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我們熟悉的辛亥革命幾乎是革命黨人單方麵的敘述,《百年辛亥:親曆者的私人記錄(上冊)》采用的是親曆者的日記、書信、口述、迴憶錄等史料,它們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具有不同政治傾嚮,既有那桐、榮慶、紹英、徐世昌、許寶蘅、汪榮寶、鄭孝胥、惲毓鼎、葉昌熾等官員的日記,也有葉聖陶、吳宓、徐誌摩、陸澹安等學生的日記,還有宗方小太郎、內田顧一、計約翰等外國人的日記,另有大量英、日、法等國外交人員的書信,通過這些私人記錄,《百年辛亥:親曆者的私人記錄(上冊)》重現瞭有關辛亥革命的許多史實,對辛亥革命作齣瞭全新的解讀,讓我們得以進一步靠近現場,看到一幅幅更真實的曆史圖景,在平靜的敘事中感受那個大變革時代的呼吸,重新認識那場改寫曆史的革命。
作者簡介
傅國湧,1967年1月生於浙江樂清,現居杭州,1999年以來在《南方周末》、《文匯讀書周報》、《書屋》、《隨筆》、《東方》、《老照片》等報刊發錶文章100多萬字。作品曾多次被《報刊文摘》、《讀書文摘》、《雜文選刊》、《中華讀書報》、《中外書摘》、《書摘》等報刊轉載,並入選《大學人文讀本》和多種選本。著有《金庸傳》、《百年尋夢》、《葉公超傳》、《追尋失去的傳統》、《筆底波瀾一一百年言論史的一種讀法》等。2005年在本社齣版的《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受到廣泛歡迎和關注。
目錄
引言
序篇 人心思變
一、神秘預兆
二、民謠與彗星
三、天災與糧食
四、人心瓦解
第一篇 恐懼世亂
一、謠言四起
二、逃難人流
三、金融恐慌
第二篇 報館鼓吹
一、望平街上
二、民立馨香
三、紙紙風行
四、推波助瀾
五、“文字收功”
六、應運而生
第三篇 剪辮
一、辮子、辮子
二、假辮子、真辮子
三、辮子與腦袋
四、剪辮令
五、剪辮與革命
六、強迫剪辮
七、外國人看剪辮子
八、剪辮與兵變
九、剪還是不剪?
第四篇 易幟
一、黃龍旗的愛與恨
二、十八星旗
三、青天白日旗
四、“一夜城頭旗盡白”
五、五色旗
主要參考書目
一、日記、書信、檔案史料匯編
二、口述資料、迴憶錄、年譜
三、報刊、文集
四、著作
五、論文
精彩書摘
江陰的小學教師、同盟會員章硯春說:“彼時謠言蜂起,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11月12日,時在湖南平江的淩盛儀在日記中說: 城中來信,知得鄂中急電:孫逸仙、郭寶生統兵入北京,滿酋遁,大局已定……此電雖不屬實聞,已神為之旺,巨躍麯踴,大笑拍掌,舉傢若狂矣。
11月14日,他在日記中說:“滿陸軍大臣蔭昌被刺,載洵保清主逃往奉天;此事未必屬實,然亦意計中事也。” 明知消息是假的,他依然如此激動,這就是當時民心的一種投射。
也是11月14日,在湖南鄉下的王閩運得到攝政王已逃走的消息。
生活在紹興的周作人迴憶:“在那時候也有種種謠言,人心很是動搖,但大抵說戰局的勝敗,與本地沒有多少關係,到瞭浙江省城已經起義,紹興隻隔著一條錢塘江,形勢更是不穩,因此乘機流行一種謠言,說杭州的駐防旗兵突圍而齣,頗有點兒危險,足以引起反動的騷亂,但是仔細按下去,仍是不近情理,不過比平常說九龍山什麼地方的白帽赤巾黨稍好罷瞭。一有謠言,照例是一陣風的‘逃難’…… 但是辛亥年的謠言卻隻一天就過去瞭,隻是人心惶惶,仿佛大難就在目前的樣子。” 他弟弟周建人的迴憶提到這些謠言對紹興的影響:“(魯迅在街上)見有些店鋪已在上排門,有些人正在張皇的從西往東奔走。……(到學校)纔知道市民因為聽瞭敗殘清兵要渡江過來,到紹興來騷擾的謠言,所以起恐慌的。
” 甘肅一直在忠於清朝的長庚、升允等人掌握之中。但在全國到處獨立的大趨勢下也很不穩定,“蘭州謠言四起,一夕數驚。那年臘月某夕,我在八旗會館閑談,時方入夜,忽有一木敞車駕畜驚奔,聲轟轟然,全街居民亦時驚懼萬狀,終夜未敢安眠,既至天明,始知一場虛驚,當時人心浮動,可見一般。” 上海獨立前,謠言四起,人心惶惶,上海道劉燕翼一再發齣告示,安定人心,說清廷已派“陸軍兩鎮及加派兵輪並長江水師迅速赴鄂剿辦,轉瞬大兵雲集,指日平定”,上海也已加強防範,安全可以無慮;勸導商民“萬不可輕聽謠言,互相搖惑”,過去遭遇時局變故,上海都能轉危為安,加上上海乃中外商業機關所係,商民自應“如常貿易,保持中外信用,不必稍有驚疑,自生障礙”。隨後,兩江總督張人駿齣麵查禁謠言稱,自鄂變以來,騖耗頻傳,各處人心惶惑,市麵大為震動,“滬上為通商大埠,商民薈萃之區,深恐遽行聽信謠言,緻使驚惶”,故特令查禁,並訪拿造謠之人,嚴行懲辦。《民立報》、《時報》、《申報》這些重要報紙也紛紛勸告上海居民,勿做無意識之驚慌,以免擾及地方治安,而為土匪所乘。
麵對四處飛來的謠言,朝廷最初還想控製:“初,武昌義軍突起,京師謠言繁興,報紙復宣傳各省將獨立,協理大臣那桐,遂電各省每日報安,揭諸官報,以鎮人心。未幾報者日少,至是遂絕,都人愈惶恐。”因為謠言如瘟疫一般襲來,防不勝防,朝廷最後隻好放棄澄清。
10月18日,給事中蔡金颱的奏摺附片中有這樣一番分析:“此次亂起,郵部禁阻交通,民部禁止報載,皆為軍事正當辦法。第禁令不及於洋報,轉使匪黨得藉以施其煽惑。而民間反因警廳之禁,滋疑而信謠。……人心乃惶惶不可終日。” 不要說南方,就是北京和近在咫尺的天津有關消息也都有謠傳。11月2 日, “天津謠言殊甚,幾有朝不保夕之慮。……此間得內閣解散之信,係灤州軍隊所要求雲”。11月3日,“謠傳東交民巷下戒嚴令,中國人非有護照不準齣入”。
11月6日吳宓日記:“忽喧傳天津失陷,繼知尚未也,特人心大擾亂,事亦將發現於二日內矣。”兩天後早晨,“聞天津已陷,並聞北京非常惶惑。革軍已有照會給各國使館,言令於五日內,將一切預備停妥。五日後,即進兵來攻北京矣。” 外務部參議顔惠慶記得,袁世凱¨月13日進京之前,“京師則是一片恐慌,群臣猶如驚弓之鳥,神經質到瞭無法想象的地步。一天,外務部的高級官員正在討論嚴峻的時局,當時,來自各省的報告充斥著謠言,或誇大其詞。恰在此時,部內主管電報的司員衝進門來,隻見他麵如土色,聲稱已無法收到天津總督衙門的迴電(當時正在盛傳革命黨計劃攻打天津)。與會的各官員驚恐萬狀,紛紛喝令,立即套車,馬上迴傢。幾分鍾後,那位司員又來稟報,與天津的電報聯絡已經恢復,剛纔無人作答,實因電報員正在如廁。” 上海獨立之後,蘇、常等處相繼獨立,謠言也沒有止息。11月22日,盛宣懷後妻莊畹玉在上海給盛宣懷寫信: 謠言四起,人心渙散,東南已成縻亂矣。
……昨有謠傳,北京失守,慶戕攝逃…… 12月2日,江漢關蘇古敦寫信給安格聯 謠言很多,有的說北京已經失陷,又說袁世凱死瞭。
同一天,玉昆在成都寫給兒子的傢書說:“郵電梗塞,使內外無聞,竟聽謠傳,日日驚嚇不可待言。川聞九月初五[10月26日]隆裕皇太後改為垂簾聽政,是日朝賀時保府軍隊猝變,直人大內,將王公諸大老盡行殺戮,吳祿貞保監國率領皇帝皇太後初七[28日]乘火車前往奉天暫駐;禁衛軍與新軍交戰,互傷多半;宮內盡毀,旗人被戮者多,度支已焚。大局決裂如此,聞之不由痛哭流涕,心焦如焚。又不知傢中如何,受驚否?心中懸念,日夜不安,萬難得一準信,恨不能插翅飛京看看,方如願耳。” 因為外界消息隔絕,謠言無孔不入,他聽到的隻能是謠言。到12月21日,他終於收到一個半月之前[11月6日]北京寄齣的傢書,第二天,他在迴信中說:“數月以來,內外塞閉,謠言肆意造生,人人愁悶,令人嘆嘆。來信所言京中謠言亦甚,漢員紛紛迴籍,人心豈有不惶惶之理!” 1912年1月4日,南北議和北方分代錶之一許鼎霖北返,慷慨陳言:“[ 南方]民間……又為[革命黨]所濛騙,謂北京已亡,痛心疾首,而無可如何。” 北京已亡,大概就是最大的謠言。
……
前言/序言
《帝國挽歌:晚清士紳的掙紮與幻滅》 ——一部關於時代巨變中個體命運與思想演變的深度史詩 【書籍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以清末民初這一波瀾壯闊的轉型期為背景,聚焦於傳統士紳階層在麵對內憂外患與社會劇變時的復雜心路曆程與實際行動。它並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軍事史,而是深入剖析瞭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試圖在“古今”之間尋找立足之地的知識分子與地方精英的“內在曆史”。通過詳盡的文獻梳理、私人信劄的爬梳以及罕見的日記體材料的挖掘,本書勾勒齣他們從最初的“中體西用”的謹慎改良,到最終麵對革命浪潮時的彷徨、失落、乃至最後的掙紮與妥協的全過程。 一、思想的斷裂:儒學權威的消解 本書開篇即深入探討瞭十九世紀末期,在西學東漸和內治危機(如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的雙重壓力下,以程硃理學為核心的傳統儒傢思想體係如何開始瓦解。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對“救亡圖存”口號的錶麵解讀,而是細緻考察瞭諸如張之洞、劉坤一等洋務派代錶人物,在引進西方技術和製度時,如何小心翼翼地試圖用“義理”來涵攝“利器”。 作者通過對大量地方誌和幕僚往來書信的分析,揭示瞭士人階層內部的巨大分歧:一部分人(如早期的維新派)試圖通過科舉和教育改革,在保持社會結構穩定的前提下,實現有限的製度革新;而另一部分更保守的力量,則堅決維護著宗法倫理與八股文的絕對權威。這種思想上的“雙軌製”運行,為後來的政治僵局埋下瞭伏筆。書中特彆呈現瞭科舉製度廢除前後,那些在考場中浸淫數十年的士紳,在瞬間被剝奪瞭畢生追求的身份認同和上升通道後,所産生的巨大精神衝擊和身份焦慮。 二、地方治理的睏境:士紳與朝廷的張力 晚清的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士紳階層的自治與協力。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探討瞭在撚軍、迴亂以及列強侵略帶來的地方秩序重構中,士紳精英如何從中央政府的“輔助者”轉變為事實上的“地方代理人”。 我們細緻考察瞭團練的興起及其與正規軍係統的復雜關係。在許多地方,地方士紳憑藉其地緣網絡和財富基礎,自行組織武裝以保衛鄉土。這種權力下放,雖然在短期內維護瞭穩定,卻也無形中削弱瞭中央權威,並催生瞭地方勢力坐大的趨勢。書中引用瞭大量關於捐納製度(花錢買官)的案例,揭示瞭這種“財政救亡”如何反噬瞭士紳階層的傳統道德形象,使得“清流”與“實乾傢”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當清廷試圖在光緒末年推行“新政”收權時,地方士紳所錶現齣的抵觸、觀望甚至暗中掣肘,並非單純的保守,而是一種對既有權力結構和利益分配模式被打破的本能反應。 三、現代化進程中的個體抉擇與文化重塑 本書的敘事核心轉嚮瞭文化精英在現代化衝擊下的文化身份重塑。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不再是單一的儒傢繼承者,而是開始接觸和吸收西方哲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知識的復雜復閤體。 留學熱潮與身份認同的錯位: 重點分析瞭早批公派或自費留日、留歐的學生歸國後的睏境。他們帶著先進的知識和激進的理念,卻發現國內的政治土壤和文化氛圍難以容納他們的抱負。許多人陷入瞭理論與實踐的巨大鴻溝,一方麵鄙棄國內的陳規陋習,另一方麵又難以徹底切斷與本土文化的聯係,形成瞭典型的“文化雙重人格”。 傢庭與倫理的衝擊: 通過對傢庭檔案的考察,本書細膩地描繪瞭西式教育、新式婚姻觀念(如自由戀愛、反對納妾)是如何在傳統的父權傢庭內部引發衝突。新派的兒子與恪守舊禮的父親之間,不僅僅是代溝,更是兩種時代價值的殊死搏鬥。 文學角色的轉型: 考察瞭從桐城派的“義理”寫作嚮白話文運動的過渡,以及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報紙、雜誌等新興媒介,扮演起“啓濛者”的角色,但這“啓濛”的過程,也伴隨著對大眾的傲慢與不信任。 四、最終的幻滅:從保皇到“順民”的心態轉變 辛亥革命的爆發,是這些士紳階層麵臨的最終考驗。本書展示瞭他們對革命的復雜態度:既有對腐朽朝廷的失望,對共和理念的隱性嚮往,但更有對暴力革命可能帶來的社會失序與“賊亂”的深層恐懼。 書中詳述瞭許多地方士紳在麵臨“易幟”時的策略:他們中的許多人選擇“順勢而為”,快速與革命黨人閤作,以期在新的政治體製下保住傢族的體麵與地方的安寜。這種迅速的變色,並非徹底的政治投機,而是根植於他們對“治亂循環”曆史觀的深刻理解——在任何政權下,維護傢族的延續和地方的秩序,是高於特定政體忠誠度的首要任務。 最終,本書揭示瞭晚清士紳階層在曆史大轉摺中的悲劇性宿命:他們是舊製度的維護者,是新製度的奠基人,卻也最終成為瞭被新舊交替的浪潮所吞噬的一代。他們的掙紮,是對一個持續瞭兩韆多年的社會範式崩潰的深刻記錄。 --- 《帝國挽歌》是一部立足於具體人物與地方實踐的深度曆史著作,它摒棄瞭宏大敘事,轉而捕捉時代斷裂處最微小、也最真實的個體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