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花园设计营造要览

屋顶花园设计营造要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清俊 著
图书标签:
  • 屋顶花园
  • 花园设计
  • 景观设计
  • 园艺
  • 建筑设计
  • 绿色建筑
  • 生态环境
  • DIY
  • 家居生活
  • 屋顶绿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3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08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书中较多篇幅分析、释例和分享了德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际先进案例和先进技术,以及上海、北京、杭州等国内有影响的或经典的屋顶花园作品
2.全方位介绍了屋顶花园的建造情况,并为屋顶花园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提出了改进和解决建议。
3.本书融合了作者多年的认识成果、研究成果和实战成果,作者为园林景观设计领域知名专家
4.涵盖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维护管理具体操作
5.内容新颖、实用,操作性强,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屋顶花园设计营造要览》,本书简要介绍了屋顶花园历史和发展概况、屋顶花园生境特点与分类, 重点从屋顶植物配置、环境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建造以及园艺种植养护等多个层面全方位介绍了屋顶花圈的建造情况, 并为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提出了改进和解决建议。

作者简介

观赏植物与景观设计研究所 所长 教授 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   教授
讲授   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室内植物配置
           项目   奉贤旅游区大地景观设计
           项目  南京长江大桥2桥景区整体规划设计

目录

第1章 屋顶花园阻遮

1.1 屋顶花园的概念

1.2 屋顶花园的历史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概况及现状

1.2.2 我国屋顶花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 屋顶花园发展趋势及政策引导

1.3.1 屋顶花园的发展趋势

1.3.2 规范引导及政策鼓励

第2章 屋顶花园的作用、生境特点应付粪

2.1 屋顶花园的作用

2.1.1 改善都市生态环境

2.1.2 车富城市景观

2.1.3 促进入与人之间的身心健康

2.2 屋顶花园的生境特点及屋顶花园设计的限制因素

2.2.1 风

2.2.2 温度

2.2.3 水

2.2.4 日照

2.2.5 基质

2.3 屋顶花园的分类

2.3.1 按照绿化形式分类

2.3.2 按照使用功能分类

2.3.3 按照植物种植方式分类

第3章 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

3.1 屋顶花园的选址要求

3.1.1 使用功能对选址的影响

3.1.2 自然环境对选址的影响

3.2 屋顶花园规划设计的特殊要求

3.2.1 景观的特殊性

3.2.2 技术的特殊性

3.3 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3.3.1 安全实用的原则

3.3.2 环境生态原则

3.3.3 美观简约的原则

3.3.4 功能多样的原则

3.4 屋顶花园的构景要素

3.4.1 基层

3.4.2 植物

3.4.3 水景

3.4.4 园路与铺装

3.4.5 园林建筑及小晶

3.5 屋顶花园的景观布局规划

3.5.1 屋顶花园的立意

3.5.2 屋顶花园的布局

3.5.3 屋顶花园的设计

3.6 屋顶花园的规划设计程序

3.6.1 现状调研与分析

3.6.2 屋顶花园方案设计

3.6.3 施工圄纸设计

第4章 屋顶花园植物的选择

4.1 屋顶花园植物选择的原则

4.2 屋顶花园的植物选择

4.2.1 选择耐旱、抗寒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

4.2.2 选择阳性、耐瘪薄的植物

4.2.3 选择须根发达的浅根性植物及生长较慢的植物

4.2.4 选择抗凤、不易倒伏、耐积水的檀物

4.2.5 选择常绿、冬季能露地越冬的植物

4.2.6 以乡土植物为主,选择耐粗放管理的植物

4.3 屋顶花园花卉搭配及季相和空间构成的植物选择

4.4 常用屋顶花园植物材料

4.4.1 推荐南方常见的屋顶花园适用檀物

4.4.2 推荐北方屋顶花园适用植物

第5章 屋顶花园的施工与建造

5.1 建造要点及施工技术

5.1.1 荷载与构造

5.1.2 防水与排水

5.1.3 抗风与防护

5.1.4 土壤与基质

5.2 施工组织计划的设计

5.2.1 施工组只设计的任务、编制依据和内容

5.2.2 工程概况及莫施工特点分析

5.2.3 施工方案设计

5.2.4 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5.3 屋顶花园施工流程

5.3.1 调查荷载

5.3.2 测试屋顶现有防水能力,做闭水试验

5.3.3 铺设阻根防水层,做好屋顶花园的关键技术

5.3.4 铺设排蓄水层

5.3.5 铺设过滤、隔离层

5.3.6 种植池、园林小局、建筑、园路的施工

5.3.7 放置过滤膜,防止人工台成基质颗粒随水流失

5.3.8 铺设种植土或营养基质

5.3.9 种植绿化植物,进行必要的植吻固定技术

5.3.10 合理装置灌溉系统,选择滴灌、暇灌形式

5.3.11 清理与养护

5.4 屋顶花园主要施工技术

5.4.1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5.4.2 防水层施工

5.4.3 排水层施工

5.4.4 过滤层施工

5.4.5 植物种植施工

5.4.6 真他园林工程施工

第6章 屋顶花园的维护与筐理

6.1 植物的维护及管理

6.1.1 浇水

6.1.2 施肥

6.1.3 防虫害

6.1.4 除草

6.1.5 整形

6.1.6 越冬

6.1.7 更换新土

6.1.8 清扫落叶

6.2 景观与结构的维护

6.2.1 注意防风

6.2.2 做好防富设施

6.2.3 做好防寒设施

6.2.4 真他辅助设施的维护

6.2.5 屋顶防水层的维护

第7章 国内外屋顶花园实例

7.1 欧洲屋顶花园优秀案例

7.1.1 德国屋顶花园

7.1.2 英国屋顶花园

7.2 美国屋顶花园优秀案例

7.2.1 华盛顿E惠银行的第17层屋顶花园(荣获2007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

7.2.2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屋顶花园

7.2.3 纽约曼哈顿西区现代屋顶花园

7.2.4 旧金山认证中心公司总部屋顶花园

7.3 日本屋顶花园优秀案例

7.3.1 ACROS福冈台阶状屋顶花园

7.3.2 埔玉的桦树广场(空中森林广场)

7.4 新加坡屋顶花园优秀案例

7.5 北京屋顶花园优秀案例

7.5.1 全国政协屋顶花园

7.5.2 万源路社区屋顶花园

7.5.3 北京希尔顿逸林酒店屋顶花园

7.6 上海屋顶花园优秀案例

7.6.1 世博会中国馆屋顶花园

7.6.2 巨人网络上海总部园区屋顶花园

7.6.3 上海EcoG花园体验中心

7.6.4 上海市民立中学屋顶花园

7.7 杭州屋顶花园优秀案例

第8章 屋顶花园的创新性设计

8.1 技术创新

8.2 材料创新

8.3 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屋顶花园设计营造要览》主题完全不相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简介:《古代炼金术与化学的黎明:从神秘主义到实证科学的跨越》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冯·赫尔姆]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恒久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 [虚构日期,例如:2024年秋季] 页数: 680页 定价: [虚构价格,例如:188.00元] 内容提要 《古代炼金术与化学的黎明:从神秘主义到实证科学的跨越》是一部深入而权威的研究专著,它系统性地梳理了人类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被误解的知识领域——炼金术的发展脉络及其在现代化学诞生过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本书不仅挖掘了炼金术士们在追求“点金石”和“万灵药”背后的哲学思辨与神秘学根源,更着重揭示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的、对后世科学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技术与物质认知。 本书的叙事框架横跨了古埃及的早期技术实践、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理论构建、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保存与发展,直至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炼金术的鼎盛与最终向早期化学转化的关键过渡期。作者凭借扎实的文献功底,对大量难以获取的拉丁文、阿拉伯文手稿及早期印刷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交叉验证,展现了一幅复杂而生动的知识演变图景。 核心论述与章节细分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地剖析了炼金术的本质、实践与遗产。 第一部分:神话的起源与早期的物质观 (约 120 页) 本部分追溯了炼金术的“前史”。探讨了古埃及金属冶炼技术(特别是金、银的伪造与精炼)如何与赫尔墨斯主义哲学、柏拉图的四元素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物质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早期对物质转化的神秘解释。重点分析了“翡翠板”文本的解读困难,以及早期炼金术士如何将精神净化与物质转化视为同一过程。本部分驳斥了将炼金术简单视为骗术的肤浅观点,强调其在理解物质属性方面的早期贡献。 第二部分:亚历山大里亚的理论高峰与工艺的奠基 (约 150 页) 聚焦于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的希腊化世界。详细考察了佐西莫斯(Zosimos of Panopolis)等关键人物的著作,揭示了他们如何将蒸馏、升华、煅烧等关键分离与提纯技术系统化。本章深入探讨了“硫磺-汞”理论的提出,并分析了早期引入的矿物酸(如硫酸和硝酸的前身)对实验化学的影响。通过对古老仪器的复原性研究,展示了早期玻璃器皿和加热设备的创新是如何推动实验精度的提升。 第三部分:伊斯兰世界的知识继承与方法论的精进 (约 180 页)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它详细阐述了伊斯兰学者如何在巴格达的“智慧之家”保存并发展了希腊和埃及的炼金术遗产。贾比尔·伊本·哈扬(Geber)被视为连接古代与现代的关键人物。本书不仅分析了他的著作中关于“元素比例”的论述,更重要的是,详细记录了他在无机化学领域取得的突破,包括对盐类、碱类以及更纯净酸性的制备方法。本部分强调,伊斯兰炼金术开始表现出更加系统和可重复的实验倾向,为后来的科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中世纪欧洲的隐秘传承与学术争论 (约 140 页) 探讨了炼金术如何经由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翻译运动重新进入欧洲学术界。分析了阿尔伯特大帝(Albertus Magnus)和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神学家对炼金术的接纳与批判。重点关注了中世纪晚期英国、德国炼金术士的工作,他们开始系统性地研究金属的合金特性和矿物加工,特别是在金属毒性认识上的进展。此外,本章也探讨了炼金术与中世纪大学自然哲学体系之间的张力与互动。 第五部分:文艺复兴的转型期:从哲人石到元素分析 (约 90 页) 描绘了炼金术向早期化学过渡的最后阶段。本书着重分析了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提出的“三原质”(硫磺、汞、盐)理论对传统“四元素”说的颠覆性影响,以及他如何将炼金术的应用转向医学(即“化生医学”)。最后,本书探讨了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在《怀疑的化学家》中对“元素”概念的明确界定,标志着炼金术作为一种神秘哲学实践的终结,以及基于可测量、可重复实验的现代化学的正式诞生。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古代炼金术与化学的黎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科学是如何诞生的”的深刻反思。 1. 文本的深度挖掘: 作者首次整合了东西方关于“提纯艺术”的同源文本,填补了跨文化研究的空白。 2. 技术的还原性分析: 书中配有大量详细的图解,基于历史记载重建了关键的实验装置,并分析了其操作的化学原理。 3. 哲学的辨析: 清晰区分了炼金术中属于本体论和神秘主义的部分,与那些属于经验观察和技术积累的部分,为理解科学的“去魅”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书是历史学家、化学史研究者、科学哲学专业人士,以及任何对人类知识演变过程充满好奇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它证明了,即便在最晦涩的迷信外衣下,也潜藏着推动人类理性进步的火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对细节的把控和对整体氛围的营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植物选择的独到见解,完全不是那种随大流的搭配,而是深入考量了不同气候带和光照条件下的适应性与美学效果。书中详述的土壤改良技术,更是让我这个初入门者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配方,更是解释了每种介质在排水、保水和营养供给上的作用机理,让人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绿植的生命周期和它们在人工环境下如何茁壮成长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种将自然法则巧妙融入设计构思中的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此外,对于不同结构类型屋顶的承重分析和防水处理的细致讲解,也极大地增强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真正做到了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统一。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审美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和意境营造简直是令人心驰神往。它成功地将“天空之城”的浪漫想象落到了实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微风拂面的惬意。作者对光影的处理尤为精妙,如何利用垂直绿化和遮阳构筑物来雕刻空间,创造出富有层次感的视觉体验,书中提供了大量启发性的画面感描述。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漫游,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灵感火花,尤其是在处理公共屋顶空间与私密休憩区域的边界划分上,那种边界模糊而功能明确的设计手法,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熟度。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追求极致生活品质和环境体验的读者准备的,它激发了我们对更高质量人居环境的无限向往。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景观美化,更深入到了结构力学和生态学的前沿交叉领域。其中关于屋顶微气候对植物群落演替影响的分析,简直是点睛之笔。作者通过长期的观测数据和严谨的科学论证,揭示了屋顶环境的特殊性——高风速、强日照、温度波动大——如何重塑植物的生长习性,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植物配置策略。这使得设计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对于那些希望将屋顶花园打造成一个小型生态实验场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操作指导,是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难以匹及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这本书在图示和版式设计上的用心程度。那些复杂的结构节点图,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工程蓝图,而是被拆解得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使是空间想象力稍弱的人也能迅速捕捉到关键点。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既突出了重点,又保持了整体的阅读舒适感,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特别是关于不同风格——从极简主义的苔藓花园到繁复的异域风情庭院——的过渡处理,作者展现了极强的包容性和灵活度,让你知道规则是为了更好地创新而存在的。这本书不只是教你如何“建”,更是在教你如何“思考”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功能需求,拓宽了我们对“屋顶”这一概念的传统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研究,引导读者一步步领悟设计精髓。每个案例的剖析都像是一次深入的实地考察,从最初的概念草图到最终的材料铺设,再到后期的养护管理,无不展现出一种匠人精神。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水循环系统的设计章节,作者巧妙地结合了雨水收集和滴灌技术,既实现了节水目标,又保证了植被的健康生长,这种对可持续性的关注,在当前的环保大趋势下显得尤为可贵。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分享他的私藏经验,那些关于材料耐久性和局部微气候调控的“小窍门”,对于提升工程质量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