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看美国

陌生人看美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济哲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文化
  • 社会观察
  • 旅行文学
  • 文化差异
  • 异域视角
  • 社会学
  • 游记
  • 观察
  • 文化研究
  • 美国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45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079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0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出国(美国)人群、中美文化爱好者
  

  《陌生人看美国》是作者初次去美国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遇到的,亲自领教的,亲笔记录的时空碎片,让你感受美国的社会、美国的家庭、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城市、美国人的生活、美国人的伦理道德、美国人的人前身后、美国人的风俗人情……相信你读后定对美国有更深的认识,定会悟出更多的人生感想。“Follow me around to see America.”
  
  

内容简介

  

  作者用轻松愉快的步伐带领我们,将他首次去美国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清晰、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美国的社会、美国的家庭、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城市、美国人的生活、美国人的伦理道德、美国人的人前身后、美国人的风俗人情……读过之后我们定会对美国有更深的认识,定会悟出更多的人生感想。
  
  

作者简介

  崔济哲,学者、作家、高级记者。“老三届”毕业生,1968年赴山西插队;“新三级”大学生,1982年78级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曾任新华通讯社副社长,中国报业协会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目录

第一步 走,去美国瞧瞧 001

003A. 一脚踏进美国大使馆

011B. 星星眨眼,过美国海关

027C. 资本主义国家没“资本”

第二步 寻找美国精神 039

041A. 星条旗永不落

051B. 阿里巴巴,“巨牛东东”

059C. 寻找芝加哥坐标

063D. 摩天大楼的鼻祖

第三步 边走边看,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 069

071A. 读不懂的雕塑谢不完的情

080B. 残疾人是“爷”

088C. 走近歌王,走过总统

099D. 看尼亚加拉大瀑布

103E. 西点军校的感悟

第四步 边走边品味,咀嚼美国人的生活 111

113A. 艾德逊河上的月亮

115B. 美国人看野生动物

116C. 美国的电视真没劲

121D. 纽约地铁约等于乔家大院

124E. 在美国钓鱼钓蟹

129F. 在大卫家过感恩节

143G. 美国的“好得很”与“好个屁”

145H. 谁是东家谁做主

第五步 自由光照世界 151

153A. 两位女神阅尽人间

156B. 浴血重生的女神

159C. 只有自由能万岁

162D. 左手紧握《独立宣言》

第六步 感受纽约 167

169A. 拧成麻花的手枪

173B.“占领华尔街”

178C.“时报广场”与“扫团”“看团”

182D.“摊爷”“板爷”和“洋鬼子看戏”

188E. 中国“买办”

第七步 跟踪美国警察 195

197A.“警察牛”

199B. 桥下的女警察

201C. 女警察人美心更美

205D. 丛维熙看见过的美国警察

第八步 跟着感觉走,品味美国人 209

211A. 吃在美国

220B. 在美国教堂做弥撒

226C. 美国人请客

239D. 餐前请喝冰水

243E. 去美国酒吧瞧瞧

第九步 美国人的自由 255

257A.“我在城头观风景”

265B. 一步“上天堂”,一步“下地狱”

第十步 寻觅美国总统 275

277A.“白宫”不是“宫”

285B.“华爷”伟大,“林爷”不朽

第十一步 走近战争,窥视生命的祭台 293

295A. 19个“美国鬼子”

299B. 越战,永不愈合的伤痕

302C. 把星条旗插上日本领土

304D. 寻找美国大兵

311E. 远逝的安魂曲

第十二步 “我有一个梦想” 321

323A. 瞻仰马丁路德金

330B.“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337C. 馆里乾坤大,馆里日月长

344D. 小事看公德

351E. 风雨未归人

第十三步 那就是西海岸,那就是太平洋 355

357A. 穿越美国,看看美国西部

365B. 尤金无金有大学

371C. 南下,沿着太平洋海岸南下

375D. 旧金山不“旧”

380E. 到渔人码头一看二吃

第十四步 风景那边也好 387

389A. 旧金山有“金”

404B. 美国人最喜欢,中国人最害怕

第十五步 美国的风,美国的云 413

415A. 同性恋,同志自由

421B. 体验好莱坞

428C. 却望并州是故乡

439D. 啊,夏威夷


不是结束语,再来看美国 450



前言/序言

  跟着我,去看美国
  这个念头不是由我萌发的。
  几位美国朋友来中国作客,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太大了,来中国玩真辛苦。跑没少跑,看没少看,吃没少吃,玩没少玩,仍然是眼花缭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中国提供的资料都是中国人写的,中西不对口,不对味,有时候常常“秀才遇见兵,有口说不清”。如果有个美国人写本《陌生人看中国》,那就齐全了。
  美国人的“京片子”没这么地道,是我的一位朋友,即书中的姚博士翻译的。他仿佛心有灵犀让美国人一点通。说我们不能让中国人逛美国,再受美国人逛中国的苦。不能让中国人到美国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让人家说,中国人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拍照,一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你何不写一本书,让初去美国的中国人跟着你,边走边看,边看边说。中国人说中国话,又熟悉又亲切,该看什么,拍什么,说什么,记什么,回来一讲,满口生香,头头是道,也没白去一趟美国。
  既然美国人没有写出《陌生人看中国》,那咱们中国人就率先示之,写出《陌生人看美国》,用初次去美国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遇到的,亲自领教的,亲笔记录的,让你感受美国的社会,美国的家庭,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城市,美国人的生活,美国人的伦理道德,美国人的人前身后,美国人的风俗人情……
  《陌生人看美国》,跟我走,仅仅15步,让你看看美国,现在就启程。Follow me around to see America.
  崔济哲
  2014年6月于北京
  不是结束语,再来看美国
  我们的一位朋友,专程从奥克兰赶到夏威夷为我们送行。在奥克兰的华人圈里,他有“美国通”之称。
  快要离开美国回家了,话题依然还是美国。
  他说你们出国首选美国极对、极高、极有眼光。他们有本事,几句话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回北京。
  他说咱们中国有句名言:泰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归去不看峰。美国归来不看——,他笑笑、顿顿,美国归来不用再看世界上的资本主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到美国,你怎么知道资本主义的天有多高?帝国主义的地有多厚?胡适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下过断言:作学问要留在中国,研究问题要到美国。
  胡适先生到美国时,美国在中国人眼中还神神秘秘,他绝想不到,今天不尽华人滚滚来。现在一年到美国去的中国人早已超过一百万人。
  看不够的美国,也是说不尽的美国。
  他有一句高度概括美国的话:美国这地方,左手一指是太平洋,右手一指是大西洋。南方热汗如雨,北方雪飘纷纷。
  他送给我一件非常漂亮的工艺品,美国的国鸟白头鱼雕。托在手上看,真传神、真俊美,形似神似,几乎无可挑剔。我们开玩笑说,美国海关是否放行?把美国国鸟带到中国是否需要美国总统批准?他轻轻地翻开底座,原来是中国福建制造。原来如此!中国在悄悄地改变着美国。
  我们的那位朋友也是位“九段”侃爷。他说,来美国旅游的华人分几类,有的像孔子周游列国,有的像庄子神游山水,有的像老子出关不回,有的像曾子读书忘归。
  我们都不像,我们像唐之贾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众皆大笑。在要求登机的广播声中,大家高举酒杯,共饮夏威夷土酒,这是一种当地的土制饮料,又酸又甜,又微苦又微涩,却让人回味深长。我们共同低吟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来,再走;再来,再看美国……


《边缘视线:异乡人眼中的美国图景》 本书并非一本旅行指南,也不是对美国历史的宏大叙事。它是一系列观察与随笔的汇集,作者以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审视并记录了在美国生活期间,那些触动、引发思考、或仅仅是令人好奇的瞬间与现象。从初抵异乡时的文化冲击,到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本书试图捕捉那些外来者特有的敏锐洞察力,揭示出美国社会中那些鲜为人知、或被习以为常的侧面。 作者的目光并非聚焦于标志性的景点或政治舞台,而是转向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的肌理:街角便利店里形形色色的人群,郊区住宅区里不为人道的沉默,高速公路旁的加油站弥漫的自由气息,以及餐桌上关于“小费文化”的无声博弈。每一个看似琐碎的观察,都折射出美国文化深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以及人际互动模式。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回避了宏观的评判,而是沉浸在具体的细节之中。例如,在描绘美国人对“个人空间”的执着时,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礼貌或疏离,而是深入到其背后关于独立、自主以及边界意识的文化根源。在剖析美国人对“效率”的追求时,他不仅仅看到了时间观念的差异,更触及了这种追求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工作伦理、消费习惯乃至人际关系。 本书也关注了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声音和角落。作者可能会在一场社区集会上,捕捉到不同族裔群体之间微妙的互动;或是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了解到某个小镇居民对全球化浪潮的复杂情感。这些碎片化的观察,如同拼图一般,逐渐勾勒出一个更加多元、真实、且充满矛盾的美国。 《边缘视线》不提供答案,也不寻求定论。它更像是一次开放性的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熟悉的国度,但以一种全然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他在美国所经历的种种“非典型”体验,这些体验构成了他对这个国家最直接、也最具个人色彩的理解。 篇章的设置往往围绕着特定主题展开,例如“超市里的民主”、“车轮上的美国”、“邻里间的沉默剧”等。每一个主题都由若干独立的观察片段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呼应,共同指向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图景。作者在叙述中,努力克制着预设的偏见,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好奇心,去理解和呈现他所接触到的一切。 读者会从中读到关于美国人在群体与个体之间摇摆的困境,对“成功”定义的多样性,以及他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如何试图保持身份认同的努力。本书所展现的美国,并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生长、也同样充满挑战的社会。 《边缘视线》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它看见了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力量,听见了那些未被充分表达的声音,感受到了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对于任何一个对美国文化充满好奇,或试图以更深刻、更 nuanced 的方式理解这个国家的人来说,本书都将是一次难忘的阅读旅程。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理解,往往始于放下已有的认知,用一颗谦逊而开放的心,去重新观察这个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陌生人看美国》这本书,就像一本耐人寻味的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对美国人的“创新精神”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一直对硅谷的科技创新感到震撼,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创新不仅仅存在于科技领域,它渗透在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采访了许多普通人,他们可能不是科技巨头,却在自己的领域里,以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创新。比如,他描写了一位小镇的餐馆老板,如何通过改良菜品、优化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独特的用餐体验;他还记录了一位艺术家,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些例子,让我看到了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对现状的不满足,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源于敢于尝试和打破常规的勇气。这本书让我明白,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它能够让一个社会保持活力,不断进步。它也鼓励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保持好奇心,敢于挑战,勇于尝试,才能不断发现新的可能。

评分

《陌生人看美国》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细水长流的,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惊人的论断,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曾一度对美国人的“乐观”精神感到有些不解,觉得这是否是一种逃避现实的粉饰。但书中作者的观察,让我有了新的理解。他并没有鼓吹盲目的乐观,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乐观背后所蕴含的坚韧和创造力。他讲述了许多普通美国人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智慧的。比如,他采访了一位经历过经济萧条的老人,老人并没有抱怨,而是平静地讲述了当时人们如何互相扶持,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重建生活。这种乐观,不是对现实的麻木,而是一种积极面对、寻求解决方案的态度。它是一种文化基因,让人们在逆境中不至于绝望,而是能够看到希望,并为之努力。我也看到了这种乐观如何在创新和创业精神中体现出来,有多少美国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即使失败了,也能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乐观并非天真,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

评分

《陌生人看美国》这本书,让我对“美国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美国梦”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口号,是一种只存在于少数成功人士身上的传说。但书中作者的描绘,让我看到了“美国梦”在普通人生活中的真实体现。他并没有回避“美国梦”背后存在的挑战和不公,但他更侧重于展现,即使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有人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他采访了许多不同背景的人,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有追求艺术梦想的艺术家,也有努力向上、希望给孩子更好生活的普通家庭。这些人所追求的“梦”,可能并不都是功成名就,也可能是拥有一个安稳的家,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或者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他们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坚持不懈,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悦和失落。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美国梦”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也让我明白了,它并非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而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精神。这本书让我相信,无论在哪个国家,只要敢于梦想,并为之努力,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评分

这本《陌生人看美国》就像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我一直对美国文化充满好奇,但碎片化的信息,比如电影、歌曲、新闻报道,往往只能勾勒出模糊的轮廓。这本书则不同,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深入到了美国社会的肌理之中。我记得其中一段描写,作者讲述了他在一个美国小镇经历的一次社区聚会。那场景,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邻里之间那种无需太多客套的亲切,大家带来的家常菜,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嬉闹,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香气和轻松的笑声。作者没有回避美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复杂性,比如关于种族、贫富差距的讨论,但他的视角始终保持着一份观察者的冷静和一种对人性共通之处的体察。他并没有强加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我特别喜欢他对美国人“独立”精神的描绘,这种独立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一种精神上的自主,一种敢于表达自我、坚持自己想法的勇气。这种精神的背后,似乎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土壤在支撑着。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有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不再是刻板印象的集合,而是有了血有肉的个体。

评分

读《陌生人看美国》,最让我着迷的部分,莫过于作者对美国社会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微妙平衡的描绘。我一直以为美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天堂,人人只顾自己。但书中的叙述,打破了我这种刻板印象。他展示了,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强调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的社会里,人们同样会为了集体的利益而付出努力,同样会对社区的福祉而感到关心。我记得他采访了一位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的志愿者,这位志愿者并非为了获得什么回报,而是发自内心地希望能够为自己生活的环境做出贡献。这种“集体主义”的表现,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渗透在个人的价值观之中,是个人主义的延伸和升华。作者也深入探讨了,正是因为有强大的个人主义作为基础,这种集体行动才显得更加珍贵和有力量。人们是出于自愿,而非被迫,因此他们的参与才更加真诚和持久。这种对于个人自由和集体责任的辩证统一,让我对美国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看到了,所谓的“个人主义”并非就是自私自利,而是可以与社会责任感和谐共存。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次深入的旅行,把我带到了我从未真正去过的地方,即使我曾经到过美国,但《陌生人看美国》让我看到了我肉眼无法捕捉到的风景。作者在书中对美国人的“幽默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部分内容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确实在美剧中感受过那种独特的笑点,而陌生的是,作者深入挖掘了这种幽默感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哲学思考。他分析了美国人为何能够如此轻松地自嘲,为何能够用幽默来化解尴尬和冲突。他认为,这种幽默感并非浅薄的玩笑,而是一种智慧,一种面对生活不确定性和荒诞性的豁达态度。我特别喜欢他举的例子,关于一次尴尬的社交场合,大家如何通过彼此的玩笑来缓解僵局,最终化解了潜在的紧张气氛。这种幽默感,让我看到了美国人强大的心理韧性,以及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巧妙处理。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能够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工具。通过对幽默感的解读,我仿佛窥见了美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乐观和豁达,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陌生人看美国》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让我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记录者,将他所看到、所听到、所感受到的,一点一滴地呈现出来。我记得其中一段,他描写了美国人对于“时间”的态度。我原以为他们会像电影里那样,总是匆匆忙忙,但实际上,他在书中展现了不同层次和人群对时间的理解。有的人确实生活节奏很快,但也有些人,懂得享受生活中的慢时光。他观察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无论是工作、休闲还是家庭生活,都透露出一种对效率和品质的追求。他没有简单地将美国人的时间观定义为“快”或“慢”,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了这种时间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 nuanced 的观察,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内在的张力。这本书让我学会用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不同的文化,也提醒我,在评价一个社会时,不能仅凭片面的印象,而需要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体察。

评分

读完《陌生人看美国》,我脑海中涌现的,是无数生动的画面,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力量和温度。作者在书中对美国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我曾经以为,消费主义必然导致人的异化和空虚,但书中的描写,却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性。他看到了美国人如何在消费中寻找乐趣,如何在物质的丰富中追求精神的满足。比如,他描写了一位母亲,如何在为孩子选购玩具时,不仅仅关注产品的价格和功能,更会考虑它是否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还观察了美国人如何对待自己购买的物品,从对品牌的追求,到对物品的保养和珍惜,都透露出一种对“拥有”的理解。然而,他并没有美化消费主义,而是客观地展现了其中的利弊,以及人们如何在其中保持清醒。他引导读者去思考,消费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在物质的洪流中保持自我,不被淹没。这本书让我明白,消费主义本身并非罪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之相处,如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不迷失自我,不沉溺于物欲。

评分

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不能只看表面的繁华或者新闻里的焦点。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带领我深入到美国社会最日常、最平凡的角落。有一个章节,作者深入探讨了美国人的“社区”意识。我原以为“社区”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但读完才知道,它在美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他描绘了不同类型的社区,有那种精心规划、外观统一的郊区社区,也有那种充满历史韵味、多元文化交融的老城区。他观察了社区里的各种活动,从邻里之间的互助,到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再到为争夺社区公共设施而进行的各种讨论和投票。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松散的社会,其实内部有着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并非来自强制,而是源于一种自觉的参与和对共同利益的维护。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他描述了美国人对于“公共空间”的珍视,以及他们在维护和改善这些空间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这种对于共同体生活的投入,让我反思自己对“社区”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下,人们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和人际关系。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必须从理解它的人民,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入手,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绝佳的向导。

评分

我一直对美国社会中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很好奇,总觉得这是一种既有力量又有些冰冷的东西。读了《陌生人看美国》,我才算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奥妙。书中有一章,详细描写了美国人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协议”,无论是口头的承诺,还是书面的合同,都力求清晰、公平,并且严格遵守。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约束,更是一种根植于文化中的行为准则。我记得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关于邻里之间的小事,比如借用工具、帮忙照看宠物,都会在之前进行明确的沟通,事后也会有相应的感谢和回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这种“契约精神”,让社会运作更加高效和有序,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同时,他也探讨了这种规则意识如何在社会各个层面得到体现,从交通规则到商业往来,都有一套清晰的运作模式。然而,他并没有将这种规则描绘成束缚人性的枷锁,而是强调,正是有了这些共同遵守的规则,个人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安全。这让我对“自由”和“规则”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也明白了,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两者之间的平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