慷慨激昂的大V
他却没有微博、极少用电子邮件,没有那些能够捧红自己的言论
但当他面对莘莘学子的时候,却会直言“政治不正确”的观点
希望学生能够认识更真实的世界,在真实的世界里走得更远
经济是每一个社会运转的命脉
当从事书业以及相关传媒的我们,不时陷入我们是否已经在这个
金融、地产、法律、物流、医疗、娱乐、几分天下的时代
越来越在社会经济的食物链尾端的时候,
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译者、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
依然用实际行动,鲜明地倡导着来自书本阅读的朴素力量
梁小民经济学杂文集系列之三《经济学就这么有趣》
比《牛奶可乐经济学》更接中国人真实生存现状的的地气,
砖家和专家的区别就是:就是把复杂的原理说成你我能听懂的话
更多精彩图书请查看新华先锋品牌店京东商城官网专卖店:
内容简介
《经经济学就这么有趣》全书分五个章节,收录了梁小民教授近两年的69篇文章,以中外历史、文学、新闻时事、社会现象等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素材为线索,讲述了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现象或背后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商业运作规则以及企业管理策略。例如,同样是跟风制作同一部热播过的日韩电视剧中主角穿过的服装,为什么有的厂商赚钱有的不赚钱?为什么穷国的富人比富国的富人更爱打高尔夫球?亦有对例如外国著名经济学家写的经济学悬疑小说的推荐,以及对于新媒体蓬勃发展下纸媒生存之道的探寻。
作者简介
梁小民,中国著名大众经济学家,山西省霍州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现主要从事当代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经济学的普及与推广。任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国务院特邀监查员、国家价格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委、北京市社科基金评委。
译著教科书50余种,其译著的曼昆《经济学原理》自出版以来已再版六次,是专业财经人士的必读经典专著;而个人著作除《宏观经济学纵横谈》这样的专业书籍外,亦有《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等面向广大非专业科班、但对财经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普及经济学原理的兴趣作品。
目录
第一章 在历史与经济之间
做西门庆还是卢俊义
晋商与国退民进
走近票号取真经
向晋商学习什么
贾府的经济转型
谈武林话经济
经济繁荣的背后
没有监管的开放
在强国与富民之间
英国商人的失算
官商并用的好处
伪改革的悲剧
动机与效果
第二章 经济学与怪现状
买官卖官的思考
学术造假与制度决定论
贪官并不幸福
网开一面不是帮助
该出手时要出手
反恐是一个经济问题
别拿调查数字逗我们
买卖排污权的合理性
票贩子屡禁不止的原因
税收不能用于禁毒
非理性赌博
不能数字化生存
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利己就是利他
追求均衡还是最大化
第三章 买卖里的经济学
一只羊与两把斧子
三季稻不如两季稻
最后一名乘客的票价
厨师不做家务
人死画值钱
汽车市场难启动
二手汽车市场的交易
信子裙和大岛茂风衣
我为什么不买某种报
红旗车的悲剧
西南航空的奇迹
破窗经济
假日经济的作用
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
经济学家话灯塔
货币不只来自印钞厂
第四章 书页间的经济学
X效率与军队的士气
周扒皮与王善人
做蛋糕与分蛋糕
威尼斯商人与风险管理
经济学家的破案小说
告诉你真实的韩国
囤积居奇新解
幸运的弗里德曼
拯救亚当.斯密
第五章 和经济学家闲话经济
老太太买菜逛个遍
中美老太太的购房观比较
美国总统赚多少钱
美国老板赚多少钱
身高与收入
穷国的富人爱打高尔夫
彩票的另一面
涨工资不能靠发善心
抚养子女的机会成本
莫把教育当消费
经济学家话婚姻
最优不是完美
可怕的理性人
快乐至死
预期使假梦成真
动物的经济学本能
精彩书摘
别拿调查数字逗我们
有些事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有媒体登了一则调查数字,说中国每个男人有103个性伙伴。读过后我大吃一惊,难道中国男人已开放到这个程度了吗?后来又有媒体报道了这个调查的片面性,才知道自己差点上当,选的调查对象不同,结论会完全不同。你把历代皇上作为调查对象,男人的性伙伴恐怕在四位数以上,你把和尚作为调查对象,男人的性伙伴恐怕为零。这种调查有什么意义呢?公布出来,岂不误导读者吗?
本来这个调查已过去了,但让我又想起这件事的是另一个调查,说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这次可不像上次那样近乎一个恶作剧(且是洋人所为),而是严肃的《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公布的。看了这个调查,我不解的是,既然农村居民感到自己比城镇居民幸福,为什么还要潮水般地涌入城里务工呢?为什么全社会还如此关心“三农”问题呢?为什么不见“痛苦的城里人”去农村当“幸福的农村居民”呢?这个调查结论显然与我们的常识不一致。这个错误的结论大概出自调查方法的失误。
首先,调查的是什么农民呢?农民应该包括种地的农民、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中央所说的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覆盖了这三种农民,如果仅仅调查种地的农民,他们也许会由于近年来粮价上升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感到幸福,但我想,那些失去土地又没有生活依靠的农民,那些进城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又不能按时领到工资的农民,绝不会有什么幸福感,或者感到自己比城里人幸福。这不用什么调查数字去证明,否则中央为什么三令五申要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并把农民问题放在首位呢?如果调查中是用状况较好的种地农民来代表农民,其错误结论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调查了多少农民?抽样调查一定要选用不同地区的不同样本。如果只调查鱼米之乡富裕的农民,也许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但千万别忘记,我们还有许多老少边穷地区,恐怕这里的农民不一定会有这种幸福感。用这种抽样的数字来说明问题,只会得出一些误导的结论。抽样不具有代表性,结论也就没有意义了。抽样调查可靠的另一个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样本。用几千人的样本很难代表近十亿农民,正如不能用几个风流男人的样本来代表占人口一半的男人一样。
最后,是如何调查的?这个调查是要说明城乡人口的幸福感对比,因此调查的办法应该是:你觉得自己比城里人幸福还是不幸福。幸福是主观感觉,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问农民,你是否感到幸福,他们也许会回答是。但如果问,你觉得自己比城里人幸福吗?多数人恐怕不会说是。同样,如果你问城里人幸福吗?他们尽管赚钱多,也会由于感到工作压力大而说不,但如果问他们是否比农民幸福,我想多数人还会回答是。如果不用对比的方法提问,所得出的结论就无法比较。不考虑相对因素,幸福就是无意义的。一个年收入10万元的人,与年收入100万的比,可能不会感到幸福,但与年收入1万元的人比,绝对幸福。只问年收入10万元的人幸福与否,有什么意义呢?
我没有看到这个调查的全部详细资料,但它的结论违背了基本常识,肯定在调查方法上存在严重问题。
现在的媒体上各种调查数字也相当多,但许多数字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的目的何在。有些是先有了结论,然后用自己设计的调查去求证。这绝不是科学的态度。结论应该在调查之后,而不是先入为主。有些是用这些数字去得出能吸引人的奇谈怪论(男人的性伙伴之类)。这些调查只能称为数字游戏,公布这些数字和结论只能误导公众,其社会影响是恶劣的。
这些不负责任的调查者以为数字有铁一般的说服力。其实歪曲的调查数字说服力比豆腐还软。我们并不愚蠢,别再拿这些数字来逗我们了。
……
深入《微观经济学原理:激励、信息与市场失灵》 作者: [此处留空,因为我们不引用您的原书] 出版社: 宏观视野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在线互动学习资源 页数: 850页 --- 内容提要:构建清晰的经济学思维框架 《微观经济学原理:激励、信息与市场失灵》并非一本普及读物,而是一本严谨、深入、旨在培养读者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本书将读者从零开始,系统地引入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分析工具和前沿应用。我们坚信,理解市场如何运作、个体如何决策,是洞察现代商业、政策制定乃至日常生活背后逻辑的关键。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逻辑递进的原则,首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转向复杂情境下的模型构建与求解,最后探讨市场机制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挑战与潜在的政策干预。全书聚焦于三大核心支柱:激励(Incentives)、信息(Information)和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 第一部分:决策与偏好——经济学分析的基石 (The Foundations of Choice) 本部分致力于解析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单位——理性经济人(Homo Economicus)的决策过程。我们从消费者理论入手,详尽阐述了偏好、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的概念。与许多仅停留在边际替代率的教材不同,本书深入探讨了补偿性变动(Equivalent Variation)与未补偿性变动(Compensating Variation)的计算,为后续的福利分析打下量化基础。 我们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不理性”行为的经济学解释。通过引入行为经济学的洞察,如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中的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我们展示了现实中的决策如何偏离标准的理性模型,并探讨了这些偏差如何系统性地影响市场均衡。此外,本部分还涵盖了时间偏好与跨期决策,分析了储蓄、投资和借贷行为背后的贴现因子选择。 第二部分: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 (Firms, Produc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s) 进入生产和供给侧分析,本书强调了技术、成本与利润最大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仅推导了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更侧重于成本结构对企业定价策略的决定性影响。 在市场结构方面,本书对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以及寡头市场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建模。重点章节集中在寡头博弈论的应用,包括古诺模型(Cournot)、伯特兰德模型(Bertrand)和斯塔克伯格模型(Stackelberg)。我们引入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并使用扩展型博弈来分析序贯决策和承诺策略。对于垄断部分,我们深入研究了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的各种形式(一级、二级、三级),并详细分析了其对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第三部分:信息经济学——不对称性与信号传递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信息不对称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富成效的研究领域之一。本部分是本书的亮点,它将理论分析提升到了一个更贴近现实的层次。 我们首先区分了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在逆向选择部分,通过Akerlof的“柠檬市场”模型,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质量信号缺失如何导致市场崩溃。随后,本书详尽讲解了斯宾塞的教育信号模型,探讨了教育文凭在劳动力市场中作为信号的效率。 针对道德风险,我们引入了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这部分内容涉及复杂的优化问题,我们推导了最优激励契约的设计,特别是如何平衡努力激励与风险分担。从保险市场到高管薪酬,这些模型提供了分析契约设计的强大工具。 第四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学 (Market Failures and Public Economics) 当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时,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本部分系统地考察了导致效率损失的四大主要因素: 1. 外部性(Externalities): 详细分析了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的量化方法,并深入对比了庇古税(Pigouvian Tax)与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2.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解释了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何导致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并介绍了维多利亚法(VCG)机制等集体决策工具。 3. 信息不对称(重新聚焦): 在本部分,我们将信息不对称视为一种特殊的市场失灵,讨论了政府的强制披露法规(如食品标签法)在矫正逆向选择中的作用。 4. 垄断权力: 再次审视垄断的福利成本,并分析了自然垄断下的最优监管政策(如平均成本定价与边际成本定价的权衡)。 学习特色与配套资源 本书的每一章都包含大量的数学推导、图形分析和案例研究。我们坚持“工具先行,应用为后”的教学理念,确保读者不仅能记住结论,更能掌握推导出结论的方法。 “深度解析”专栏: 每章末尾提供对经典经济学文献的精炼解读,如阿尔奇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布兰德的沉没成本谬误等。 数据驱动的练习: 附赠的在线资源库中包含真实世界的数据集(如行业生产率数据、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引导学生运用计量工具(如多元回归分析的初步概念)来检验理论模型的预测力。 图形化学习: 全书包含超过500张原创、清晰标注的经济学图形,强调图形语言在直观理解复杂均衡中的作用。 《微观经济学原理:激励、信息与市场失灵》旨在将读者从经济学的初学者,培养成能够独立分析复杂经济现象、理解政策制定逻辑的专业人士。它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参考书,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经济学及金融学研究生,以及所有希望透彻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