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的炮舰:1900-1949年 [Yangtze River Gunboats 1900-49]

长江上的炮舰:1900-1949年 [Yangtze River Gunboats 1900-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Angus,Konstam 著,[英] Tony Bryan 绘,王小可,徐玉辉 译
图书标签:
  • 长江
  • 炮舰
  • 海军
  • 历史
  • 军事
  • 中国近代史
  • 清末民国
  • 战争
  • 交通
  • 船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5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582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Yangtze River Gunboats 1900-4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6
字数: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大都派遣炮舰编队入驻中国。军阀混战的年代中,这些炮舰保护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维护本国在华利益,同时也巡航于中国内水,驱赶水匪船盗。《长江上的炮舰:1900-1949年》涵盖了曾在华驻有炮舰编队的主要国家,包括美、英、法、德、意、日等国。诸多著名事件亦在《长江上的炮舰:1900-1949年》中一一呈现,如日本海军空袭美国“班乃”号,又如1949年英国“紫石英”号仓皇逃离共产党军队,炮舰时代就此落幕。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大事记
长江——源远流长
巡弋于长江上
早期,1858-1899年
长江炮舰的鼎盛时期,1900-1920年
动乱时期,1921-1930年
江面上的战场,1931-1941年
“紫石英”号事件,1949年
炮舰的设计和部署
英国皇家海军·美国海军·日本帝国海军
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法国海军·意大利皇家海军
炮舰上的生活
英美炮舰简介
英国炮舰——长江分舰队
美国炮舰——长江巡逻舰队
参考文献


长江上的巨影:波涛中的权力游戏与中国近代化的缩影(1900-1949) 本书深入探究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如何成为列强角逐、国家命运交织的舞台,而其中最为显眼的存在,便是那些承载着现代军事力量的“长江炮舰”。这段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远非仅仅是铁甲与炮火的碰撞,它更是一曲宏大的史诗,折射出中国在剧烈动荡中寻求变革、抵抗侵略、最终走向新生的复杂历程。本文将从多个维度,细致地勾勒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解析长江炮舰现象背后的深刻含义。 一、 时代洪流中的“海上长城”:长江炮舰的兴衰 1900年至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西方列强在“门户开放”的口号下,不断蚕食中国的权益,而长江,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动脉和交通枢纽,自然成为他们势力延伸的重点。就在这片内河之上,现代化的军事力量——长江炮舰,开始扮演起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些炮舰,顾名思义,是专门为了在内河航行而设计的军舰。它们相较于远洋战舰,吃水更浅,便于在水位多变的长江中航行;船体更窄,能够穿梭于狭窄的河道;装备的火炮虽然未必是当时最先进的,但足以对岸边的军事目标和中国军队造成压制性优势。这些船只的出现,本身就象征着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军事技术优势,以及列强将触角延伸至中国腹地的野心。 本书将首先梳理这些长江炮舰的“家族史”。从早期英、美、法、日等国军舰的零星出现,到辛亥革命前后,各强国海军在中国内河的“常驻”力量不断增强,再到抗日战争时期,这些舰艇在保卫中国国土、支援前线作战中发挥的作用,直至二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接收部分旧炮舰,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军在长江战役中缴获和使用的炮艇。每一个阶段,都揭示了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海军力量的萌芽与成长。 我们将细致描绘不同国家炮舰的特点,例如英国的“鹰”号(HMS Eagle)、美国的“飞马”号(USS Flys)、日本的“鸟羽”号(Tsubame)等等。它们并非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战舰,而是各自国家在华利益的“漂浮大使”,承载着外交、经济、军事渗透等多重使命。它们在长江上的航行,往往伴随着不平等的条约、租界的设立、以及对中国主权的挑衅。 二、 权力与主权:长江上的“纸面战争”与真实博弈 长江炮舰的存在,最直接体现的便是列强对中国长江流域的控制与影响。在中国清末民初,封建王朝摇摇欲坠,地方势力割据,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而外国炮舰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种分裂和无序。它们不仅仅是军事存在,更是政治和经济压力的载体。 本书将深入分析,外国炮舰如何利用其武力优势,迫使中国政府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等,这些条约赋予了外国人在华通商、居住、航行、甚至领事裁判权,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长江炮舰在执行这些条约时,常常扮演着“巡逻兵”的角色,它们在长江上自由航行,无须接受中国法律的约束,甚至在必要时,可以为外国商船提供“保护”,这实质上是对中国内河航运的垄断和控制。 更深层次的,是长江炮舰所代表的“炮舰外交”。这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惯用的对外策略,即通过派遣海军舰船,以武力相威胁,迫使他国接受其要求。在长江流域,这种策略被运用的淋漓尽致。当中国发生内乱、或者出现反抗外国势力的事件时,外国炮舰便会升起战旗,在沿江城市巡游,甚至在必要时,进行炮击,以“保护”本国侨民和财产。这种赤裸裸的武力威胁,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公然践踏,也是对中国人民尊严的严重伤害。 然而,长江炮舰并非仅仅是侵略的工具。在某些历史时期,它们也成为了中国内部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参照系”。通过与外国先进军舰的接触,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国家落后、军事技术薄弱的严重性,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从晚清的“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零星装备,到民国时期,中国海军逐步尝试建造和引进自己的舰艇,虽然与列强相比仍显弱小,但这标志着中国不再甘于被动挨打,而是开始尝试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 民族救亡的烽火:长江炮舰与中国的抗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进入了全面抗战的艰难时期。长江,作为连接中国东部与西部的重要通道,成为了日军侵略的重点目标。而在此之前,长江上的外国炮舰,也扮演了复杂的角色。 早期,一些国家的炮舰试图保持“中立”,但其行动往往受到其本国利益的驱动。例如,一些炮舰会为日军提供情报,或者在必要时,允许日军舰艇在长江航行,这无疑是中国抗战的重大阻碍。而当日本的侵略触及到这些国家在华的利益时,它们的部分舰艇也会有所行动,但往往力度有限,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然而,真正让长江炮舰的名字在民族救亡的历史中留下印记的,是中国的海军健儿们。尽管装备落后,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从江阴海战的悲壮,到武汉保卫战中,中国海军舰艇与日军飞机、舰艇进行殊死搏斗,无数的中国海军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江上的“钢铁长城”。本书将重点描绘这些英勇的战斗,还原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在抗战期间,长江炮舰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沿江的城镇屡遭日军轰炸,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但他们在炮火中坚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炮舰的炮声,有时是侵略者的咆哮,有时却是抵抗者的怒吼。 四、 新中国黎明:长江上的最后一声炮响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过长江,解放了中国大陆。在这场伟大的解放战争中,长江炮舰再次扮演了关键角色。国民党军队遗留下的部分炮艇,成为了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早期力量。而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人民解放军海军在长江上与国民党海军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本书将讲述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巧妙利用缴获的炮艇,支援登陆作战,摧毁国民党军的江防工事,保障了渡江的顺利进行。长江上的最后一艘国民党炮舰的沉没,标志着国民党海军在中国内河的彻底覆灭,也象征着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外国势力的军事干涉,真正获得了长江的主权。 五、 历史的回响:长江炮舰留下的启示 “长江上的炮舰:1900-1949年”这段历史,并非仅仅是关于军事装备的陈列,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本书将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解读,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揭示长江炮舰现象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它将展现,在这条母亲河上,曾经上演了怎样一幕幕权力与主权的较量,民族与侵略的搏杀,以及在炮火硝烟中,中国人民如何一步步走向新生。 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军事史,更将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脉络,感受中国人民在那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岁月里,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长江上的炮舰,那些曾经的“海上巨兽”,最终化作了历史的陈迹,但它们留下的印记,却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提醒着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独立自主的珍贵。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关于“长江上的炮舰”的画面。是那些在黄浦江畔耀武扬威的外国军舰,还是民国时期中国海军蹒跚起步的努力?1900年,庚子事变刚过,列强在华的势力进一步渗透;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旧时代的阴影即将散去。这漫长的四十五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而长江,这条横贯中国腹地的巨龙,自然也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舞台。炮舰,作为那个时代的海上霸权象征,在长江上的出现,必然与政治、经济、军事的博弈紧密相连。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展现这种联系,是侧重于宏观的历史叙事,还是深入到微观的个体故事?这本书的副标题 [Yangtze River Gunboats 1900-49] 明确了时间跨度和核心意象,这让我对内容的聚焦性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体味到那个时代中国的复杂性,并从中获得对中国近现代史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立刻吸引了我。那艘线条硬朗、炮塔林立的古老炮舰,静静地停泊在奔腾的长江之上,背景是模糊不清但却充满历史感的岸边景致,仿佛将我瞬间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1900到1949年,这半个世纪,对于中国而言,是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岁月,而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又承载了多少风雨与变革?这艘炮舰,究竟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工具,还是中国近代海军崛起的象征?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这艘小小的炮舰,勾勒出大时代的面貌,又如何在字里行间,展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沉浮。这本书的 title 简洁而有力,却蕴含着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不禁联想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权力在长江之上纵横捭阖的场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看到军事的对决,更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副标题,立刻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1900年,正值义和团运动的高潮,西方列强借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1949年,新中国的曙光即将升起,旧时代的残余势力仍在挣扎。在这五十年的风云变幻中,长江,这条中国经济和战略命脉,自然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而“炮舰”的存在,则直接象征着军事力量的介入和国际政治的博弈。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样广阔的时空跨度里,聚焦于“长江上的炮舰”这一具体对象,并通过它们来展现更深层的历史内涵。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不同国家在长江上的炮舰活动,它们各自的目的和影响?是否会涉及这些炮舰在一些关键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例如,清末的政治动荡,还是民国时期的内战与抗战?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段生动而深刻的历史叙述,理解“长江上的炮舰”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或者说,是屈辱与抗争的故事。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简介,我 immediately 感受到了作者想要探讨的深度。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军事装备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著作。1900年至1949年,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中国的转变,而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其上的炮舰活动,无疑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猜想,书中会详细阐述不同国家在长江上的炮舰部署及其目的,例如,是维护贸易航线,还是施加政治压力?书中是否会提及这些炮舰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例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乃至抗日战争?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到,这些冰冷的钢铁巨兽,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角色,它们的存在,又对当时中国的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长江上的炮舰”这一载体,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中国命运的跌宕起伏。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其跨越的时代背景所蕴含的丰富故事性。1900-1949年,这段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长江上的炮舰”这个主题,则将军事、政治、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不仅仅看到关于炮舰本身的描述,例如它们的型号、性能、建造历史,更能够了解到它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扮演的具体角色。是它们的存在,加剧了列强的侵略,还是在某些时刻,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力量的象征?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在长江上执行任务的外国军官和中国水兵的生活,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直观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国际关系是如何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命运。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冲突与张力,让我对作者如何驾驭这样宏大的叙事充满了好奇。

评分

书的内容很一般,翻译也不专业,图片模糊,怀疑不是正式引进的版权

评分

非常好非常喜欢,下次在买

评分

书的内容很一般,翻译也不专业,图片模糊,怀疑不是正式引进的版权

评分

甲骨文系列丛书还是挺不错的说

评分

少见的历史,值得读读的

评分

还行,如果插图都是彩图比较好些。

评分

很不错的书,原来帝国主义在我国还有这样一支舰队。

评分

帮书痴朋友买的

评分

买后有点小后悔。内容不咋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