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前启于炎、黄二帝,后迄于清王朝的终寝,传之于文字记载的史料,浩如烟海。一代史学巨擘司马迁创纪传体,写成了不朽的《史记》,自班固之后,历代史家沿用这种体裁,记载了各朝的兴衰盛败,给后人留存了无数精彩、丰富的珍贵史料,成了记载中国历史的“正史”。
清朝乾隆年问,史家们在前人编纂的《十七史》及《二十一史》的基础上,补入《旧唐书》、《旧五代史》及《明史》,编成了《二十四史》,也就是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即:《史记》(西汉·司马迁撰)、《汉书》(东汉·班固撰)、《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等撰)、《三国志》(晋·陈寿撰)、《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宋书》(梁·沈约撰)、《南齐书》(梁·萧子显撰)、《梁书》(唐·姚思廉撰)、《陈书》(唐·姚思廉撰)、《魏书》(北齐·魏收撰)、《北齐书》(唐·李百药撰)、《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南史》(唐·李延寿撰,《北史》(唐·李延寿撰)、《隋书》(唐·魏徵等撰)、《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宋史》(元·脱脱等撰)、《辽史》(元·脱脱等撰)、《金史》(元·脱脱等撰)、《元史》(明·宋濂等撰)、《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到了民国初年,未定本《清史稿》编撰完成。
《二十四史》刊刻行世几百年来,版本繁多,考校各有长短,且卷帙繁浩,价格不菲,不便家藏,特别是不便今天的读者阅读。
我们本着解决广大读者的上述两个难题,出版了这套普及型的《二十四史附清史稿》。
前二十四史以武英殿本为底本,《清史稿》则以关外二次本为底本,各本参校了其有关的善本,在校勘工作中,注意吸取前贤时哲的研究成果,订正了殿本中的讹误。全书不列总目,不序总页码,各书目录分列其首,分列起迄页码,以便检阅。全书采用新式标点,简体16开本对栏横排。为了1既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又尽可能保存史籍原貌,我们在文字处理中作了大量的工作。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一般以1986年文字改革出版社《简化字总表》为依据,参照1989年版《辞海》进行改正,但改后读音、用法会发生变化的不改。异体字一般改为通行字,但人名、地名中的异体字一般不改。古体字和通假字一般也不改。
《二十四史附清史稿》中有的史书载有年表,如《史记》、《汉书》等,既不便编排,又不便查阅,凶之我们本次出版仅在目录中保留卷帙。本次出版全套共十二册。
《二十四史附清史稿》的编校工作繁浩,参加校勘、标点、审校的同志付出了许多心力,始得其成,但难免有不妥之处,书成之后,尚祈通家识者指正,以俟再版改正,不胜感激。
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附清史稿,套装共12册)》撰写了“前汉、后汉、两晋、南北史、唐史、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也是我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它用统一的纪传体裁,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堪称是清代以前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方便广大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阅读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华书局以繁体字点校本“二十四史”为底本,聘请专家学者,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国家语委的有关规定,结合古籍整理的具体要求,对中华版繁体字本“二十四史”进行字体简化整理。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书》、《元史》、《明史》等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由汉武帝至清乾隆帝历代学家精心编篡而成,历时长达1800多年,计3259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裁,比较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明亡以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几千年历史。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二十四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系统而完备的历史巨著,它似东方天际的启明星,始终照亮和引领着华夏子孙前行的道路。对这部史学巨著,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在伴随社会经济日趋活跃和社会群体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二十四史》越来越凸显出它内在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二十四史(附清史稿)(1)》
本纪
史记卷一
本纪第一五帝
史记卷二
本纪第二夏
史记卷三
本纪第三殷
史记卷四
本纪第四周
史记卷五
本纪第五秦昭襄王庄襄王
史记卷六
本纪第六秦始皇二世皇帝
史记卷七
史学瑰宝群英谱:精选古代典籍导读与鉴赏 内容提要: 本选集汇集了中国古代史学与思想领域中几部极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变迁、政治制度演进、哲学思想脉络的窗口。本书系精心编纂的导读与赏析合集,不包含二十四史及其相关续作(如《清史稿》)的全部内容。我们精选的文本侧重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精辟论述、思想文化的深度剖析,以及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独特视角解读。全书共分三卷,涵盖先秦思想巨著的精要、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史论精华,以及宋元明理学与史学的交融,力求在有限篇幅内,展现中国古代文明的厚重与璀璨。 第一卷:先秦哲思与制度雏形 一、《尚书·禹谟》、《尧典》精选与解读 本卷开篇聚焦于中国早期政治伦理的奠基之作——《尚书》中的核心篇章。我们并非收录全本,而是侧重于“禅让制”的理想蓝图与“德治”思想的早期形态。重点解析“毋逸”、“敬德保民”等核心理念在早期国家治理中的实践意义。解读部分深入探讨了这些文献如何塑造了后世帝王将相的“正统观”与道德期望。同时,结合考古发现与现代史学观点,辨析文本中神话与史实的界限,展现早期中华文明的治理智慧。 二、《春秋》、《左传》核心事件评析 本部分选取《春秋》记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次重大外交事件(如城濮之战、晋楚争霸中的关键节点)以及《左传》对这些事件的详尽叙述。我们的侧重点在于“礼崩乐坏”的进程分析,以及《左传》中体现出的“微言大义”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关键人物(如重耳、子产)的行动逻辑剖析,读者可以清晰看到春秋战国时代政治权术的萌芽与道德困境的初显。此部分旨在展示古代史官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构建出宏大的历史图景,而非对全书逐年录入。 三、《孟子》与《荀子》的“性善”“性恶”辩论精粹 选取孟子论述“仁义”与“浩然之气”的经典段落,以及荀子强调“法度”与“化性起伪”的理论核心。本节对比分析了两家在人性论上的根本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向了不同类型的政治主张。导读部分将侧重于考察其理论在汉代“独尊儒术”前后的地位变化,以及它们对后世教育方针和法律思想的间接影响。重点呈现的是思想体系的对比模型,而非收录所有篇章的完整文本。 第二卷:两汉史论与魏晋风骨 一、贾谊《治安策》与汉初的治国方略 本书选取了贾谊对西周盛世的追溯和对秦朝速亡的深刻反思,特别是他向汉文帝提出的“远忧近患”的十大策论。此部分重点在于分析贾谊如何运用历史教训来指导现实政治,其对土地兼并、兵役制度的批评,展示了早期大一统帝国所面临的结构性难题。选取的篇幅集中于其核心论点,辅以详尽的时代背景注释,使读者把握其理论的紧迫性与前瞻性。 二、班固《白虎通义》中对儒家政治哲学的集大成 本节选取《白虎通义》中关于“天人之际”、“五常”、“君臣之道”的阐释。重点分析汉代官方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对经典义理的规范化解释,来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我们着重对比《白虎通义》相对于先秦诸子的区别——即从百家争鸣到万法归宗的过程,以及它对后世礼制构建的具体影响。此部分旨在展示思想如何被制度化、教条化的过程,而非收录所有关于“五行”“八纲”的详尽论述。 三、《三国志·武帝纪》与裴松之注精选赏析 聚焦于魏武帝曹操的政治手腕和军事决策。我们选取了体现其“非常之人”特质的关键事件(如官渡之战前的战略部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操作),并结合裴松之注中引用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本节的价值在于展现“奸雄”形象的复杂性,探讨其历史评价的争议性,并从中学习古代史官对复杂历史人物的辩证书写手法。 第四卷:宋明理学与史学观念转型 一、《资治通鉴》叙事学与史观研究节选 本卷选取了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的史学理念概述,特别是关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指导思想。我们并未收录全书的编年体内容,而是集中于其叙事结构、史料取舍的原则性阐述。着重分析其“通鉴体”对后世史书编纂规范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史家的客观性与政治的教化功能。 二、《朱子语类》中关于历史观的零散论述 选取朱熹关于历史兴衰规律的讨论,以及他对《春秋》的精辟见解。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宋代理学大家是如何将天理、气性等哲学概念融入到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中。探讨宋代理学如何重塑了士大夫阶层看待历史、评判古人的标准,体现了从注重“事迹”到注重“义理”的转变。 结语: 本选集是一份对中国古代特定思想脉络与历史叙事技巧的深度探索,它精选了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结晶与史学范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高度浓缩的阅读体验。其选材独立于二十四史的宏大叙事体系,旨在从独特角度切入,展现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样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