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科学与工程设计

消防科学与工程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志祥 编
图书标签:
  • 消防工程
  • 消防科学
  • 建筑防火
  • 火灾安全
  • 工程设计
  • 消防技术
  • 防火材料
  • 消防设备
  • 火灾风险评估
  • 消防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507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4903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消防科学与工程设计》分为火灾基础、建筑防火与消防系统设计、石油化工防火与消防系统设计3个部分。内容涉及火灾发生发展与蔓延的基础知识、着火与灭火理论、建筑耐火等级、建筑防火、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设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防排烟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灭火器的配置设计、性能化防火设计、石油化工企业总体布局防火设计、石油化工工艺与设备防火设计、固定顶油罐灭火系统设计、浮顶油罐灭火系统设计、球罐灭火系统设计、油罐的消防冷却设计等。  《消防科学与工程设计》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消防、安全、建筑、化学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消防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第1部分 火灾基础第1章 绪论1.1火与人类文明1.2火灾发生的特点与发生趋势1.2.1火灾发生的特点1.2.2火灾发生的趋势1.3火灾分类1.3.1按照燃烧对象分类1.3.2按照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第2章 着火与灭火原理2.1着火基本原理2.2谢苗诺夫自燃理论2.2.1谢苗诺夫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2.2.2谢苗诺夫自燃理论2.2.3着火理论中的着火感应2.2.4谢苗诺夫理论的应用2.3弗兰克�部�门涅茨基自燃理论2.3.1理论分析2.3.2自燃临界准则参数δcr的求解2.3.3应用2.4链锁反应着火理论2.4.1链锁反应过程2.4.2链锁反应分类2.4.3链锁反应的着火条件2.4.4链锁反应理论中的着火感应期2.4.5链锁反应理论对着火极限的影响2.5灭火理论2.5.1热理论中的灭火分析262.5.2链锁理论中的灭火分析第3章 建筑火灾特3.1室内火灾特性3.1.1室内火灾发展过程3.1.2室内火灾的特性3.2建筑火灾与烟气蔓延3.2.1烟气的产生3.2.2建筑火灾与烟气蔓延第4章 石油化工火灾的特性4.1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4.2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危险性析
第2部分 建筑防火与消防系统设计
第5章 建筑耐火等级5.1建筑材料的高温性能5.1.1建筑材料的高温性能综述5.1.2无机材料的高温性能5.1.3有机材料的高温性能5.1.4复合材料的高温性能5.2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5.2.1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5.2.2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5.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5.4钢结构的耐火等级第6章 建筑防火6.1总平面防火设计6.1.1城市总体布局防火6.1.2建筑总平面布局防火6.1.3防火距离的计算方法6.2防火分区及防烟分区6.2.1防火分区的定义及类型6.2.2划分防火分区的原则6.2.3防火分区的面积6.2.4防烟分区6.3室内装修防火设计6.3.1室内装修材料的分类6.3.2室内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及其检测分级6.3.3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的通用要求6.4安全疏散设计6.4.1安全疏散设计应遵循的原则6.4.2疏散楼梯的设计6.4.3消防电梯6.4.4工业建筑安全疏散设计6.4.5单、多层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6.4.6高层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第7章 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设计7.1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概述7.1.1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组成7.1.2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分类7.1.3低层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组成和类型7.1.4高层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类型7.1.5消防水源7.1.6主要供水设施7.2室外消防给水系统7.2.1室外消防给水系统的组成7.2.2室外消防给水系统的类型7.2.3室外消防用水量7.2.4室外消火栓7.2.5室外消防给水管网7.3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7.3.1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概述7.3.2消防卷盘(消防水喉)的设置原则7.3.3室内消火栓设备及设置要求7.3.4消防软管卷盘7.3.5室内消防给水管道7.3.6室内消火栓系统消防水压和用水量7.3.7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的设计第8章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8.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简介8.1.1洒水喷头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发展8.1.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规范的发展8.1.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8.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分类、原理和组成8.2.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分类8.2.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适用范围和特点8.2.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8.2.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主要组件8.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供水方式和系统分区8.3.1系统的平面分区8.3.2系统的竖向分区8.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和水力计算8.4.1喷头和网管的布置8.4.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力计算8.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实例8.5.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场所危险等级的确定8.5.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选型8.5.3喷头布置间距的确定及选型8.5.4管道系统8.5.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9章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9.1气体灭火系统概述9.2气体灭火系统的类型、组成和工作原理9.2.1气体灭火系统的类型9.2.2气体灭火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9.3气体灭火系统的组件及设计9.3.1气体灭火系统性能的要求9.3.2气体灭火系统设置部位9.3.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第10章 建筑防排烟设计10.1建筑防排烟设计概述10.1.1火灾烟气的概述10.1.2防控火灾烟气的主要措施10.1.3防排烟技术的发展10.2烟气流动的规律及控制原理10.2.1防排烟技术的发展10.2.2火灾烟气的控制原理10.2.3防烟排烟设计原理10.3自然排烟10.3.1自然排烟的原理和特点10.3.2自然排烟系统设计10.3.3自然排烟设施10.4机械排烟10.4.1防烟分区的划分10.4.2机械排烟的方式10.4.3机械排烟的部位10.4.4机械排烟量的确定10.4.5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10.4.6中庭机械排烟系统设计10.5加压防烟送风系统10.5.1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及方式10.5.2加压送风量的计算10.5.3加压送风系统设计要点10.6防排烟系统的设备部件10.6.1防火、防排烟阀(口)10.6.2压差自动调节阀10.6.3余压阀10.6.4排烟风机10.6.5自垂式百叶风口第11章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1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概述11.1.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构成和作用11.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分类11.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阶段11.1.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趋势1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11.2.1监控终端11.2.2数据(信号)传输系统(系统布线)11.2.3火灾报警控制器1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11.3.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选择和设计要求11.3.2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和布置11.3.3火灾事故广播与警报系统设计11.3.4消防专用电话11.3.5供电系统和接地11.4消防联动系统11.4.1消防联动系统的控制类型11.4.2消防联动系统的控制模块11.4.3消防泵的控制11.4.4消排烟设施的控制11.4.5防火卷帘门、防护门的控制11.4.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控制11.5高层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示例11.5.1工程概况和自动报警系统的选择11.5.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11.5.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配置方案第12章 建筑灭火器的配置设计12.1灭火剂12.1.1概述12.1.2水灭火剂12.1.3泡沫灭火剂12.1.4干粉灭火剂12.1.5二氧化碳灭火剂12.1.6四氯化碳灭火剂12.1.7卤代烷灭火剂12.1.8其他灭火剂12.2灭火器12.2.1灭火器的基本常识12.2.2手提式灭火器12.2.3推车式灭火器12.2.4灭火器的选择与设置12.2.5灭火器的设计计算第13章 性能化防火设计13.1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本概念13.1.1处方式防火设计13.1.2性能化防火设计13.2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支撑体系和基本内容13.2.1性能化设计的运行流程(见图13��1)13.2.2性能设计的3个支撑要素13.2.3性能设计的基本内容13.3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步骤13.3.1确定性能化设计的内容及工程参数13.3.2确定消防安全的总体目标、功能目标和性能目标13.3.3制定设计目标13.3.4确定火灾场景13.3.5建立设计火灾13.3.6提出和评估设计方案13.3.7编写性能设计报告13.4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研究现状13.4.1国外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研究现状13.4.2国外发展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特点13.4.3我国性能化防火研究设计的现状13.5建筑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火灾模型13.5.1火灾模型的种类13.5.2国际上常用的火灾模型13.5.3火灾模型的局限性13.6建筑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的计算机模拟——疏散模型13.6.1人员安全疏散的基本条件13.6.2火灾时临界危险状态的判断13.6.3人对火灾的反应过程13.6.4人员疏散模型的研究
第3部分 石油化工防火与消防系统设计
第14章 石油化工企业总体布局防火设计14.1布局防火设计的基本原则14.2布局防火设计的要求第15章 石油化工工艺与设备防火设计15.1石油化工典型工艺过程的防火设计15.1.1氧化反应单元防火15.1.2还原反应单元防火15.1.3聚合反应单元防火15.1.4裂解反应单元防火15.1.5硝化反应单元防火15.2石油化工典型装置的防火设计15.2.1加热与熔融装置防火15.2.2蒸发与蒸馏装置防火15.2.3制冷装置防火15.2.4输送装置防火第16章 固定顶油罐灭火系统设计16.1泡沫灭火剂的种类16.1.1泡沫灭火剂的分类16.1.2常用的泡沫灭火剂16.2泡沫灭火系统的设计16.2.1油罐液上喷射泡沫灭火系统16.2.2油罐液下喷射泡沫灭火系统设计16.2.3油罐半液下喷射泡沫灭火系统设计16.2.4用抗溶性空气泡沫灭火时所需要的用量计算16.3干粉灭火系统的设计第17章 浮顶油罐灭火系统设计17.1浮顶油罐灭火特性17.2浮顶油罐灭火系统设计第18章 球罐灭火系统设计18.1球罐灭火系统的特点18.2球罐灭火系统设计18.2.1设计基本参数的确定18.2.2水雾喷头18.2.3水雾锥底半径18.2.4喷头的布置(2000m3球罐)18.2.5冷却环管及喷头第19章 油罐的消防冷却设计19.1固定顶油罐消防冷却设计19.2浮顶油罐消防冷却设计19.2.1总用水量的计算19.2.2喷头的选型及布置19.2.3管径的选取19.3卧式油罐消防冷却设计19.4高架水枪消防冷却设计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城市生命线:风险下的应急保障》 在这座高速运转的现代都市中,我们享受着便利的生活,却往往忽略了潜藏在繁华景象之下的脆弱。高楼林立,交通纵横,能源输送网络错综复杂,通讯信息四通八达,这些构成了支撑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线”。然而,一旦发生地震、洪水、火灾、恐怖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这些曾经的便利设施就可能成为城市的“阿喀琉斯之踵”,瞬间瘫痪,引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毁灭性打击。 《城市生命线:风险下的应急保障》一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单一的灾害类型,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更为宏观和综合的城市应急保障体系。本书深入剖析了城市运行所依赖的关键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燃气、交通、通讯、排水以及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政府机构)等,并着重探讨了这些系统在面临各类重大风险时的脆弱性及其潜在的连锁反应。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展开: 第一部分:城市生命线识别与风险评估 关键基础设施的界定与功能分析: 详细梳理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各项基础设施,深入分析其各自的功能、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核心作用。例如,电力系统的中断如何迅速影响供水泵站、通讯基站和交通信号灯的运行。 综合风险辨识与脆弱性评估: 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特大暴雨)和人为灾害(如大规模停电、恐怖袭击),系统性地识别城市生命线可能面临的风险源,并深入评估其结构的脆弱性、运行机制的潜在缺陷以及恢复能力。我们将借助案例分析,说明基础设施在极端事件下的失效模式。 多米诺骨牌效应分析: 重点研究城市生命线之间的级联效应和连锁反应。当一条生命线发生故障时,如何引发其他系统的连续性中断,形成不可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思维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应急保障策略与韧性提升 规划与设计层面的风险规避: 探讨在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如何融入风险意识,采取前瞻性的措施来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这包括但不限于选择更具韧性的材料、优化管线布局、设置冗余系统、以及采用智能化监测和预警技术。 运行与维护层面的应急准备: 阐述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演练机制和快速响应体系的重要性。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生命线设施在接到预警或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应急操作规程,包括隔离、抢修、临时替代方案的启动以及人员的疏散和安置。 韧性提升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介绍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生命线韧性的关键技术,例如: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 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生命线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异常行为的早期预警以及故障的精准定位。 冗余与备份系统: 探讨在关键节点设置备用电源、备用水源、多重通讯链路等冗余措施,确保即使主系统失效,关键功能仍能维持。 分布式与模块化设计: 分析分布式能源系统、模块化供水单元等设计理念如何减少单点故障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可修复性和独立运行能力。 物理加固与结构韧性: 介绍针对不同风险,对基础设施进行的物理加固措施,例如抗震设计、防洪墙建设、防爆隔离等。 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强调在应急保障过程中,不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的重要性。本书将探讨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共享应急资源和建立信息互通机制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恢复重建与长效机制 灾后快速恢复策略: 聚焦于灾害发生后,如何迅速恢复城市生命线的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我们将讨论优先恢复顺序的确定、应急物资的调配、抢修力量的组织以及临时性解决方案的实施。 韧性重建与能力提升: 探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如何不仅仅是恢复原状,更是要借此机会提升城市生命线的整体韧性。这包括吸取灾害教训、优化设计标准、更新技术设备以及完善管理体系。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分析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于保障城市生命线韧性的重要作用,包括应急管理法规的完善、资金投入的保障以及各方责任的明确。 公众参与与意识教育: 强调公众在城市生命线安全中的角色,包括普及应急知识、鼓励家庭和社区进行应急准备,以及建立公众参与灾害风险管理的机制。 《城市生命线:风险下的应急保障》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前沿的技术介绍,为城市管理者、工程师、规划师以及关心城市安全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刻的参考。本书致力于提升我们对城市运行脆弱性的认知,指导我们构建更为强大、更具韧性的城市应急保障体系,以有效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消防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比较模糊的,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工作有些遥远。然而,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是如此的贴合实际,并且充满了前瞻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探讨“火灾动力学基础”时,并没有回避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不同建筑材料在火灾中的燃烧特性、热释放速率的测量方法等。作者用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分析,将这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理解。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火灾动力学如何指导工程设计,例如如何通过控制建筑物的通风系统来影响烟气的扩散,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来降低火灾蔓延的速度。这让我认识到,消防设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与建筑的整体设计紧密结合。而在“建筑防火设计原则”部分,我看到了许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先进理念,比如基于性能的防火设计方法。这本书不仅仅教我如何遵守现有的规范,更引导我思考如何通过更科学、更灵活的设计方法来达到更高的安全目标。书中对高层建筑、地铁车站、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特殊建筑的防火设计案例分析,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火灾动力学基础”的深入探讨。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述火灾现象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火灾发生的内在机制。例如,关于“热量传递”的章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示,将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这三种基本的热量传递方式解释得淋漓尽致,并且详细阐述了它们在火灾蔓延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对火灾的发生和发展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对“燃烧机理与灭火技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不同的灭火剂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扑灭火灾,是因为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灭火机理,比如冷却、窒息、抑制链式反应等。作者对这些机理的详细阐述,不仅让我掌握了更多灭火知识,更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火灾类型,选择最合适的灭火方法。而“建筑防火设计原则”章节,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完美地结合起来。书中对防火分区、防火间距、疏散通道等关键要素的讲解,清晰而系统,并且提供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设计能力。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从“火灾动力学基础”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复杂的物理化学原理,而是将它们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热量释放速率”这一关键参数的详细讲解,它不仅阐述了测量方法,更深入分析了不同材料、不同燃烧状态下热量释放速率的变化规律。这对于我理解火灾的发展趋势和制定有效的灭火策略至关重要。而“燃烧机理与灭火技术”这一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原来不同的灭火剂,其作用机理是如此的复杂和精妙。书中对水、泡沫、干粉、气体灭火剂等各种灭火剂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不同火灾场景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技术要求,这对于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消防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一直认为,消防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条具体的“怎么做”的规则,更在于它能够让你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火灾动力学基础”为例,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火势蔓延的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热量传递”的讲解,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解释了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在火灾中的作用,并且还用图示说明了它们如何影响火势的发展。这让我对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再比如“燃烧机理与灭火技术”这一章节,我之前对灭火的理解非常片面,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灭火不仅仅是“把火浇灭”,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冷却、隔绝氧气、中断燃烧链式反应等,来抑制或终止燃烧过程。书中对不同灭火剂作用机理的细致分析,让我能够更科学地选择最适合特定火灾场景的灭火方案。而“建筑防火设计原则”部分,则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我学习到了如何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功能以及火灾危险性来确定合理的防火分区、防火间距和疏散通道。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些原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有效地保障了建筑物的安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消防科学与工程设计领域的一扇新大门。从一开始的“火灾动力学基础”,作者就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他并没有简单地介绍火灾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火灾发生、发展和蔓延的内在机理,比如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等物理化学过程。我尤其喜欢他对“火灾荷载”和“危险性评估”的讲解,这些概念对于理解不同建筑物的火灾风险至关重要。在“建筑防火设计原则”部分,我看到了作者对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他不仅仅是罗列规范,而是深入分析了防火分区、防火间距、防烟排烟等关键设计要素的理论依据和工程应用。书中提供的详细图示和案例分析,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掌握。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讲解“疏散模拟与安全出口布置”时,所采用的系统化方法。他不仅介绍了疏散模拟软件的应用,更强调了人因工程学在疏散设计中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消防安全设计,需要将人的行为因素也考虑在内。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消防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和创新。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设置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当我看到“建筑防火设计原则”这一章节时,我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规范条文堆砌,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从宏观的建筑功能、火灾危险性分类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防火分区、防火间距、防烟措施等核心概念。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复杂的设计问题,例如在高层建筑、地下空间或特殊工业建筑中的防火设计挑战,而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对于“疏散模拟与安全出口布置”这部分,我更是爱不释手。以前,疏散设计往往是凭经验和大概的估算,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包括人员疏散模型、疏散距离计算、出口宽度确定等,并且还介绍了相关的软件工具。这让我意识到,精确的疏散模拟不仅能提高疏散效率,更能有效降低火灾发生时的伤亡率。书中对案例的分析也十分到位,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某一个案例中,针对一个大型商场的疏散设计,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区域的人流密度、疏散路径的优化,以及如何通过设置紧急照明和指示标志来引导人员安全撤离。这些细节的处理,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从事建筑设计、消防设计、工程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著作。当我阅读到“建筑防火设计原则”部分时,我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规范,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原则背后的逻辑和考虑。例如,关于“防火分区”的设计,书中不仅解释了如何划分,还详细阐述了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等构件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动关系。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讲解“防烟措施”时,将机械排烟和自然排烟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进行了清晰的对比分析,并且还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设计要点。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功能,做出更合理、更有效的防烟设计。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疏散模拟与安全出口布置”。作者强调了人因工程学在疏散设计中的重要性,并且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来评估疏散时间、确定疏散路径的合理性。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也让我学习到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来最大程度地保障人员安全。我一直认为,消防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规范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地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这本书正是秉持了这样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消防科学与工程设计”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比较枯燥和专业。然而,当我开始阅读后,我彻底被这本书所吸引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非常专业和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辅以大量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例如,在“火灾动力学基础”的章节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从火灾发生的“因”和“果”出发,逐步引导读者理解火灾的演变过程。我尤其欣赏他对“烟气扩散规律”的讲解,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烟气在不同建筑空间内的蔓延路径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火灾现场,深刻体会到烟气的危害。在“建筑防火设计原则”部分,作者不仅仅是机械地介绍规范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条规范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安全考量。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设计原则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并且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防火性能。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消防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合规”,更是为了“安全”。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令人惊叹的一本!从拿到书的第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设计的专业感所吸引。翻开目录,我看到了诸如“火灾动力学基础”、“燃烧机理与灭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原则”、“疏散模拟与安全出口布置”等一系列让我眼睛为之一亮的主题。作为一个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深感消防设计是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一环。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规范条文,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消防科学背后的原理。例如,关于火灾动力学的部分,作者用清晰的图示和严谨的数学模型,将复杂的火灾蔓延过程、烟气扩散规律娓娓道来。我甚至能从中看到一些曾经困扰我的实际工程问题得以解释的线索。书中对燃烧机理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让我明白不同材料在火灾中的表现差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性选择合适的防火材料和设计方案。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灭火技术的部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灭火剂,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灭火设备和系统,比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并且对它们的适用范围、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把我从一个“经验主义者”引向了一个“原理导向者”,让我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怎么”做。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我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相信它会为我的项目带来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怀疑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的,因为“消防科学”听起来就有些高深莫测,而“工程设计”则需要非常接地气的实践指导。但这本书无疑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作者在阐述“火灾动力学基础”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从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出发,比如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等,一步步引导读者理解火灾是如何发生、蔓延和演变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烟气扩散规律”的讲解,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图示,让我清晰地认识到烟气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轨迹,以及这对于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的巨大影响。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火灾危险源,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对于在复杂工业环境中工作的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评估和控制火灾风险,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工具。而“燃烧机理与灭火技术”这一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原来不同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其作用原理竟然如此精妙。例如,关于水灭火的物理过程,书中详细分析了水的蒸发吸热、隔绝氧气等作用,让我对这一常用灭火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一些先进的灭火技术,比如泡沫灭火、气体灭火等的介绍,也为我拓展了思路,让我了解到更多元化的灭火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