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佳作,文学大师的经典著作。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很大、成就很高的作家。
★莫泊桑的小说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以及纯粹的语言,成为展现法语魅力的典范之作,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他的作品被译成一百余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
★莫泊桑辛辣讽刺,善于捕捉生活,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本书全部从原文(原著语种)全文翻译,保持了世界文学名著的原貌,保证了经典的原汁原味。
从小阅读经典名著,并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有效得多。
本套丛书主选了世界著名、具有代表性的35本名著,所选书目均与国家新课标同步,每一本都历经多次认真编校,历时2年6个月,每本书都参照原版翻译,未做删减,是全本足本。
【配备原版插图】
很多图书配备了国外原版插图,或绘制了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让书本更生动有趣,孩子们兴趣盎然,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精装典藏】
全书采用国际流行大32开本,精装装帧,既适合阅读,又适合摆上书架,便于收藏。
【装帧精美环保】
丛书选用环保油墨印刷,内文选用高档、环保、不伤眼睛的本白胶版纸,高清印刷,封面选用昂贵漂亮的幻影特种纸,并采用烫金流沙工艺,美丽大方,带来美好的阅读享受。
内容简介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精装全译本)》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知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作品集,收入了莫泊桑的代表作品30篇,其中包括《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经典名篇。这些小说已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读者,有的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和卡通片等。这是一个世界一流短篇小说家的盛宴,他们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笔,刻画了大批读者无法忘怀的经典形象,且影响了大批的后期作家,如海伦??凯勒,村上春树、余华等,大师齐聚。精美装帧,文学爱好者无法错过的阅读收藏馈赠的选择。
作者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他师从于福楼拜,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首要贡献,在于把短篇小说艺术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很大、成就很高的作家,是当之无愧的“短篇小说之王”。
精彩书评
★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卓越的天才。
——俄国作家、诗人 屠格涅夫
★他文思敏捷,成就卓著,不满足于单一的写作,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他的作品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法国知名 作家左拉
★莫泊桑的语言雄劲、明晰、流畅,充满乡土气息,让我们爱不释手,他具有法国作家的三大优点:明晰、明晰、明晰。
——法国知名作家 法朗士
目录
一个诺曼底人
皮埃罗
疯女人
晚 会
复仇者
恐 怖
第二十九床
魔 鬼
两个朋友
项 链
我的叔叔于勒
归 来
嫁 妆
火星人
魔 椅
春 天
舆 论
保罗的女人
西蒙的爸爸
一次野餐
一名农场女佣的故事
一家子
泰利埃妓馆
羊脂球
名家评论
莫泊桑生平和创作年表
精彩书摘
我们出了鲁昂城,驶上通往瑞米耶日的大道,轻便马车就飞驰起来,穿过一片片牧场,直到爬康特勒坡冈时,马儿才放慢了速度。
眼前的景色,是这世间最为壮美的了。身后便是鲁昂城,林立的教堂和哥特式钟楼,建造精美,宛若象牙工艺品。对面则是圣瑟韦工厂区,矗立着无数烟囱,向天空喷射着烟云,与老城区无数神圣的钟楼遥相呼应。
这边,大教堂的箭顶,是人类建筑丰碑的制高点;那边,作为竞争对手,“霹雳”的“火泵”,几乎也高不可测,甚至比埃及最巨大的金字塔还要高出一米。
前面,流淌的塞纳河水波光粼粼,河中散布着岛屿。右岸白色的峭壁上覆盖着一片森林;左岸草场连着草场,一望无际,延展到远处,很远处,才被另一片森林阻断。
沿着宽阔大河的陡岸,停泊着一些大船。只见三艘巨型汽轮,鱼贯朝勒阿弗尔方向驶去。另有一组船队,首尾相连的一只三桅船、两只双桅纵帆船和一只双桅横帆船,由一艘吐着滚滚黑云的小拖轮牵曳着,逆流驶向鲁昂。
我的同伴是当地人,看也不看这片令人惊叹的景色,不过,他一直在微笑,似乎在窃笑。猛然间,他朗声说道:
“啊哈!等一下您就会看到一样特逗的东西,马蒂厄老爹的小礼拜堂。老兄啊,那才够味儿呢!”
我不免惊讶地看着他。他又说道:
“我要让您闻一闻诺曼底的一种气味,会留在您鼻孔里久久不散。马蒂厄老爹是全省最值得称道的诺曼底人,他那小教堂,也算这世间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观。关于这一点,我得先给您解释几句。”
马蒂厄老爹,人称“酒坛子”老爹,原是个退伍还乡的上士,他身上以精妙的比例,完美地结合了兵痞的调侃戏谑和诺曼底人的奸诈油滑。他回到家乡,依仗多方面的照拂,以及他本人不可思议的手段,当上了一座很灵验的小教堂的管理员。那座教堂受圣母的护佑,经常有前来求神膜拜的人,主要是那些怀了孕的少女。他还给教堂里显灵的神像取了个名字:“大肚子圣母”,而且对这位圣母也比较随便,总好说三道四,但是绝不敢失敬。他为他那“好心肠的童贞圣母”专门写了一篇祈祷文,还送去印刷出来。这篇杰作充满无意的嘲讽、诺曼底式的幽默风趣,冷嘲热讽中还掺进了对神的敬畏,对神秘的灵验所怀有的迷信的敬畏。他不大相信他这位保护神,不过出于谨慎,他还是相信一点点儿,从策略上考虑,他也得小心点侍候。
他这篇令人咋舌的祷文是这样开头的:
我们慈悲的童贞圣母玛利亚,本地以及整个大地未婚母亲天经地义的保护神,请您保护我这因一时疏忽而失足的女仆吧。
……
祷文是这样结尾的:
千万代我问候您的神圣丈夫,并代我向天父求情,让他赐给我一个类似您那夫君的好丈夫吧。
这篇祷文遭到本地神职人员的封杀,马蒂厄老爹就暗中出售,据说那些虔诚诵祷的女人,无不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他谈起仁慈的圣母,就像一名贴身仆人谈论他的主人——一位令人敬畏的王爷,抖出他熟知的主人的所有隐私。他也了解圣母的底细,跟朋友在一起时,几杯酒下肚,他就压低声音,当做一大堆笑话讲出来。
等一下,您亲自见识见识吧。
光靠圣母这位保护神,收入似乎根本不够他花的,于是,除了圣母这个主业之外,他又搞了点儿副业,做起圣徒像的生意。所有圣徒,几乎,或者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小教堂里摆不下了,他就将圣徒像放到柴房里,一有信徒前来请圣徒,他就立刻把圣徒像搬出来。这些小木雕像都是他亲手制作的,一副副模样滑稽极了。恰好有一年,有人来给他油漆房子,他就让人家顺手把圣徒像从头到脚全漆成了绿色。您也知道,圣徒都会治病,但是各有专长,绝不能搞混了,也不能弄错了。况且,他们都像蹩脚的演员那样,彼此嫉妒得要命。
那些老太婆怕拜错圣徒,常来请教马蒂厄。
“耳朵出毛病,请哪一位圣徒最灵?”
“当然是奥西姆圣徒最灵了,还有圣庞菲尔也不错。”
马蒂厄的乐子远不止这些。
他总有空闲时间,也就总喝酒,不过,他喝酒可是讲艺术的,诚心诚意,因而每天晚上都照例喝醉。他喝醉了,心里却明白,而且明白得很,每天都能记录下来醉酒的精确度。这是他的主要营生,教堂的差使倒排在第二位。
还有,他发明了——您听好,可得坐稳了——他发明了醉酒测量计。
测量仪器并不存在,但是,马蒂厄的观测,就跟数学家一样精确。
您能听见他反复这样说:
“从星期一起,我就超过了四十五度。”
或者这么讲:
“我处于五十二度至五十八度之间。”
再不然:
“我总有六十六度至七十度了。”
再不然:
“浑蛋,我本以为醉到五十度,现在发觉到了七十五度了!”
他一说一个准儿,从不出错。
他断定没有达到过一百度,不过他也承认,一超过九十度,他的观测就不准了,因此不能绝对相信他的话。
……
前言/序言
我们处于一个文学畸形的时代,处于最需要短篇小说,而又盛产长篇小说的时代。
细想想,这种状态也由来已久。单拿外国文学为例,我国出版的长篇小说名著,当数以百计,而以短篇小说称得上大师级的作家,数来数去,还是那么几个,无非是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茨威格等,再尽量往上加,也达不到两位数。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写长篇小说的大家,在文学发达的国家,总是人才辈出,而创作短篇小说的圣手,无论在哪里都难得一见。
以19世纪法国文学为例,大师级长篇小说家,至少能列举出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大仲马、福楼拜、左拉。然而,短篇小说家大师级人物,只有“短篇之王”莫泊桑一人而已。
多不容易,一个世纪才出一个,还是在文学达到鼎盛的19世纪的法国。
到了小说成为文学创作主流的20世纪,这种状况并没有改观。在法国,小说越写越长,称长河小说,卓有成就者有普鲁斯特、罗曼·罗兰、杜·伽尔、杜阿梅尔、特洛亚等。但是,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圣手,也只有被称为“短篇怪圣”的马塞尔·埃梅了。
究其原因,还不是创作长篇容易而短篇难,而在于长篇凭其篇幅能无限延长,图新求变就有巨大的空间;反之,短篇小说囿于篇幅短小,求变也没有用武之地,而且三变两变,往往变成中篇甚至长篇,丢了芝麻得了西瓜,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为什么,小说越写越长,长篇小说家越来越多,时而聚拢渐成声势,终成流派。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阅读品位的变化,长篇小说也逐渐取代诗歌,引领文学的潮流了。相比之下,优秀的短篇小说,往往是长篇小说大家的余墨。
这也就是为什么,短篇小说形成不了独自的流派,短篇小说家只有个人风格,而短篇小说圣手或者大师,只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了。
说来也很有趣,“王”者,孤家寡人也。冠以“王”者,唯莫泊桑一人而已。他虽然也有《一生》、《漂亮朋友》等六部长篇,但只能冠其“短篇小说之王”,假使去掉“短篇”冠以“小说之王”,肯定早就被推翻了。世界文学史上那些长篇小说大师,个个都有王者风范,但谁也不敢称王,恐怕就是这个道理。有什么办法,怪只怪短篇小说苑中无老虎。
短篇小说,西文conte,本义就是短小的故事。莫泊桑写了三百多篇故事,无可争议地成为“故事大王”。
讲故事,讲俗人俗事,表现人生百态,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世俗文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就是体现这种文学传统的典范。
文如其人,其人如文,在莫泊桑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文何文?正是市民百姓喜读乐看之文;其人何人?也正是市民意识最强的一个人。
在著名作家中,莫泊桑不仅是市民意识最强的,还是市民生活方式过得最滋润的。要知道,莫泊桑的父亲曾是银行职员,他本人也在海军当职员多年。父亲因婚外恋而夫妇离异,儿子干脆终身不娶,当了一辈子帅哥儿……他作品中的许多场景,正是自己的生活场景。
莫泊桑小说的故事背景,都是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地区,或者巴黎及其郊区。诺曼底是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故乡,而巴黎则是他供职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地方,写这两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各色人物,他自然得心应手。
莫泊桑讲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有诺曼底狡猾的农民、慷慨的工匠、受欺凌的妓女和女佣、小职员、小店主、小市民,也有比市民还世俗的破落贵绅、富商、工厂主,以及野心勃勃的政客。例如《项链》中因爱慕虚荣而毁了一生的小市民;《羊脂球》中,有爱国骨气的妓女和软骨头的富商与乡绅,在敌人的淫威面前不同的表现;《第二十九床》堪称《羊脂球》的姊妹篇,通过一个法国姑娘的遭遇,着重讽刺了普法战争中法军的无能;《一家子》中为争取遗产而大打出手的一家人;《泰利埃妓馆》中去逛窑子而丑态百出的社会名流;《两个朋友》中宁死也不肯将通行口令告诉敌人的一对友人;《一个诺曼底人》、《皮埃罗》、《魔鬼》,以极滑稽的场面,勾画出诺曼底人悭吝的性格。
这些人物构成了法国社会的主体,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便构成世俗社会的万象。这种万象的光怪陆离、色彩纷呈,在任何作家的作品中,都不如在莫泊桑的小说中展现得如此充分。到了19世纪下半叶,法国进入了空前的世俗社会,而这个时期的法国社会,在莫泊桑的笔下得到空前的描绘。
总之,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三百篇故事中,几乎没有莫泊桑的笔触及不到的地方。他不但擅长讲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还臆构一些怪异的故事,以满足市民阶层的猎奇心理。例如《奥尔拉》,就是以日记体记述了许多怪异现象,让人感到命运受物体的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控制。《恐怖》虽然取材于现实,但是也相当怪异,同他许多别的故事一样,反映人在生活中失控的一面。
莫泊桑一开始写作,似乎就给自己定了基调,并且一直遵循:每篇作品都要写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写成纯而又纯的故事。他不同于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也不同于福楼拜、左拉等名家,讲故事就是讲故事,既不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也不借题发挥,长篇大论。他总是带着市民意识和平常心,每次写作都保持这种状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仅仅十年(1880—1890)的创作生涯中,无论创作思想还是创作风格,他都应该是变化最小的作家。他就好比一位技艺纯熟的工匠,制造出“众生相”的一个个精品。
以三百篇故事而称王,可见这些故事的分量,许多篇目如《羊脂球》、《西蒙的爸爸》、《项链》、《两个朋友》等,都已成为世界名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是自自然然地讲故事的典范,也是以世俗故事登上经典殿堂的典范。
这里不得不重复评论家们盛赞莫泊桑的话:
盛赞他是讲故事的高手,每部作品完全围绕着所讲的故事而剪裁,精心追求故事本身的喜剧性或悲剧性效果。《我的叔叔于勒》读来令人心酸,行文起伏跌宕,忽喜忽悲,家人对于勒的态度也忽爱忽憎;其喜尤显其悲,其爱更增其恨。亲情已如此,人生冷暖便不言而喻。《归来》更是纯粹的人生命运的故事,作者手法之高妙,喜剧性和悲剧性完全融为一体,直到故事戛然而止,读者也难断言其喜其悲。《火星人》和《魔椅》两篇,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故事,在以写实主义为主旋律的莫泊桑短篇小说中,这两篇该算是另类。然而超现实也可能像周期性的彗星,成为封闭的弧线,总要周期性地回到现实这个点上。喜也人生,悲也人生,莫泊桑的故事,就是在讲人生。有些故事似乎没有主题,其实脱离不开人生这个大主题。
盛赞他具有双重视觉,观察人情世态细致而深刻,能从日常小事和人的寻常行为中,看出人生哲理和事物的法则。莫泊桑叙事语气生动风趣,善于烘托气氛,制造戏剧效果,放得那么开,正因为有人生哲理和事物法则的底蕴,而这种底蕴,总是到故事的最后才揭示或暗示出来,令人拍案叫绝,这便是作者的高超艺术。例如精品杰作《项链》,女主人公为赔偿一串丢失的钻石项链,赔进去了整个青春年华,十年后再见到女友,正为保住自己的人格而洋洋得意时,女友却坦言那是一串假项链。轻声一语,不啻一声霹雳。人生命运的轻重得失,就蕴涵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
还盛赞他是法兰西语言大师。他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堪称法语的典范。借著名作家法朗士的话说:他(莫泊桑)的语言雄劲、明晰、流畅,充满乡土气息,让我们爱不释手,他具有法国作家的三大优点:明晰、明晰、明晰。
就连最看重创新的安德烈·纪德,也难得给莫泊桑以这样的定位:“不失为一个卓越超群、完美无缺的文学巨匠。”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一生短暂,却留下大量至今还拥有广大读者的作品。三百篇故事,在世界短篇小说名苑中,更是争奇斗妍,雅俗共赏。在生活节奏加快、最需要短篇的今天,我们越发感到,莫泊桑是无可替代的。
2006年8月8日
于北京花园村
《波德莱尔诗歌精选:恶之花与流亡者》 编者寄语 这是一本饱含深情、精心编织而成的诗歌集,旨在为读者呈现法国文学巨匠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诗歌创作的精华。《波德莱尔诗歌精选:恶之花与流亡者》不求网罗其所有作品,而是精挑细选,着重展现其最富艺术价值、最具代表性、且最能触动人心灵的篇章。我们遴选的诗歌,涵盖了波德莱尔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其划时代的诗集《恶之花》中的核心作品,同时也收录了他在流亡时期、以及其他重要创作阶段的精粹。 我们深知,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都如同一次探索,而诗歌更是如此。波德莱尔的诗歌,以其独到的视角、深邃的洞察、以及华丽又沉郁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世界。他歌颂现代都市的繁华与阴影,描绘人性的复杂与挣扎,探寻美的极致与生命的意义。他的诗句,或如黑夜中的星辰,点亮了人类内心深处隐秘的角落;或如陈年的佳酿,回味悠长,令人沉思。 这本诗选的编排,力求在呈现波德莱尔诗歌的多样性与深刻性的同时,也兼顾阅读的连贯性与流畅性。我们希望通过这精心组织的选本,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波德莱尔诗歌的独特韵味,领略他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以及他作为一位“时代的王子”的深刻思考。 “恶之花”,这个耳熟能详的诗集名,本身就蕴含着波德莱尔艺术的核心辩证法:在污秽、堕落、痛苦中寻找美,在罪恶、黑暗中提炼纯粹。他的诗歌,不是对传统道德的颂扬,也不是对虚无缥缈的浪漫主义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对现实的直面,一种对人内心的彻底解剖。他以“淤泥”为画布,描绘出令人震惊却又无法移开视线的画面;他以“感官”为武器,探索着人类情感体验的边界。 而“流亡者”,则象征着波德莱尔在精神与现实层面的双重处境。他既是现代社会的旁观者,也是其中的受难者;他既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又深陷于现实的泥沼。这种内在的矛盾与疏离感,贯穿于他的诗歌之中,赋予了作品一种永恒的张力与动人的力量。 本诗选并非简单的“摘录”,而是经过细致的考量与筛选,力求捕捉波德莱尔诗歌的灵魂。我们希望,通过这本诗选,读者能够: 深刻理解波德莱尔的艺术观: 感受他对“象征”的运用,他对“新奇”的追求,以及他对“现代性”的独特诠释。 体会其诗歌的叙事性与情感深度: 即使是短小的诗篇,也往往蕴含着完整的故事线与复杂的情感起伏。 领略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波德莱尔的语言,既有古典的严谨与华丽,又不失现代的锐利与直白,充满了音乐感与绘画感。 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他的诗歌,至今仍能 RESONATE(引起共鸣),因为他所描绘的都市生活、人性的焦虑、以及对意义的追寻,与我们当下的处境息息相关。 我们深信,阅读波德莱尔,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愿这本《波德莱尔诗歌精选:恶之花与流亡者》,能够成为您通往其诗歌世界的忠实向导,伴您一同漫步于那片既芬芳又带着剧毒的“恶之花”的园地,感受“流亡者”的孤独与诗意。 正文 第一辑:都会的魅影与哀歌 这一辑收录的诗歌,集中展现了波德莱尔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描绘。他笔下的巴黎,不再是浪漫的歌谣,而是充满了嘈杂、喧嚣、欲望与疏离的庞大迷宫。在这里,金钱的铜臭与情欲的迷雾交织,个体在钢铁森林中显得渺小而孤独。 《致读者》: 诗歌的开篇,即以一种直白而辛辣的笔触,向读者揭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懒惰”、“恶习”与“麻木”。波德莱尔没有回避人性中的阴暗面,反而将其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探索“毒药”与“地狱”的旅程。这是一种颠覆性的开场,迫使读者正视自身的“罪恶”,并为接下来的诗篇做好心理准备。 《七老头》: 波德莱尔以极其生动、甚至略带怪诞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在城市街头游荡的年迈老者。这位老人,如同历史的化身,承载着时间的重量与命运的沧桑。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似乎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映照出城市中无数被遗忘的生命。波德莱尔借此探讨了衰老、死亡以及个体在时间洪流中的渺小。 《醉歌》: 在这里,“醉”并非仅仅指酒精的麻醉,而是一种精神的逃逸与自我慰藉。波德莱尔歌颂了各种形式的“沉醉”——无论是葡萄酒的醇厚,还是诗歌的奇幻,亦或是爱情的激荡。他认为,在现实的压抑下,适当的“醉”,是获得短暂解脱与灵感的方式。这是一种对现实苦痛的超脱,一种对内在自由的追求。 《阴影》: 诗歌以一种低沉、晦涩的语调,描绘了形影不离的“阴影”。这阴影,既是身体的投射,更是内心的折磨。它象征着忧郁、痛苦、不安,以及那些难以摆脱的负面情绪。波德莱尔在其中展现了与“阴影”共存的挣扎,以及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微光的徒劳。 《窗户》: “窗户”是波德莱尔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既是分隔现实与幻想的界限,也是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诗人通过窗户观察着外面形形色色的人群,既有好奇,也有疏离。他想象着窗外人的生活,也反观自身,在观看与被观看之间,体验着现代都市的孤独感。 第二辑:美的炼金术与灵魂的堕落 这一辑的作品,更加深入地挖掘了波德莱尔诗歌的核心主题——在罪恶、丑陋与堕落中寻找并提炼出独特的美。他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美并非只存在于圣洁与高尚之中,在人性的幽暗之处,同样可以绽放出令人惊叹的花朵。 《恶之花》: 作为同名诗集的标题之作,这首诗是波德莱尔艺术理念的宣言。他将“恶”比作“花”,认为即使是在最肮脏、最腐朽的环境中,也能孕育出独特的、令人着迷的美。这种美,带着危险的气息,却又无比真实,直抵人心。 《腐尸》: 这是一首极具争议也极具代表性的诗歌。波德莱尔近乎病态地描绘了一具腐烂的尸体,从其最初的形态到最终的消解。然而,他并非仅仅为了制造恶心,而是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了生命的循环,看到了物质的变迁,看到了时间的力量。他从中提炼出一种超脱于生命本身的、触目惊心的“美”。 《被遗弃的女人》: 诗歌描绘了一个被情人抛弃的女人,她的悲伤、她的绝望、她的痛苦,被波德莱尔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他的同情并非廉价的施舍,而是对人性中脆弱与痛苦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即使是处于最卑微、最痛苦的状态,个体依然有着尊严与悲剧性的美。 《海鸥》: 这首诗借由海鸥的形象,探讨了自由与束缚的矛盾。尽管海鸥拥有飞翔的翅膀,但在空中,它依然受到风的阻碍,在陆地上,则被人类所囚禁。这象征着人类在追求自由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限制与困境,以及对理想状态的渴望与无奈。 《诱惑》: 波德莱尔在这里探讨了“诱惑”的普遍性与复杂性。无论是来自感官的享乐,还是来自精神的幻象,诱惑都以各种形式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他认为,面对诱惑,人往往身不由己,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第三辑:情感的深渊与精神的流亡 这一辑的诗歌,深入波德莱尔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爱情、友谊、以及精神孤独的深刻体验。他的情感世界,既有炽热的爱恋,也有冰冷的绝望;既有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也有对被理解的无望。 《致一位女士》: 这类诗歌通常饱含着诗人对心仪对象的深切情感,但波德莱尔的表达往往带着一种矛盾的复杂性。他既歌颂对方的美丽与才华,也流露出对自身缺点的自卑,以及对这段关系的忧虑。 《恋人的酒》: 诗歌将爱情比作“酒”,品尝爱情,如同品尝一杯既甜美又带着微醺的酒。然而,这种“酒”也可能带来醉意、痛苦,甚至幻灭。波德莱尔描绘了爱情中甜蜜与苦涩并存的体验。 《音乐》: 对于波德莱尔而言,音乐是一种能够超越语言的艺术形式,它能够直接触及灵魂,唤醒最深层的情感。他将音乐形容为一种“天堂的语言”,能够带领人脱离现实的烦恼,进入一个更纯粹、更自由的境界。 《他人的痛苦》: 诗歌深入探讨了“同情”的界限与困境。波德莱尔认为,尽管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痛苦,但真正的理解与感同身受却极其困难。这种隔阂,加剧了个体在精神上的孤立感。 《流亡者》: 这一辑的收官之作,直接点明了本诗选的主题之一。诗中的“流亡者”,既可以是物理上的流亡,更可以是精神上的疏离与漂泊。他感到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所接纳,也无法融入世俗的生活。这种孤独与迷茫,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 结语 《波德莱尔诗歌精选:恶之花与流亡者》是一次对人性深渊与艺术之美的探索之旅。波德莱尔以其惊人的勇气与卓越的才华,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世界。他的诗歌,如同暗夜中的灯火,照亮了人类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又如同烈火中的淬炼,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苦与美好熔铸成永恒的诗篇。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诗选,读者能够: 感受诗歌的震撼力: 波德莱尔的诗歌,绝非平淡的叙述,而是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 理解现代性的焦虑: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个体所面临的异化、疏离与精神危机。 领略“恶之花”的独特魅力: 认识到在一切看似丑陋、污秽的事物中,亦可寻找到别样的美学价值。 体味“流亡者”的生存哲学: 学习如何在孤独与疏离中,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阅读波德莱尔,是一场与灵魂的对话,是一次对自我的深刻审视。愿这本诗选,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这位伟大诗人内心深处的大门,让您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