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曾说:等到最后一个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他被称为“自从马可?波罗以来,最博得中国人人心的外国人”。
★ 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在不到7个月的时间里,就粉碎了日本空军所向披靡的神话,“飞虎队”的绰号家喻户晓。
★ 至中国抗战结束,他率领的驻华美军航空队击落敌机超过3000架,摧毁船舶110万吨,火车机车1225辆,车厢712具,卡车4836辆,破坏桥梁356座。
《战士之路》是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二次大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指挥官克莱尔?李?陈纳德的回忆录。讲述了他自1937年应约赴中国,招募飞行员并组建中国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并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之后赴昆明筹办航空学校的艰难历程,同时记录了中国军民抗日惨烈悲壮的情景。1941年,“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正式成立,由陈纳德为大队指挥官,被称为“飞虎队”。1942年,美国志愿航空队并入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为14航空队少将司令。至抗战结束,陈纳德率领的驻华美军航空队击落敌机超过3000架,摧毁船舶110万吨,火车机车1225辆,车厢712具,卡车4836辆,破坏桥梁356座,为中国抗日立下卓越功勋。本书不仅细致入微描述了每一场战斗的场景和战术讲解,而讲述陈纳德个人成长的感悟及对整个战争的深入思考。
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的指挥官,有“飞虎将军”之称。1893年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康麦斯,1919年从飞行学校毕业,后被派往夏威夷,负责指挥第19战斗机中队。
1937年,陈纳德应约赴中国,招募飞行员并组成中国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之后赴昆明筹办航空学校。1941年,被称为“飞虎队”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正式成立,由陈纳德担任大队指挥官。1942年,美国志愿航空队并入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为第14航空队少将司令。至中国抗战结束,他率领的驻华美军航空队击落敌机超过3000架,摧毁船舶110万吨,火车机车1225辆,车厢712具,卡车4836辆,破坏桥梁356座。
《战士之路》这本书,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间几乎没有停歇。作者的笔触如同刀锋般锐利,每一次挥洒都精准地刺破表象,直达事物的核心。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那种强烈的代入感,我仿佛置身于书中那个跌宕起伏的世界,亲身经历着角色的每一次冒险,感受着他们的每一次心跳。故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恰当,起承转合之处流畅自然,既有紧张刺激的高潮,也有引人深思的沉淀。书中的人物塑造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情感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体。每一个角色的成长轨迹都清晰可见,他们的蜕变过程充满了力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情节时的叙事手法,那种欲扬先抑,或者出人意料的反转,都让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读完之后,那种澎湃的热血和深深的震撼还在心中久久不能平息,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场涤荡灵魂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战士之路》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我至今为止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本书之一。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的,但又能在荒诞离奇的情节中找到逻辑的支撑,让人不得不佩服。故事线索错综复杂,却被作者安排得井井有条,每一个伏笔都巧妙地回收,每一次转折都恰到好处,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世界观设定,那种独特而又自洽的体系,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书中的人物关系也十分引人入胜,充满了各种微妙的互动和情感纠葛,让人忍不住去猜测他们的下一步行动。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也非常擅长运用反差,让原本可能脸谱化的角色变得立体而鲜活。每次读到精彩之处,我都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让我对文学的可能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战士之路》我断断续续读了快一个月了,每天睡前都会翻上几页,感觉就像是陪着一个老朋友在聊天。初拿到书的时候,它的封面就吸引了我,那种沉静而坚毅的风格,让我瞬间联想到那些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古代雕塑。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厚重感,文字的排版和纸张的质感都透着一种匠心独运。我尤其喜欢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不疾不徐,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向你讲述那些发生在遥远时空的故事。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每次合上书,脑海里都会回荡着书中的一些片段,那些人物的形象,他们的抉择,以及那些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雕细琢,力求达到最完美的表达。这本书不只是关于故事,更是一种关于人生、关于坚持的思考,让我每次阅读都能有所得。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叫做《战士之路》的书,说实话,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这类题材并没有太大的期待,总觉得会充斥着大量的打斗场面和英雄主义的口号。然而,《战士之路》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所描绘的“战士”并非是那种无往不胜的超人,而是充满人性、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也会感到恐惧,也会迷茫,也会受伤,但正是这份不完美,让他们的选择和成长显得尤为真实和动人。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非常细腻,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让我能够深刻理解他们每一个决定的背后所承受的压力和挣扎。那些艰难的抉择,那些牺牲,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最终汇聚成了他们各自的“战士之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没有夸大其词,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呈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是如何闪耀的。这本书让我对“战士”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单一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生命态度。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叫《战士之路》的书,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作品那样,一味追求宏大的叙事和激烈的冲突,而是更注重对细节的描摹和对人物情绪的捕捉。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表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力,那些词藻虽然不华丽,但却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或者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书中的一些情节安排,虽然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真正的“战士”并非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面对每一个挑战时,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战士。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面对困难,如何去坚持自我,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评分陈纳德回忆录,配合这史迪威日记一起读,了解另一个视角的抗战。
评分陈纳德的回忆录,记录了飞虎队的历史
评分1958年7月18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和美国会批准晋升陈纳德为中将。1958年7月27日,陈纳德逝世。美国国防部以最隆重的军礼将其安葬于华盛顿阿灵顿军人公墓。他的墓碑正面是英文墓志铭,镌刻着他所获得的各种奖章;背面是用中文写的“陈纳德将军之墓”,这是阿灵顿公墓中唯一的中文文字。
评分我没看,家里人看了说不错
评分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成立,陈纳德担任上校队长。1942年7月4日,美国航空志愿队转变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陈纳德担任准将司令。1943年3月10日,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转变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担任少将司令。同年7月25日陈纳德应聘中国空军参谋长。1943年10月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组成并投入战斗,陈纳德任指挥。陈纳德于1945年8月8日离开中国,他在中国生活了8年2个月零8天,与八年抗战结下不解之缘。
评分《战士之路》是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二次大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指挥官克莱尔?李?陈纳德的回忆录。讲述了他自1937年应约赴中国,招募飞行员并组建中国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并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之后赴昆明筹办航空学校的艰难历程,同时记录了中国军民抗日惨烈悲壮的情景。1941年,“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正式成立,由陈纳德为大队指挥官,被称为“飞虎队”。1942年,美国志愿航空队并入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为14航空队少将司令。至抗战结束,陈纳德率领的驻华美军航空队击落敌机超过3000架,摧毁船舶110万吨,火车机车1225辆,车厢712具,卡车4836辆,破坏桥梁356座,为中国抗日立下卓越功勋。本书不仅细致入微描述了每一场战斗的场景和战术讲解,而讲述陈纳德个人成长的感悟及对整个战争的深入思考。
评分挺好的
评分陈纳德的回忆录,记录了飞虎队的历史
评分不错,应该是铁血文库的一个二战特辑系列,收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